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76)
- 2023(12356)
- 2022(10160)
- 2021(9386)
- 2020(7478)
- 2019(17136)
- 2018(16802)
- 2017(31752)
- 2016(16990)
- 2015(19146)
- 2014(19066)
- 2013(18476)
- 2012(17102)
- 2011(15613)
- 2010(16388)
- 2009(15403)
- 2008(14217)
- 2007(12903)
- 2006(11706)
- 2005(10832)
- 学科
- 济(74687)
- 经济(74626)
- 业(45906)
- 管理(44999)
- 企(36551)
- 企业(36551)
- 中国(29650)
- 融(27115)
- 金融(27113)
- 方法(27112)
- 银(25298)
- 银行(25289)
- 行(24626)
- 数学(23866)
- 地方(23334)
- 数学方法(23327)
- 农(21302)
- 业经(18577)
- 财(16408)
- 制(16192)
- 农业(14773)
- 理论(13301)
- 贸(12708)
- 贸易(12690)
- 学(12486)
- 发(12292)
- 易(12236)
- 地方经济(11704)
- 技术(11391)
- 中国金融(11275)
- 机构
- 学院(237197)
- 大学(230144)
- 济(96644)
- 经济(94423)
- 管理(87027)
- 研究(82445)
- 理学(73331)
- 理学院(72513)
- 管理学(70928)
- 管理学院(70509)
- 中国(69045)
- 京(49343)
- 科学(49126)
- 财(45487)
- 所(41542)
- 中心(39782)
- 农(38029)
- 研究所(37329)
- 江(37267)
- 财经(34941)
- 业大(32408)
- 范(31992)
- 北京(31904)
- 师范(31654)
- 经(31455)
- 州(31356)
- 院(29872)
- 经济学(29257)
- 农业(29240)
- 技术(27926)
- 基金
- 项目(152324)
- 科学(119530)
- 研究(115699)
- 基金(106204)
- 家(91597)
- 国家(90740)
- 科学基金(77774)
- 社会(71672)
- 社会科(68088)
- 社会科学(68071)
- 省(63456)
- 基金项目(54668)
- 教育(54273)
- 划(52221)
- 编号(48792)
- 自然(48142)
- 自然科(47023)
- 自然科学(47018)
- 自然科学基金(46099)
- 资助(44463)
- 成果(40106)
- 发(38843)
- 课题(35769)
- 重点(35130)
- 创(32943)
- 部(32254)
- 发展(31346)
- 展(30811)
- 创新(30637)
- 项目编号(29462)
- 期刊
- 济(113695)
- 经济(113695)
- 研究(73804)
- 中国(55696)
- 融(38466)
- 金融(38466)
- 农(36980)
- 管理(34622)
- 财(34141)
- 教育(33164)
- 学报(32797)
- 科学(31374)
- 大学(25621)
- 农业(24582)
- 技术(24384)
- 学学(24036)
- 业经(20487)
- 经济研究(18525)
- 财经(16936)
- 经(14623)
- 问题(14132)
- 业(12876)
- 统计(12651)
- 策(11868)
- 技术经济(11669)
- 商业(11525)
- 职业(11312)
- 坛(11000)
- 论坛(11000)
- 科技(10811)
共检索到3782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海菲 卢相君 叶陈刚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新时代世界各国发展的资源动力和经济战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金融业的支持在海洋经济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经济与海洋金融存在共生成长关系。但学界对此研究甚少,本文试图从海洋金融中心涵义入手,总结海洋金融中心发展的历程、现状及趋势,探讨海洋金融中心发展形成的决定模型,认为发展海洋金融中心应从政策、人才、体制机制、金融等进行支撑。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樊琨
离岸金融市场是现代金融业的重要创新之一,是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自然产物。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发展国际离岸金融中心业已提上日程,而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具有发展成为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和潜力。借鉴国际已有的典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和策略,结合深圳自身的有利条件,探索其构建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合适路径。
关键词: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 深圳 路径选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哲 高维新
文章通过分析现代海洋金融的三大基本特征以及工具选择,阐明当前我国发展海洋金融所面临的重大机遇,包括全球海洋经济中心向亚太转移、国内海洋经济高速发展对海洋金融的迫切需求、"一带一路"实施推进拓展海洋金融发展空间等三方面。文章建议政府应围绕海洋中心城市建设的极化效应,以"3+1模式"助推中国海洋金融创新步伐。
关键词:
海洋经济 产业发展 金融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国茂 范跃进
金德尔伯格等人的经典理论和金融中心发展的历史经验都表明,金融中心的本质就是金融资源的聚集,金融中心的形成是一个演化过程。本文采用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研究方法,从经典理论入手,对金融中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进行分析,认为不同层级的金融中心本质特征相同,但基本功能不同。金融中心的功能差异是由其形成模式和条件决定的。中国金融中心实现路径是强化政府引导下的自然形成模式,政府的作用是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政府既要推动金融中心建设,也要制止"金融中心热"演变成新一轮的"开发区热"。
关键词:
金融中心 本质 特征 功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文 展腾
随着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规划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海洋开发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建设海洋强国对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等具有重大的意义。2016年7月12日的"南海仲裁案"更是警示中国人加强建设海洋强国的紧迫性。但是当前,我国的海洋开发能力还相对滞后、对海洋资源的利用还处于萌芽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张泽慧
国际金融中心近年来活动范围和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很难再按照单一分类方法把某一个金融中心归于那一类,此外,受历史机遇和自身发展方向的限制,不是所有的国内金融中心最后都能发展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建立一个系统的数量化指标体系度量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程十分必要。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 多元分析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之明 岳意定
发展离岸金融中心对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企业提供国际融资平台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层级分析法和模糊判断法对上海和新加坡离岸金融中心进行量化比较发现,上海在我国最具有发展离岸中心的优势条件,建议采用内外分离式作为发展上海离岸金融中心模式。此外,还应该加强沪港金融中心互动协作、加强离岸金融业务创新、强化离岸金融监管、完善离岸金融配套措施等配套措施。
关键词:
离岸金融中心 内外分离型 人民币离岸产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胜 董浩楠
绿色金融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和提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论文基于2009—2019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模型考察了绿色金融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中介路径与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探究绿色金融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绿色金融显著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存在正向中介效应;其次,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同时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且在绿色金融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徐胜 董浩楠
绿色金融是促进“双碳”目标实现和提升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抓手。论文基于2009—2019年我国11个沿海省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模型考察了绿色金融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传导路径。在此基础上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基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中介路径与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探究绿色金融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机制。研究发现:首先,绿色金融显著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均存在正向中介效应;其次,环境规制正向调节绿色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积极影响,同时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且在绿色金融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中起到显著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胡海峰 李晓峰
通过运用Lotka-Volterra模型分析京沪竞争金融中心的历程及阶段性表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994-2008年,京沪双方经历了从互助双赢竞争,到京强沪弱的捕食者—猎物竞争,再到双方皆有损失的纯竞争关系。目前双方皆有损失的纯竞争关系对京沪金融业的发展均有不利,未来的政策取向应重点放在促成双方的合作而非加剧竞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坚
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规律与上海的选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胡坚如何将上海建成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已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在邓小平同志“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精神的指引下,上海正迈开大步,促进金融走向国际化。本文拟就将上海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诚君 陈雯 张京祥
区域产业发展与竞争取决于不同地区对制造业所需生产服务体系的供给竞争。以私营经济为主的浙江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在于 ,产业调整与升级过程中所面临的金融约束。而对杭州城市发展来说 ,要继续保持杭州在浙江乃至长江三角洲的竞争力 ,影响力和辐射力 ,杭州必须进行城市功能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而建立与上海金融中心错位经营、为地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区域金融中心 ,是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杭州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
经济发展 城市功能 区域金融中心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津 房红威 王瓅学
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共谋深入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全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赋予区域金融中心新的内涵。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应当弃数量、求质量,注重存量金融资源的利用和结构的优化,同时,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向创新借力。面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机遇、变化与挑战,成都市在自身金融禀赋的优势和局限下,为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辐射力更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应该有新的着力点,即通过与现有金融中心错位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刘津 房红威 王瓅学
金融中心是经济中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区域金融中心通过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并共谋深入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全景发生了深刻变化,也赋予区域金融中心新的内涵。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应当弃数量、求质量,注重存量金融资源的利用和结构的优化,同时,顺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发展,向创新借力。面对新常态下的困难和机遇、变化与挑战,成都市在自身金融禀赋的优势和局限下,为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辐射力更强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应该有新的着力点,即通过与现有金融中心错位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胡苏迪
金融在发现、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着枢纽作用,科技金融中心是发达国家和众多新兴经济体实现创新驱动的成功路径。本文从科技金融中心这个新兴的金融集聚现象的内涵出发,建立科技金融中心指标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测算科技金融中心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将科技金融中心分层分类。鉴于中国科技金融中心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本文提出区域科技金融中心非均衡发展战略,主张建立国际性、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多层次科技金融中心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