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30)
- 2023(9687)
- 2022(8586)
- 2021(8013)
- 2020(6512)
- 2019(15133)
- 2018(15298)
- 2017(29689)
- 2016(16277)
- 2015(18204)
- 2014(18288)
- 2013(18240)
- 2012(16623)
- 2011(15042)
- 2010(14678)
- 2009(12865)
- 2008(12178)
- 2007(10357)
- 2006(8918)
- 2005(7642)
- 学科
- 济(62875)
- 经济(62807)
- 管理(48348)
- 业(42778)
- 企(36485)
- 企业(36485)
- 方法(30515)
- 数学(26226)
- 数学方法(25929)
- 学(16295)
- 农(15591)
- 中国(15365)
- 财(14726)
- 环境(14629)
- 业经(13777)
- 地方(12821)
- 和(11941)
- 理论(11351)
- 贸(10704)
- 贸易(10700)
- 划(10636)
- 农业(10496)
- 易(10363)
- 技术(9948)
- 务(9790)
- 财务(9730)
- 财务管理(9716)
- 制(9540)
- 企业财务(9218)
- 教育(9204)
- 机构
- 大学(227761)
- 学院(224825)
- 管理(94211)
- 济(85615)
- 经济(83671)
- 理学(82620)
- 理学院(81734)
- 管理学(80386)
- 管理学院(80003)
- 研究(73488)
- 中国(52279)
- 京(48334)
- 科学(47396)
- 财(36992)
- 所(36284)
- 业大(34647)
- 农(34042)
- 研究所(33472)
- 中心(32878)
- 财经(30634)
- 江(30515)
- 北京(30508)
- 范(30239)
- 师范(29998)
- 经(27912)
- 院(27015)
- 农业(26682)
- 州(25232)
- 师范大学(24500)
- 经济学(24370)
- 基金
- 项目(160998)
- 科学(126180)
- 研究(118075)
- 基金(116631)
- 家(101223)
- 国家(100413)
- 科学基金(86471)
- 社会(72322)
- 社会科(68476)
- 社会科学(68458)
- 基金项目(63176)
- 省(62896)
- 自然(57692)
- 自然科(56265)
- 自然科学(56255)
- 自然科学基金(55213)
- 教育(53454)
- 划(53288)
- 编号(48661)
- 资助(47683)
- 成果(38583)
- 重点(35561)
- 部(35249)
- 发(34074)
- 创(33483)
- 课题(32628)
- 科研(31174)
- 创新(31145)
- 项目编号(30305)
- 教育部(30066)
共检索到3126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敬俊 覃恬恬 韩立民
中国海洋渔业正处于产业化快速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不堪重负的拐点阶段,发展低碳化海洋渔业是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优化和创新碳汇渔业产业运行机制面临着迫切的实践需要,发展碳汇渔业,对于从根本上推进中国海洋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义重大。通过对"碳汇渔业"内涵、固碳机理、碳汇能力以及产业发展路径研究四个方面的文献回顾与简要评述,认为碳汇渔业的研究还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亟需科学的政策调适与制度安排才能予以保障,宏观激励政策的制定有助于推动碳汇渔业的发展,如何选择合理的海洋水产养殖业产业组织模式将是今后
关键词:
碳汇渔业 环境承载力 固碳机理 海水养殖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娇 李梦迪 公丕海 关长涛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_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
海洋牧场 渔业碳汇 固碳 “双碳”战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鹏 赵丽男 贾文静 王韵霖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海洋渔业的固碳增汇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研究其空间效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尤为重要。论文根据2007—2021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面板数据,利用“可移出碳汇”模型对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分布不均的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程度具有不稳定性。(3)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解后得出海洋渔业养殖产量、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情况和渔业灾情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看,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养殖产量、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情况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间接效应为负。因此,应综合考虑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空间关联性,为今后海洋渔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
关键词:
碳中和 海洋渔业 碳汇能力 空间效应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鹏 赵丽男 贾文静 王韵霖
全球变暖问题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就是海洋渔业的固碳增汇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准确地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研究其空间效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尤为重要。论文根据2007—2021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面板数据,利用“可移出碳汇”模型对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进行测算,并运用空间模型对其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时间上呈现整体上升态势、空间上表现分布不均的特征。(2)莫兰指数表明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聚集程度具有不稳定性。(3)通过空间杜宾模型分解后得出海洋渔业养殖产量、科技投入、科技推广情况和渔业灾情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直接效应为负。从间接效应来看,海洋渔业发展水平、养殖产量、科技投入和科技推广情况间接效应为正,劳动力投入间接效应为负。因此,应综合考虑海洋渔业碳汇能力的空间关联性,为今后海洋渔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空间规划。
关键词:
碳中和 海洋渔业 碳汇能力 空间效应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继红 刘毅 吴文广 王新萌 仲毅
碳汇项目方法学可规范碳汇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和计量监测工作,确保项目产生的减排量达到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要求,是进行碳交易的必要条件。本文梳理了当前碳汇项目方法的现状、他山之石—林业碳汇方法学的主要内容、海洋渔业碳汇相关理论和标准的研究进展,并对我国海洋渔业碳汇研究、标准及碳汇项目方法学开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具体的建议,以期为渔业碳汇方法学的建立及早日进入碳汇交易市场提供科学参考。当前,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和核证碳标准(Verified Carbon Standard,VCS)开发了林业碳汇方法学及红树林、湿地和海草等蓝碳项目的方法学。目前,尚无有关渔业碳汇监测和计量的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海洋渔业碳汇计量和监测等一系列方法学体系尚未建成,无法全面系统评估我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和可交易量,海洋渔业碳汇与我国经济发展尚未建立耦联关系。一批相关的行业标准正在研制过程中。但是,关于海洋渔业碳汇的时效性、计量方法等尚存在不确定性。对此,建议加强海洋渔业碳汇理论研究、建全海洋渔业碳汇计量的数据体系、建立海洋渔业碳汇的示范区域和关注收获贝藻类的合理利用,以解决目前有关海洋渔业碳汇的争议问题,促进海洋渔业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建立,推进我国渔业碳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发挥海洋渔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孙军
探讨了海洋浮游植物与渔业碳汇的关系,重点介绍了其与渔业碳汇计量相关的参数: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碳生物量、比生长率和比摄食率,对于每种参数简要介绍其原理及常用方法。本质上,渔业碳汇是浮游植物碳汇过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碳汇测算等同于生态系统中关于浮游植物颗粒态有机碳通量的测算。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慧 唐启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整个海洋中蓄积的碳总量达到39×1012 t,占全球碳总量的93%,约为大气的53倍。这些碳或重新进入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或被长期储存起来;而其中一部分被永久地储存在海底。根据联合国《蓝碳》报告,地球上超过一半(55%)的生物碳或是绿色碳捕获是由海洋生物完成的,这些海洋生物包括浮游生物、细菌、海藻、盐沼植物和红树林。本文综述了近年国际上对海洋生物碳汇的研究结果,阐述了海洋生物固碳的机制、海洋生物碳汇的现状及其修复措施,同时评价和论述了海水贝藻养殖作为渔业碳汇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
碳汇 海洋生物 渔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翔
文章从学科内涵、分析框架、基本论题等方面回顾了我国海洋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现状,认为目前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提供了生动的现实背景与经验工具,但同时也普遍存在着对策研究多于理论研究、国内问题研究多于国际问题研究的特点,因此,整体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均须提高。
关键词:
海洋经济学 理论 述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林 郝新亚 沈春蕾 安冬
通过海洋渔业固碳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精准、系统测算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本文剔除经典“可移出碳汇”模型中部分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把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纳入测算模型,基于2006—2020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贝藻养殖产量面板数据,评估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并基于LMDI分解方法解构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提升的贡献因素,预测不同情景下2030年中国海洋渔业的碳汇潜力。研究发现:(1)2020年中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达302.63万t/年,区域差异显著;(2)包含不具有碳汇功能的碳会高估海洋渔业贝类碳汇24.24%,而不考虑贝藻通过释放POC和DOC形成的碳汇会低估海洋渔业碳汇50.70%;(3)在当前注重规模效应的发展模式下,到2030年海洋渔业碳汇能力为335.51万t/年~399.92万t/年,碳汇增长潜力有限。基于此,应推动中国海洋渔业碳汇的增长模式向技术驱动的高质量发展转变,不断提高中国沿海省份海洋渔业碳汇能力,持续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梅娟 祖建新 沈月琴
碳交易情景下,森林碳汇将成为林业经营组织(如林业企业、国有林场等)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一项重要生态资源,会计系统该如何对这一新型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这是作为核算和监督职能的会计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森林碳汇内涵、林木资产会计、碳排放权会计、森林碳汇计量等角度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最后从研究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对森林碳汇交易会计问题的研究进行述评与展望。
关键词:
碳交易 森林碳汇 会计核算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骞 王卫平 杨永俊 韩成伟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改善水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制定科学的总量分配方案,是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技术。本文从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分配的定义出发,对总量分配原则和环境容量的最新概念做了介绍,把河流和海洋领域的总量分配方法作了概述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开展总量分配分级体系研究,加强重点河段和海域环境容量季节变化研究的建议。本文对深入开展水环境领域污染物总量分配的研究,推动陆海统筹的总量控制制度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环境容量 允许排放量 总量分配 水污染物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子怡 温艳萍
海洋拥有巨大的碳汇能力,是调节全球气候的重要“缓冲带”。海洋的捕碳、储碳机制主要有海洋物理碳汇、海洋生物碳汇和海洋湿地碳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海盐沼湿地,是目前我们较为熟悉的海洋蓝碳资源,它们不仅拥有极高的捕碳储碳能力,在防风消浪、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沿海国家都高度重视海洋碳汇,正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开发蓝碳资源。但相较于陆地绿色碳汇,当前蓝碳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包括蓝碳范围界定、定量评估、蓝碳开发资金技术短缺等。未来全球应主动破解这些难题,推动全球蓝碳发展,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邢子怡 温艳萍
海洋拥有巨大的碳汇能力,是调节全球气候的重要“缓冲带”。海洋的捕碳、储碳机制主要有海洋物理碳汇、海洋生物碳汇和海洋湿地碳汇。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海草床和海盐沼湿地,是目前我们较为熟悉的海洋蓝碳资源,它们不仅拥有极高的捕碳储碳能力,在防风消浪、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全球沿海国家都高度重视海洋碳汇,正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和开发蓝碳资源。但相较于陆地绿色碳汇,当前蓝碳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包括蓝碳范围界定、定量评估、蓝碳开发资金技术短缺等。未来全球应主动破解这些难题,推动全球蓝碳发展,加速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邵桂兰 孔海峥 于谨凯 李晨
本文将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驱动因素分解为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运用LMDI分解法对2003—2013年我国海洋渔业碳排放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海洋渔业人均碳排放的总增量共计0.157万吨,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产业规模的累积效应分别为0.262、-1.131、-0.274和1.3万吨;综合考虑逐年和累积效应,产业规模是正向驱动因素,能源强度是负向驱动因素,而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的驱动效应具有不稳定性;通过控制海洋捕捞业的比重以及碳排放系数的变化率,能够使产业结构和碳排放系数因素稳定为负向驱动因素;降低海洋捕捞业比重、促进海洋捕捞渔船改造及作业方式转型、提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秦宏 张莹
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渔业捕捞、水产养殖活动对渔业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威胁到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渔业生态经济相关问题对促进渔业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渔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价、渔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影响、有关创新对渔业生态经济的影响、渔业利益相关者的协调对渔业生态管理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对国外渔业生态经济相关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评述,并展望了渔业生态经济研究趋势。
关键词:
渔业 生态经济 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