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1)
2023(9485)
2022(8556)
2021(8151)
2020(6821)
2019(15936)
2018(15984)
2017(31222)
2016(17116)
2015(19004)
2014(18889)
2013(18785)
2012(17086)
2011(15264)
2010(15078)
2009(13525)
2008(12954)
2007(11085)
2006(9480)
2005(8128)
作者
(49836)
(41178)
(40868)
(38942)
(26320)
(19881)
(18587)
(16276)
(15723)
(14600)
(14288)
(13680)
(13010)
(13010)
(12719)
(12579)
(12542)
(12324)
(11776)
(11625)
(10338)
(10115)
(9995)
(9298)
(9261)
(9131)
(9113)
(9008)
(8272)
(8161)
学科
(66099)
经济(66034)
管理(47151)
(44887)
(38182)
企业(38182)
方法(32530)
数学(28249)
数学方法(27929)
(16526)
(16509)
中国(16155)
(15996)
业经(14393)
地方(14175)
(11275)
理论(11228)
(11085)
贸易(11080)
农业(10947)
(10946)
(10734)
(10603)
财务(10546)
财务管理(10530)
环境(10400)
技术(10317)
企业财务(10025)
(9080)
产业(8909)
机构
大学(239345)
学院(237028)
管理(96797)
(89313)
经济(87307)
理学(85202)
理学院(84196)
管理学(82708)
管理学院(82306)
研究(78358)
中国(55101)
科学(52284)
(50943)
(40364)
(39581)
业大(38802)
(38784)
研究所(36696)
中心(34570)
(32494)
财经(32168)
农业(31929)
北京(31878)
(31214)
师范(30844)
(29315)
(28856)
(26839)
经济学(25895)
技术(25714)
基金
项目(171933)
科学(134291)
基金(124407)
研究(122779)
(109025)
国家(108143)
科学基金(92841)
社会(75228)
社会科(71258)
社会科学(71237)
(67827)
基金项目(67310)
自然(62767)
自然科(61275)
自然科学(61254)
自然科学基金(60166)
(57143)
教育(55994)
资助(51461)
编号(49785)
成果(39733)
重点(38408)
(37186)
(36332)
(35772)
课题(34101)
创新(33372)
科研(33271)
计划(31987)
大学(31715)
期刊
(93011)
经济(93011)
研究(66576)
学报(42078)
中国(38972)
科学(37473)
(35837)
管理(34228)
大学(31027)
学学(29346)
(27446)
农业(25559)
教育(25181)
技术(19827)
(15907)
金融(15907)
业经(15531)
财经(14820)
经济研究(14677)
图书(13485)
科技(12625)
(12475)
(12393)
理论(12325)
问题(12319)
实践(11522)
(11522)
业大(11286)
技术经济(11247)
(11245)
共检索到3259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周志刚  石鹏君  姚斌  何夙旭  苏永全  
从海水鱼消化道结构、消化道菌群结构、消化道菌群功能及消化道菌群结构研究手段等几个方面综述了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的研究进展。指出海水鱼消化道菌群结构受到生长发育阶段、养殖环境及饵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论述了正常消化道菌群的重要功能,比较分析了目前消化道菌群结构不同研究手段,阐明了消化道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为筛选高效、专一性、可定植性的海水鱼益生菌奠定了基础。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陈慕雁  张秀梅  
综述了海水鱼类仔稚鱼消化系统的发育过程 ,讨论了消化系统中各种酶的分布以及各发育时期参与消化的酶的种类及其活性 ,分析了饵料与消化系统中酶的互动关系 ,以及外源性消化酶和神经肽在仔稚鱼消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煊  吴志新  周文豪  
微生态学在鱼类中的研究较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深度有较大差距。本文介绍了鱼类消化道菌群对鱼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对病原菌入侵的拮抗作用和自身的致病作用;介绍了水体中的微生物、盐度、水温,鱼类摄食的饵料、药物,鱼类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发育阶段对鱼类消化道菌群的影响;并认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的演替、肠道菌群的免疫机理和利用肠道菌群进行环境监测等是今后鱼类肠道微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刘云  王际英  李宝山  乔洪金  
微量元素作为海水鱼类生长发育和繁殖重要的营养物质,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水生动物营养与饲料方向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在这个背景下,本文简述了部分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吸收机理,综述了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us)、石斑鱼属鱼类(Epinephelus)等海水鱼类对不同微量元素的需求量与缺乏或过量症,并列举了微量元素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对海水鱼类微量元素需求研究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微量元素在海水鱼类营养需求上的研究方向。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士明  李云莉  施兆鸿  高权新  张晨捷  王建钢  
脂肪酸营养特别是其中的必需脂肪酸在海水鱼类生殖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饲料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以及花生四烯酸(ARA)含量在调控海水鱼类性腺发育、排卵、孵化率及仔鱼质量等方面作用显著。本文主要从必需脂肪酸需求量、对繁殖性能影响、对机体脂肪酸存储影响及对内分泌调控作用4个方面归纳总结了海水鱼类亲体脂肪酸营养的研究概况,并重点分析探讨了在内分泌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后续的研究重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彭士明  施兆鸿  侯俊利  
脂类在鱼类营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为机体提供生长所需的必需脂肪酸等营养物质,机体中的必需脂肪酸对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此外,脂类在能量供应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海水鱼类必需脂肪酸、鱼油替代、脂类营养与水产品品质关系以及海水鱼饲料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并就未来海水鱼脂类营养与饲料的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娜  王腾腾  韩慧宗  张明亮  王斐  姜海滨  
为获取具有益生特性的芽孢杆菌(Bacillus)应用于养殖生产,从野生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和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肠道内分离筛选出两株芽孢杆菌,分别命名为YB1和YH2,其革兰氏染色均呈阳性,基于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及16S rDNA序列比对,鉴定YB1为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 YB1),YH2为壁芽孢杆菌(Bacillus muralis YH2)。分析了温度、pH和NaCl含量(w/v%)对YB1和YH2生长的影响,选取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特性培养基检测了YB1和YH2的产酶特性,并通过腹腔注射的方式测定了YB1和YH2对许氏平鲉和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的安全性。结果显示:YB1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15~35℃、pH 5~9、NaCl含量0~2%,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5℃、pH 7、NaCl含量0;YH2适宜的生长条件为温度15~45℃、pH 5~9、NaCl含量1%~3%,最适生长条件为温度30℃、pH 5、NaCl含量2%;YB1和YH2均具有产淀粉酶和蛋白酶的特性;YB1在浓度≤1×10~8 cfu·mL~(-1)时对大菱鲆和许氏平鲉均是相对安全的,YH2在浓度≤1×10~8 cfu·mL~(-1)时对大菱鲆是相对安全的。研究表明:YB1和YH2具有作为有益菌应用于海水鱼养殖的潜力,可作为候选菌株开发为芽孢杆菌微生态制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建建  高权新  张晨捷  彭士明  王建钢  施兆鸿  
实验对野生和养殖银鲳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菌群结构进行了定性对比分析,并对产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发现,野生和养殖种群的消化道菌群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且同一种群消化道各部分之间菌群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尽管养殖和野生银鲳均在幽门盲囊中具有最多的可培养细菌菌株,但野生银鲳消化道内主要菌群为嗜冷菌属(Psychrobacter)和Pseudochrobactrum,养殖银鲳消化道主要菌群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两种群共有细菌仅一株,即Psychrobacter piscatorii strain VSD5...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姜燕  徐永江  于超勇  柳学周  王滨  郑炜强  官曙光  史宝  陈佳  柯巧珍  
为研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消化道的菌群结构、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分析了大黄鱼胃、幽门盲囊和肠道中菌群组成及分布,并对比研究了工厂化养殖和网箱养殖模式下的消化道菌群;同时,结合生化分析方法解析2种模式下消化道消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特征。结果显示,2种养殖模式下,菌群多样性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f))、Fructobacillu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等代表的菌属为共有优势菌群。其中,拟杆菌属(Bacteroides)和Anaerostipes等的丰度随消化道延伸呈下降趋势,而乳杆菌科、E01_9C_26_marine_group(o)所代表的菌属及黄杆菌属等则相反;普氏菌属(Prevotella_9)、乳杆菌科代表的菌属为2种模式养殖大黄鱼的主要差异菌属。工厂化养殖条件下,幽门盲囊和肠道中的菌群组成及其参与营养和免疫相关代谢通路的基因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胃部的菌群组成和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存在明显差异;而网箱养殖大黄鱼胃部与幽门盲囊和肠道的菌群结构及相关代谢通路基因数目间的差异相对较小。2种养殖模式下的大黄鱼消化道菌群与饲料菌群相近。另外,胃和幽门盲囊也具有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说明,整个消化道还具有一定的化学免疫屏障作用。本研究结果将为大黄鱼健康养殖提供基础参考,并为消化道菌群生理功能探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操玉涛  陈孝煊  吴志新  宋建明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鲁程瑶  丁倩雯  冉超  杨雅麟  王安然  张洪玲  张进雄  李解  ERIK Olsen Rolf  EINAR Ring?  张震  周志刚  
碳水化合物氧化分解是鱼类能量的重要来源。由于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价格相对低廉,饲料中添加适量碳水化合物,不仅可以降低饲料成本,而且可以节约蛋白原料,减少氨氮排放。然而以往研究表明,鱼类摄入超量碳水化合物时会出现抗病力受损、生长迟缓、脂肪肝、死亡率升高等问题。鱼类消化道微生物参与宿主的糖、脂类和蛋白质等代谢过程,对动物营养代谢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提高鱼类对饲料的利用率,对鱼类增产、渔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综述了鱼类对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以鱼类消化道微生物为出发点,阐述了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调控碳水化合物代谢的方式与可能机制,旨在为鱼类高效利用碳水化合物以及节约饲料中蛋白质提供新视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孝煊  吴志新  操玉涛  
研究了口灌 3种剂量的诺氟沙星 (0 .2mg/kg ,2 .0mg/kg ,2 0 .0mg/kg)后中华鳖消化道内好氧和兼性厌氧细菌的数量及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 :每千克鳖体重口灌剂量为 0 .2 0mg时 ,细菌数量的变化幅度不大 ,口灌 2 .0mg和 2 0 .0mg时 ,消化道中细菌数量明显减少 ,但灌服不同剂量时 ,细菌数量下降的幅度及恢复用药前水平所需的时间是不同的。用药后 ,消化道中的优势菌群构成并没有改变 ,但随着用药剂量的增大 ,各优势菌群的比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其中肠杆菌 (Enterobaoteriaceae)的比例升高 ,气单胞菌 (Aeromonas)和弧菌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坤杰  王欣  熊金波  裘钱玲琳  黄雷  张化俊  郭安南  李来国  张德民  
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早期阶段是病害易感阶段,而消化道菌群结构与对虾健康关系密切。因此,探讨幼虾的消化道菌群尤其是弧菌类细菌与对虾发病的关系对病害有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采用IllumIna测序研究了凡纳滨对虾健康和患病幼虾的消化道细菌群落结构,并基于纯培养和16S r Dna,rec a和pyr H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了幼虾消化道中弧菌的主要种类组成。结果发现,健康幼虾消化道中α-变形菌纲和厚壁菌门丰度较高,而患病幼虾中γ-变形菌纲、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β-变形菌纲较高,其中放线菌门丰度差异显著。基于科水平的响应比分析,发现患病幼虾消化道中动性球菌科和噬菌弧菌科的丰度显著降低,而弧菌科的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家荣  高云涛  高云红  李明月  秦宏宇  谢婷  关长涛  贾玉东  
精准化投喂是保障大型围栏养殖鱼类高效摄食的关键,而肠道是鱼类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探明其组织形态结构可为精准化投喂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通过组织切片和光学显微镜观察,比较了五种围栏适养鱼类(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梭鱼)肠道组织形态结构,统计了比肠长,肠道褶皱高度、宽度、数量,环肌、纵肌厚度和杯状细胞数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比肠长数值大小梭鱼>绿鳍马面鲀>斑石鲷>圆斑星鲽和牙鲆;前肠褶皱发达程度梭鱼>圆斑星鲽>斑石鲷>牙鲆>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厚度斑石鲷>圆斑星鲽>梭鱼>牙鲆和绿鳍马面鲀;肠道杯状细胞数量梭鱼>斑石鲷>牙鲆>圆斑星鲽>绿鳍马面鲀。相关性分析发现,圆斑星鲽、牙鲆、斑石鲷、绿鳍马面鲀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负相关,与杯状细胞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梭鱼肠道肌层与褶皱呈显著正相关。综上,五种鱼类比肠长,肠道褶皱数量、高度、宽度,环肌和纵肌厚度以及杯状细胞数量和各参数间相关性存在显著种属间差异,这表明五种围栏适养鱼类对摄食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进程不同,采取了不同策略保障正常营养状态,维持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为大型围栏适养鱼类制定精准化摄食投喂策略,提供了基础性数据支撑和重要参考。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周志刚  石鹏君  姚斌  何夙旭  
采取免培养的16S rDNA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对集约化海水网箱养殖圆白鲳Ephippus orbis(体重17.7±3.0 g)包括胃壁、胃内容物、肠壁及肠内容物在内的消化道菌群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DGGE指纹图谱显示圆白鲳胃内容物、胃壁及肠壁有7条明显条带,肠内容物有6条明显条带,提示圆白鲳消化道可能存在着较丰富细菌群落;针对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表明胃内容物及肠内容物细菌组成相似度最高达90.0%,而胃壁与肠壁的相似度相对较差达80%。半定量分析表明圆白鲳消化道菌群相对丰度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7.4%,暗示圆白鲳消化道趋向于以一种或极少数种细菌占统治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