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802)
- 2023(2596)
- 2022(2215)
- 2021(2044)
- 2020(1767)
- 2019(3922)
- 2018(3747)
- 2017(6701)
- 2016(3796)
- 2015(4281)
- 2014(4096)
- 2013(4163)
- 2012(4057)
- 2011(3862)
- 2010(3873)
- 2009(3660)
- 2008(3603)
- 2007(3297)
- 2006(3001)
- 2005(2832)
- 学科
- 济(14652)
- 经济(14630)
- 学(10212)
- 管理(7738)
- 业(6953)
- 企(5690)
- 企业(5690)
- 方法(5406)
- 数学(4310)
- 数学方法(4234)
- 中国(4039)
- 农(3367)
- 理论(3304)
- 财(3054)
- 经济学(3030)
- 教育(2838)
- 业经(2692)
- 制(2646)
- 和(2452)
- 水产(2383)
- 农业(2261)
- 动物(2151)
- 贸(2142)
- 贸易(2140)
- 融(2110)
- 金融(2110)
- 地方(2077)
- 易(2068)
- 及其(2032)
- 银(1944)
- 机构
- 大学(61437)
- 学院(57513)
- 研究(26858)
- 济(20542)
- 经济(20082)
- 科学(19653)
- 中国(18598)
- 农(17718)
- 管理(16322)
- 所(15650)
- 农业(14595)
- 研究所(14548)
- 京(14404)
- 理学(13463)
- 理学院(13233)
- 管理学(12820)
- 管理学院(12732)
- 业大(12523)
- 中心(11127)
- 江(9786)
- 院(9700)
- 省(9318)
- 室(9309)
- 农业大学(9273)
- 北京(9144)
- 财(9094)
- 范(8499)
- 科学院(8446)
- 实验(8359)
- 业(8264)
共检索到93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成留 程会昌 霍军 时菊爱 于新和 宋予震
海狸鼠(Myocastor boypus)又称狸獭,河狸鼠,是一种具有饲养价值和发展前景的皮肉兼用型养殖新品种。国内外学者对海狸鼠的研究主要限于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等方面,对于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为此,笔者对海狸鼠胃、肠的动脉分布进行了解剖观察,旨为海狸鼠消化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启超 张志强 吴恒
用改良的龙桂开浸银法对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胃肠道嗜银细胞的总数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嗜银细胞在胃至肠道各段均有分布,分布密度呈波浪形,即胃体部最高,中肠其次,胃幽门部最低。嗜银细胞在胃贲门部和中肠常成群分布,大多数嗜银细胞呈棒状、梭形、三角形和蝌蚪形等,胃部和后肠中偶见呈圆形的细胞。对结果进行分析表明,斑点叉尾胃肠道嗜银细胞主要行使外分泌功能,其数目和形态特征可能与其食性、消化特性有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屈孝初
为探讨海狸鼠尾部肌腱的潜在应用价值 ,对 10只成年海狸鼠进行了解剖学研究 ,发现海狸鼠的尾部肌腱非常发达 ,共有 10 8根肌腱 ,它们分为 4束 ,分别分布在尾部的背面和腹面两侧 .肌腱的长度不一 ,最长者可达 4 0cm ;肌腱的细度均匀 ,横径在 0 .2~ 0 .6 9mm之间 .肌腱主要由胶原纤维组成 ,占纤维总量的 4 3.4 5 % ,其化学成分95 %以上是胶原蛋白
关键词:
海狸鼠 尾部肌腱 解剖及组织学 胶原纤维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乔毅 沈辉 万夕和 范贤平 蒋葛 黎慧 王李宝 史文军 成婕
为了研究江苏地区感染南美白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肝肠胞虫(Enterocytozoon hepatopenaei,EHP)的形态学特点,分析与国外报道的差异性,本研究以江苏地区感染肝肠胞虫的南美白对虾肝胰腺组织为研究材料,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等方法进行肝肠胞虫初步分离纯化,构建一种肝肠胞虫荧光染色检测方法,显微观察肝肠胞虫的孢子形态结构。结果发现感染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的肝肠胞虫孢子主要分布在35%~40%浓度的蔗糖层面,可推算其密度为1.15~1.17 g/m L。荧光显微镜下可见孢子椭圆或圆形,呈亮蓝色,孢子微小但可计数,显微观察可见肝肠胞虫孢子大小约为1.7μm×0.9μm,外壁上有大量白色瘤状物,疑似胞壁蛋白,孢子表面布满细小褶皱,孢子具有一个细胞核,极丝4~6圈,细胞壁由一相对薄的电子透亮的孢子内壁和电子致密的孢子外壁组成。结论认为江苏地区南美白对虾肝肠胞虫的形态结构与国外报道的吻合,本研究建立的肝肠胞虫分离纯化、荧光染色方法以及取得的肝肠胞虫形态学资料可为其检测和研究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关海红 匡友谊 徐伟 尹家胜
采用活体解剖和显微镜技术对哲罗鱼(Hucho taimen)消化系统进行了较详细的观察,描述了消化道、消化腺的形态特征及各消化段的基本组织结构特点以及各段的细胞学特征。结果表明,哲罗鱼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口端位,吻尖,口腔、口裂都较大;上下颌、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有细小的尖齿,齿多向内倾斜;舌肌不发达,舌前端游离,舌黏膜表面为复层鳞状上皮,内含味蕾和杯状细胞。(2)食道粗短,肌层发达,内壁上有较深的纵向褶,黏膜层有大量的杯状细胞。(3)胃U型,分3部分,胃壁内有纵向皱褶,纵褶之间有网状褶,胃底部有胃腺。(4)盲囊呈指状,约180~256个左右,盲囊腔内有灰白色的胶冻状物质,上皮游离面具有...
关键词:
哲罗鱼 消化系统 形态学 组织学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自豪 易建华 陈冬明 王志坚
通过形态解剖和显微技术对大鳍异(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大鳍异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口下位,口咽腔大,颌齿发达,鳃耙稀疏;食道粗短,肌层发达,黏膜层具有大量杯状细胞;U型胃,包括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具胃腺;肠道系数为0.93±0.11,肠长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肠腔内有密集的肠绒毛;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具有"腹腔外肝",胰脏弥散分布于前肠和中肠周围。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曹政 薛俊增
水蛛(Argyroneta aquatica)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栖息在小溪、池塘、沼泽等小型水体中以捕食小鱼、小虾、昆虫幼虫为生的蜘蛛,广泛分布于古北界。本文对水蛛气管结构进行了形态学观察研究,并与3种常见陆生蜘蛛——宁波熊蛛(Arctosa ningboensis)、广缕网蛛(Psechrus senoculatus)和大腹园蛛(Araneus ventricosus)的气管结构进行了比较。发现水蛛气管为两条并排的圆柱体,其圆柱体两端伸出许多微气管分支,分别向前向后延伸入水蛛头胸部以及水蛛腹部中后端。其他3种蜘蛛的气管结构均为简单的4管型。复杂的气管结构体现了水蛛对气管更为高效的利用率,同时也...
关键词:
水蛛 形态学 气管结构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黄自豪 易建华 陈冬明 王志坚
通过形态解剖和显微技术对大鳍异鮡(Creteuchiloglanis macropterus)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显示,大鳍异鮡消化系统具有以下特征:口下位,口咽腔大,颌齿发达,鳃耙稀疏;食道粗短,肌层发达,黏膜层具有大量杯状细胞;U型胃,包括贲门部、盲囊部和幽门部,具胃腺;肠道系数为0.93±0.11,肠长与体长呈显著线性关系,肠分为前肠、中肠和后肠,肠腔内有密集的肠绒毛;肝脏与胰脏分离,肝脏分为两叶,具有"腹腔外肝",胰脏弥散分布于前肠和中肠周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书松 李建华 白晓辉 康相涛 袁文菊 赵峰 肖传斌
为了研究固始鸡十二指肠的生长发育规律和组织学特点,应用大体解剖学和组织切片技术,对0~20周龄父母代固始鸡的十二指肠进行了发育形态学研究,并用Logistic方程模型模拟十二指肠质量的生长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周龄的增加,固始鸡十二指肠的长度、质量、周长、绒毛长度、肠腺隐窝深度、肠腺宽度及各肌层厚度均增大;十二指肠相对生长率、十二指肠指数和肠腺密度均呈下降趋势;肠绒毛有分支现象;淋巴组织的发育比较缓慢,到6周龄后才出现有淋巴小结。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郭富常 孟广云 但汉斌
利用电子扫描镜观察了番茄、青椒、茄子的胚珠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珠心原基从胎座部分化后,周围组织慢慢将珠心原基包被,继续分化完全包被后即成珠被。珠被进一步发育后即成倒生胚珠。在发育后期番茄的胚珠呈扁圆形,青椒的胚珠为近卵形,而茄子的胚珠为椭圆形。茄子和青椒的胚珠发育始期纵向生长较快,茄子从开花期、青椒从开花后期横向生长比例加大。番茄和茄子的胚珠纵横径的比例大致相同,青椒随着果型的加大胚珠大小随之增加
关键词:
番茄,青椒,茄子,胚珠发育,形态学观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曲秋芝 华育平 曾朝辉 齐艳萍 王永林 王兵
通过对史氏鲟的活体解剖和对消化系统各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史氏鲟具有胃、幽门盲囊和瓣肠,胰脏形成独立的器官,在肝门部有部分弥散于肝脏组织中。与同属的中华鲟比较,口腔粘膜褶数量和形态不同;食道分段数量不同(史氏鲟分3段、中华鲟分2段);史氏鲟瓣肠有7个螺旋瓣,比中华鲟少;中华鲟的幽门盲囊有17个小盲囊,而史氏鲟只有10~12个小盲囊。
关键词:
形态学 组织学 消化系统 史氏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莫艳秀 王晓清 莫永亮
为了给鱼类的分类以及营养学养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光镜技术对长吻鮠的消化道和消化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长吻鮠消化道分化为明显的食道、胃和肠.食道黏膜为复层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胃U形,黏膜表层为单层柱状上皮,贲门部和盲囊部上皮下有一厚层胃腺组织,肠黏膜也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散布较多的杯状细胞,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索明显,胰腺外分泌部由许多腺泡组成,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散存在于外分泌部之间.
关键词:
长吻鮠 形态学 组织学 消化系统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阳 温海深 黄杰斯 李吉方 张美昭 齐鑫 李昀
为阐明花鲈鳃与鳔器官的发生机制,实验采用连续组织切片技术接合形态学观察对出膜后1~45 d花鲈胚后发育的鳃与鳔器官的发生、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观察与研究。结果显示,花鲈仔稚鱼鳃的胚后发育分为4个阶段,鳃原基出现期(0~3 d)、鳃丝分化期(4~14 d)、鳃小片分化期(15~25 d)与鳃器官完善期(26~45 d)。在水温15~18°C条件下,花鲈孵化后的第1天,鳃原基出现;孵化后的第15天,仔鱼假鳃上分化出鳃小片结构;孵化后的第25天,仔鱼各鳃弓上均分化出鳃小片结构;孵化后的第45天,稚鱼鳃结构发育完全,与成鱼相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花鲈鳔器官的发育时期分为形成、扩张、充气和退化4个阶段。花鲈初孵仔鱼未出现鳔原基,在孵化1 d后,仔鱼出现鳔原基,5 d后仔鱼鳔开始扩张,11 d后仔鱼鳔充气完成,13 d后仔鱼鳔开始退化。
关键词:
花鲈 鳔发生 鳃发生 组织学 形态学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鞠晨曦 李云 刘红 蔡生力
在实验室水温26±1℃、盐度28±1的条件下,对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时间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眼斑双锯鱼受精卵属一端带有附着丝的沉性卵,呈长椭圆形,长径2.0±0.1 mm,短径0.95±0.1 mm;其卵裂方式为端黄卵盘状卵裂;胚胎发育可分为10个主要阶段: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体节期、翻转期、血管形成期、器官形成期和孵化期。发育过程中胚胎的颜色逐渐加深,呈现由橙黄色到棕黄色的变化;在26℃水温条件下,整个胚胎发育过程需200 h左右。
关键词:
眼斑双锯鱼 胚胎发育 形态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 田雪 米佳丽 黄新强 王磊 董传举 李学军
采用整体骨骼染色、形态学解剖的方法,对黄河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仔稚鱼肌间骨的形态发生及成鱼肌间骨数目、形态、分布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黄河鲤14 dpf(day post fertilization,体长11.29mm)肌间骨首先在尾部出现,此时其他骨骼包括主轴骨及附肢骨均已骨化完全。伴随鱼体生长,肌间骨由尾向头依次骨化,26 dpf(体长15.60 mm)肌间骨骨化全部完成。黄河鲤肌间骨数在93104之间,平均为98根;鱼体一侧髓弓小骨平均为34枚,脉弓小骨平均
关键词:
黄河鲤 肌间骨 发育过程 形态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