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21)
- 2023(9389)
- 2022(7885)
- 2021(7044)
- 2020(5792)
- 2019(13134)
- 2018(13022)
- 2017(23442)
- 2016(13095)
- 2015(14565)
- 2014(14785)
- 2013(14423)
- 2012(14152)
- 2011(13120)
- 2010(13495)
- 2009(12286)
- 2008(12192)
- 2007(11313)
- 2006(10331)
- 2005(9852)
- 学科
- 济(55213)
- 经济(55145)
- 管理(30767)
- 业(29151)
- 企(21245)
- 企业(21245)
- 中国(20667)
- 地方(19576)
- 农(17781)
- 学(14263)
- 业经(13657)
- 方法(12845)
- 制(12297)
- 农业(11833)
- 融(11581)
- 金融(11573)
- 银(11532)
- 银行(11492)
- 行(11297)
- 财(10840)
- 地方经济(10741)
- 发(10585)
- 贸(10152)
- 贸易(10140)
- 数学(10015)
- 数学方法(9839)
- 易(9703)
- 理论(9247)
- 体(9239)
- 环境(8848)
- 机构
- 学院(184704)
- 大学(182787)
- 研究(78197)
- 济(71005)
- 经济(69111)
- 管理(60494)
- 中国(58989)
- 科学(49779)
- 理学(49258)
- 理学院(48514)
- 管理学(47401)
- 管理学院(47045)
- 所(43084)
- 京(42635)
- 农(41559)
- 研究所(38907)
- 中心(34436)
- 财(34190)
- 江(32600)
- 农业(32525)
- 业大(30044)
- 院(28952)
- 范(28181)
- 北京(28037)
- 省(27993)
- 师范(27760)
- 州(26167)
- 财经(24861)
- 技术(24634)
- 科学院(23203)
- 基金
- 项目(116900)
- 科学(88530)
- 研究(86260)
- 基金(78387)
- 家(70973)
- 国家(70276)
- 科学基金(56475)
- 社会(50838)
- 省(48728)
- 社会科(47863)
- 社会科学(47855)
- 划(41180)
- 基金项目(39920)
- 教育(38946)
- 编号(35777)
- 自然(35038)
- 自然科(34200)
- 自然科学(34186)
- 自然科学基金(33513)
- 资助(32668)
- 发(31993)
- 成果(31303)
- 课题(28038)
- 重点(27553)
- 发展(25250)
- 展(24816)
- 部(24068)
- 创(23980)
- 计划(22666)
- 创新(22448)
共检索到3204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明 段妍 柴雨 董婧 王一彤 邢勤旺 李楠
无性繁殖是水母螅状体有效补充种群数量及扩展栖息地的重要方式,为正确掌握海月水母的无性繁殖方式进而深入了解其生活史,在显微镜下常年观察并详细描述了海月水母螅状体进行匍匐茎生殖、芽体生殖、足囊生殖、纵向分裂生殖和繁殖体生殖等复杂无性繁殖方式的过程,发现繁殖体生殖可产生浮游态繁殖体芽,在水中漂浮并生长发育成螅状体,新发现一种破裂生殖方式,仅发生在螅状体极度食饱的状态下。对6种无性繁殖方式的行为特征和功能作用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匍匐茎生殖和破裂生殖有利于螅状体种群快速增加个体数量,芽体生殖和纵向分裂生殖有利于子代幼体生长,足囊生殖有利于种群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繁殖体生殖有利于种群随水流进行长距离迁移,以扩展或转移栖息地,不同的繁殖方式是海月水母应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繁殖对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金元 陈学林 郭楠楠 满吉琳
【目的】研究兰州肉苁蓉营养繁殖茎与寄主植物红砂的寄生机制。【方法】对兰州肉苁蓉的营养繁殖茎进行形态学观察,比较其与同属植物形态结构的差异,并结合石蜡切片法分析其功能。【结果】兰州肉苁蓉具有特殊的"营养繁殖茎(Vegetative propagate stem)",其从寄主红砂吸收营养物质具有2种方式:末端寄生方式和非末端寄生方式。末端寄生时膨大的营养繁殖茎将红砂根末端封闭包围,并侵入红砂根的木质部和韧皮部;非末端寄生时营养繁殖茎不膨大,其在与寄主根的接触部分与寄主发生连接,营养繁殖茎只与寄主根的韧皮部发生
关键词:
兰州肉苁蓉 营养吸收 营养繁殖茎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朱松林 李悦
以油松优树嫁接无性系和自由授粉半同胞家系及随机选择的油松嫁接和种子繁殖植株为材料,研究了油松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在主干生长、树冠结构、木材性质和雌雄球花产量等性状方面的变异,分析了油松有性和无性繁殖植株内性状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油松优树嫁接无性系和半同胞家系的树干与木材密度性状指标在无性系间和半同胞家系内差异显著,在无性系不同分株内和半同胞家系间差异不显著,其他观测性状在油松无性系和半同胞家系之间差异不显著,但无性系的主干生长和针叶性状平均指标值高于半同胞家系,无性系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基本密度相对一致,而半同胞家系幼龄材与成熟材的基本密度差异较大;随机选择的油松嫁接和种子繁殖植株在树冠结构...
关键词:
油松 有性繁殖 无性繁殖 性状变异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光远 连灿 何虎成 韩根凤 王梅银 白启
甘肃陇东地区自然发病羊,混合感染有小型和大型两种巴贝斯虫,一种小型虫体被鉴定为绵羊巴贝斯虫(Babesia ovis),另一种大型巴贝斯虫(B.sp.)尚难确定其分类地位.本文报告绵羊巴贝斯虫单一种的分离及其繁殖特性观察.用自然感染小尾寒羊混合种(以大型虫体为主)含虫血,由颈部皮下接种702号除脾山羊,在接种后第11天的血液涂片中查到了典型的大型双梨籽形虫体,第14天的血片中也见到了绵羊巴贝斯虫.这两种虫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林茂 许振祖 黄加祺 王春光
记述了台湾海峡及其邻近海区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二新种,即螺旋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spiralis sp. nov.和反曲介螅水母,新种Hydractinia recurvatus sp.nov.,兹将二新种主要鉴别特征描述于下:螺旋介螅水母,新种:伞无顶突;垂管长圆柱形,约为内伞腔深度2/3;口腕简单,末端具成束刺胞;生殖腺很大,呈椭圆形,几乎覆盖整个垂管间辐位,无水母芽;缘触手6条,4条主辐位,另2条仅在相对间辐位,基球延长锥状,同样大小,无眼点,触手长,近端2...
关键词:
花水母亚纲 介螅水母科 分类 新种 中国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沈良 崔瑾 夏妍 崔晓艳 陈新
为确定从江苏省农科院蔬菜所温室大棚所采集到的表现花叶、皱缩、明脉症状的绿豆植株是由何种病毒引起的,采取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RT-PCR、序列测序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在透射电镜下可观察到风轮状、束状病毒内含体,与Potyvirus属病毒粒子形态一致;对所提取的病样总RNA使用Potyvirus通用引物进行RT-PCR扩增,得到由1 082个核苷酸组成的序列,包含编码228个氨基酸的完整cp基因,产物通过NCBI比对,发现和已报道的菜豆普通花叶病毒(Bean common mosaic virus,BCMV)HB分离物同源性高达95%,初步判定该病原为菜豆普...
关键词:
绿豆 菜豆普通花叶病毒 病原鉴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钦美 张志宏 崔建国
植物细胞中端粒长度随年龄的变化远比动物复杂,可分为不变组、延长组、缩短组和循环变化组。尽管如此,端粒长度亦可用于预测植物年龄。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端粒长度也会变化。故无性繁殖植株生理年龄值得思考和研究。本文基于端粒长度探讨了无性繁殖植株生理年龄。认为生理年龄较老供体可能会无性繁殖出"小老头"无性系,端粒长度可能成为预测植物材料无性繁殖能力和愈伤组织再分化能力的有效新指标,老树复幼和端粒长度的关系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课题。此外,提出了植物愈伤组织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抹除外植体"痕迹"的新观点。关于植物无性繁殖过程
关键词:
端粒 离体快速繁殖 扦插 嫁接 生理年龄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谭健晖 王以红 陈学政 蔡玲 朱高浦
以桉树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对其光合代谢、氮代谢、内源保护酶系统以及膜脂反应产物等生理指标进行分析和对比,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及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①除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外,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及不同繁殖代数的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质膜过氧化的产物丙二醛(MDA)含量等6个生理指标均具显著差异.②随着衰老的加剧和时间的延长,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CAT活性呈下降的趋势;SOD活性总体上呈下降的趋势,但不同处理降到最低点的树龄不同;POD活性变化...
关键词:
桉树 无性繁殖 繁殖代数 衰老 生理变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姜鹏 秦召文 王永明 谷建才 王桂真
旨在研究张家口坝上地区不同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状况,以张家口坝上张北、沽源的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为研究对象,采用树干解析和收割的方法获取插条、断根和埋桩造林的小黑杨的生物量实测数据,利用SPSS18.0拟合3种无性繁殖造林小黑杨的生物量模型,其结果表明:(1)非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R2都大于0.96,D1.3和D1.32H能够很好解释各器官生物量。(2)分别建立了插条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断根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幂函数模型和埋桩造林小黑杨生物量的Logistic方程模型。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刘春洋 王文波 董婧 王燕青 周泓 孙明 鹿志创 于旭光
以北部湾采捕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ffen,1888为亲体,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浮浪幼虫。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并比较了几种钵水母类螅状体的形态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海玲 曹敏格 孙扬吾 阿不都热扎克 张文 朱元娣
为提高胚败育率高的苹果品种‘舞美’种子成苗率、缩短种子休眠时期、加速种子有性繁殖进程的种子繁殖体系,以‘舞美’自然授粉的果实和种子为试材,研究了胚龄(接种时期)、播前处理及培养基配比对‘舞美’杂种种子萌发率和成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果实成熟,种皮颜色由红色、红白色、红褐色至褐色转变;离体培养不同胚龄的种子,盛花后76 d,种皮红色,种子可萌发但生长畸形;96 d后,种皮红褐至褐色,有56.7%的萌发率和23.3%的直接成苗率,且添加1 mg/L GA3的H2培养基比未添加GA3的H1培养基(1/2MS+10 g/L蔗糖+9 g/L琼脂)可显著提高成苗率。盛花后130 d的饱满种子在H2培养基...
关键词:
苹果 种子繁殖 胚败育 胚培养 层积处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志玲 谭梓峰 杨旭 左慧
在红花石蒜不同生长发育期进行八分法切割繁殖,研究无性繁殖系数和子球生物学性状差异性。结果表明:(1)不同生长发育期无性繁殖系数在0.80~6.80之间浮动,休眠期的6、7月和旺盛生长初期的9月繁殖系数较高;(2)不同生长发育期无性繁殖的子球鲜质量、最大直径、子球高度、根系长度、根基粗度及根系数量等生物学性状均呈现1%水平极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认为休眠期的6、7月,旺盛生长初期的9月及生长后期的4月是适宜无性繁殖的季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春光 黄加祺 许振祖 郭东晖
在分析南海浮游生物样品时,发现了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丝螅水母目(Filifera Kühn,1913)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2新种:缢介螅水母(H.constrictura sp.nov.)和叶状介螅水母(H.phyllosoma sp.nov.)。缢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近球形,无顶突;垂管长,其中部有一圈凹缢,把垂管分为2个部分,上端为泡状组织,下端为胃部,上有水母芽,口有4个口腕,口腕末端为刺胞球;生殖腺位于垂管间辐位;4...
关键词:
花水母亚纲 介螅水母属 新种 南海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谭健晖 王以红 蔡玲
以巨尾桉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幼树叶片为材料,应用间接酶联免疫法(En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测定脱落酸(ABA)、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玉米核苷(ZR)4种内源激素,并结合生长性状分析不同无性繁殖方法和不同繁殖代数的内源激素的动态变化关系,探讨桉树不同繁殖方法和繁殖代数衰退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差异。结果表明: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量、ABA/GA3(k值)、ABA/ZR值和ZR/GA3值等6个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可以较准确、稳定地反映巨尾桉无性繁殖抗衰退能力和预测幼林生长量。叶片内源IAA、GA3和ZR的含...
关键词:
巨尾桉 无性繁殖 叶片内源激素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潘滢 朱玲 周春娅 陈四清 庄志猛
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