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9)
- 2023(801)
- 2022(678)
- 2021(616)
- 2020(514)
- 2019(1111)
- 2018(1075)
- 2017(2069)
- 2016(1133)
- 2015(1406)
- 2014(1421)
- 2013(1386)
- 2012(1371)
- 2011(1018)
- 2010(987)
- 2009(955)
- 2008(980)
- 2007(906)
- 2006(689)
- 2005(602)
- 学科
- 文化(3685)
- 济(3034)
- 经济(3031)
- 企(2335)
- 企业(2335)
- 理论(2014)
- 市场(1877)
- 方法(1858)
- 产业(1842)
- 教育(1838)
- 文化产业(1766)
- 文化市场(1766)
- 业经(1693)
- 管理(1653)
- 和(1619)
- 业(1458)
- 中国(1413)
- 经济理论(1412)
- 企业经济(1345)
- 思想(1202)
- 政治(1148)
- 研究(1129)
- 思想政治(1112)
- 政治教育(1112)
- 治教(1112)
- 德育(1095)
- 地方(1027)
- 专题(880)
- 专题研究(879)
- 事业(809)
- 机构
- 学院(15371)
- 大学(15159)
- 研究(4726)
- 管理(4511)
- 理学(3750)
- 理学院(3660)
- 管理学(3545)
- 管理学院(3503)
- 京(3440)
- 济(3401)
- 范(3357)
- 师范(3331)
- 科学(3248)
- 经济(3237)
- 中国(3034)
- 师范大学(2637)
- 江(2563)
- 农(2436)
- 所(2330)
- 州(2185)
- 业大(2159)
- 北京(2130)
- 中心(2119)
- 研究所(2108)
- 农业(1933)
- 教育(1927)
- 技术(1897)
- 财(1855)
- 省(1617)
- 职业(1601)
共检索到24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欧阳丽花 徐仲佳
海派文学的文化记忆:一方面是《海上花列传》以新器物、日常生活、社会世情等具体记忆建构可资怀旧的上海;另一方面是海派文学对上海进行一种怀旧回忆的审美建构。怀旧是基于回忆之上的价值认同和审美想象。《海上花列传》与海派文学对上海互文回忆的价值认同和审美想象,不仅表明《海上花列传》是海派文学怀旧上海的起点,也呈现海派文学的文化记忆,更重要的是为分析文学文本的审美内部关系开辟了记忆模仿的范式研究。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彬 陈忠暖
以成都东郊记忆为例,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其空间的文化建构及游客的空间体验进行了分析。认为空间功能转换、怀旧符号表征以及商业实践导入是实现工业生产空间到文化怀旧空间转化的主要手段;游客通过对空间的感知、想象与消费来完成对空间的体验,且这种空间体验具有较明显的"空间消费"倾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此类空间进行规划与改造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怀旧空间 文化建构 空间体验 东郊记忆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林雪飞
"海派文化"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东西方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产物,是一种典型的都市文化、商业文化、现代文化。"海派文学"则是在"海派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类型,主要表现上海现代都市生活和市民心理,并采用了多种现代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和先锋性。"海派文化"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属性,引起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巨大变革,也给现代文学创作带来了本质的转变。具体说来,"海派文学"在创作意识、创作方式和文学性质等方面都受到"海派文化"的深刻影响,是"海派文化"属性的直接体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邹丹丹
都市文学掀起了一阵炽烈的怀旧热潮,作为旧城改造更新典范的新天地,系由在历史风貌遗产保护中发挥着的怀旧空间特质(想象和记忆)和现代性深重的迷恋而达成,本文的核心是在其具体而丰富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抽象而厚重的感觉。现代性下的建筑(architecture)、身体(body)、记忆(memory)、意象(image)、自我(self)及其携带的意义体(meaning)作为隐在的文化元素共同参与到旧城改造的事件中来,新天地是这些元素的集成体。
关键词:
新天地 现代性 怀旧 空间 记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杨珊 王媛 许鑫 冯学钢
文学旅游是具有鲜明文旅融合特征的旅游类型,但很少有研究探讨文学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本文以上海张爱玲文学为例,从作家生平、文学作品等角度,运用扎根理论识别可供利用的文学旅游吸引物的类型,使用文本挖掘技术,根据网络游记分析文学旅游者需求偏好,共同构建主题性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文学旅游线路设计模型包含地名景点、园林建筑、文化艺术、市井生活、文学旅游动机、旅游设施及成本7个维度。文章利用该模型,设计了“张瑛求学记”“梦回半生缘”“文艺大上海”三条以张爱玲为主题的文学旅游线路。研究结果可以丰富和拓宽文学旅游的研究视角,可以为文旅融合模式提供新型的应用方案。
关键词:
文学旅游 旅游线路设计 张爱玲 上海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先悦 王文辉 张茵
基于游客凝视视角,以北京旧物仓为例,采用游客受雇摄影法、图片内容分析法与深度访谈法,探讨旧物仓怀旧意象,总结反思性记忆场域怀旧关键元素以及空间生产特点。研究表明:旧物仓的怀旧意象元素类型包括场景性怀旧元素、器物性怀旧元素和符号性怀旧元素,这3种意象元素融合影响并寄寓着游客的认知与情感;反思性记忆场域经由对场域空间的设计和主体具身体验的塑造来实现地方记忆再生产。对构建反思性记忆场域、强化怀旧凝视提出建议,以期为建构具有深刻认知意象和美好情感体验的怀旧场所提供借鉴。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亮亮
《记忆残留》是英国当代实验派作家汤姆·麦卡锡于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奠定了其小说家的地位。麦卡锡在该小说中以冷峻的视角描绘了一个普通人在遭遇意外创伤后不甘心栖居于自己内心的隐秘世界,而是耗费重金重建记忆中的特定时刻,不断"重现"那些记忆残片以追踪真实。文章通过小说主人公"他"受创后出现的记忆无法整合、交际障碍以及疯癫等生理表征来分析其心理变化。通过这些创伤书写的研究来揭示小说家的天然职责,以文学这个载体呼吁整个社会对遭遇创伤的人群予以身心关怀。
关键词:
汤姆·麦卡锡 《记忆残留》 创伤书写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冯惠玲
信息化进程对于人类记忆是双刃剑,信息技术在强化社会生活记录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新的社会失忆现象,数字记忆成为新一代文化记忆。本文在简要爬梳数字记忆由来和现状的基础上,阐述数字记忆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价值,归纳出多资源互补、多媒体连通、迭代式生长、开放式构建等特点,从目标定位、文化阐释、资源整合、编排展示、技术支撑五个方面提出构建数字记忆项目的架构和要领。本文还分析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记忆机构在数字记忆建设中的重要角色及其原因,倡导图档博机构在数字记忆构建中拓展职能,增加活力。参考文献31。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刘博
图书馆与社会记忆具有天然的联系,杜定友是世界范围内见诸文字的最早提出这一理论的学者。然而,这一理论提出后,我国学者鲜有论述。通过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发展探源及文化记忆研究的内在理路分析可知,社会记忆理论与图书馆学在文字及文献的关注方面具有交叉研究领域。然而,令人吊诡的是,该理论并未引起我国图书馆学者的足够重视。图书馆学与社会记忆理论的互动,可为学科研究提供广泛的新视角。
关键词:
集体记忆 社会记忆 文化记忆 图书馆学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佳希
美籍越南裔作家阮清越的普利策获奖作品《同情者》围绕越战中一个无名的双面间谍展开,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重点讲述了其在越战期间及战后的经历。小说并不是完全站在少数群体越裔一方为其发声,而是通过文学的审美过程,将其隐含的“公正记忆”立场娓娓道来。小说反思了美、越两国人民在再现记忆时都存在的伦理问题,在使读者与主人公“我”共情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引导读者直面永不消逝的过去,承担记忆再现的伦理责任,关注战争受害者。
关键词:
《同情者》 越战记忆书写 越战文学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邱昆树
文化记忆是指文化共同体共享的记忆。文化记忆借助其凝聚力维系着社会、群体和个人的身份认同。教育作为"文化记忆之场",特别是在教育系统中有着奠基地位的、面向所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的教育,对于塑造人们的"文化记忆"更是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从现实情形看,在现代性的条件下,作为"文化记忆之场"的教育却面临着重"当下"轻"历史"、重"理性"轻"情感"等挑战。克服教育中的"记忆"危机,塑造我们共享的"文化记忆",需要在课堂上强化传统文化内容、在校园里开展集体仪式、在学校外组织研学旅行等。
关键词:
教育 文化记忆 身份认同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思明
2011年6月12日至13日,由西泠印社拍卖有限公司发起,并联合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习称"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经典阅读推广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11华夏阅读论坛"第三场之"黄跋、顾校、鲍刻与中国古旧书文化研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夏翠娟
[目的/意义]在文化记忆理论奠基人扬·阿斯曼逝世之际,回顾与总结文化记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贡献,梳理其发展脉络和重要学术影响,作为对学术研究者和学术研究本身的致敬。[研究设计/方法]基于文献研究,解读该理论的后现代性本质,以追溯其产生跨学科影响的根源。[结论/发现]提出数字记忆作为数智时代文化记忆的新形态和新常态,数字人文作为数智时代记忆研究的大帐篷,并对数字记忆和数字人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分析。[创新/价值]结合元宇宙和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后数字时代记忆研究的新趋势进行了展望,提出了记忆研究的新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