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53)
2023(11200)
2022(9367)
2021(8370)
2020(6769)
2019(15224)
2018(14659)
2017(26479)
2016(14571)
2015(15732)
2014(15545)
2013(15463)
2012(14832)
2011(13673)
2010(13888)
2009(12512)
2008(12452)
2007(11077)
2006(10051)
2005(9186)
作者
(47955)
(39886)
(39882)
(37531)
(25739)
(19351)
(17718)
(15739)
(15418)
(14173)
(13980)
(13382)
(13329)
(12748)
(12720)
(12246)
(12090)
(11946)
(11591)
(11550)
(10428)
(10091)
(9761)
(9240)
(9058)
(8972)
(8941)
(8845)
(8218)
(8055)
学科
(62444)
经济(62369)
(36928)
管理(36871)
(26711)
企业(26711)
中国(20623)
方法(20358)
地方(19577)
(19515)
数学(17454)
数学方法(17265)
(15505)
业经(15247)
农业(13712)
(12609)
(12608)
贸易(12597)
(12151)
(12004)
环境(11355)
(11352)
(11190)
金融(11188)
(11041)
银行(10985)
地方经济(10957)
(10639)
技术(10396)
教育(9244)
机构
大学(216061)
学院(214614)
研究(85424)
(85116)
经济(83218)
管理(75165)
理学(64256)
理学院(63343)
管理学(61950)
管理学院(61584)
中国(61497)
科学(56085)
(49118)
(47330)
(45503)
研究所(41819)
农业(39002)
业大(37977)
中心(37068)
(36992)
(34389)
(31273)
(30872)
师范(30242)
北京(30119)
财经(29049)
(28711)
(27007)
(26404)
科学院(25872)
基金
项目(147496)
科学(114027)
基金(104906)
研究(101304)
(95950)
国家(95106)
科学基金(78619)
社会(63394)
社会科(60012)
社会科学(59998)
(59456)
基金项目(55766)
自然(52633)
自然科(51374)
自然科学(51350)
(51085)
自然科学基金(50430)
教育(46376)
资助(41752)
编号(38505)
(38002)
重点(34786)
(31215)
(30982)
成果(30591)
计划(30176)
课题(29101)
发展(29094)
创新(29089)
科研(28671)
期刊
(100343)
经济(100343)
研究(64667)
中国(49740)
(44897)
学报(43667)
科学(38046)
大学(31427)
农业(30766)
学学(29885)
管理(29357)
教育(26795)
(25840)
(20585)
金融(20585)
技术(18303)
业经(17884)
(16306)
经济研究(15922)
财经(13946)
问题(13025)
业大(12034)
(12009)
(11949)
科技(11494)
资源(10938)
商业(10401)
农业大学(10204)
(10073)
世界(9885)
共检索到3317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岩  张鸿雁  齐振雄  
研究发现在PO4P浓度较高且静滞的围隔水体中海洋原甲藻易大量发生形成水华;发生水华后围隔水呈棕红色,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α、初级生产力、水呼吸、COD和POC等都显著升高,溶解氧和透明度随海洋原甲藻的昼夜垂直迁移表现出相应的昼夜变化;发生水华的围隔内中国对虾和台湾红尼罗罗非鱼尚能存活和生长,但体色暗红,海湾扇贝则全部死亡,表明海洋原甲藻水华对海产贝类的危害较鱼类和虾类更为严重。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齐振雄  张曼平  李德尚  董双林  
1997年6~10月,以乙炔还原法进行了不同放养模式下对虾养殖实验中生物固氮作用的测定。结果表明,各围隔中,对虾单养(Y-4)和对虾+海湾扇贝(Y-5)的固氮作用较高,均值分别为2.62μgN/(L·hr)和2.65μgN/(L·hr);对虾+罗非鱼+缢蛏(T-5)的最低,为1.53μgN/(L·hr),对虾+缢蛏(Y-6)和对虾+罗非鱼(Y-7)的分别为2.30μgN/(L·hr)和1.89μgN/(L·hr)。各围隔中固氮速率较高与水体有效氮含量较低及有效氮磷比值不高有关。水层固氮蓝藻主要为蓝球藻(Chrococus)和念珠藻(Nostoc)。估算各围隔实验期间固氮作用输入分别为Y-4∶1...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马清扬  王元  李传步  范培莉  周俊芳  房文红  
通过运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蓝藻水华的发生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体内及其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蓝藻水华以蓝藻门的浮丝藻(Planktothrix sp.)和拉氏拟柱胞藻(Cylindrospermopsis raciborskii)为优势种。总体来看,蓝藻池中的群落丰富度高于对照池,微生物多样性低于对照池。蓝藻池和对照池中伊乐藻中的细菌种类很少,而底泥中的细菌种类很丰富。基于门水平下的菌群分类,在蓝藻池水中优势菌群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对照池水中则为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华绒螯蟹鳃中均以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但在物种相对丰度上存在差异;中华绒螯蟹肠道均以拟杆菌门、柔膜菌门(Tenericutes)、变形菌门、厚壁菌门(Firmicutes)为优势菌。基于属水平下的菌群分类,蓝藻池池水的优势菌群为浮丝藻属(Planktothrix)、CL500-29_marine_group属和hgcI_clade属,对照池池水中以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Candidatus_Aquiluna属和hgcI_clade属为优势菌属。中华绒螯蟹鳃中优势属为Ilumatobacter属,且蓝藻池中Ilumatobacter属生物相对丰度更高;中华绒螯蟹肠道样品中Candidatus_Bacilloplasma属和Prolixiibacter属生物相对丰度较高。基于NMDS分析,中华绒螯蟹肠道的菌群结构较为稳定,样本层级聚类分析的结果也映证了这一点。研究结果表明,蓝藻水华的发生会影响养殖环境和中华绒螯蟹肠道及鳃的菌群结构。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郑珂  岳昊  郑攀龙  马振华  
骨骼畸形可导致鱼类运动困难、摄食能力降低、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因此,畸形鱼苗的出现将增加生产成本、影响养殖的经济效益。在海水鱼类人工育苗阶段,骨骼畸形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海水鱼类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卵形鲳鲹、黄尾鰤、尖吻鲈等经济海水鱼类颌骨、脊柱、尾骨的早期发育时序及特点,比较了仔、稚鱼骨骼畸形发生的部位、时间及发生规律。之后针对仔、稚鱼阶段影响骨骼发育的主要因素,从遗传、环境、营养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以期为寻找降低人工养殖条件下海水鱼类仔、稚鱼的骨骼畸形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马瑞阳  葛成军  王珺  章港  杨祺钧  王秋莹  陈奕军  郭晓东  彭丽成  
为探索高效可行的海水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在净化尾水污染物的同时达到微藻生物量积累,本文对比了普通小球藻(Chlorellavulgaris)和芽孢杆菌(Bacillusspp.)在游离和固定形态下,单一和共生系统的细胞生长及其对尾水中氨氮(NH_4~+-N),正磷酸盐(PO_4~(3–)-P),总磷(TP),化学需氧量(COD_(Mn))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游离状态下,藻–菌共生系统促进小球藻细胞生长及尾水中PO_4~(3–)-P和COD_(Mn)的去除。固定态藻–菌共生系统对NH4~+-N, PO43–-P和TP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固定态小球藻和单一固定态芽孢杆菌。对比实验设计的所有处理(游离或固定态下的单一藻、单一菌、藻–菌共生),藻–菌共固定系统的处理效果相对最优,对NH_4~+-N, PO_4~(3–)-P, TP和COD_(M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57%, 98.62%, 89.89%和39.09%,出水NH_4~+-N, PO_4~(3–)-P分别达到中国《渔业水质标准》和《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二级标准, COD_(Mn)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标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崔志辉  周小玉  张根芳  胡忠军  刘其根  鄢灵兰  李家乐  
2008年4月23日—9月21日通过围隔实验,研究了不同鲢鳙混养比例对三角帆蚌生长及水化学指标的影响。实验中鲢鳙混养比例设置了6个水平,分别为0/0(对照组),100/0,70/30,50/50,30/70和0/100。实验开始和结束时测量三角帆蚌湿重,壳长和壳宽。每个月上下旬测量围隔水化学指标包括NO3-N、NO2-N、NH3-N、TN、TP、PO4-P和COD。实验结果表明,鲢鳙混养比例100/0的围隔蚌壳长相对生长率显著低于混养比例0/0,50/50和0/100的围隔(P0.05)。从水质来看,混养比例30/7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林生  
贝类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就业率、改善人民生活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日益凸显。近年来,因环境胁迫和病原侵染引发的海水养殖贝类暴发性病害时有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严重阻碍了海水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贝类缺乏适应性免疫,且主要养殖于开放或半开放水体,难以通过疫苗注射或环境调控等手段进行病害防控。贯彻“绿色防控”的理念,加快病害预警预报体系建设是海水养殖贝类病害防控的重要发展方向。本文综述了我国海水贝类养殖及病害发生的现状,并结合团队前期研究和病害预警预报工作实践,提出了海水养殖贝类病害防控策略,以期提升我国水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为保障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促进水产养殖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秀娟  胡求光  
本文在阐述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交互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1年相关宏观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静态协调度模型和动态协调度模型,对中国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并不总是处于协调发展的轨迹上,其静态协调度呈"M型"走势,两者协调发展的趋势不容乐观;第二,海水养殖与海洋生态环境发展并不同步,海洋生态环境改善的程度难以满足海水养殖发展的需要,甚或成为制约海水养殖潜力继续释放的短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大海  韩立民  闫金玲  
我国海水养殖主要集中在近岸海域,水深10米以上的离岸海域总体上处于待开发状态。推动海水养殖从近岸向离岸转移,有利于海洋食物生产空间优化、效率提高和资源环境改善,有利于现代海洋渔业发展。通过发展深水设施养殖和建设海洋牧场,能够打造我国海洋食物增长的新空间。本文认为,针对离岸养殖面临的自然、技术和管理等风险,应在财政、规划、技术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快海水养殖从近岸向离岸发展步伐。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文广  张继红  刘毅  赵云霞  张坤阳  王亮亮  
本研究于2018年9–11月在山东省青岛薛家岛海域构建了包含鱼类网箱、马氏珠母贝(Pinctada martensi)和异枝麒麟菜(Eucheuma striatum)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IMTA)模式,开展现场实验的同时在室内测定了马氏珠母贝的摄食生理指标和异枝麒麟菜的营养盐吸收速率,对比分析了贝藻综合养殖对网箱养殖区的水质改善效果。结果显示,实验点马氏珠母贝壳高及特定生长率(SG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层为0.50~0.62 m的平均壳高显著高于其他水层。实验点异枝麒麟菜的净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点,水深为0.60~0.90 m处生长速率最高;在24.45℃条件下,马氏珠母贝对颗粒有机物质的摄食率、吸收率和吸收效率均值分别为(4.13±0.77) mg/(h·ind)、(1.04±0.24) mg/(h·ind)和(25.00±2.51)%,均显著高于20.74℃;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异枝麒麟菜对N、P、Si营养盐吸收速率均随着温度升高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最高值出现在30℃。实验期间,马氏珠母贝摄食和吸收的颗粒有机物分别为778.08 g和144.47 g,异枝麒麟菜吸收的N、P、Si总量分别为8.55、1.11和9.18 g,均高于对照点。温度、养殖深度、颗粒有机物及营养盐浓度是影响马氏珠母贝和异枝麒麟菜生长及生理代谢的主要因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元璋  王永生  林常贤  孙喜模  鲍惠文  刘庆丰  项福亭  乔振国  雷霁霖  凌国建  叶均秀  周成庆  顾庆庭  于江  林志强  王竹青  马德利  陆荣甫  曾传俊  史耀琨  周勤  高喜爰  张礼明  仇禄曾  孙迪杰  刘利良  丛子明  任俨  周启才  许芸华  邓晓明  刘世禄  王衍亮  刘明松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加强软科学的研究,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和当好参谋、提供决策咨询的有关精神,以及为使我国的海水养殖、海洋增殖向广度、深度发展,1986年9月20日至24日,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了“全国海水增养殖业技术经济讨论会”。会上,来自全国沿海各地的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总结了“六五”期间的工作成绩与经验教训。汇报了“七五”期间的发展规划。与会代表认为,发展我国的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肖雪艳  刘毅  牛鹏丽  陈欣  冯志华  王晓敏  江涛  
于2015年秋季在桑沟湾开展围隔实验,研究了60 h内高容量虾夷扇贝(Patinopecten yessoensis)和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养殖对水体中物理、化学和生物(浮游植物群落)等因素的影响。结果显示,养殖的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在60 h内能够显著改变水体中的溶解氧(DO)和溶解态无机氮(DIN)浓度,同时能够显著影响浮游植物种群丰度和组成特征。从各实验组来看,12 h后虾夷扇贝和龙须菜实验组浮游植物丰度显著低于空白实验组。虾夷扇贝对水体中4种硅藻优势种[包括柔弱拟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delicatissima)、双菱藻(Surirella sp.)、菱形藻(Nitzschia spp.)、针杆藻(Synedra spp.)]的滤除效应存在较大差异性,即对柔弱拟菱形藻和双菱形藻有较大的滤除效应,但菱形藻和针杆藻却影响不大。基于水体中光合色素变化特征也揭示了虾夷扇贝对浮游植物的选择性摄食效应,即虾夷扇贝能够显著滤除水体中的岩藻黄素(fucoxanthin, 硅藻特征色素)、别藻黄素(alloxanthin, 隐藻特征色素)。与此相反,青绿藻素(prasinoxanthin, 微微型藻类的特征色素)在48 h后,虾夷扇贝实验组显著高于空白实验组和大型藻实验组,说明龙须菜养殖对微微型青绿藻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艳  李秋芬  王印庚  张道波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疾病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利用益生菌生态防治更是被人们所重视。本文对有关益生菌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并对它在改善养殖环境、防治疾病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也指出了它在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主要发展方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泽富  杨红  焦俊鹏  丁丽丽  丁骏  戴桂香  马军林  
为了评价电厂温排水对海洋浮游生态系统的影响,2010年10月5日—11日于象山港宁海国华电厂附近海域,根据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的变化梯度设计围隔实验,测定围隔中各粒级海洋浮游生物生物量(B),呼吸率(R)和初级生产率(P)以及浮游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的比值(TPP/TR)和周转率。分析结果表明,在25.20~26.40℃,0.25℃的温升对各粒级浮游生物的B,R和P的影响均不明显,0.52℃的温升对小型和微型浮游生物的R和P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B的影响均不明显,对微微型浮游生物的B,R和P的影响不明显;在25.20~26.40℃,0.52℃的温升使该浮游生态系统的TPP/TR和周...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小玉  张根芳  刘其根  鄢灵兰  李家乐  
以浙江金华汤溪威旺养殖基地的三角帆蚌养殖水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围隔实验比较研究了单养鲢、鳙和三角帆蚌的池塘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和优势种(属)组成等的差异,以及养蚌池混养鲢鳙对水体浮游植物密度、生物量以及优势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养蚌(10#)围隔的浮游植物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围隔(P<0.05),其蓝藻数量及生物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鲢(12#)和低密度鳙(13#)围隔(P<0.05),绿藻数量则显著低于低密度鲢单养(11#)围隔(P<0.05)。在鱼蚌混养的情况下,单养蚌(10#)围隔浮游植物平均数量显著高于鲢-蚌混养(15#,16#)和鳙-蚌混养(17#,18#)围隔(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