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061)
2023(3105)
2022(2797)
2021(2697)
2020(2414)
2019(5569)
2018(5640)
2017(11568)
2016(6120)
2015(7090)
2014(7104)
2013(7235)
2012(7098)
2011(6538)
2010(6865)
2009(6579)
2008(6558)
2007(5954)
2006(5622)
2005(5248)
作者
(18821)
(15544)
(15335)
(14496)
(9800)
(7322)
(7025)
(5856)
(5787)
(5551)
(5219)
(5115)
(5104)
(4887)
(4816)
(4685)
(4619)
(4518)
(4427)
(4337)
(4051)
(3865)
(3762)
(3548)
(3522)
(3493)
(3470)
(3419)
(3063)
(3023)
学科
(24838)
经济(24798)
(15589)
管理(14148)
中国(10914)
(10753)
企业(10753)
方法(10510)
数学(9576)
数学方法(9518)
(8394)
(7039)
(6496)
贸易(6490)
(6408)
(6401)
银行(6386)
(6238)
(6221)
(5371)
(5311)
金融(5308)
(5104)
农业(4961)
(4432)
业经(4377)
(4292)
税收(4196)
(4167)
(3865)
机构
大学(97426)
学院(94250)
(41607)
经济(40758)
研究(34069)
管理(33857)
理学(28214)
理学院(27887)
管理学(27537)
管理学院(27362)
中国(27243)
(22219)
(21266)
科学(19202)
(17738)
财经(17244)
研究所(15769)
(15522)
中心(14768)
北京(14256)
(14082)
(14009)
经济学(13429)
(12853)
财经大学(12772)
师范(12740)
经济学院(12240)
(11929)
业大(11660)
(11344)
基金
项目(54169)
研究(41754)
科学(41319)
基金(38750)
(34496)
国家(33732)
科学基金(26765)
社会(26143)
社会科(24708)
社会科学(24700)
基金项目(20120)
(19311)
教育(18388)
编号(17782)
(17156)
成果(16333)
资助(16223)
自然(15489)
自然科(15033)
自然科学(15024)
自然科学基金(14756)
(12810)
重点(12071)
(12070)
课题(11717)
(11243)
项目编号(11113)
国家社会(10983)
教育部(10913)
(10676)
期刊
(49045)
经济(49045)
研究(32964)
中国(17589)
(14936)
学报(14690)
管理(13095)
(12734)
科学(12724)
(11454)
金融(11454)
大学(10978)
学学(9597)
教育(9382)
图书(9094)
农业(8721)
财经(8603)
经济研究(8309)
业经(7872)
(7428)
问题(7389)
书馆(7160)
图书馆(7160)
(7153)
技术(6684)
国际(6150)
理论(6078)
实践(5481)
(5481)
商业(5107)
共检索到1532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卢丽娜  
海源阁在我国藏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尤其是杨氏家族在搜集、整理和保存海源阁藏书方面居功至伟。正是由于海源阁聚沙成塔般的代代积累,许多珍贵的典籍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它在传承中华文明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邓雪峰  
从天一阁藏书楼出发,以典籍的保存为着眼点,论述天一阁藏书的有效利用及其对《四库全书》的重要贡献,强调的是不同的考察角度,得到的是不同的考察结果。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凌一鸣  
随着印刷出版业的发展与书籍收藏的成熟,士绅家族的藏书活动在明清时期臻于极盛。除了对书籍的喜好,地方士绅在书籍搜集和藏书累积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扩张自己及家族的文化辐射力,并通过藏书建构博取同侪的认可,成为地方文化权威。在较为封闭的藏书保藏过程中,书籍的所有者通过制定流通、保藏与阅读秩序维系与巩固文化权威地位,并冀图以家族形式予以延续与继承,从而达到血缘、学缘、地缘的扭合与统一。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永顺  
海源阁珍贵藏书的散佚(摘自《书与人》1996年4期)王永顺海源阁是清季著名的藏书楼,它和常熟瞿氏的铁琴铜剑楼、归安陆氏的百百宋楼、杭州丁氏的八千卷楼鼎足而四,并称为清季四大藏书楼。但瞿、陆、丁三家均在江南,只有海源阁位于北方山东聊城。因此,海源阁实为...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刘承军  
傅斯年除了是一个文化名人外,在学术藏书建设方面也颇有建树。早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筹备期间,傅斯年就拟定《历史语言研究所图书备置大纲》,对服务对象、馆藏建设以及文献采访与整理等均作出了规定。史语所成立后,傅斯年重视图书的收集和图书室的建设,收罗宏富。他注重图书馆学专门人才,并在图书管理与服务中动员研究人员参与其中。此外,为方便学术研究和交流,他注重史语所经史要籍与档案资料的保存和整理,并出版了一批影响深远的古籍和学术论著。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仲伟行  
本文从家法族规的产生及其读书教化影响,观照私家藏书中家族藏书的特点,揭示了家法族规在家族藏书发展过程中的催化、促进、稳定和保障作用,并通过实例分析,试图就两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从新的视角对中国藏书文化作一些研究。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纪钦  
清初文学家邵长蘅早年与武进杨氏家族成员来往颇多,杨氏诸人在其生计维艰时伸出了援手,也为其漫游南北提供了助益。邵长蘅从杨氏成员处寻访到的鼎革见闻与投亲游历时亲眼目睹的社会百态给他的古诗文创作提供了丰富素材。邵长蘅在常州本地及湖北交游圈的打开,与母族从兄杨廷鉴、杨廷蕴兄弟有着密切关系。真正与邵长蘅一起成长的杨氏下一辈成员则更多地以江南士人的生活雅趣影响了邵长蘅的园林散文及书画创作。这一切都为其康熙十八年以文名动京师,与博学鸿词宿儒相往来奠定了基础。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林欣  
简述唐代编辑韩愈文章第一人的学者赵德及其茅屋藏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婧  
宁波镇海桕墅方氏家族,是上海著名的钱业世家。作为上海金融史、宁波商帮史的经典个案,常被这些研究领域的研究者引用。然而,受《上海钱庄史料》和《宁波帮企业家的崛起》的误导,既有研究在方氏家族发迹第一人、第一家钱庄的创始人等关键问题上认识有误,也常犯"张冠李戴"的错误,对家族早期历史和家族钱庄等问题的研究也不够深入。本文基于族谱、档案和近代报刊等资料,全面、深入地研究了方氏家族的发展历史。首先,从"修剪家族树"的视角,梳理了方氏家族发展的脉络。方氏家族分别在1870年和1911年左右发生过
关键词: 家族史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志双  
陈国仕是清末福建泉州学识渊博的儒士、藏书家,室名"天白阁",藏书多达二万余册,却鲜为人知。本文主要依据厦门大学图书馆藏陈氏旧藏,利用其藏书题跋、自著等一手资料,结合方志等文献,对陈国仕的生平及其藏书来源、特点、散佚情况做了探析。
[期刊] 国家图书馆学刊  [作者] 卢厚杰  
明清民国时期的晋商是我国私家藏书史上值得深入研究的藏书家群体,但受材料所限,目前学界未能开展充分的学术研究。笔者利用地缘优势,借助地方文献查阅和田野走访,全面揭示出当时晋商的藏书活动及文化贡献。明清民国时期,晋商藏书家的收藏、整理、著述、刊刻、捐书等活动,对传统古籍的保存传播、乡邦文献的搜集编印、三晋学术文化发展以及近代山西新式图书馆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晋商藏书家"藏以致用"的价值理念,有力地推动了晋商"儒贾兼通"商业特质的塑造和三晋近代新文化的流播。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蕾   王昊  
海源阁藏书研究是中国图书馆史的重要领域。文章概述“海源阁藏书暨中国历代图书文化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成果,从海源阁藏书研究、中国图书文化史研究、图书馆史研究和图书馆史志编纂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国图书馆史研究的新进展,展望中国图书馆史研究趋势。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滕秋茗  
在中国历史上,北疆的少数民族如契丹族、女真族、党项族、蒙古族和满族等曾先后建立政权,或占据半壁江山,或统治全中国。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统治者们往往都会由"武攻"转向"文治",重视对汉文化的利用、交流、融合与传播,历代的藏书事业也便在这血与火的交融中长足发展,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得以保存和传承。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东峰  
宋代私家藏书业大盛,其中不少人属于博学多才的学者型藏书家。他们藏书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保存和鉴赏的阶段,而是为了研究学问和进行著述。他们对家藏图书进行校勘、编目、辑佚、注释等一系列整理工作,提高了图书质量及其学术价值,促进了图书的流传及其文献价值的充分利用,为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化典籍。他们总结和丰富了中国传统图书馆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理论,对后世学术产生重大影响。此外,他们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和研究金石文献,开辟了图书收藏的新途径,形成了专科之学——"金石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