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703)
2023(14065)
2022(12291)
2021(11404)
2020(9698)
2019(21894)
2018(21591)
2017(41834)
2016(23124)
2015(25437)
2014(25161)
2013(24935)
2012(22805)
2011(20506)
2010(19973)
2009(18024)
2008(17519)
2007(15143)
2006(12908)
2005(11107)
作者
(69481)
(57671)
(57455)
(54649)
(36677)
(28037)
(25974)
(22793)
(21868)
(20385)
(19585)
(19494)
(18427)
(18174)
(17935)
(17919)
(17834)
(17228)
(16475)
(16471)
(14734)
(14133)
(13915)
(13175)
(13026)
(12851)
(12813)
(12574)
(11712)
(11678)
学科
(85295)
经济(85200)
管理(62938)
(61034)
(49589)
企业(49589)
方法(42560)
数学(37385)
数学方法(36969)
(23836)
(21944)
(21799)
中国(21500)
业经(18815)
(16844)
贸易(16840)
地方(16481)
(16365)
农业(16025)
(14648)
技术(14487)
(14335)
财务(14270)
财务管理(14250)
理论(13895)
环境(13773)
企业财务(13566)
(13440)
(12652)
银行(12583)
机构
大学(324161)
学院(322300)
管理(126355)
(123093)
经济(120456)
理学(111238)
研究(111228)
理学院(109943)
管理学(107761)
管理学院(107208)
中国(79184)
科学(74983)
(68576)
(65731)
(58043)
业大(57296)
研究所(54035)
(53390)
农业(52577)
中心(49739)
(45209)
财经(44242)
北京(42552)
(41267)
师范(40668)
(40490)
(40252)
(36582)
经济学(36438)
技术(35050)
基金
项目(234622)
科学(182059)
基金(169858)
研究(161976)
(152812)
国家(151580)
科学基金(127660)
社会(100388)
社会科(95104)
社会科学(95078)
(92288)
基金项目(90951)
自然(87438)
自然科(85388)
自然科学(85361)
自然科学基金(83835)
(78905)
教育(73712)
资助(70174)
编号(64047)
重点(53098)
(50862)
成果(50133)
(49541)
(48887)
科研(46410)
计划(46406)
创新(45699)
课题(44267)
大学(42491)
期刊
(124567)
经济(124567)
研究(86971)
学报(63949)
(58310)
中国(55582)
科学(54525)
大学(46081)
学学(43941)
管理(42921)
农业(40736)
(38305)
教育(31449)
技术(25010)
(23592)
金融(23592)
业经(21519)
(21272)
财经(20583)
经济研究(20504)
科技(17675)
业大(17638)
(17490)
(17124)
问题(16624)
图书(16023)
理论(14825)
技术经济(14711)
资源(14357)
农业大学(14277)
共检索到4453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包永波  尤仲杰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俊梅  方建光  包振民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20 0 3年 4月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 ,研究了长牡蛎、紫贻贝、栉孔扇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清滤率 (CR)和摄食率 (IR) ,实验时间持续 3d ,水温 17℃。实验中每 1种贝都分别投喂 :(1)叉鞭金藻 (对照藻 ) ,(2 )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去藻过滤液 1.5L ,(3)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结果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过滤液 ,对 3种贝的清滤率的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3种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叉鞭金藻混合液的清滤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宋强  方建光  刘慧  张继红  王玲玲  王巍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经济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影响。结果表明,(1)沉积再悬浮颗粒物对3种滤食性贝类的滤水率、摄食率和吸收效率有明显的影响(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侯兴  王颖  刘天红  杜美荣  高亚平  姜娓娓  李凤雪  董世鹏  李文豪  蒋增杰  
本研究以紫贻贝(Mytilus eduli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栉孔扇贝(Azumapecten farrer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 4种常见经济滤食性贝类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二甲基巯丙酸(DMSP)含量较高的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为实验藻种,室内模拟了静水、扰动2种条件下水体中DMS(P)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贝类粪便中二甲基巯基丙酸(DMS(P))的释放过程对水体DMS(P)浓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静水条件下,4种贝类的摄食作用对微藻DMS的释放无明显的促进作用(P>0.05),但通过生物沉积作用显著降低了DMSP_(p)含量(P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继红  吴桃  高亚平  唐望  
采用室内静水法,研究了虾夷扇贝、栉孔扇贝、长牡蛎、紫贻贝及菲律宾蛤仔对不同浓度、质量的牙鲆粪便、残饵、沉降物的摄食行为,从摄食生理角度,分析了基于滤食性贝类的鱼+贝IMTA养殖模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显示,这5种贝类对鱼粪、残饵及网箱周围沉降物都可摄食,但是,不同贝类对食物可获得性的反应不同。菲律宾蛤仔、长牡蛎、栉孔扇贝的摄食率显著高于其它2种贝类;5种贝类的吸收率、吸收效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饵料对贝类的摄食行为影响显著。吸收效率(AE)都随有机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对有机物的吸收率(AR)与有机物浓度(POM)呈线性正相关关系。颗粒物TPM浓度达到26.24,21.64,27.00 mg/L时,...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柴雪良  张炯明  方军  陆荣茂  谢起浪  林志华  宁修仁  
利用自然海水流水培育方法,对乐清湾、三门湾主要滤食性养殖贝类—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僧帽牡蛎(Ostrea cucullata)、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摄食生理参数进行了测定,根据能量平衡原理估算这些贝类的碳收支情况。结果表明:贝类通过滤食颗粒有机物摄取有机碳源后,一部分通过粪便直接排出体外,部分通过贝类自身的呼吸作用被消耗掉,极少部分碳通过排泄代谢排出体外,结余部分的碳即生长碳作为贝类自身的生长或性腺发育的生长碳而成为贝类的身体组成成分。春季太平洋牡蛎、僧帽牡蛎、泥蚶、缢蛏的净生长率分...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王巍  
全球贝类养殖强度和规模日趋增长,在追求海域养殖产出最大化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容量问题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并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尽管中国是世界上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国,但是在贝类养殖的容量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数值模型的研究也相对滞后。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生态容量的概念和国外生态容量研究现状和进展,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较为成熟的2个生态容量评估模型(DEPOMOD模型和ECOPATH模型)及其优点和局限性,列举了中国目前贝类养殖容量和生态容量的研究现状与实践,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展示了近海养殖生态和生态容量的研究思路,旨在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水平...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徐希震  房景辉  方建光  张志新  蒋增杰  张义涛  王军威  毛玉泽  
通过模拟自然环境,研究了脉红螺(Rapana venosa)对生境中存在的不同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及其摄食行为过程和摄食节律。在水族箱中投放3种规格的脉红螺和3种规格的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紫贻贝(Mytilus edulis)和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活体饵料,记录3种规格的脉红螺对不同饵料的摄食个数、摄食重量、摄食规格、摄食时间以及摄食行为过程。结果显示,脉红螺对4种贝类均有摄食,其中,不同规格脉红螺对四角蛤蜊的摄食个数及重量显著高于其他贝类(P<0.05),摄食指数超过50%,表现为喜食,对牡蛎和菲律宾蛤仔正常摄食,只有大规格脉红螺对紫贻贝有少量摄食。在摄食规格选择方面,3种规格的脉红螺明显喜食较大规格的四角蛤蜊以及小规格的长牡蛎(P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代克涛  李娇  关长涛  张媛  赵学伟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代克涛  李娇  关长涛  张媛  赵学伟  
研究了多棘海盘车(AsteriAs Amurensis)对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褶牡蛎(ostreA PlicAtulA)、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5种双壳贝类的摄食选择性和对栉孔扇贝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在有或无日本蟳、刺参等干扰饵料的条件下,多棘海盘车对于5种双壳贝类均可摄食,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多棘海盘车对菲律宾蛤仔的摄食选择性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贝类(P<0.05),分别为5.7、5.0、5.7、5....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其根  张明星  陈丽平  贾茜茜  孔优佳  胡忠军  
在水温为(20±1)℃的室内实验条件下,研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3种藻类和贝类规格(身体大小)及密度对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和河蚬(Corbicula fluminea)摄食率的影响。三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藻种对背角无齿蚌的摄食率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影响河蚬的摄食率;贝类密度和规格均显著影响2种贝类的摄食率,两者对背角无齿蚌摄食率有交互作用;但对河蚬无交互作用;2种贝类摄食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大规格背角无齿蚌和2种较低密度下的大规格河蚬的摄食率均分别显著小于小规格,但在2种较高密度下的河蚬摄食率在规格间无显著差异;2种贝类摄食率与水体溶解氧均显著正相关,但相关性河蚬明显高于背角无齿蚌;不同藻类的投喂对溶解氧不产生显著影响,但贝类大小和密度显著影响溶解氧。结果表明,溶解氧胁迫程度会影响身体大小和密度对2种贝类摄食率的交互作用,小规格河蚬对低溶解氧的耐受性低于大规格。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蒋增杰  方建光  毛玉泽  姜娓娓  房景辉  蔺凡  高亚平  杜美荣  李瑞环  
我国是世界海水滤食性贝类养殖第一大国,滤食性贝类及其所处的近海生态系统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概述了滤食性贝类养殖碳汇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支撑数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对关键过程和机理认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后续在碳汇形成过程和机制的基础研究、方法学研发和交易体系建设、碳汇扩增模式构建和产业化应用等亟需持续深入的方向。研究结果将为深入认识和科学评估滤食性贝类养殖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及其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潜力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继红  方建光  
 对双壳贝类滤水率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对国内该方面的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卢伙胜  金显仕  
首先总结归纳了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研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胃含物分析法、碳氮稳定同位素法、特定化合物同位素法等实验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随后介绍了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最新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中食物组成、摄食方式、摄食量和食物用于机体各种生命活动分配方式,以及海洋食物网研究中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法为基础、以简化食物网为核心,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生态系统模型的应用发展;最后,着重分析了我国海洋鱼类摄食生态和食物网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艳苓  李雪梅  李志伟  安鑫龙  
为研究海洋尖尾藻对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特征,分别采用2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分析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过程、培养液颜色变化特征和摄食规律。结果显示,海洋尖尾藻摄食双色藻时将藻丝一段一段慢慢裹入纵沟,而齿状纹石藻整个细胞同时被裹入纵沟。海洋尖尾藻接种6 h后,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率均为100%。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双色藻培养液中分别为0.8×104、2.4×103和0.8×103个/mL,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分别为3.9×103、2.4×103和1.7×103个/mL)降低,其种群在初始密度为3.4×107个/mL的双色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