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57)
2023(7352)
2022(6123)
2021(5257)
2020(4269)
2019(9795)
2018(9376)
2017(18509)
2016(9539)
2015(10335)
2014(10253)
2013(10396)
2012(9938)
2011(9292)
2010(9549)
2009(8913)
2008(8446)
2007(7860)
2006(7268)
2005(6821)
作者
(28163)
(23931)
(23708)
(22709)
(15418)
(11359)
(10714)
(9075)
(8919)
(8495)
(8419)
(7842)
(7770)
(7688)
(7678)
(7311)
(7063)
(6913)
(6796)
(6471)
(6132)
(5778)
(5713)
(5492)
(5455)
(5350)
(5165)
(4876)
(4839)
(4603)
学科
(70240)
经济(70201)
管理(27853)
(26634)
方法(21722)
(20691)
企业(20691)
地方(19657)
数学(19369)
数学方法(19253)
中国(14026)
地方经济(13941)
(13004)
业经(12368)
(10596)
(9972)
农业(9763)
(9047)
贸易(9040)
环境(8797)
(8671)
(8317)
(7762)
(7597)
金融(7596)
经济学(7429)
产业(7395)
(7312)
(7246)
(7001)
机构
学院(149119)
大学(147543)
(78595)
经济(77338)
研究(55550)
管理(55330)
理学(47503)
理学院(46923)
管理学(46301)
管理学院(45987)
中国(40867)
(32534)
科学(30281)
(29709)
(27518)
财经(26389)
经济学(26384)
研究所(24807)
中心(23877)
(23844)
经济学院(23566)
(22231)
(19990)
(19735)
财经大学(19372)
北京(18684)
(18506)
师范(18391)
(17496)
业大(17236)
基金
项目(95098)
科学(75948)
基金(71119)
研究(69625)
(61686)
国家(61254)
科学基金(52612)
社会(48845)
社会科(46592)
社会科学(46583)
基金项目(36693)
(35374)
自然(31380)
自然科(30686)
教育(30683)
自然科学(30682)
自然科学基金(30147)
(29571)
资助(29229)
编号(26294)
(22951)
国家社会(21599)
重点(21590)
(21547)
成果(20846)
(19292)
发展(19281)
(19008)
教育部(18959)
人文(18692)
期刊
(93756)
经济(93756)
研究(50348)
中国(26243)
(24056)
管理(23149)
学报(19717)
科学(19384)
(18628)
经济研究(17184)
大学(15374)
学学(14730)
财经(14370)
(13846)
金融(13846)
业经(12938)
技术(12927)
(12669)
农业(12521)
问题(11928)
(10004)
技术经济(9713)
教育(9325)
统计(9228)
国际(8882)
世界(8707)
(8056)
商业(7954)
经济问题(7411)
经济管理(7375)
共检索到2324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璇  沈满洪  
研究海洋强国战略的政策效应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基于1997—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在鲁宾反事实分析框架下运用合成控制法定量评估了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地区的经济增长效应,结果表明:总体来看,海洋强国战略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增长,且这一影响具备统计上的显著性和时间上的持续性,估计结果显示,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地区2013—2018年人均GDP的年均贡献率为8.03%。分地区来看,海洋强国战略对沿海各省份经济增长具有异质性影响,其中,对江苏、山东、福建、浙江、广东和海南的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而对河北和广西的经济增长存在负向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慧  王春阳  
文章以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β收敛模型为基础,构建调整的滞后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其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及趋同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呈现收敛趋势,且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显著大于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且金融发展随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慧  王春阳  
文章以沿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β收敛模型为基础,构建调整的滞后面板数据模型,检验其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的收敛情况及趋同关系。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均呈现收敛趋势,且区域金融发展收敛速度显著大于经济增长收敛速度,而且金融发展随经济增长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战仁  
发展高质量海洋经济是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关键路径,也是当今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陆海统筹发展的关键。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结构变化,触发了地方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海洋产业结构演进,事关我国沿海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其增长效应已成为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学重要研究对象。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潘艳艳  张良  
文章首先测算风暴潮灾害损失指数,然后构建风暴潮灾害损失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检验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风暴潮灾害损失对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造成的影响较弱,并不具有持续性,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则是导致风暴潮灾害损失持续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福柱  孙明艳  
新形势下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沿海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文章采用产值份额测算海洋经济的直接贡献,使用海洋经济的引致增长弹性、引致财政弹性、引致就业弹性和引致技术进步弹性测算其间接带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第一产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主要体现于其对地方生产总值的直接贡献方面,海洋第二、三产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则表现为较强的间接带动效应。由于地区海洋主导产业部门的不同,各省(市)海洋经济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强度存在差异,在此基础上,从4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董杨  
2012年,我国将"海洋强国"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提出要提升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海洋权益,为我国海洋开发提供了科学系统的战略指导。在新形势下发展海洋经济对于我国沿海地区调整经济结构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价值。本文采用产值份额测算海洋经济的直接贡献,使用海洋经济的引致增长弹性、引致财政弹性测算其间接带动效应。在此研究基础上,针对海洋经济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对策。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翟仁祥  
对中国沿海地区2009—2016年海洋经济产出数据的LMDI全分解结果表明:沿海地区经济总量规模、陆海统筹发展、海洋资本价值构成、海洋科技创新四个指标表现为增量效应,而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产出表现为减量效应,两类效应共同对全国海洋经济增长起到增量效果;六种效应的变异系数绝对值揭示出陆海统筹发展效应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稳定贡献;海洋劳动效率、海洋资本价值构成两种效应,显示沿海地区的海洋劳动和海洋资本的空间效应有助于海洋三次就业结构和海洋经济结构升级。从加快海洋经济结构调整、提高沿海地区海洋经济质量和竞争力、加大陆海统筹发展力度,促进海洋经济与陆域经济融合发展、提高海洋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海洋经济向集约型增长转变、加快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质量四个方面提出推动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和措施。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博  田闯  史钊源  韩增林  
在海洋经济质量转型之期,基于"认知—评价—建构—优化"理念,界定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内涵,通过中心-引力模型评价分析2000—2014年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特征,构建了海洋经济增长质量模型,识别影响其空间特征的相关要素,并根据要素作用程度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发现:①辽宁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呈"核心—圈层"结构,形成以大连为"领头雁"的雁阵式相互继起模式";钻石型"引力流结构促成辽宁沿海地区集中化连片发展格局;②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特征主要受空间集聚效应影响,海洋资本、海洋基建和海洋产业结构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循环引力流的顺流机制,其中海洋产业结构成为影响辽宁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圈层空间集聚效应的关键流;海洋人才成为制约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循环引力流的逆流机制;③通过路径作用程度的象限划分,提出强化大连中心地职能,针对腹地城市定位及资源禀赋条件提出调控措施,推进沿海区域协调与一体化进程。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詹长根  王佳利  蔡春美  
文章基于DEA-GRA-MLRM研究框架,全面分析了2006~2013年中国沿海11个省(区,市)海洋经济效率的总体特征和时空格局,将沿海地区海洋经济效率划分为Ⅰ、Ⅱ、Ⅲ、Ⅳ4个等级,探究了地区经济发展效率、海洋产业结构、海洋资源禀赋、对外开放程度4个主要因子驱动力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江苏、上海和珠三角地区的广东,DEA效率值始终处于生产前沿面上(DEA有效),海洋经济效率级别为Ⅰ级;(2)处于环渤海湾的天津和山东DEA效率值紧随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历年来波动幅度不大,发展较为稳定,海洋经济效率级别为Ⅱ级;(3)环渤海湾周边的河北和坐拥东部海域的浙江和福建的海洋经济效率...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张效莉  余颖博  
消费环境作为消费领域的关键要素,对促进完整内需系统形成、畅通国内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商贸环境和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建立指标体系测度2006-2019年沿海11省市居民消费环境指数,并采用泰尔系数、Moran’s I和热点分析等方法揭示其时空分异和演化特征,进而建立计量模型考察消费环境改善的消费增长效应。结果显示:研究期内沿海地区居民消费环境指数呈增长态势;沿海地区居民消费环境指数的整体差异呈波动下降态势,在空间分布上呈自中间向南北递减特点,且此分布特征在时间序列上逐渐加强,最终消费环境指数的热点区域全部集中在长三角经济区;消费环境对消费增长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各子系统对消费支出的贡献在区域层面上存在一定差异。研究提出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促进商品经济繁荣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柳  江静  
中国FDI分布极不平衡,沿海地区占大多数,内陆地区占很少部分。本文利用1992-2005年的数据实证研究表明,中国沿海FDI跨区域的溢出效应显著促进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文章的政策含义在于,继续深化和加大沿海地区的对外开放,同时也是促进内陆地区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震  孙嘉泽  杨霞  刘树鑫  胡渊  
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指标体系,利用综合响应度模型和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01—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响应强度的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2001—2013年综合响应强度整体处于中、高响应水平,响应强度高值地区提升减缓,低值地区提升较快,差距逐渐减小,表明我国海洋经济与沿海经济发展关系日趋紧密,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水平逐步提升。(2)2001—2007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50%的地区属于低响应状态,2008年以来仅海南处于低响应状态,研究期内天津、广东的综合响应水平位次无明显变化,山东、江苏、河北、广西、海南位次均有所提升,而上海、浙江、辽宁、福建位次有所下降。相比之下,位次提升地区更加注重技术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海洋经济发展综合效益提升迅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傅允生  
地区经济增长取决于资源配置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受区位条件、要素资源存在状况与资源配置方式的约束。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与持续增长主要源于区位优势所具有的地区资源集聚效应和体制转轨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地区资源配置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明  
文章在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包括海洋资源禀赋、海洋经济发展能力、地方宏观环境以及海洋环境保护能力4个二级指标的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所构建的指标体系、所确定的指标权重以及收集的数据,获得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以及提升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结果表明: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整体上排位比较稳定,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广东、山东、浙江、福建、辽宁、上海、江苏、天津、海南、河北、广西。提升海洋经济综合竞争力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洋经济规模、海洋产业生产能力和海洋科技实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