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3)
2023(7212)
2022(6029)
2021(5426)
2020(4526)
2019(10070)
2018(9683)
2017(17862)
2016(10008)
2015(10920)
2014(10433)
2013(10145)
2012(9545)
2011(8653)
2010(8422)
2009(7724)
2008(7559)
2007(6620)
2006(5846)
2005(5118)
作者
(33408)
(28031)
(27988)
(26303)
(17763)
(13796)
(12441)
(11201)
(10796)
(9712)
(9696)
(9217)
(9180)
(8959)
(8896)
(8810)
(8636)
(8409)
(8125)
(8035)
(7423)
(6883)
(6631)
(6553)
(6417)
(6211)
(6179)
(5974)
(5882)
(5850)
学科
(36596)
经济(36547)
管理(27299)
(26754)
(20413)
企业(20413)
方法(17123)
数学(15286)
数学方法(15154)
(11474)
(10144)
(10104)
贸易(10103)
(10049)
中国(9974)
(9879)
业经(8235)
农业(7868)
(6943)
技术(6328)
(6170)
财务(6165)
财务管理(6149)
环境(5963)
地方(5939)
(5911)
企业财务(5872)
银行(5863)
(5666)
金融(5665)
机构
大学(144403)
学院(142647)
(56529)
研究(55795)
经济(55426)
管理(51166)
理学(45013)
理学院(44430)
管理学(43476)
管理学院(43263)
(40363)
中国(39923)
科学(39051)
农业(32781)
(31250)
(31232)
业大(30458)
研究所(29160)
中心(24638)
(23261)
农业大学(21135)
(20984)
(20031)
北京(19441)
(19146)
财经(19006)
科学院(18475)
(18262)
(17576)
(17532)
基金
项目(105137)
科学(80894)
基金(76898)
(73053)
国家(72447)
研究(66192)
科学基金(59092)
自然(42225)
社会(41984)
自然科(41283)
自然科学(41266)
(41134)
基金项目(40773)
自然科学基金(40609)
社会科(39742)
社会科学(39729)
(36502)
资助(31294)
教育(29620)
重点(24591)
计划(23917)
编号(23717)
(22608)
(22608)
(22290)
科技(21587)
科研(21448)
(21036)
创新(20938)
(18949)
期刊
(56273)
经济(56273)
研究(36951)
学报(36558)
(35474)
科学(29337)
中国(28194)
大学(25293)
学学(24365)
农业(24119)
管理(17676)
(16805)
(13896)
(11634)
金融(11634)
教育(11230)
业大(11007)
经济研究(10359)
业经(9549)
农业大学(9427)
技术(9193)
财经(9189)
(9018)
科技(8115)
(7868)
问题(7666)
(7547)
中国农业(7229)
国际(7228)
林业(7070)
共检索到2048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环秀菊  孔治有  张慧  杨俊华  王倩朝  张平  刘俊娜  李莉  刘永江  覃鹏  
【目的】了解海拔、播期对藜麦品质指标合成和积累的影响。【方法】以"陇藜1号"为材料于2017年6月10日、9月10日、11月10日在云南省芒市市区(海拔916 m)和河心农场(海拔1800 m)分3期进行播种,收获后分别测定藜麦主要品质性状。【结果】在低海拔地区,温度越高,类黄酮、可溶性蛋白质、维生素E含量相对较低,表明这几种成分在高温条件下不利于合成和积累;总氨基酸、抗坏血酸、直链淀粉、矿质元素铁含量则相反,在20~25℃的温度条件下,积累较多;而可溶性糖、支链淀粉,矿质元素镁、锌和钙含量变化幅度不大,表明这5种品质指标的生物合成及积累对温度变化不敏感。在高海拔地区,大部分指标的生物合成和积累受播期的影响不大。【结论】高海拔地区最适宜藜麦生长,低海拔高温环境不利于藜麦生长发育。研究结果可为选择适宜的播期和种植海拔来改善藜麦营养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云  涂建  刘晓利  黄平  李华慧  辜琼瑶  卢义宣  杨久  陈忆昆  奎丽梅  
在自然条件下,采用完全随机试验研究了不同海拔和播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生物学性状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拔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的播始历期、实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穗长影响显著(P<0.05),而对株高、单株有效穗和总粒数影响不显著。播期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的播始历期、穗长、实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单株有效穗和总粒数影响显著(P<0.05),而对株高影响不显著。海拔和播期两因子互作对光温敏核不育系Y58S的实粒数、结实率和理论产量影响极显著(P<0.01),对播始历期、株高和穗长影响显著(P<0.05)...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新武  郝佳波  张雨  毛云玲  陈鹏  李俊南  胡青  陆斌  
【目的】研究不同海拔高度与云南主栽核桃品种漾濞泡核桃果实经济性状、主要脂肪酸变异程度和相关关系,以期揭示其果实形态及营养成分的变异特性,为确定该品种的最佳适生栽培区和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漾濞泡核桃为试材,从海拔1500 m起,海拔每上升100 m进行果实采样,测定分析果实经济性状、脂肪酸品质指标,将海拔高度与各指标变化进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决定程度分析。【结果】在海拔2300 m坚果粒重、仁重和出仁率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4.006 g、7.958 g和56.8%。海拔1700 m坚果粒重、仁重和壳厚最小,分别为9.298 g、4.961 g和1.05 mm。海拔高度与壳厚呈负相关,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值为0.1289,与出仁率、纵径、棱径呈显著正相关,与粒重、仁重、横径、三径均值呈正相关;海拔的变化对坚果大小和仁重影响较大;相关分析得出研究区内海拔高度与油酸、花生酸、花生油酸含量呈正相关,与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表明海拔高度与亚油酸、花生酸、花生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海拔高度的变化对花生油酸直接作用最大,对亚油酸间接作用大于直接作用,海拔变化主要影响亚油酸、花生酸、花生油酸性状变异。【结论】海拔高度变化综合影响漾濞泡核桃坚果经济性状和主要脂肪酸含量,其中对果实的大小、仁重,果仁中的亚油酸、花生酸、花生油酸影响较大,对花生油酸变异的直接作用最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龚牙会   杨敏   林萍   高超   杨立达   朱文雪   彭新月   袁晓婷   李雨泽   杨文钰   雍太文  
为明确四川省凉山州不同海拔地区的大豆适宜品种和播期,采用裂裂区试验设计,在低海拔(1 600 m、LA),中海拔(2 000 m、MA)和高海拔(2 400 m、HA)地区,选用大豆‘齐黄34’(‘QH 34’)和‘成豆18’(‘CD 18’)为试验材料,于4月21日(早播、S1)和5月21日(晚播、S2)播种,调查大豆生育期,测定并分析3个海拔地区大豆透光率、茎秆与叶片干物质分配率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播期与品种对带状间作大豆的生长发育、光环境、干物质分配、产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与S2相比,3个海拔地区的S1播期下‘QH 34’和‘CD 18’生育期分别延长15(LA)、19(MA)、5(HA)和15(LA)、15(MA)、7 d(HA)(P<0.05),冠层透光率和倒伏率均显著降低(P<0.05),分枝数和叶面积指数则显著增加(P<0.05);其中LA的分枝数增加34.21%和17.39%,‘CD 18’在成熟期荚的干物质分配率升高9.24%(P<0.05)。S1播期下各海拔‘QH 34’产量较S2分别增加10.01%(LA)、25.37%(MA)、43.56%(HA)(P<0.05),‘CD 18’的产量则相应增加23.23%(LA)、18.73%(MA)、62.27%(HA)(P<0.05),S1播期下‘QH 34’和‘CD 18’在3个海拔地区的产量分别为2 611.26和2 740.18(LA)、2 627.87和2 947.02(MA)、1 115.22和1 405.96 kg/hm2(HA);其中以‘CD 18’在MA地区S1产量最高。综上,在四川省凉山州海拔1 600~2 400 m地区,选用‘CD 18’适时早播(4月21日,S1)有利于大豆玉米带状间作模式下大豆增产。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袁俊秀  尚勋武  杨文雄  王化俊  马小乐  
选用强、中筋10个春小麦品种(系)分四期播种,研究不同筋力类型、不同播期的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强筋小麦产量与面粉筋力可同步提高,中筋小麦则相反;强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延伸性间呈负相关,中筋小麦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呈显著负相关,与面团延伸性呈极显著正相关。Ⅰ播期时,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呈正相关,其余播期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在四个播期均为负相关,与面团延伸性均为正相关。随灌浆期日均温的升高,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千粒重与面团变形功的相关系数先升高后逐渐降低;随灌浆期日照时数的增加,千粒重与面团变形功的相关系数逐步升高,但蛋白质含量与面团弹性的相关系数则先上升后下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沈广材  史宏志  杨兴有  周开旭  谢子发  张定贵  靳冬梅  侯涛  
以四川白肋烟中熟品种"达白1号"和早熟品种"KY14×L8"为材料对不同海拔高度(700,1000和1300 m)下烟叶质量和经济性状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对中、早熟品种烟叶品质和经济性状有一定的影响。烟碱、总氮含量在不同海拔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达白一号2部位的烟碱含量以及总生物碱含量先增加后减小,而KY14×L8逐渐减小。2品种两个部位总氮含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逐渐减小。1300 m2品种烟叶还原糖含量大于中低海拔,除了1300 m中熟品种达白一号还原糖含量大于1,其余都在适宜范围。各个海拔两个品种上部叶烟碱、总生物碱、总氮含量均大于中部叶,但钾含量上部叶小于中...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李伟  
【目的】分析播期和覆膜对直播冬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西南旱地油菜适期播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川油36为材料,采用7个播期(9月20日、9月30日、10月10日、10月20日、10月30日、11月10日和11月20日)和2种覆膜方式(覆膜和不覆膜)研究播期和覆膜对直播冬油菜土壤温度、干物质积累、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覆膜能有效提高0~25 cm土层温度、油菜干物质量、株高、主序长和有效角果数,使油菜产量增加3.61%~44.47%。随播期推迟,增产效果越明显,但推迟至11月10日时,油菜干物质量和农艺性状较9月30日显著下降。回归方程表明,油菜产量随播期推迟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与播期呈显著多项式关系,且油菜最适播期为10月10日,分别较9月30日、10月30日、11月10日和11月20日提高了2.13%、47.97%、74.19%和136.64%。此外,播期推迟有效降低了油菜亚麻酸、芥酸和硫苷含量,同时也降低了含油率,但覆膜能有效降低因播期推迟而造成油菜品质的差异。【结论】9月30日至10月10日是西南旱地直播油菜获得高产的适宜播期,且此播期内适当推迟结合覆膜技术更有利于实现该区油菜高产、高效和优质的目标。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孙杰  巩林  连露  崔国文  尹航  张亚玲  付佳琦  
在青海省低海拔地区的民和县和高海拔地区的湟中县,每隔50~100m分别设置1 740、1 854、1 960、2 080、2 190和2 614、2 668、2 715、2 784、2 918m共10个样地,研究海拔高度和混播比例(9∶1、8∶2、7∶3、6∶4、5∶5)对燕麦(Arena sativa)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产草量及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燕麦、箭筈豌豆单播干草产量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高于高海拔地区;除海拔1 854、1 960、2 080、2 190m外,在同一海拔高度下均表现为混播牧草干草产量最大,燕麦单播次之,箭筈豌豆单播最小;在所有处理中,海拔1 960m处的5∶5混播组合牧草干草产量最高,为12.87t·hm-2,较同一海拔燕麦单播干草产量显著提高了60.88%(P<0.05)。在牧草品质方面,牧草粗蛋白、粗脂肪、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随海拔升高呈无规律性变化,但在同一海拔高度下,随着箭筈豌豆混播比例的增大,牧草粗蛋白含量呈增加趋势;燕麦、箭筈豌豆单播及混播牧草的粗脂肪含量均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高于高海拔地区,而牧草的NDF、ADF含量表现为低海拔地区平均值低于高海拔地区。经灰色关联度综合分析各个海拔高度的最佳种植方式均为混播,最佳混播组合为8∶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吴金芝  李淑靖  李国强  黄明  付国占  李友军  蒋向  冯晔  
为探究拔节期灌溉和追施氮肥对旱地沟播小麦籽粒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的影响,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在沟播种植小麦的基础上,于拔节期设置不灌溉不追氮肥(NIND)、全沟灌溉不追氮肥(EFIND)、隔沟灌溉不追氮肥(AFIND)、全沟灌溉追施氮肥(EFITD)、隔沟灌溉追施氮肥(AFITD)5个处理,分析了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主要品质指标和地上部氮素积累转运分配特性。结果表明,拔节期灌溉与否、灌溉方式和追施氮肥均可显著调控旱地沟播小麦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转运特性,且作用效果有叠加效应。与NIND相比,EFIND、AFIND、EFITD、AFITD的产量分别显著提高46.57%,67.72%,83.71%,95.88%;开花期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氮素的贡献率均显著提高,从而使成熟期氮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25.94%,41.00%,65.86%,82.64%。与NIND相比,EFIND、AFIND和EFITD显著降低小麦品质,而AFITD的品质不降低甚至显著提高。隔沟灌溉较全沟灌溉,开花期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花后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从而使成熟期氮素积累总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不追施氮肥时产量显著提高,但除沉降值外各品质指标无显著差异,追施氮肥条件下产量和各品质指标均显著改善。追施氮肥与不追氮肥相比,开花期氮素积累量、花前氮素转运量、花后氮素积累量、花后氮素积累对籽粒的贡献率均显著增加,从而使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积累量、籽粒分配比例显著增加,进而使籽粒产量和籽粒氮素积累量显著提高,品质多表现为显著改善,且隔沟灌溉的提质效应较全沟灌溉大。拔节期隔沟灌溉与追施氮肥结合不仅可显著提高开花期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而且可显著提高花前氮素向籽粒的转运量,从而显著提高成熟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分配比例,最终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改善品质,是适宜旱地沟播小麦的灌溉施肥方式。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永成  徐亚丽  彭海浪  李壮  牛应泽  
本文于2010-2011年在四川雅安(盆周山区)、射洪(川中丘陵区)和邛崃(成都平原区)3个不同试验地点,研究了播种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农艺性状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播油菜不同试验地点的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播期是影响直播油菜株高、一次分枝数和产量的主要因素;种植密度则是影响直播油菜分枝部位的主要因素。株高、分枝部位和一次分枝数均随播期推迟而降低或减少;株高和一次分枝数则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直播油菜籽粒产量和油产量都随播期推迟而呈降低趋势,但油菜产量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并无显著差异。播期、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籽粒含油量、油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基于上述结果,对...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景婷婷  旦增塔庆  任淑娉  王登平  张新全  杨盛婷  陈仕勇  黄琳凯  
为探讨成都平原地区燕麦(Avena sativa)的高产栽培措施,以"英迪米特"燕麦为研究材料,采取3个播期、4个播量的双因素完全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播量对其干草产量、株高、茎叶比和倒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英迪米特"燕麦的茎叶比、株高和倒伏率有显著影响(P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邹茜  苏振喜  赵国珍  廖新华  世荣  朱振华  蒋聪  戴陆园  
为了明确韩国材料引入云南后的适应性、耐冷性及经济性状表现。选用10个韩国粳稻品种分别种植在3个不同海拔生态条件下,研究这些品种在不同海拔条件下的经济性状的变化规律。利用方差分析法对经济性状在不同海拔间的差异进行显著性分析,并对经济性状在海拔间的变异系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株高、穗长、第一次分枝、千粒重变异系数较小,不存在显著的环境效应,主要受遗传的影响。实粒数、结实率在环境间变异最大,说明受环境影响较大,存在明显的环境效应。第二次分枝、总粒数、着粒密度既受环境影响,也受遗传控制。研究结果为利用韩国材料进行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宋鹏飞  马迅  王萝萍  董高峰  闫辉  王炽  李枝武  倪明  胡靖  陈兴位  
【目的】云南烤烟种植分布广泛,纬度和海拔的分布可能导致烤烟生育期和生长农艺性状的差异,为了探讨不同品种烤烟随纬度、海拔的梯度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试验对比云南中烟主栽烤烟品种(云87、K326、红大)在北纬23°27°、海拔12002200 m区域内烤烟农艺性状,分析烤烟生长与纬度、海拔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纬度增加,不同品种烤烟的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产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北纬25°烤烟农艺性状表现好。海拔分布主要影响烤烟生长的前期阶段,不同海拔分布下,烤烟农艺性状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朝苏  王克如  谢瑞芝  付书明  李少昆  汤永禄  
2005~2007年,研究了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方式、还田量及免耕麦秸覆盖还田条件下移栽方式对水稻产量和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传统栽培方式(翻耕、无麦秸还田)相比,免耕麦秸覆盖还田对水稻产量没有影响,但对出糙率、整精米率等品质性状不利;翻埋还田有一定增产效果(增产5.5%),对主要品质性状影响不明显;免耕垄作麦秸沟填处理则显著减产。②免耕条件下,适当增加麦秸还田量,能减少无效分蘖,提高个体和群体质量,增产效果明显。以9.0×103kg·hm-2麦秸还田量的水稻产量最高,与对照差异显著。③免耕麦秸覆盖条件下,撬窝移栽水稻根系分布层次较深,抗倒力强,产量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移栽方式对稻米外...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任永峰  黄琴  王志敏  杨亚东  梅丽  赵沛义  
为探究降低藜麦倒伏率的有效农艺措施。本研究对比5种不同化控剂(多效唑、金得乐、矮壮素、缩节胺和乙烯利)和打顶措施对藜麦植株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正常田间栽培的藜麦对照(CK)相比,喷施多效唑和矮壮素能够有效降低植株株高,提高植株叶片叶绿素含量;2)喷施矮壮素和打顶措施能增加藜麦单株叶面积,分别较CK高18.2%和9.7%,缩节胺处理抑制植株叶面积的增长,较CK处理降低12.1%。化控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矮壮素效果最佳;3)打顶能显著促进一级分枝数的增加,但侧枝折断率较高,喷施矮壮素显著降低一级分枝数和侧枝折断率;喷施化控剂能促进植株茎秆增粗,且金得乐和缩节胺处理茎秆增粗效果优于其他处理;4)化控处理显著增加单株籽粒重和产量,以矮壮素处理下产量最高,较对照高114.7%;喷施矮壮素、多效唑和打顶措施能显著提高藜麦千粒重。因此,喷施矮壮素能够显著控制株高,降低侧枝折断率,促进植株生长,提高叶片光合性能和产量,可作为藜麦高产栽培适宜的化控抗倒伏措施应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