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430)
- 2023(3652)
- 2022(3262)
- 2021(2934)
- 2020(2533)
- 2019(5611)
- 2018(5647)
- 2017(10327)
- 2016(5671)
- 2015(6446)
- 2014(6259)
- 2013(6237)
- 2012(5794)
- 2011(5244)
- 2010(5199)
- 2009(4807)
- 2008(4627)
- 2007(3926)
- 2006(3575)
- 2005(3083)
- 学科
- 济(23388)
- 经济(23371)
- 管理(18103)
- 业(14516)
- 企(12480)
- 企业(12480)
- 方法(10724)
- 环境(9690)
- 数学(9330)
- 数学方法(9230)
- 学(8040)
- 地方(6788)
- 划(6133)
- 财(5545)
- 中国(5440)
- 农(5280)
- 规划(4439)
- 环境规划(4294)
- 业经(4203)
- 和(4181)
- 资源(3920)
- 贸(3678)
- 贸易(3677)
- 地方经济(3597)
- 税(3597)
- 务(3537)
- 财务(3535)
- 财务管理(3530)
- 农业(3505)
- 生态(3499)
- 机构
- 大学(81728)
- 学院(81526)
- 研究(30665)
- 管理(29555)
- 济(29122)
- 经济(28441)
- 理学(25938)
- 理学院(25499)
- 管理学(24822)
- 管理学院(24695)
- 中国(22213)
- 科学(21848)
- 京(17094)
- 所(16692)
- 农(15671)
- 研究所(15633)
- 中心(13831)
- 州(13815)
- 业大(13532)
- 财(13494)
- 江(12949)
- 农业(12403)
- 范(12184)
- 师范(12035)
- 院(11800)
- 财经(11015)
- 北京(10559)
- 省(10334)
- 经(9903)
- 师范大学(9867)
- 基金
- 项目(60104)
- 科学(47719)
- 基金(44468)
- 家(40604)
- 国家(40306)
- 研究(39561)
- 科学基金(34062)
- 社会(25131)
- 自然(24375)
- 基金项目(24118)
- 省(23838)
- 自然科(23771)
- 社会科(23762)
- 自然科学(23761)
- 社会科学(23754)
- 自然科学基金(23331)
- 划(20709)
- 资助(18084)
- 教育(17962)
- 编号(14547)
- 重点(14281)
- 发(12975)
- 部(12903)
- 计划(12432)
- 科研(12390)
- 创(12050)
- 成果(11342)
- 创新(11301)
- 科技(10959)
- 课题(10882)
共检索到1182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栾静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为了解双斑蟳栖息分布规律,实验根据2011—2016年多个季度航次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广义可加模型(GAM)以及随机森林3种物种分布模型(SDMs)方法,结合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准则、累积偏差解释率和交叉检验等评判指标筛选和构建了双斑蟳栖息分布模型,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双斑蟳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模型在解释因子与响应变量间的关系上基本一致;其中GAM在模型拟合上具有优势,而随机森林的预测性能明显高于传统的GLM和GAM。双斑蟳相对渔获量在年份和月份间的变异性最为显著,两个因子的解释率分别在18%和3.8%以上。水深和表层盐度对双斑蟳资源分布的影响较大,均与双斑蟳相对丰度呈正相关关系;双斑蟳分布总体呈现冬季相对较高,夏季东北部海域高、西南部低的特点,与海州湾水深分布特点基本一致。本研究还根据FVCOM(finite-volume coasta ocean model)模拟环境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布模型估计了双斑蟳在海州湾海域2011年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为渔业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栾静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a、b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晓琳 纪云龙 李鹏程 纪毓鹏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薛莹
物种的空间分布能够反映个体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是物种与环境长期适应和选择的结果,对物种的生长发育和资源利用等都具有显著影响。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10种单一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DM),结合真实技巧统计值(true skill statistic,TSS)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值(area under ROCcurve,AUC)筛选预测精度和准确性较优的模型作为基础模型,并通过加权的方法分别构建不同季节的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ESDM),以解析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组合物种分布模型(ESDM)能够有效降低单一模型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模型预测的精度,更加准确的解析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2013—2022年春季,矛尾虾虎鱼集中分布于海州湾西部近岸和南部海域,东部和中北部海域分布较少,分布重心的经度和纬度偏移范围大约为1°;秋季主要分布于海州湾西南部海域,分布重心呈辐射状小幅度移动。本研究发现,与矛尾虾虎鱼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相关性的影响因子为水深、饵料丰度、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其中饵料丰度是春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水深是秋季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本研究在区域尺度上解析了海州湾矛尾虾虎鱼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布重心的变化,并探讨了影响因子重要性的季节差异,这有助于为海州湾矛尾虾虎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尹洁 王晶 张崇良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为分析海洋环境变化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深入了解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补充机制,本研究基于2015年、2017年、2018年5月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产卵场调查数据,利用两阶段广义可加模型(two-stage 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研究了小黄鱼鱼卵分布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小黄鱼鱼卵丰度的年际变化较大,鱼卵高丰度区集中分布在33.5°N~34.5°N、水深10~20 m的近岸河口区。海水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小黄鱼鱼卵分布重要的因素。鱼卵集中分布区表层温度为17℃,表层盐度为29.5~30.5;底层温度为16~18℃,底层盐度为29。水温的年际变动也影响了小黄鱼鱼卵丰度,在水温较高的年份鱼卵丰度明显较高。本研究揭示了小黄鱼鱼卵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小黄鱼产卵场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敏 李增光 徐宾铎 王小荟 师琪
根据2011年3月、5月、7月、9月和12月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该海域方氏云鳚(Pholis fang)资源丰度的分布特征,并用广义可加模型(GAM)分析了其资源丰度分布与时空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及邻近海域方氏云鳚资源丰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变化。方氏云鳚资源丰度7月最高,9月最低;其主要分布在海州湾东北部海域,这与受到南黄海西侧冷中心的影响有关。GAM分析表明,月份、水深和离岸距离对方氏云鳚的资源丰度具有显著影响。方氏云鳚的资源丰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大,随离岸距离的增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离岸距离70 km左右,水深14~36 m时,方氏云鳚...
关键词:
方氏云鳚 海州湾 广义可加模型 时空分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向劲 吴启藩 谢敏 左之良 向建国 宋锐 程小飞 彭治桃 高峰
为掌握鳜[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早期资源在湘江下游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生境特征的关联, 2020年和2021年5–7月在湘江长沙段使用圆锥网对鳜早期资源进行隔日采样,统计分析了鳜鱼苗发育阶段的时间分布、水层分布及水文环境因子变化,研究了湘江中鳜主要繁殖时期及苗汛高峰期的水文特征,以公式计算了鱼苗群体对圆锥网的逃逸能力,并利用冗余分析(RDA)对鳜鱼苗丰度和环境因子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表明:鳜在湘江的繁殖高峰期为5月中旬到6月下旬,产卵场位置分散且规模不等;鳜鱼苗样品中弯曲期仔鱼占比较大且倾向于表层,导致鱼苗整体丰度在表层大于中下层(P<0.05),但卵黄囊期仔鱼更倾向于中下层,分布差异主要由游泳能力及流速所致;各阶段鳜仔鱼的群体逃逸能力未在流速上表现出差异,即无结构性的鱼苗逃逸现象;鳜鱼在湘江中繁殖主要受洪水刺激,鱼苗丰度与水温正相关(P<0.05),与透明度负相关(P
关键词:
湘江 鳜 早期资源 时空分布 环境因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渊戈 毛成责 林楠 钟俊生 徐兆礼
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每月大潮前后在长江口和杭州湾碎波带的12个站点采集仔稚鱼,共采集到仔稚鱼14 907尾,隶属24科74种,主要优势种有刀鲚(Coilia nasus,47.84%)、普氏缰虾虎鱼(Amoya pflaumii,11.58%)、属(Hemiculter spp.,9.12%)、飘鱼属(Pseudolaubuca spp.,6.29%)、多鳞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rhadinum,5.62%)。分析了碎波带仔稚鱼群聚的时空分布特征与水温、盐度、底质、地形等环境因子的关系。聚类和排序的结果显示,全年仔稚鱼群聚在时间序列上可分为4组,各组间存在明显的种类更...
关键词:
仔稚鱼 碎波带 时空分布特征 环境因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徐姗楠 郭建忠 陈作志 张魁 许友伟 蔡研聪 李纯厚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2016—2017年利用底拖网对胶州湾海域开展了4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胶州湾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鱼类资源尾数密度以夏季最高(233 427尾/km~2),春季最低(18 080尾/km~2),秋季和冬季分别为32 246、40 746尾/km~2;鱼类资源质量密度以冬季最高(1 593.16 kg/km~2),秋季最低(337.91 kg/km~2),春季和夏季分别为681.96和825.55 kg/km~2。其中,冬季鱼类平均个体质量最大(39.10 g),夏季最小(3.54 g),春季和秋季分别为37.72 g和10.48 g。与历史调查资料相比,30多年来胶州湾鱼类资源发生了较大变化。本次调查鱼类资源密度(1 593.16 kg/km~2)低于1981—1982年(10 857.00 kg/km~2)和2008—2009年(2 196.00 kg/km~2);鱼类平均个体质量为10.60 g,低于1981—1982年(37.70 g),鱼类群落结构明显呈现小型化和低质化趋势。这些变化可能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对鱼类栖息地的破坏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春芬 黄文钰 王伟霞 朱广伟
在2006年1~12月进行的对天目湖水质监测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溶解氧的分布特征并对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天目湖溶解氧水平较2001~2002年下降了1~2个等级。全年溶解氧水平符合Ⅱ~Ⅲ类水质,局部符合Ⅳ~Ⅴ类水质,甚至劣Ⅴ类水质。溶解氧的分布特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与垂向差异。冬季溶解氧最好,无显著垂向差异;春、秋两季湖体溶解氧垂向差异小,底层溶解氧浓度总体偏低;夏季溶解氧最低,且垂向差异最大,底部出现
关键词:
溶解氧 低氧区 环境因素 天目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苏巍 薛莹 任一平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渔业资源综合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研究海州湾海域鱼类分类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并通过构建GAM模型分析平均分类差异指数(Δ+)和分类差异变异指数(Λ+)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州湾共有鱼类96种,隶属于2纲13目44科71属,其中Δ+的理论平均值为79.5,而Λ+的理论平均值为200.6。两个分类多样性指数均呈现明显的季节和空间变化,这可能与海州湾海域鱼类的季节性洄游和环境因子的差异有关。通过GAM模型分析发现,水深和底层溶氧对Δ+具有显著影响,而水深、底层溶氧、底层水温和月份则是影响Λ+的关键环境因子。通过比较中国近海不同纬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韩晓乐 戴小杰 朱江峰 田思泉
根据2007-2008年和2010-2011年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钩位信息,运用悬链线理论,估算了大西洋中部剑鱼(Xiphias gladius)的钓获深度分布。剑鱼的钓获深度范围为124.6~280.5 m,平均深度215.2 m,标准差46.5 m。剑鱼的渔获比例随钓钩的深度增加而明显变化,在深度220~250 m时渔获比例最高,而后随深度增加而明显减少。在较浅深度,雄性剑鱼的比例较高,但随着钓钩深度的增加,雌性剑鱼的比例增加,随后趋于平稳。钓获的剑鱼平均长度(下颌尾叉长)随钓钩深度增加而增大,在较浅处(120~180 m),平均长度分布最小;在较深处(270~300 m)...
关键词:
大西洋 剑鱼 深度 延绳钓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坤 崔玉洁 陈圣盛 熊伟唯 张续同 刘子健
为探究黄柏河大型底栖动物的时空分布状况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分别于2021年1月(冬季)、4月(春季)、7月(夏季)和10月(秋季)对黄柏河干支流13个点位进行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44种,分属于3门6纲14目38科,以节肢动物(65.91%)和软体动物(29.55%)为主。各季节优势种变化明显,冬季以软体动物和甲壳纲为主,春季昆虫纲开始出现,夏季昆虫纲占比进一步增大,秋季优势种种群演化明显,冬春夏秋优势种更替率分别为56.25%,65.71%,68.42%和61.11%,四季共有优势种为秀丽白虾、铜锈环棱螺和闪蚬。空间分布上,下游物种数目较少,但密度及生物量较高且以软体动物为主;上游物种数目增多,密度及生物量却逐渐降低,水生昆虫比例越往上游越高。季节分布上,物种数目变化趋势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而总密度及总生物量变化趋势相同,都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多样性分析显示,物种多样性指数(H′)范围为0.91~1.17,丰富度指数(d_m)为0.96~1.45,均匀度指数(J′)为0.57~0.66,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季节差异不明显。多元排序表明,不同季节对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显著的环境因子有很大不同,冬季为总磷与河床粒径;春季为海拔高程;夏季为化学需氧量、海拔高程和电导率;秋季为pH、浊度和总氮;造成底栖动物季节性差异的环境因子主要有海拔高程、pH、浊度、电导率和水温。空间分布上,主要影响因素为海拔高程、营养盐水平、水温和河床粒径。相关性heatmap分析也表明,不同的底栖动物对环境因子响应差别较大。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宋超 王宇坛 刘尊雷 张辉 林昱 姜亚洲 李圣法 林楠
为了研究象山港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鱼卵和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至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以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象山港水域蓝点马鲛鱼卵、仔稚鱼,同时利用cTD采集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水深等数据。结果表明,象山港蓝点马鲛鱼卵出现时间为4月初至6月初,鱼卵的丰度随时间呈先升后降趋势,4月中旬至5月初为高峰期。仔稚鱼出现时间相对滞后且提前结束,持续时间短,集中在5月初至5月中旬。鱼卵和仔稚鱼主要分布于港口和港中部水域,其中鱼卵、卵黄囊...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齐海明 徐兆礼 陈佳杰
为研究浙江近岸河口海域鱼类资源分布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2010年4月(春季)和10月(秋季)鱼山渔场台州湾海域底拖网游泳动物资源调查资料,分析了台州湾鱼类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和优势种、温度、盐度、水深等因素对鱼类资源量和分布的影响。结果发现,鱼类尾数密度和质量密度变化趋势一致,秋季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远远高于春季;春季调查海域鱼类密度北部高于南部,秋季截然相反。回归分析显示,两季优势种对鱼类资源量变化均有密切关系,其中,龙头鱼对鱼类资源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他物种,两季均为第一优势种。调查海域底层温度与鱼类质量密度和尾数密度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W=0.001,PN=0.009),水深与资...
关键词:
鱼类 密度 优势种 环境因子 台州湾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杨柳 张硕 孙满昌 张虎
于2008年对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进行了3个航次的理化因子和生物资源调查,应用CANOCO4.5软件对获得的浮游植物数据和环境因子数据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作出物种与环境因子关系的二维排序图。根据环境因子与排序轴的相关系数,认为影响这一海区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依次为总无机氮、水温和透明度。主要浮游植物优势种牟勒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和浮动弯角藻(Eucampia zoodiacus)的分布与磷酸盐密切相关,这些优势种在鱼礁区和对照区数量上的差异导致了鱼礁区浮游植物数量要高于对照区。研究亮点:目前将种...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环境因子 典范对应分析 海州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