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51)
- 2023(10141)
- 2022(9051)
- 2021(8569)
- 2020(7237)
- 2019(16725)
- 2018(16735)
- 2017(32338)
- 2016(17855)
- 2015(20100)
- 2014(19977)
- 2013(19709)
- 2012(18002)
- 2011(15990)
- 2010(15617)
- 2009(13983)
- 2008(13443)
- 2007(11458)
- 2006(9788)
- 2005(8381)
- 学科
- 济(64110)
- 经济(64039)
- 管理(47667)
- 业(45582)
- 企(38193)
- 企业(38193)
- 方法(31834)
- 数学(27544)
- 数学方法(27181)
- 学(18952)
- 农(17624)
- 中国(15584)
- 财(15350)
- 业经(14297)
- 地方(13082)
- 贸(11938)
- 贸易(11932)
- 农业(11638)
- 易(11582)
- 理论(11579)
- 和(11317)
- 环境(10672)
- 技术(10482)
- 制(10146)
- 务(10091)
- 财务(10031)
- 财务管理(10015)
- 企业财务(9473)
- 划(9164)
- 教育(9159)
- 机构
- 大学(247337)
- 学院(245056)
- 管理(98488)
- 济(89402)
- 经济(87295)
- 理学(86383)
- 理学院(85394)
- 研究(84037)
- 管理学(83724)
- 管理学院(83313)
- 中国(60253)
- 科学(57759)
- 京(53054)
- 农(45742)
- 所(43550)
- 业大(42085)
- 研究所(40578)
- 财(39047)
- 中心(37730)
- 农业(36225)
- 江(34823)
- 北京(33182)
- 范(32888)
- 师范(32499)
- 财经(32231)
- 院(31320)
- 经(29430)
- 州(28174)
- 技术(27416)
- 师范大学(26519)
- 基金
- 项目(179732)
- 科学(139748)
- 基金(129706)
- 研究(126810)
- 家(115596)
- 国家(114692)
- 科学基金(97084)
- 社会(76253)
- 社会科(72083)
- 社会科学(72064)
- 省(70648)
- 基金项目(70190)
- 自然(66884)
- 自然科(65263)
- 自然科学(65247)
- 自然科学基金(64048)
- 划(60365)
- 教育(57282)
- 资助(53445)
- 编号(51780)
- 成果(41007)
- 重点(40681)
- 部(38529)
- 发(37955)
- 创(37086)
- 科研(35570)
- 课题(35330)
- 计划(34822)
- 创新(34583)
- 大学(32754)
共检索到3408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艳苓 李雪梅 李志伟 安鑫龙
为研究海洋尖尾藻对双色藻和齿状纹石藻的摄食特征,分别采用2种海洋微藻为饵料培养海洋尖尾藻,分析海洋尖尾藻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过程、培养液颜色变化特征和摄食规律。结果显示,海洋尖尾藻摄食双色藻时将藻丝一段一段慢慢裹入纵沟,而齿状纹石藻整个细胞同时被裹入纵沟。海洋尖尾藻接种6 h后,对2种海洋微藻的摄食率均为100%。随着海洋尖尾藻细胞初始密度(双色藻培养液中分别为0.8×104、2.4×103和0.8×103个/mL,齿状纹石藻培养液中分别为3.9×103、2.4×103和1.7×103个/mL)降低,其种群在初始密度为3.4×107个/mL的双色藻培养液中达到稳定期所需时间增加,分别为接种后第...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安鑫龙 李雪梅 宫春光
海洋尖尾藻是世界广布的一种赤潮原因甲藻,目前已成为国际上室内海洋生物实验的模式海洋浮游生物,但国内仅对其微观结构和摄食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制约了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通过对海洋尖尾藻的形态特征、分类地位、摄食方式、室内培养、分布特征及其与赤潮、二甲基硫和其它海洋生物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今后海洋尖尾藻生态特征研究的发展方向,明确了海洋尖尾藻的生态特征是对其合理利用和有效调控的基础,加强其生态特征研究意义重大。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唐洪杰 王金花 祝陈坚 杨茹君 石晓勇 王修林
确定了离体法提取时间,并采用离体法对5种海洋微藻硝酸还原酶的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离体法的最佳提取时间为5min;在pH7.9及20℃条件下,各藻硝酸还原酶的酶促反应恒速时间及以KNO3为底物的米氏常数存在差异,但以NADH为底物的米氏常数基本相同。酶促反应恒速时间顺序为锥状斯氏藻<尖刺拟菱形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旋链角毛藻,以KNO3为底物的米氏常数大小顺序为旋链角毛藻<东海原甲藻~中肋骨条藻<锥状斯氏藻~尖刺拟菱形藻。此外,FAD对各藻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存在种属差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于娟 唐学玺 田继远
为研究多环芳烃 (PAHs)蒽单独胁迫以及与UV B共同作用对小新月菱形藻 (Nitzschiaclosterlum)和亚心形扁藻 (Platymonassubcordiforming)的毒害作用 ,对小新月菱形藻 ,蒽质量浓度设为 0 0、2 0 0、35 0、6 2 5、113 0、2 0 0 0 μg/L以及辐射剂量 1.3J/m2 ;对亚心形扁藻 ,蒽质量浓度设为 0 0、35 0、6 2 5、113 0、2 0 0 0、35 0 0 μg/L以及辐射剂量 2 .77J/m2 。结果表明 ,蒽单独胁迫以及蒽与UV B共同作用都使这 2种海洋微藻受到伤害 ,微藻的相对...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颜云榕 卢伙胜 金显仕
首先总结归纳了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研究中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胃含物分析法、碳氮稳定同位素法、特定化合物同位素法等实验方法的发展历史和应用现状;随后介绍了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与食物网最新研究进展和取得的成绩,主要包括海洋鱼类摄食生态中食物组成、摄食方式、摄食量和食物用于机体各种生命活动分配方式,以及海洋食物网研究中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法为基础、以简化食物网为核心,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和生态系统模型的应用发展;最后,着重分析了我国海洋鱼类摄食生态和食物网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并对该领域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孙耀 张波 陈超 唐启升
采用室内流水模拟法测定了摄食水平与饵料生物种类对真鲷.黑鲷、黑鲪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的影响。3种实验鱼类的特定生长率均随摄食水平增大显减速增长趋势,二者间的定量关系可用对数曲线描述;而其生长效率则均随摄食水平增大呈倒“U”形变化趋势,二者间的定量关系可用二次曲线描述。曲线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其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与摄自水平之间均是显著相关关系。依据上述定量关系,分别求得3种鱼的维持摄食量和最佳摄食量,其中黑鲪的维持摄食量最低。以玉筋鱼为饵料时,3种鱼类的特定生长率和生长效率湿重均显著高于摄食鹰爪糙对虾,但用能值计算的生长效率则没有这种差异。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包永波 尤仲杰
摄食率IR(Ingestion rate)是反映滤食性贝类生理状况的一项动态指标,它直接受到贝类所处环境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的影响。国外对滤食性贝类摄食生理生态的研究报道很多,特别是对几个环境因子,如海水的温度、盐度、pH、流速以及饵料的结构和浓度对摄食生理的影响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近几年也逐渐趋热。
关键词:
滤食性贝类 摄食率 影响因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捷 梁彦娟 刘泽浩 李永强
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中肋骨条藻和海洋原甲藻对中华哲水蚤繁殖的影响,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两种微藻内源醛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海洋原甲藻相比,中肋骨条藻对中华哲水蚤的存活率、产卵率和孵化率都存在负面影响。在微藻内源醛类分析中,检测到中肋骨条藻中含有6种醛类,而在海洋原甲藻中仅检测到两种醛类。不论是从单种醛类的含量上,还是醛类总含量上,中肋骨条藻中醛类含量都明显高于海洋原甲藻,这意味着硅藻释放的醛类物质对中华哲水蚤的繁殖和存活具有潜在的抑制作用。
关键词:
硅藻 中华哲水蚤 繁殖 醛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古绍彬 姚建铭 于洋 向砥 余增亮
以球等鞭金藻Isochrysisgalbana3011(简称微藻3011)为材料,对其进行离子注入诱变体系的建立及注入后的生物学效应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用质量分数为10%的甘油培养液处理微藻3011,并收集藻泥均匀涂布于灭菌后的滤纸上,风干后进行离子注入,效果最为理想。不同剂量的N+注入后,微藻3011存活曲线呈先降后升再降的"马鞍型",即当N+注入量为(0~9.1)×1014ions/cm2时,存活率随注入剂量的增大而迅速下降;当N+注剂量为(9.1×1014)~(1.872×1015)ions/cm2时,存活率随注入剂量的增大而有所上升,但远低于对照组;当N+注入剂量增大到1.872×1...
关键词:
球等鞭金藻 离子注入 生物学效应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黄书杰 徐东 王东升 张现盛 叶乃好
CO_2浓度升高引起的海洋酸化对海洋生物尤其是钙化生物颗石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然而,有关颗石藻对CO_2浓度升高响应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的品系上,并且在种内或者种间产生了差异甚至相互矛盾的结果。本研究中,分别以赫氏颗石藻(Emilianiahuxleyi)和大洋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 2种颗石藻的钙化和非钙化的4个品系藻种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00、750、1000、2000μatm共4个CO_2浓度梯度,同时进行分批充气培养,系统研究了海洋酸化对颗石藻的生长光合、氮源吸收、元素组成和钙化效率等生理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O_2浓度升高至2000μatm,不同的颗石藻并未有一致的反应。除了非钙化的E. huxleyi (N-E)外,其他3个品系颗石藻的生长和颗粒有机碳产率都对CO_2增加表现出积极的响应;随着CO_2浓度的升高,4种品系颗石藻的光合参数Fv/Fm、Y(Ⅱ)和叶绿素含量呈整体下降趋势;E. huxleyi CS369 (C-E)和G. oceanica (C-G)在第7天的钙化效率分别下降了35.4%和68.9%;此外,4种品系颗石藻的颗粒有机氮产率都出现增加趋势,而POC/PON和PIC/POC均呈现下降趋势。本研究确定了海洋酸化对颗石藻的不同生理影响,这种差异影响可能会导致未来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和其他生态系统进程的变化。
关键词:
海洋酸化 颗石藻 特异性 生物多样性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剑明 陈雅飞 徐永健 宁燕 戴铃灵
针对海洋青鳉实验室养殖成活率低的问题,对其摄食行为发育进行研究,了解其早期阶段的摄食行为发育状况,为人工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摄像机结合镜面成像的方法,对海洋青鳉胚后发育阶段90 d摄食的观察与分析,研究了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条件下海洋青鳉的生长特征和摄食行为发育。结果显示,幼体体长的平均生长率为2.579%/d,体长与日龄间的关系为y=3.132+0.383x-0.004x~2+0.00003x~3,R~2=0.98。通过各项摄食行为指标将其幼体生长发育分为3期6个阶段:仔鱼期(0~10 d)分为前仔鱼期(0~4 d)和后仔鱼期(5~10 d),稚鱼期(11~30 d)分为前稚鱼期(11~18 d)、中稚鱼期(19~24 d)和后稚鱼期(25~30 d),幼鱼期(31~65 d)。青鳉幼体出膜4 d后开始投喂初孵卤虫,至10 d所有鱼苗均能捕食。青鳉仔鱼期幼体死亡率较高,但摄食能力稳步提升,至该期末,摄食成功率提升至45%~55%,摄食效率达0.5~0.6个/min;稚鱼期幼体的各项摄食指标均有大幅度提升,对饵料的响应时间不断缩短,摄食速率提高,响应距离也逐渐增长,摄食量增大,摄食成功率已提升至90%~95%;幼鱼期各项摄食指标已接近成鱼,摄食效率达9个/min以上,摄食功能已趋于完善。研究表明,海洋青鳉在仔鱼期对卤虫无节幼体的响应距离短、摄食速率低下,摄食成功率与摄食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随着其自身的发育以及摄食能力的稳定提升,摄食成功率和摄食效率逐步提高,成活率趋于稳定。养殖期间,通过密切注意海洋青鳉的摄食行为变化,改变投喂的数量和频次,使更多的仔鱼尽快过渡到稚鱼期,可能是提高养殖的成活率的一条有效途径。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凯 章守宇 汪振华 赵静 蒋日进
为了解马鞍列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岩礁生境斑头六线鱼的摄食习性,基于2009年3月~2010年2月多网目组合刺网调查获取的252尾斑头六线鱼样本,研究了斑头六线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策略。结果表明斑头六线鱼主要摄食端足类的麦秆虫,是以麦秆虫为主食的狭食性鱼类。斑头六线鱼摄食种类随季节变化,春季、夏季和秋季主要摄食端足类,表现为狭食性的摄食特性,冬季主要摄食蟹类、腹足类和其他类,表现为广食性的摄食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跃群 阎生荣 吕峰 金洁蓉 王勇军
研究了温度、光照和酸碱度对三角褐指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实时定量PCR结果表明,10和15℃的低温处理,降低了3种微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表达丰度,提高处理温度至25和30℃(三角褐指藻除外),则促进该基因的转录;在5 000 lx的光照强度下处理48和72 h,可以提高3种藻类的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表达;酸碱度对3种微藻-ω3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的表达影响与不同的物种有关,pH 5~9的培养结果显示,酸碱度对三角褐指藻影响较大,球等鞭金藻次之,而对小球藻影响较小。
关键词:
微藻 ω-3脂肪酸 去饱和酶 基因表达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赵俊梅 方建光 包振民 张继红 王巍 蒋增杰
20 0 3年 4月在实验室内采用静水法 ,研究了长牡蛎、紫贻贝、栉孔扇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的清滤率 (CR)和摄食率 (IR) ,实验时间持续 3d ,水温 17℃。实验中每 1种贝都分别投喂 :(1)叉鞭金藻 (对照藻 ) ,(2 )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去藻过滤液 1.5L ,(3)叉鞭金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细胞。结果表明 ,塔玛亚历山大藻过滤液 ,对 3种贝的清滤率的无明显影响 (P >0 .0 5 ) ;3种贝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和叉鞭金藻混合液的清滤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 (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