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7)
- 2023(12932)
- 2022(11329)
- 2021(10620)
- 2020(8996)
- 2019(20597)
- 2018(20695)
- 2017(39062)
- 2016(21829)
- 2015(24584)
- 2014(24643)
- 2013(24126)
- 2012(22235)
- 2011(19965)
- 2010(19896)
- 2009(18023)
- 2008(17396)
- 2007(15228)
- 2006(13400)
- 2005(11570)
- 学科
- 济(78778)
- 经济(78679)
- 管理(58091)
- 业(52365)
- 企(43649)
- 企业(43649)
- 方法(36121)
- 数学(30223)
- 数学方法(29827)
- 学(23075)
- 农(21390)
- 中国(20665)
- 财(19408)
- 业经(17801)
- 地方(16471)
- 理论(15628)
- 制(15356)
- 农业(14259)
- 和(13510)
- 贸(13054)
- 贸易(13048)
- 易(12617)
- 环境(12543)
- 教育(12082)
- 技术(12055)
- 银(11935)
- 务(11909)
- 融(11900)
- 金融(11892)
- 银行(11858)
- 机构
- 大学(305694)
- 学院(304029)
- 管理(115013)
- 研究(108030)
- 济(107519)
- 经济(104810)
- 理学(99210)
- 理学院(97969)
- 管理学(95946)
- 管理学院(95431)
- 中国(78285)
- 科学(74012)
- 京(67097)
- 农(58774)
- 所(56897)
- 研究所(52493)
- 业大(51600)
- 财(49826)
- 中心(47882)
- 农业(46644)
- 江(45471)
- 范(42640)
- 北京(42564)
- 师范(42027)
- 院(40290)
- 财经(39866)
- 州(36828)
- 经(36226)
- 技术(35609)
- 省(34186)
- 基金
- 项目(215323)
- 科学(165819)
- 基金(153220)
- 研究(150997)
- 家(137713)
- 国家(136586)
- 科学基金(113968)
- 社会(90230)
- 省(85651)
- 社会科(85113)
- 社会科学(85087)
- 基金项目(82172)
- 自然(78123)
- 自然科(76190)
- 自然科学(76168)
- 自然科学基金(74775)
- 划(73362)
- 教育(68841)
- 资助(63708)
- 编号(61329)
- 成果(50111)
- 重点(49177)
- 发(45967)
- 部(45514)
- 创(44028)
- 课题(43607)
- 计划(42556)
- 科研(42329)
- 创新(41091)
- 大学(38763)
共检索到441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顶海 张继红 陈四清 方建光 燕敬平 刘春胜 张明亮 高亚平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 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x3.547 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
关键词:
海蜇 伞径 碟状体 稚蜇 幼蜇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春洋 王文波 董婧 王燕青 周泓 孙明 鹿志创 于旭光
以北部湾采捕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ffen,1888为亲体,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浮浪幼虫。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并比较了几种钵水母类螅状体的形态特征。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岑轶锟 吴鸿 洪泽森 王东 黄肇雷 于宗赫
为探索玉足海参育苗过程中适宜的换水量,分别设置日换水量0、1/4、1/2以及3/4共4个水平,研究换水量对育苗系统水质变化以及海参浮游幼体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育苗前期,大量换水会对海参幼体的生长和存活造成不利影响;育苗后期,换水量越少,系统中氨氮和亚硝酸盐的浓度越高,海参幼体生长和发育情况越差。同时在水温为27.99 ℃,pH为8.05的条件下,采用静水实验法检验了氨氮对玉足海参中耳和大耳幼体的影响,发现水体中氨氮浓度越高,海参幼体的死亡率越高,无发育潜力的幼体所占比例越大。氨氮对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的48 h-LC_(50)分别为2.66和6.22 mg/L,而非离子氨对中耳幼体和大耳幼体的48 h-LC_(50)分别为0.19和0.45 mg/L。研究表明,玉足海参育苗过程水质调控至关重要,在育苗后期,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控制水体中的氨氮含量。建议在小耳幼体阶段不进行换水,中耳幼体阶段适量换水,而大耳幼体阶段大量换水。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热带海参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斌 张秀梅 陈四清 成永旭 张岩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大型食用水母,历来是我国沿岸渔业的重要捕捞对象。本文综述了营养条件、温度、盐度、光照、溶氧、重金属、pH、氨氮对海蜇足囊繁殖与横裂生殖以及螅状体与碟状体生存的影响,对海蜇早期幼体发育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总结发现:环境因子对海蜇幼体发育影响的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环境突变对海蜇横裂生殖的影响以及海蜇碟状体到水母体系统发育过程的研究尚需补充完善。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王燕青 姜连新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王彬
为配合2005年辽东湾渔场海蜇人工增殖放流项目,笔者对人工放流过程中,海蜇幼体由于从育苗室入海而引起的温盐环境突变以及在长途运输过程中引起的死亡率进行实验研究,其死亡率直接影响到海蜇的回捕率,进而对辽东湾渔场海蜇的资源量造成影响。实验中发现,在超出海蜇生存最佳盐度范围(20-30),海蜇在高温(30℃、35℃)条件下,较高盐度组(35、40)较较低盐度组(15、2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同时,在低温(10℃、15℃)条件下,较低盐度组(15、20)较较高盐度组(35、40)的海蜇幼体的生存状态好、成活率高。
关键词:
海蜇幼体 增殖放流 温度 盐度 突变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彬 董婧 刘春洋 孙明 于旭光 刘修泽 李轶平 李培军
根据2005~2007年6月上旬和7月上旬在辽东湾海蜇放流区进行的大型水母调查及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区域大型水母及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特点以及海区中浮游动物的生态类型和优势种,并且试图寻找浮游动物的数量分布与大型水母的数量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游动物的优势种为小型桡足类及桡足类幼体:双刺纺锤水蚤Acartia bifilosa、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桡足类幼体、无节幼体。大型水母主要有: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沙蜇Nemopilema nomurai、白色霞水母Cy...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大型水母 丰度 渔获密度 分布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明 董婧 赵云 付志璐
针对每年春季在大型水母资源量初期调查工作中沙蜇与海蜇晚期碟状体(1~2 cm)阶段较难区分的现象,通过实验室培养观察,首次对沙蜇和海蛰晚期碟状体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比较,总结了二者的主要差异:沙蜇的生殖腺下腔较饱满,腔内空间较大,而海蜇的腔内空间较小,每个腔内外两侧边缘弧度相近,腔与腔之间的距离较大。沙蜇的胃腔内垂直排列着两列胃丝,长胃丝分别由4个生殖腺下腔内向胃腔壁下方的中央口延伸,而海蜇的胃丝分别分布在4个生殖腺下腔内,胃腔内壁上没有或仅有少量的胃丝。当处于紧缩状态时,沙蜇的口腕呈倒圆锥形,小触指分布错综复杂,而海蜇的口腕呈圆柱形,小触指有序地收缩在口腕柱内。
关键词:
沙蜇 海蜇 晚期碟状体 形态比较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李建生 凌建忠 程家骅
利用2013年和2014年的67月共6个航次在长江口近海对沙海蜇(Nemopilema nomurai)开展的定点调查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该海域沙海蜇的数量分布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春末夏初,沙海蜇幼体首先出现在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弱的江苏省中南部近岸和长江口北部外海水域;随着水温回升,逐渐向长江冲淡水控制势力较强的海域和黄海冷水团控制的南黄海中央深水海域扩散,吕四近岸的出现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外海出现率持续保持在高水平;7月下旬,随着沙海蜇伞径达到高峰值,在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呈现全面暴发的趋势。
关键词:
夏季 长江口 沙海蜇 数量分布 生长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大凤 刘永胜 常青 陈四清 赵捷杰 边力 葛建龙 刘长琳
为了探究真蛸(Octopus vulgaris)早期幼体生长发育特征,在室内水泥池育苗条件下,研究了孵化后1~100日龄真蛸的形态变化特征,并对1~49日龄真蛸的全长、腕长、胴长、胴宽、体重及最长腕的吸盘个数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在盐度为30~32,水温为18.6℃~26.0℃条件下,初孵仔蛸平均全长为(3.05±0.11)mm,大部分初孵仔蛸外卵黄囊在出膜前已吸收完毕,1日龄仔蛸已开口摄食,17日龄稚蛸开始摄食糠虾,35日龄稚蛸开始营底栖生活,60日龄体色由透明发育为乳白色,80日龄体色已与成体相同,100日龄除性腺外,各器官发育成熟,形态特征与成体基本一致。研究表明,真蛸早期(1~49日龄)发育过程中,体重与全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5×10~(–5)x~3–0.0009x~2+0.0072x–0.0132;全长与腕长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12x~3+0.0492x~2+0.0243x+0.2179;全长、体重、腕长、胴长、胴宽分别与日龄呈立方函数关系,为y=–0.0001x~3+0.0105x~2–0.0122x+3.0562、y=–2×10–7x~3+4×10~(–5)x~2–0.0004x+0.0034、y=–0.0004x~3+0.0247x~2–0.1037x+0.8214、y=–0.0004x~3+0.0124x~2+0.0749x+1.4757、y=–3×10~(–5)x~3+0.0025x~2+0.0354x+1.4026。依据营养类型、形态和生物学特征等参数,将真蛸早期发育分为仔蛸期、稚蛸浮游期、稚蛸底栖期和幼蛸期4个时期。
关键词:
真蛸 早期发育 形态特征 生长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高世科 陈岱 孙习武 范旸辰 张硕
海蜇是我国沿海常见的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水母,碟状体是其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投饵频率(1、2和3次/d)、规格大小(D≤5、5
关键词:
海蜇 投饵频次 光照 生长率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罗民波 简婷婷 王云龙 张衡 尹艳娥 张海燕 杨杰青
通过近年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环境基本要素研究,结合东海海洋环境基本要素(水文、营养盐含量、COD_(Mn)、悬浮物浓度等)的变化,阐明东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春季浮游植物的优势种主要由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琼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jonesian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组成,夏季的主要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受长江口冲淡水、钱塘江、东海沿岸流等影响,东海近岸海域环境浮游植物数量明显高于东海大陆架海域。冗余度分析结果显示,2015—2017年春季,对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活性磷酸盐;2015—2017年夏季,对研究海域浮游植物影响较大的环境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化学需氧量。
关键词:
东海 浮游植物群落 生态特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萍 刘宪斌 李宝华 白明 李彤 王娟娟
2009—2013年选取春末、夏中、秋初3个季节对海河干流浮游植物进行连续5年的调查与监测,系统分析了海河干流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优势度、群落结构以及生物多样性组成,探讨其变化趋势和主要原因,运用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分别对各年度间密度和生物量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并利用马加利夫(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海河干流浮游植物隶属8门92属181种。绿藻门在细胞密度和种类组成上都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蓝藻门和硅藻门。主要优势种为:绿藻门的四尾栅藻、小球藻、卵囊藻、月牙藻和卡德藻;蓝藻门的微囊藻、胶鞘藻、螺旋藻、颤藻和蓝纤维藻;硅藻门的小环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宁军号 庞云龙 宋坚 常亚青 张伟杰 何舟 程龙
在室内条件下,人工诱导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产卵并在显微镜下对其胚胎和浮游期幼虫的形态进行连续观察和拍照,并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温度对其浮游期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偏顶蛤亲贝人工催产时,以流水刺激4 h,阴干12 h为宜。偏顶蛤卵呈圆形或卵圆形,沉性卵,卵径为(82.6±3.2)μm,精子鞭毛型,全长约50μm。在水温19~21℃下,偏顶蛤受精卵发育至D形幼虫(壳长104.0μm±4.3μm)、匍匐幼虫(壳长255.8μm±15.0μm)和早期稚贝(壳长329.1μm±5.8μm)分别历时20.5 h、20 d和36 d。水温是影响偏顶蛤幼虫生长和发育的主...
关键词:
偏顶蛤 胚胎发育 幼虫发育 温度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张鑫磊 成永旭 陈四清 陈艳翠 张岩
对不同温度下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Kishinouye)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变化以及不同温度下海蜇每日伞径大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时间与螅状体的累计分裂数量呈S曲线相关,在海水盐度为30.5,pH值为8.2,DO在6 mg/L的条件下,17℃、20℃、23℃三个温度下的回归方程式分别为Y=e5.764-4.194/x(R2=0.983,F=1 240.536>F1,21,0.01=8.016 6),Y=e6.039-6.295/x(R2=0.987,F=1 933.560>F1,25,0.01=7.769 8),Y=e6.213-2.899/x(R2=0.989,F=2 ...
关键词:
海蜇 横裂生殖 生长 温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