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9)
- 2023(1563)
- 2022(1367)
- 2021(1400)
- 2020(1162)
- 2019(2475)
- 2018(2528)
- 2017(4401)
- 2016(2617)
- 2015(3158)
- 2014(3263)
- 2013(3090)
- 2012(3183)
- 2011(2872)
- 2010(2969)
- 2009(2945)
- 2008(3195)
- 2007(3114)
- 2006(2821)
- 2005(2603)
- 学科
- 济(9533)
- 经济(9515)
- 管理(7648)
- 业(6290)
- 企(5698)
- 企业(5698)
- 方法(4030)
- 学(3572)
- 数学(3040)
- 数学方法(2901)
- 理论(2774)
- 中国(2751)
- 制(2603)
- 财(2469)
- 农(2412)
- 教学(2033)
- 教育(2013)
- 银(1923)
- 银行(1917)
- 贸(1894)
- 贸易(1891)
- 业经(1876)
- 易(1836)
- 行(1822)
- 体(1774)
- 融(1732)
- 金融(1732)
- 策(1710)
- 和(1663)
- 务(1543)
- 机构
- 大学(42055)
- 学院(41231)
- 研究(14645)
- 济(12558)
- 管理(12274)
- 经济(12114)
- 中国(11578)
- 科学(10481)
- 理学(10012)
- 理学院(9851)
- 京(9786)
- 管理学(9435)
- 管理学院(9367)
- 农(8555)
- 所(8415)
- 研究所(7494)
- 江(7046)
- 中心(6897)
- 农业(6829)
- 业大(6737)
- 财(6693)
- 范(6523)
- 师范(6436)
- 北京(6324)
- 州(5684)
- 技术(5474)
- 省(5313)
- 师范大学(5018)
- 财经(4991)
- 院(4981)
共检索到699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黄宝东
海德格尔认为,作品要成为艺术作品,首先要建立一个世界,但这世界又需要一个坚实的基础,此即"大地"。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阐释了"大地"这一概念,认为"大地"是作品精神世界得以展开的物性基础,其与世界既对立又统一,是世界自行涌现与回归之所。艺术作品中的"大地"为真理所利用,真理发生需要敞开一个世界,而此世界则需要一个基地。于是,"大地"就这样被制作出来了。
关键词:
艺术 艺术作品 世界 大地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思路,即追溯和还原教育的本质之源。从本源意义来看,教育担负着尊重、发现、彰显生命存在的重要责任。但人们却在追求更高远教育目标的途中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二者的关系,习惯地栖居于由暂时确定的“存在者”建造的大厦,而忽视儿童的存在。诚如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回到生命本身”,教育的本源即指向儿童与世界相遇的生命发生过程。相遇性的世界并非面向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以一种浑然的置身性与儿童共同构成“活的事件”。教育中的本源性相遇意味着构建起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也意味着直面教育生活的多重可能。儿童与世界的相遇视角奠定了“领会自身”“面向操劳”“共在共长”等教育生长点。教育者应积极投身于儿童与世界美好相遇的本源性行动,还原儿童的“活的体验”,守护儿童的运思勇气,欣赏儿童的诗意置造,让儿童在相遇中体验、思考和创造美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陈勇
在海德格尔思想的发展历程中,对于自然的规定也发生了一次“转折”(Kehre)。在其早期思想中,自然被规定为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与康德哲学中世界概念的实践转向一脉相承,它们都超越了近代形而上学与自然科学对于自然的规定。在其后期思想中,自然则被规定为“涌现”与“道”。发生这个转折的原因在于前一种自然概念依然属于主体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范畴,意味着对于自然之本义的遗忘,而在后一种自然概念中自然则开启并保持为道。海德格尔哲学与中国哲学对于自然以及道的规定有很多相通之处,但也有着本质性差异。
关键词:
海德格尔 自然 世界 道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徐康平 程乐
目前,我国对于实用艺术作品的认识不统一,缺少深入的系统研究,相关法律规定也不够完备,不尽合理。实用艺术作品是指同时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特征,具有独创性、能够被有形复制的造型艺术作品。对实用艺术作品既可以采用著作权进行保护,也可以采用工业外观设计权进行保护,权利保护模式由当事人进行选择,选择了一种权利就意味着放弃了另一种保护模式。
关键词:
实用艺术作品 工业外观设计权 著作权
[期刊] 求索
[作者]
潘毅
艺术伦理对主体艺术作品以及与艺术作品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的各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价值干预作用。艺术伦理不仅对艺术主体的艺术作品本身提出价值要求,为艺术主体的艺术活动设定伦理原则和规范,而且最终会要求艺术主体在展开各种艺术活动时要具有艺术德性和品格。因此,艺术伦理不仅是关于艺术主体的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的伦理,而且是关于艺术主体之人品的伦理。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伟
海德格尔与纳粹的关系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公案之一,他对于政治的介入及引发的争议,为世人反思知识与权力的关系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文章通过梳理当前学术界对于"海德格尔公案"的三种不同解读,力图揭示知识人参与政治活动的背后所蕴藏的深刻的群体性心理图景,并就知识人处理与权力的关系时应坚守的价值取向提出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
知识人 海德格尔 学术公案 介入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马克·莱索 蒋开君
由于世界的技术化,教育也随之技术化。人们追求更高的效率和选择化。学生成了学校培养的人力资本,以便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海德格尔以面向思的事情来抵抗这种计算性思维。教育即让人获得辨别能力、素质和鉴赏力。教就意味着"让-学习",真正的教师除了学习本身以外一无所教。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教育是教化,有固定的范式。另一种教育则是面向思的教育。最激发思的东西是一种空,一种缺乏,一种不足,一种缺席,一种非存在。海德格尔把这种缺失命名为"奥秘",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培养"对于奥秘的虚怀敞开"。面向思的教育旨在养育泰然让之和敏锐。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忍受他们的世界的无基础性。这要通过历史的教育,历史教育强调风格的非连续...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学国 单虹泽
《存在与时间》阐明了人们日常制作、使用和修理用具的操劳包含的存在揭示机制,它事实上揭示出人类劳动的真正存在论向度,因而也将劳动异化问题置于存在论的视域之下。无论是海德格尔早期对于此在在制作和使用用具活动中的沉沦现象的阐释,还是晚期对技术生产对人类早期劳动之扭曲的分析,都在本质上涉及人类劳动实践的异化;它们实际上揭示出劳动异化的存在论向度,在本质上深化了我们对劳动异化的理解。这些思考与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存在明显的呼应和实质的互补性,必能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在今天的创造性发展提供重要启迪。
关键词:
劳动异化 此在生存论分析 沉沦 技术生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伯飞 李菁
多年来,学术界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比较关注,但是对他的死亡观探讨的很少。文章指出海德格尔的死亡观不是"死亡哲学",乃是"自由哲学"、"生存哲学"、"实际哲学"、"性命哲学"、用畏死来激发人对生命的热情与执着。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其美学意义在于:呼唤人们在死亡意识中探寻生命的存在及其生命的美好;在死亡意识中探求生命意识的升华与超越;在死亡意识中追求人生的崇高之美。
关键词:
海德格尔死亡观 诗意的栖居 美学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黄漫 刘同舫
技术统摄下的现代性时代促使教育走向技术化的危险,人性扭曲与教育被动化成为当下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海德格尔批判适应于技术世界的教化教育,认为以范型为前提的固化培养模式使人被异化为无思想的个体。他提出面向思的教育来抵抗技术世界的霸权控制,引导学生在可待思虑的缺失面前保持开放态度,培养学生泰然任之与沉思的能力,促使其返回人的本己性。这种哲思倾向的教育方式对教育中唤醒沉思思想、强化人文素质教育和倡导参与性情境化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但其理论所潜含的形而上学困境及由此所导致的践行困难需要我们审慎对待。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化 教化教育 面向思的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尚云丽 于洪波
教育中的非道德主义思潮,极容易侵袭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诉求,最终致使教育成为某种精于算计和谋取利益的工具。从海德格尔"构境论"的视角解读教育中存在的这种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可以深入地把握到:教育是在周围世界、公共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异变,正是通过教育自身与环境的"循环建构",酿成了教育中对道德由怀疑嘲弄到麻木不仁等诸多后现代犬儒主义现象的蔓延。
关键词:
后现代 犬儒主义 海德格尔 构境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定
海德格尔关于真理之本质的阐述在学界向来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图根哈特、达尔斯特伦等学者都曾对海德格尔“真理的本质是揭蔽”这一观点展开了不同程度的质疑、批判。本文尝试从此之在的有限性这一视角出发,来解析和重构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真理之本质以及后期关于存有之真理的探讨,并对上述学者的相关质疑予以可能的回应。最后,本文还将简要展示,海德格尔后期如何在前苏格拉底时期的思想家、德意志民族历史上的伟大诗人以及老子《道德经》那里化用了原初争执和隐秘这些基本概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