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93)
- 2023(5501)
- 2022(4362)
- 2021(3792)
- 2020(3023)
- 2019(6526)
- 2018(6229)
- 2017(11572)
- 2016(6264)
- 2015(6534)
- 2014(6178)
- 2013(6291)
- 2012(5793)
- 2011(5458)
- 2010(5480)
- 2009(4755)
- 2008(4709)
- 2007(4026)
- 2006(3616)
- 2005(3205)
- 学科
- 济(24390)
- 经济(24372)
- 管理(16986)
- 业(13885)
- 企(10346)
- 企业(10346)
- 学(10056)
- 环境(9847)
- 方法(9717)
- 数学(8546)
- 数学方法(8447)
- 农(7607)
- 生态(6454)
- 资源(6022)
- 财(5986)
- 土地(5864)
- 业经(5781)
- 中国(5494)
- 农业(5346)
- 地方(5151)
- 划(4968)
- 税(4931)
- 发(4721)
- 税收(4675)
- 收(4639)
- 和(4338)
- 规划(3817)
- 贸(3748)
- 贸易(3747)
- 环境规划(3743)
- 机构
- 学院(93199)
- 大学(92502)
- 研究(37847)
- 济(34296)
- 经济(33488)
- 管理(32279)
- 科学(28299)
- 理学(28225)
- 理学院(27807)
- 管理学(27122)
- 管理学院(26981)
- 中国(26828)
- 农(24509)
- 所(21018)
- 京(20392)
- 研究所(19951)
- 业大(19899)
- 农业(19654)
- 中心(16625)
- 财(15655)
- 院(14676)
- 江(14340)
- 省(13659)
- 农业大学(13148)
- 财经(12954)
- 科学院(12944)
- 范(12864)
- 师范(12665)
- 北京(12500)
- 室(12450)
- 基金
- 项目(73978)
- 科学(57642)
- 基金(54847)
- 家(52594)
- 国家(52272)
- 研究(46530)
- 科学基金(42788)
- 自然(30271)
- 社会(29912)
- 基金项目(29663)
- 自然科(29453)
- 自然科学(29446)
- 自然科学基金(28854)
- 省(28484)
- 社会科(28483)
- 社会科学(28476)
- 划(25497)
- 资助(21171)
- 教育(19350)
- 重点(18054)
- 计划(16632)
- 发(16605)
- 编号(16306)
- 科技(15627)
- 部(15272)
- 创(14992)
- 科研(14893)
- 创新(14228)
- 国家社会(13624)
- 专项(12618)
共检索到129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兆普 邓力群 刘友兆 沈其荣 陈省平
在海涂人工湿地进行单一养殖、种养复合 (田菁水植养鱼 )、种养结合 (鱼养在四周沟塘 ,田菁旱植在中央的滩面上 )试验 ,3年 (1999至 2 0 0 1)的试验结果表明 :根据评判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 3个指标[1] 进行能值特征分析 ,发现合理的种养复合模式能值产出率 (Yr)、净经济效益 (Np)与系统贮存能值增加分别是单一养殖的 1 36 ,1 35和 1 71倍。在经济反馈投入基本一致的情况下 ,种养复合的经济收入、总能值产出均比单一养殖高 ,从而反映出人工湿地种养复合模式的高效性与可持续性。对 3种利用模式的生态效应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种养复合模式田菁长势与产量均优...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利用模式 能值特征 生态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林飞 武祎 闫功双
为评估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及其经济价值,应用H.T.Odum创立的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定量分析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特征,结果表明:石佛寺人工湿地可再生能源(包括阳光、风及雨水)以及生态服务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占的比重较大,太阳能值分别为1.28×1020 sej、2.27×1019sej,货币价值分别为5.2×108美元、9.32×107美元。能值分析结果表明,应把生态服务效应的保护与利用放在首位,为保护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同时也应保护石佛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平衡,使之更好地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华 王昊彬 余华光 谭渝峰 由文辉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梯度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对崇明盐度梯度下的3个滩涂湿地生长的芦苇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盐度下芦苇种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差异,及土壤与芦苇元素、元素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崇明滩涂湿地土壤C、N、P含量和C/N、C/P、N/P平均值分别是15.01、0.69、0.86g/kg,22.09、21.87、0.96。芦苇的C、N、P含量及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13.17、10.75、2.53g/kg,41.49、293.58、7.29。(2)随着崇明滩涂湿地土壤盐度增加,土壤的C...
关键词:
滩涂湿地 盐度梯度 芦苇 生态化学计量学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廖华军 李国胜 王少华 崔林林 欧阳宁雷
苏北滨海滩涂湿地位于现代长江口与废黄河口之间,是最典型的淤泥质平原海岸,其演变特征及空间格局具有鲜明的特征。本文选用1980年、1992年、2008年的TM和ALOS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构建了基于空间分割和转移矩阵分析模型,研究了近30年来苏北滨海滩涂湿地的演变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苏北滨海滩涂发生了巨大变化,近30年间滩涂总面积减少了1273.11 km2,平均每年减少45.47 km2;滩涂湿地侵蚀/淤积面积约965.14 km2,0 m等深线冲刷后退减少的面积约为307.97 km2。2苏北滨海滩涂湿地区域差异性明显。南北方向上可划分为6个自然地理单元,东西方向上可划分为3个区域。3苏北滨海滩涂湿地演变中,湿地转型、湿地丧失和湿地演替分别占总面积的38.39%、14.80%、20.51%;其中天然湿地减少354.1 km2,人工湿地增加1061.45 km2,非湿地增加253.09 km2。4滩涂湿地主要植被群落演替特征和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差异性。湿地演替主要发生在净变区,与对应岸段的海岸侵蚀/淤积类型基本吻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玲 李广贺 张旭 张荣社 唐翀鹏
用植物群落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滇池小河口的天然湿地以及表流和潜流两种人工湿地的植被群落学特征。研究区内调查发现有12种植物群落,包含有植物17种。结果表明:表流人工湿地的群落多样性大于潜流人工湿地,甚至也大于天然湿地;在两种人工湿地中,植物群落中的层次数比较接近;从植被群落结构来看,在物种多样性和shannon-wiener指数方面表现为潜流人工湿地大于表流人工湿地,天然湿地居中。从天然湿地到表流湿地,再到潜流湿地,随着湿地环境水文条件的变化,植物群落组成与分布状况也在变化,表现出从湿地植物向陆生植物演替的趋势。研究表明两种人工湿地中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长势不同...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天然湿地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陶敏 贺锋 徐栋 何起利 梁威 吴振斌
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氧化还原电位(Eh)的时空变化规律及不同功能区中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湿地系统下行流池表层、两池底层、上行流池表层Eh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02~585、-87~-130、308~432mV,沿水流方向依次形成了好氧A区/缺氧、厌氧区/好氧B区3个功能区。好氧A区是污染物去除的主要区域,BOD5、CODCr、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3.0%、48.4%、54.1%,特别是NH4+-N去除率占总去除率的79%;缺氧、厌氧区主要是进行反硝化反应和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好氧B区则主要是去除厌氧分解后的有机物以及进一步脱氮。另外,NH4+-N的去除率与系统各功能区Eh呈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朱加宾 李冰 侯诒然 余家辉 张成龙 朱健
为了研究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池塘养殖水体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通过对水质指标以及重金属的测定,进而分析了不同植物根系及其根系附近基质对重金属富集效果的差异以及不同环境因素与重金属富集速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水体中铅、铜的去除效果分别为77.20%和41.70%,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湿地,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对铅、铜的去除具有一定优势;砷在湿地中存在释放现象,平均释放率为8.40%。水蓼和再力花根系对铬、砷、铅、铜具有富集作用,梭鱼草仅对铬、砷存在富集作用。水蓼、梭鱼草、再力花根系附近基质均对铬有较好的富集作用,其中梭鱼草对铬的富集速率最大,为0.987 mg/(kg·d)。水蓼根系对铅和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对铬、铜的富集速率与pH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梭鱼草根系对铬、砷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再力花根系对铅富集速率与水温、pH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对铜的富集速率与水温存在显著负相关性。本研究结果从重金属去除的角度为复合垂直潜流人工湿地的应用以及湿地植物的选择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重金属 养殖水体 根系 基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俊 单灵芝 席建超 李雪铭 葛全胜
以南四湖湿地为研究区,选取1980-2012年间的5期遥感、土地利用等数据,在RS、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Markov)分析研究区1980-2012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情况,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方法,分析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引起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①1980-2012年南四湖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得出:1980-2012年南四湖地区总体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为缓慢,其中1990-2000年南四湖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变化速率最快为1.84%;南四湖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变化最快的是滩涂沼泽和未利用地;②1980-2012年南四湖土地利用格局结构变化特点是:其他农...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白军红 余国营 张玉霞
基于对向海沼津湿地土壤形成条件和主要成土过程的研究 ,将其沼泽土壤划分为 4个亚类型 ,并分别描述了各自的分布规律和剖面特征。在向海沼泽湿地土壤盐渍化、沙化、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大前提下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关键词:
沼泽土壤特征 可持续利用 向海沼泽湿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占云 林而达 吴正方
湿地是分布于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之间的,由陆地系统和水体系统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综合体。由于具有丰富的资源、独特的生态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功能,享有"自然之肾"之称。本文从地貌景观视角,利用中国湿地数据库资料,及Leemans和Cramer(1990)建立的全球气候网格(0.5°×0.5°)数据库数据,选取东北地区湿地区域内358个网格点1950年~1989年的平均气象资料,计算东北地区湿地吉良温暖指数WI和寒冷指数CI及徐文铎湿度指数HI值。东北地区湿地WI值基本在20℃~103℃.月之间,CI值基本在-205℃~-80℃.月之间,东北地区湿地的HI在4.5mm~20mm/℃.月之间。由于湿地的冷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英华 崔保山 杨志峰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工农业的开发、城市化崛起和水利工程的修建等,白洋淀湿地水文特征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表现在流域降雨量、入淀水量的减少,蒸发、渗漏损失增加,淀水位下降,入淀泥沙量减少等。论文在分析湿地水文特征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关系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白洋淀水文特征变化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以生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的,提出了白洋淀湿地可持续发展管理对策。
关键词:
湿地 水文特征 生态环境 白洋淀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红玉
湿地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特征。中国湿地资源的基本特点表现在资源的有限性、区域性和差异性、整体性和系统性以及功能性等方面。随着人类活动影响,中国湿地资源丧失严重,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在许多典型区域已经威胁到区域生态安全问题。本文在阐述中国湿地资源特征和现状基础上,进一步利用生态足迹法,对典型湿地区域的湿地资源现状和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某些重要的湿地分布区出现生态赤字,生态安全呈下降趋势,区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
关键词:
湿地资源 特征 生态安全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林飞 樊海川 代玉旭
为探究淤积物与水生植物间的关系,制定适当的水生植物管理政策,通过在石佛寺水库人工湿地采集对比4种不同水生植物(荷花、蒲草、芦苇、混合植物)以及主河道区域的淤积物,分析各区域内淤积物密度及TOC(有机碳)含量,研究这4种水生植物对淤积物总重量及淤积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湿地内淤积较为严重,平均淤积深度为0.824m各区域淤积物平均密度为1.106t·m-3,水生植物的种植会使附近区域内淤积物密度明显降低。湿地淤积总量约为14699978t,其中生物有机质含量占1.31%,即淤积总量中有98.69%为非生物淤积,湿地内淤积物的主要是由外源的无机物质所形成的非生物淤积构成。但水生植物的促淤效应会使淤积物变得疏松,从而增加淤积物的深度。因水生植物的种植,湿地内淤积物深度增加0.261m,占湿地内平均淤积深度的31.7%。其中荷花区域内淤积物中TOC含量最高,促淤效应最为明显,使淤积深度增加约0.101m;芦苇与蒲草对淤积深度的影响较为接近,分别会使淤积深度增加0.067和0.063m;混合植物区域(包括沉水植物、根生浮叶植物和自由漂浮植物)内淤积物中TOC含量最少,促淤效应最差,但仍可以使湿地平均淤积深度增加0.030m。水生植物对于淤积深度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死亡腐解后对淤积产生的疏松效应,应及时对植株残体收获利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江伟 徐海东 林同岳 曹国华 成向荣
[目的]探索海涂围垦区不同林分土壤有机碳和活性碳组分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机制,为围垦区林分土壤碳库稳定性评价和树种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海涂围垦区3种主要林分(美洲黑杨、水杉和银杏)为研究对象,分析0~100 cm深度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垂直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关系。[结果]3种林分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降低,其中,0~20 cm土层水杉和美洲黑杨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银杏林分,2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0~60 cm土层水杉林分微生物量碳和溶解性有机碳含量最高,其次为美洲黑杨林分,银杏林分最低,60 cm以下土层3种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均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除银杏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各土层之间无显著差异外),20~60 cm土层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较高,总体上,3种林分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土壤有机碳比值在剖面分布差异较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表明,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及活性碳组分与有效氮和蔗糖酶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树种显著影响沿海围垦区土壤剖面活性有机碳分布,但对剖面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影响较小。试验区美洲黑杨和水杉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优于银杏人工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华 黄冠燚 陈翊平 倪德志 胡红青
以武汉动物园内人工湿地为例,采样测定了塘-湿地组合系统中土壤氮素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一阶湿地中土壤全氮随剖面层次向下而降低,碱解氮在0~40 cm层次变化不大,40 cm以下迅速降低;二阶湿地中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在0~30 cm随剖面向下而下降,30 cm以下变化缓慢。一阶湿地中土壤碱解氮从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的变化为0~20 cm土层降低,20~40 cm土层呈倒“U”变化,40~60 cm土层变化缓和;二阶湿地中土壤碱解氮2005年7月至2006年4月的变化为0~10 cm土层递减,20~30 cm土层先降低后升高,其他土层先升后降,而2006年1月至4月含量变化不大。湿地土...
关键词:
人工湿地系统 土壤氮素 时空分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