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57)
2023(3356)
2022(2919)
2021(2530)
2020(2045)
2019(4949)
2018(4784)
2017(9782)
2016(5281)
2015(5480)
2014(5411)
2013(5486)
2012(5140)
2011(4662)
2010(4747)
2009(4342)
2008(4072)
2007(3422)
2006(3124)
2005(2841)
作者
(15678)
(13067)
(12781)
(12436)
(8226)
(6309)
(5874)
(5067)
(5009)
(4564)
(4491)
(4461)
(4127)
(4110)
(4079)
(4064)
(3822)
(3812)
(3720)
(3705)
(3173)
(3144)
(3100)
(2959)
(2935)
(2772)
(2734)
(2624)
(2607)
(2582)
学科
(29178)
经济(29158)
管理(13469)
(11661)
方法(11112)
数学(10427)
数学方法(10354)
中国(9761)
(8726)
企业(8726)
土地(8025)
地方(7536)
(7287)
城市(6431)
(6110)
(5604)
结构(5285)
产业(4824)
环境(4723)
(4721)
城市经济(4588)
经济学(4181)
业经(4152)
(3869)
(3773)
农业(3627)
(3585)
财务(3584)
财务管理(3581)
问题(3536)
机构
大学(76790)
学院(75837)
(34086)
经济(33274)
管理(29372)
研究(28218)
理学(25549)
理学院(25182)
管理学(24780)
管理学院(24646)
中国(20426)
科学(18009)
(17212)
(13870)
(13799)
(13797)
研究所(12806)
业大(12511)
中心(12449)
财经(11641)
经济学(11524)
(11096)
农业(11033)
(10905)
(10698)
经济学院(10440)
北京(10359)
(10248)
师范(10124)
科学院(8757)
基金
项目(55310)
科学(44780)
基金(42242)
(37463)
国家(37251)
研究(37073)
科学基金(32530)
社会(26163)
社会科(25067)
社会科学(25056)
基金项目(23194)
自然(21579)
(21092)
自然科(21092)
自然科学(21088)
自然科学基金(20710)
(18296)
资助(16458)
教育(15943)
编号(13057)
重点(12774)
(12530)
(12385)
国家社会(11456)
(10995)
计划(10562)
创新(10555)
科研(10422)
教育部(10299)
人文(9965)
期刊
(35304)
经济(35304)
研究(22607)
中国(14828)
科学(13145)
学报(11994)
(11479)
(9628)
管理(9146)
大学(8644)
学学(8409)
农业(7696)
问题(6868)
城市(6708)
财经(5919)
资源(5869)
经济研究(5803)
业经(5419)
(5228)
技术(5110)
(4994)
国土(4863)
(4802)
金融(4802)
土地(4457)
现代(4217)
统计(3846)
(3791)
技术经济(3783)
(3623)
共检索到10709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施宏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效率是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评价海西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海西城市群及区内20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晰土地投入产出情况。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和结构调整建议。结果表明:1海西城市群整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比较均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的均衡度降低,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分布最不均衡,居住用地最均衡。22003—2012年海西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有一半的年份非DEA有效,区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施宏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效率是城市土地经济评价的两个重要方面。采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评价海西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评价海西城市群及区内20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明晰土地投入产出情况。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效率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土地利用和结构调整建议。结果表明:1海西城市群整体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比较均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的均衡度降低,其中商业服务业用地分布最不均衡,居住用地最均衡。22003—2012年海西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有一半的年份非DEA有效,区域总体上处于城市土地利用报酬递增阶段。3海西城市群中位于南部和北部区域的土地利用效率高于中部地区,区内85%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非DEA有效,这些城市存在土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共存的困境,土地产出不足尤为明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诗嘉  刘晓英  杜书云  
基于2006~2016年中原城市群各地市面板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模型测算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分析其时空差异,基于此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原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旨在促进土地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中原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整体水平不高,呈现先下降后上升波动变化趋势。高效率聚集区主要分布于中原城市群的西部,而东部的高效率聚集区逐渐向北部迁移。(2)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要素投入以及非期望产出的冗余是造成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3)中原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4)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对于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财政压力、城市房地产投资对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5)研究区域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因此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中原城市群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之间的联系,建立联动发展机制,增强城市土地利用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章喜  吴振帮  
通过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法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运用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评价了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及区内11个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区域内城市土地类型分布均衡度随时间推移有所下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率总体上维持在较高水平,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目前处于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经济发达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城市,区域内超过一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DEA有效,DEA非有效的城市存在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问题。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林坚  马珣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是缓解建设用地需求与经济增长压力间矛盾的必然途径,也是构建和谐人地关系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战略。在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综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模型测算了2000年、2006年和2011年的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剖析了区域差异、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相对偏低,区域间的效率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综合效率相对较低;城市群土地要素投入的非集约值大、非集约度高,与综合效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世超  柯新利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中国8个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要素冗余度对效率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上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格局,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呈中心—外围格局;资本过度投入、工业二氧化硫高排放是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且各要素冗余度呈现东部地区低、中西部地区高和大城市低、小城市高的分布格局。据此认为,应增强城市群间及其内部的合作,对中西部地区或小城市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保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改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朱红波  宁思银  
提高城市群在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效率(LUE)成为促进城镇化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将环境约束指标引入SFA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城市单一要素的土地利用效率,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成渝城市群的LUE在研究期内逐年提高,城市群内部差异不断减小;空间上整体呈现LUE西高东低的布局,空间扩散效应较为明显;从影响因素上看,环境规制的两个指标作用相异,仅是激励性环境规制激发了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内在动力进而促进LUE增长,而其余社会经济指标和土地市场化指标也相应产生促进、抑制作用或倒U型影响。依据环境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来优化城市群资源配置、减小生态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丹玲  李菁  胡碧霞  
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将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作为非期望产出纳入"规模+空间+效益"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测度框架中,使用小波神经网络、空间分异测算模型和空间回归分析法考察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但其空间差异持续扩大;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且由于不同集聚区扩散效应在空间上渗透不均衡,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存;在考虑空间效应的前提下,各影响因素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演变格局的作用大小和方向不同,且处于不断变化中。据此认为,要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应着重发挥城市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徐剑武  吴立潮  
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能促进城市经济功能发挥及用地效益提升,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复合系统理论,以长株潭城市群15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引入反距离加权平均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以土地利用结构和城市经济功能互相作为投入产出指标,构建长株潭城市群4个时间段(1986年,1995年,2002年,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协调度模型,对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经济功能协调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城市经济功能总体上协调,在4个研究时段的协调度依次分别为:1.682438,1.570161,1.291063,2.93262。协调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家鹏  陈松林  
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EBM模型,测算2005—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采用核密度函数对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从产业和人口两个角度分析经济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非线性影响和直接冲击。结果表明:(1)2005—2016年间中国三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总体呈现先收敛后分化的演化特征,不同城市群之间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率时空演变具有显著差异;(2)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表现出单门槛效应,表明适度产业集聚和人口集聚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导致促进作用下降甚至出现负向影响;(3)第三产业集聚水平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率自身对土地利用生态效率的直接冲击都是从开始就达到顶峰而后收敛为0,而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口集聚水平则是先负向冲击后持续正向冲击。城市群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和土地利用政策时,既要充分发挥经济集聚的正面环境效应,也要重视不同经济集聚的适度性和动态性。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聂雷  郭忠兴  刘秀丽  
基于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面板Tobit模型,从全部城市、不同类型城市两个层面分别考察了土地利用结构、土地价格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建设用地价格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为正U型关系。分城市类型来看:降低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能够提高区域综合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公共设施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与工业主导型、其他类型城市的用地效率关系分别为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量的比例对资源型城市、区域综合型城市的用地效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与其他类型城市呈正U型关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史进  黄志基  贺灿飞  王伟凯  
基于规模、结构和集约三维视角,构建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发育程度相对较好的16个城市群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益中等,空间差异性大。采用熵权法计算规模、结构和集约三大因素的得分,再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将中国城市群的土地利用效益划分为高、较高、中等、较低和低5个等级。高效城市群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突出;中等城市群以规模效益为主,结构效益次之,集约效益偏低;部分低效城市群仅结构效益尚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勇  任志远  樊新生  
城市群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土地有序利用是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以县区为基本单元,从土地资源自然和经济的双重属性,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关联指数对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结果进行空间格局分析,采用两者耦合研究方法,对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进行了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中原城市群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综合评价值具有较强的集中与分异特征,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互斥性,社会经济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郑州市、洛阳市市辖区和邻近郊县,部分地级市的中心市区也相对较高,资源环境热点区域主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薛东前,王传胜  
城市群演化包含了诸多内容 ,如人口、产业、城市类型、城市职能等 ,而空间过程是最直接、最综合的表现。文章从城市群体结构、城市群空间、城市土地利用三方面 ,分析了城市群演化的空间过程 ,研究了其演化的动力机制 ,描述了其基本特征和规律 ,揭示了城市群演化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安宁   牛陆   刘霈珈   李玉峰  
从流域地理分异的视角探讨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的重要基础。基于构建的长时序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核算2009—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解析各城市群碳排放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整体表现出收敛态势,峰值大多出现在2012和2017年,2013年为低值聚集年;流域上表现为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异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各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正向显著空间自相关,形成上中游以鄂尔多斯、榆林和下游以潍坊、临沂为辐射面的高—高聚集地,以及上游环兰州、西宁的低—低聚集地。(3)不同时期,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对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城镇化率和土地利用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持续性的高影响;主导因素在空间上的异质性决定了不同城市群的提升策略各有差异。未来黄河流域城市群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保护应在考虑区域协同联动发展的基础上分区分时施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