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63)
- 2023(8376)
- 2022(7027)
- 2021(6050)
- 2020(5075)
- 2019(11206)
- 2018(10814)
- 2017(21086)
- 2016(11139)
- 2015(12200)
- 2014(12030)
- 2013(11981)
- 2012(10855)
- 2011(9879)
- 2010(9786)
- 2009(9211)
- 2008(9108)
- 2007(8211)
- 2006(7191)
- 2005(6659)
- 学科
- 济(52254)
- 经济(52178)
- 管理(37566)
- 业(34249)
- 企(29014)
- 企业(29014)
- 方法(19108)
- 数学(16563)
- 数学方法(16445)
- 财(14036)
- 制(14005)
- 业经(13293)
- 地方(12867)
- 中国(12763)
- 农(12544)
- 产业(11014)
- 体(10252)
- 技术(9282)
- 环境(8854)
- 体制(8852)
- 融(8248)
- 金融(8245)
- 贸(8237)
- 贸易(8233)
- 银(8151)
- 银行(8144)
- 农业(8018)
- 易(7927)
- 行(7830)
- 务(7794)
- 机构
- 学院(163111)
- 大学(162956)
- 济(74892)
- 经济(73545)
- 管理(63887)
- 理学(55538)
- 理学院(54923)
- 研究(54597)
- 管理学(54247)
- 管理学院(53923)
- 中国(40219)
- 财(36094)
- 京(32859)
- 科学(30599)
- 财经(28406)
- 所(25765)
- 经(25667)
- 江(24647)
- 中心(24604)
- 经济学(24553)
- 研究所(23005)
- 经济学院(22289)
- 农(21901)
- 财经大学(21136)
- 业大(21053)
- 院(20205)
- 北京(20035)
- 范(19854)
- 师范(19690)
- 州(18729)
- 基金
- 项目(112932)
- 科学(92190)
- 基金(85452)
- 研究(83345)
- 家(73462)
- 国家(72973)
- 科学基金(64507)
- 社会(58051)
- 社会科(55531)
- 社会科学(55525)
- 基金项目(45678)
- 省(44140)
- 自然(39721)
- 自然科(38843)
- 自然科学(38837)
- 自然科学基金(38151)
- 教育(36942)
- 划(36430)
- 资助(32952)
- 编号(31269)
- 制(27378)
- 重点(25588)
- 部(25581)
- 发(25544)
- 国家社会(25362)
- 创(24754)
- 成果(24689)
- 创新(23318)
- 教育部(22590)
- 人文(22410)
共检索到2413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国亮
利用修正后的E-G系数对中国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借助Moran’s I指数探讨了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1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空间连续性增强以及"单中心"与"多中心"交替转换等特征,而且分为空间大尺度变迁、邻近地理变迁和空间更加集中变迁三种类型;2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也有积极作用;3运输成本的阀值的存在使得海洋产业从协同集聚向空间分离转换,促使海洋产业间从以互补效应为主向以挤出效应为主转变;4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受区域边界约束,其中,长三角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在500km范围内存在溢出效应,珠三角的作用范围限于广东省内,而京津唐的辐射范围只有75km。
关键词:
海洋产业 协同集聚 空间外溢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晟婷 周晓唯 武增海
协同集聚作为现阶段产业发展的主要组织方式,对区域经济和生态均存在多方面影响。环保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共聚是产业协同集聚的一种细分模式,通过对比其与一般协同集聚在动因、效应和关联方式等方面异同,依据其显著的生态闭环功能和环境正外部性特征,将其命名为生态化协同集聚,并基于2013—2019年短面板数据,采用杜宾模型(SDM)考察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生态化协同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的促进作用总体呈现U型特征,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沿海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程度较高,对绿色经济效率已形成有效促进作用,而内陆地区生态化协同集聚水平较低,集聚对绿色经济效率表现为抑制作用;环境规制对生态化协同集聚的绿色经济效应具有显著影响。结论可为生态化协同集聚促进区域绿色经济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奕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国民经济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其中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而造成的矛盾尤为明显。因此,缩小各区域间经济发展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核心要务。同时,借助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完成空间结构调整,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旨在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效应空间溢出边界的测算,打破行政区域划分的条件限定,为"产业-空间-制度"三位一体发展格局的调整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晓硕 吕延方
城镇化作为内需的最大潜力,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双循环”政策的重要内涵之一。基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视角,选取2010—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基础、异质性、调节作用角度实证分析对城镇化的影响,并结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背景和外部性理论,使用门槛和空间杜宾模型对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协同集聚助力城镇化,且存在异质性影响;政府干预抑制协同集聚的提升作用;本土规模市场效应增强协同集聚效应;MAR&Jacobs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是协同集聚促进城镇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晓硕 吕延方
城镇化作为内需的最大潜力,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双循环”政策的重要内涵之一。基于高技术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视角,选取2010—2021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基础、异质性、调节作用角度实证分析对城镇化的影响,并结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背景和外部性理论,使用门槛和空间杜宾模型对作用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协同集聚助力城镇化,且存在异质性影响;政府干预抑制协同集聚的提升作用;本土规模市场效应增强协同集聚效应;MAR&Jacobs外部性的空间溢出是协同集聚促进城镇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崔书会 李光勤 豆建民
本文利用2003-2016年我国2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分别测算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资本错配指数和劳动力错配指数,采用差分GMM方法考察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协同集聚的提高会显著降低资本错配指数和劳动力错配指数。分地区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改善了资本错配,对劳动力错配的负向作用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会改善资本错配,但会恶化劳动力错配;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则加剧了资本错配,但可以缓解劳动力错配情况。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升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进而改善资本错配,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本文的政策建议是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力成本,进而缓解资本和劳动力错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少杰 周少甫
在“双碳”目标下,如何持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中国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产业协同集聚正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行路径之一。将碳强度、产业协同集聚与产业结构升级纳入综合分析框架,采用2008~2017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对碳强度的影响及路径机制。结果表明:碳强度具有较强的时空关联性,表现出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间路径依赖;二三产业协同集聚与碳强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取决于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的动态博弈,而产业结构升级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当前我国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尚未跨过拐点,因此要优化劳动力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推动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包晓红
本文首先基于空间集聚与劳动分工等关联理论,阐述了流通产业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流通产业空间集聚对城镇化的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流通产业空间集聚对提升本区域城镇化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而对邻边区域城镇化发展产生抑制作用。为更好验证外在因素的影响效果,加入控制变量进行研究发现,工业水平、外商利用水平均与本区域城镇化呈正相关关系,与邻居省份呈负相关关系;教育水平对城镇化影响作用不够显著。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阳军 田泽 梁栋 张鑫
文章根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GTFP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相关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市GTFP的直接影响呈倒"U"型,并且对相邻城市GTFP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抑制本市GTFP的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促进本市GTFP的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阳军 田泽 梁栋 张鑫
文章根据影响机制理论提出假说,运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GTFP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中国GTFP存在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相关性。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产业协同集聚对本市GTFP的直接影响呈倒"U"型,并且对相邻城市GTFP产生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分行业回归结果表明,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抑制本市GTFP的提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与制造业分别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均显著促进本市GTFP的提升,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在长期和短期内对本市GTFP的影响均不显著,同时这些细分行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GTFP的空间溢出效应均存在明显差异。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华一
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显示,资源配置效率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提出加大绿色创新研发力度、构建差异化产业协同体系、专业化重塑资源配置格局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助益。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资源配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华一
选取2008—2021年我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提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空间效应分析发现,我国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介效应显示,资源配置效率是产业协同集聚影响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传导机制。区域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促进效应显著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此,提出加大绿色创新研发力度、构建差异化产业协同体系、专业化重塑资源配置格局的建议,以期为推动区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有效助益。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区域绿色创新能力 资源配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纪玉俊 冯帆 冯阔
【目的】探究海洋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要素拥挤效应,揭示要素拥挤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影响。【方法】以企业生产率为切入点,通过构建异质性企业模型与海洋制造业企业数据库,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要素拥挤与海洋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2000—2015年,要素拥挤效应显著降低了中国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其中资本(技术)密集型海洋企业的生产率下降是主要原因。此外,生产要素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存在“度”的限制,适度的产业集聚并不会对海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由于地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不同,相较于珠三角地区,京津冀与长三角等地区的海洋制造业产业要素拥挤效应更为明显。【结论】为更好地发挥海洋产业集聚在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海洋产业集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避免要素过度集聚;要强化政府管理与引导,合理布局海洋产业、优化海洋资源配置,实现多地区海洋产业协调、均衡发展;同时,海洋企业应充分利用因海洋产业集聚形成的集聚效应,通过共享、匹配和学习机制促进企业创新。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常哲仁 郑梦
本文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时空双重固定空间杜宾模型系统地考察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和绿色创新效率均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产业协同集聚不仅显著地提升了本地区城市绿色创新效率,还对邻近地区产生空间溢出效应。但空间溢出效应具有地理衰减特征,在312.2千米以内为空间溢出区域,687.2千米为空间溢出的地理阈值。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的空间影响存在时间异质性、区域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前,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创新效率无影响;在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后,产业协同集聚不仅提升了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而且也产生了空间溢出效应;东部地区存在虹吸效应,中部地区存在涓滴效应,西部地区既不存在虹吸效应也不存在涓滴效应;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均能辐射邻近地区,中低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并不能直接影响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但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以显著提升本地区绿色创新效率。本文为进一步优化中国产业区域布局、提升城市绿色创新效率提供了决策参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鹏 唐欣 罗娇霞 张亨溢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147个县级行政区为空间样本,以2002—2016年为分析时间区间,运用引力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测量创新资源协同的空间关联属性,并进一步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揭示其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协同力势能表现出了显著的空间集聚关联现象,并且除了2009年之外,其空间集聚态势处于提升状况。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协同的空间关联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不仅能够通过直接效应促进本区域产业集聚活动,同时还能够通过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区域的产业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