- 年份
- 2024(9959)
- 2023(14466)
- 2022(12560)
- 2021(11776)
- 2020(9538)
- 2019(22248)
- 2018(22182)
- 2017(42212)
- 2016(23139)
- 2015(25607)
- 2014(25833)
- 2013(25718)
- 2012(24016)
- 2011(21772)
- 2010(21884)
- 2009(19825)
- 2008(19238)
- 2007(16906)
- 2006(14894)
- 2005(13353)
- 学科
- 济(97652)
- 经济(97560)
- 管理(62050)
- 业(61146)
- 企(48513)
- 企业(48513)
- 方法(39273)
- 数学(33693)
- 数学方法(33327)
- 中国(28230)
- 地方(27920)
- 农(27165)
- 学(22146)
- 业经(22119)
- 财(21245)
- 农业(18759)
- 贸(16730)
- 贸易(16716)
- 制(16636)
- 易(16092)
- 环境(15730)
- 银(15502)
- 银行(15458)
- 技术(15447)
- 融(15356)
- 金融(15354)
- 和(15250)
- 地方经济(15035)
- 理论(14971)
- 行(14881)
- 机构
- 大学(325874)
- 学院(325521)
- 济(127375)
- 管理(126946)
- 经济(124519)
- 研究(116226)
- 理学(109392)
- 理学院(108025)
- 管理学(106126)
- 管理学院(105542)
- 中国(85261)
- 科学(74270)
- 京(71617)
- 所(59795)
- 财(57430)
- 农(57088)
- 研究所(54657)
- 江(52158)
- 中心(52002)
- 业大(50466)
- 范(45804)
- 财经(45591)
- 师范(45318)
- 北京(45041)
- 农业(44614)
- 院(42380)
- 经(41409)
- 州(40259)
- 经济学(37113)
- 师范大学(36687)
- 基金
- 项目(224584)
- 科学(175785)
- 研究(163350)
- 基金(160975)
- 家(141356)
- 国家(140136)
- 科学基金(119280)
- 社会(101147)
- 社会科(95718)
- 社会科学(95694)
- 省(89147)
- 基金项目(86152)
- 自然(78330)
- 自然科(76457)
- 自然科学(76438)
- 自然科学基金(75037)
- 划(74942)
- 教育(74094)
- 编号(66683)
- 资助(65925)
- 成果(54161)
- 发(51687)
- 重点(50712)
- 部(48734)
- 课题(46709)
- 创(46400)
- 创新(43267)
- 科研(42898)
- 教育部(41109)
- 国家社会(40816)
- 期刊
- 济(145266)
- 经济(145266)
- 研究(97976)
- 中国(66239)
- 学报(54205)
- 农(52296)
- 科学(50078)
- 管理(46871)
- 财(41378)
- 大学(40078)
- 教育(39385)
- 学学(37619)
- 农业(36542)
- 融(29874)
- 金融(29874)
- 技术(27927)
- 业经(25043)
- 经济研究(22606)
- 财经(21626)
- 业(18824)
- 问题(18788)
- 图书(18368)
- 经(18361)
- 科技(16621)
- 资源(16121)
- 理论(15658)
- 技术经济(15429)
- 现代(14901)
- 版(14816)
- 商业(14500)
共检索到487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金志丰 赵海霞 陈雯
区域不合理开发将会引发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要建立开发与保护兼容的空间秩序,区域开发适宜性分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海门沿江地区作为研究案例区,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确定符合区域要求的格网评价单元,利用约束型和引导型指标叠合判断的方法,将案例区划分为鼓励开发、适度开发、适度保护和优先保护区域。结果表明,鼓励开发区域主要集中在城区、港区这类自然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而生态约束较低的地区;适度开发区域主要分布在重点中心镇以及一般镇的镇区;适度保护区域主要分布在生态敏感性较高、发展基础和条件一般的地区;优先保护区域则主要为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地区。并依据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开发建设强度和时序的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娜
工业化城市化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无序、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特别是小尺度地域单元,缺乏科学的开发分区引导,陷入了生态保护与开发时序安排的矛盾之中。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以生态与经济因素为双导向,探讨打破行政边界的网格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开发约束和开发潜力两方面指标的叠合分析,实现小尺度地域的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将仪征市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限制开发、适度保护和优先保护等5种类型区,引导开发向生态约束小、发展潜力大、发展基础好的区位发展,并降低生态价值高、建设难度大的区位的开发力度,协调地区健康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伟 陈雯
根据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特征,运用相关分区方法,划分各地开发与保护的适宜性空间,合理配置建设和保护空间,获取较高的空间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地理学研究关注的热点。大部分学者从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要素构建指标体系,并对分区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由于各个地方的情况有较大差异,在经济和生态两方面的指标选择上还存在因地制宜的问题。论文以宁波为例,讨论平原与丘陵交错的沿海港口城市的区划指标体系选择和方法应用的问题。在借鉴已有区划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评价单元划分、评价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方法,通过自然生态约束和经济开发需求的矩阵分类分析,将宁波市划分为优先开发、适度开发、控制开发、适度保护、优先...
关键词:
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 布局引导 宁波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军 顾朝林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长江三角洲以其独特的滨江临海的区位和发达的制造业基础 ,正在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地区。江苏省沿江地区是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组成部分 ,拥有 80 0多km的长江岸线和 8个经济发达、人才资源优势明显的经济中心城市。传统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对低廉的加工成本、商务成本 ,使江苏沿江开发既有对外来资本的吸引力 ,又有自我发展的内生机制。重点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江苏沿江开发的战略问题 ,主要包括 :①江苏沿江地区开发的环境和条件比较分析 ;②沿江产业带重组与实施跨江开发 ;③再造新战略据点 ;④打破行政区界限沿江联动实施区域一体化 ,等等。最后止出 :加快江苏沿江开发 ,...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江苏省沿江地区 区域开发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曾红燕
开发沿江、沿「桥」经济振兴西部地区曾红燕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东、西部差距的扩大,已经提上国家的议事日程。如何制定合理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协调地区间经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志丰 陈雯 孙伟 陈江龙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通过农用地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互斥性矩阵分类,将宿迁市区分为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和农用地重点保障区域等6种类型区。研究结论:基于宜农和宜建导向的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对区域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指导意义,由适宜性分区得到的类型区,从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到农地保护重点区域,分区引导方向由建设用地开发向农用地保护转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诚 陈雯 吕卫国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芳 朱跃华
江苏广阔的沿海滩涂由海陆交互作用而成,总体仍在增长,南部开发条件优于北部。依据滩涂自然属性,考虑社会、经济、资源组合、技术等因素,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对滩涂开发模式进行研究,同时对各模式在开发中的优劣势及易出现问题进行了识别,对区域适宜滩涂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滩涂农业综合开发是江苏滩涂的传统开发模式,经验丰富,但适垦滩涂所余不多,目前宜对已有农业区进行广度和深度开发;滩涂渔业综合开发已成为目前江苏海洋经济的支撑,是今后重点发展模式;滩涂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和滩涂港口-工业区开发是江苏海洋经济的突破口,正在大力发展中;江苏北部沿海滩涂有着优越的条件发展盐业-海洋化工,侧重发展海洋化工,...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胡佑爱
沿江地区开发开放对农村资金运动的影响胡佑爱长江沿岸地带是目前我国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市场经济的重要地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心已由沿海推进到了长江流域。自从国务院批准长江沿岸28个城市和8个地区对外开放之后,掀起了开发开放的热潮,对农村资金运动起着越来越大的...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蒋乾
选取长江上游作为研究区域,以县域国土空间为基本单元,在分析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统计方法、多要素空间叠置方法,开展国土空间城镇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上游资源承载力高值区以成都为原点,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位于嘉陵江上游、川西山原、川南和川西南河谷区、乌江中下游沿岸。长江上游生态环境约束力高值区集中分布于四川盆地,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以西的高原山区、盆地向川西高原的过渡带、三峡库区等地。社会经济支撑力高值区以省会城市向外扩展呈圈层状,城镇开发潜力高值区主要沿成—绵—乐经济带、成渝高速沿线和长江干流宜宾—重庆段分布。长江上游城镇空间开发适宜性整体得分不高,较适宜和适宜开发区国土面积仅占长江上游总面积的3.43%,高值区集中分布在成都平原沿成—绵—乐沿线、成渝高速沿线、川南城市群、渝西经济带及贵阳、昆明两座省会城市周边。据此认为,长江上游城镇空间开发应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基础,科学划定禁止开发和限制开发区,充分发挥已有交通干线、长江黄金水道等发展轴线的联动作用,优化长江上游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关键词:
国土开发 城镇空间 适宜性评价 长江上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春竹 谭琦川 王丹阳 陈逸 黄贤金
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特尔斐法、线性拟合预测、Kaya分解模型和多要素空间叠置分析等方法,测算未来各地市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开发建设适宜性的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进而识别影响区域建设用地扩张的限制性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资源环境要素对江苏省建设用地扩张的约束作用呈现显著差异,水资源对国土开发的承载水平总体稍高于环境承载水平,而碳峰值承载水平为三者最低;(2)"不适宜"开发区主要分布在湖泊湿地和沿海滩涂地区,"适宜"开发区则以苏锡常环太湖一线、宁镇扬盐沿长江一线和滨海沿线为轴带集聚分布;(3)各地市未来可承载国土开发强度呈现地域性、时间性和结构性差异,苏南地区主要面临环境和碳排放的双重约束,苏中和苏北则受水、环境和碳排放的交替约束。国土开发强度承载水平预测可为制定区域差异化的用地规模调控与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庆华
实施沿江开发战略,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是江苏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的关系江苏现代化建设全局 的重大决策。本文回顾了江苏沿江开发一年来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分析了沿江开发的战略意义,阐述了沿江开发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着重对沿江开发战略在加快推进苏北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沿江开发 区域发展 战略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韦静娴 陈阳
研究目的:厘清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概念内涵,揭示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适宜性评价的核心需求和现实挑战,反思与改进评价的逻辑思路。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概念经历了从土地利用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嬗变,具有空间协调性、时序统筹性、效益综合性三重内涵;(2)国土空间规划对适宜性评价提出了安全、效率、品质等需求;(3)现行适宜性评价思路忽视了人类活动与国土空间长期交互的"适应性"状态、对地域功能的空间联系缺乏足够重视、对多元人本需求关注不足;(4)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需尊重国土空间"适应性"状态、满足人类多层次需求、凸显适宜性空间结构,建立适宜性评价、适应性修正、结构性优化"三位一体"的思路。研究结论:科学辨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内涵,应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适宜性评价的需求和挑战,改进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逻辑和思路,赋能国土空间增值。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丁一 何玉婷
新型城镇化要求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粗放、低效、拼资源型的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按照综合效益最优和合理、高效、集约利用土地的目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在自然地理、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生态保护层面构建了宏观的、分用途的低效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计算4类用地的综合适宜值,根据土地用途最适合、优先级排序和邻域协调的配置规则,融合低效用地基础数据库与宏观确定的综合适宜值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方向优选。结果显示优化选择后土地利用组合类型依次为居住—商服—工业—公共服务设施—绿地。低效用地"宏微观基础数据库—宏观评价体系标准—宏微观数据融合"的再开发方向优选方法将为其他发达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
城市低效用地 土地利用 方向优选 广州市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马炅妤 李炫 朱磊 吴修月
[目的]随着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的改革创新,越发强调主体功能区制度的完善、强化政府空间管控的能力。空间开发适宜性是合理划分国土空间、优化开发布局的重要基础。[方法]研究通过选取了地形地势、交通干线、人口聚集度、经济发展4项适宜性指标和自然灾害影响、可利用土地资源、可利用水资源、生态系统脆弱性4项约束性指标,建立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格网与行政区两种视角出发,开展蒲江县级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采用点对点匹配度分析对两种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结果]从总体看,蒲江县最适宜区域占比约为4%,较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4%,较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15%,最不适宜区域占比约为67%。行政区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域差异明显,但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均质性。具体来说,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区有按行政区集聚的趋势,并且其集聚趋势与多指标评价结果关系密切。空间视角下,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跨行政区,街道、乡(镇)行政区内部具有异质性。一方面,各类开发适宜性等级不受行政区影响,局部精准性更高。另一方面,形成跨行政区的开发时序判读,并且这种开发时序多呈现"中心—外围"结构,便于具体指导区域分步开发。[结论]格网尺度可以更精细地反映县级开发适宜性和开发约束性在空间上的差异化分布,提高城镇、农业、生态3类空间范围划定精准性,为合理确定资源开发强度、促进国土空间科学适度有序布局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
空间开发 适宜性评价 多视角 县级 蒲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