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47)
- 2023(4310)
- 2022(3763)
- 2021(3481)
- 2020(2895)
- 2019(6439)
- 2018(6317)
- 2017(11197)
- 2016(6580)
- 2015(7364)
- 2014(7123)
- 2013(7333)
- 2012(7021)
- 2011(6515)
- 2010(6453)
- 2009(5917)
- 2008(5789)
- 2007(5177)
- 2006(4855)
- 2005(4459)
- 学科
- 济(23726)
- 经济(23696)
- 管理(16284)
- 业(12258)
- 学(11399)
- 企(8733)
- 企业(8733)
- 环境(8729)
- 农(8658)
- 方法(8474)
- 地方(8229)
- 数学(7119)
- 数学方法(6941)
- 生态(6435)
- 中国(6125)
- 农业(5708)
- 业经(5433)
- 和(4825)
- 资源(4812)
- 划(4656)
- 财(4200)
- 地方经济(4089)
- 制(4013)
- 贸(3933)
- 贸易(3931)
- 发(3894)
- 易(3710)
- 理论(3603)
- 及其(3472)
- 融(3372)
- 机构
- 学院(95003)
- 大学(94999)
- 研究(43908)
- 科学(33406)
- 济(31948)
- 经济(31163)
- 中国(31104)
- 农(30496)
- 管理(29246)
- 所(25791)
- 理学(24512)
- 农业(24361)
- 研究所(24102)
- 理学院(24079)
- 管理学(23288)
- 管理学院(23146)
- 京(22632)
- 业大(22227)
- 中心(18714)
- 江(17455)
- 省(16825)
- 院(16615)
- 州(16511)
- 室(15527)
- 农业大学(15033)
- 科学院(14536)
- 北京(14291)
- 实验(13978)
- 业(13655)
- 实验室(13383)
- 基金
- 项目(69963)
- 科学(52272)
- 基金(48787)
- 家(47529)
- 国家(47204)
- 研究(42893)
- 科学基金(37106)
- 省(28684)
- 自然(27788)
- 自然科(26962)
- 自然科学(26944)
- 自然科学基金(26452)
- 基金项目(25621)
- 划(25335)
- 社会(24439)
- 社会科(22934)
- 社会科学(22925)
- 资助(20831)
- 教育(18398)
- 重点(17473)
- 计划(17103)
- 科技(16842)
- 发(16021)
- 编号(15108)
- 科研(14419)
- 部(13978)
- 创(13771)
- 农(13159)
- 专项(13145)
- 创新(13055)
共检索到1505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宋业晖 薛莹 徐宾铎 张崇良 任一平
根据2011及2013年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资料和胃含物分析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和生态位重叠指数法等,研究了海州湾皮氏叫姑鱼、小黄鱼和棘头梅童鱼三种石首鱼类的食物组成及其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的重叠情况。结果显示,皮氏叫姑鱼属于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虾类、端足类和多毛类;小黄鱼属于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主要摄食鱼类、虾类、头足类和磷虾;棘头梅童鱼属于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虾类、毛虾类、磷虾和糠虾。这三种石首鱼类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为接近,其中小黄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2.69)和空间生态位宽度(2.78)均最高,皮氏叫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2.59)最低,而棘头梅童鱼的空间生态位宽度(2.42)最低。三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24~0.46,其中皮氏叫姑鱼与棘头梅童鱼的营养生态位重叠最高。它们的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19~0.30,表明这3种鱼在空间方面存在一定的分隔。它们的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为0.04~0.11,其中皮氏叫姑鱼与棘头梅童鱼的重叠指数最高,因此有可能发生激烈的食物竞争,而小黄鱼与皮氏叫姑鱼和棘头梅童鱼之间则可以通过营养和空间生态位的分化来降低种间竞争。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薛莹 金显仕 张波 梁振林
根据2000-2002年秋季和冬季在南黄海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黑鳃梅童(Collichthys niv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的食物组成及其差异,摄食随海区、季节和体长的变化,以及3种石首鱼类摄食器官的形态差异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3 种鱼的优势饵料生物各不相同,食物组成存在显著差异;(2)3种鱼的食物组成均随海区和季节的不同而有显著的差异;(3)3种鱼的食物组成和饵料多样性都有明显体长变化,黑鳃梅童和皮氏叫姑鱼的饵料多样性随体长的增大而升高,小黄鱼则相反;(...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淦 徐雯 高春霞 叶深 韩东燕
对2020年8月、11月和2021年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287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204尾黑姑鱼(Atrobucca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48种,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43种,主要摄食鱼类(Pisces)和虾类(Decapoda),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0.22,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郭斌 张波 戴芳群 金显仕
根据2008年7~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胃含物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法、饵料重叠系数法等,对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幼鱼和黄鲫Setipinna taty幼鱼的食物竞争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幼鱼和黄鲫幼鱼的营养级相同,均为3.33级。但是它们的食物组成相似性(0.06~0.20)和饵料重叠系数(0.03~0.38)并不高,均小于0.6,而两种鱼类幼鱼种内的食物组成相似性和饵料重叠系数则较高。从饵料组成来看,甲壳类中的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和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在两种鱼...
关键词:
小黄鱼 黄鲫 饵料重叠 食物竞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韩东燕 薛莹 纪毓鹏 徐宾铎 刘贺 麻秋云
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anka重叠指数分析了胶州湾5种虾虎鱼类的食物组成、营养生态位宽度、空间生态位宽度及其重叠,通过计算营养空间二维生态位重叠指数探讨了5种虾虎鱼类种间食物竞争与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胶州湾的5种虾虎鱼均属底栖动物食性,其中斑尾刺虾虎鱼(Synechogobius ommaturus)主要以虾类、多毛类和鱼类为食,而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lace-pedii)、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phalus)和钟馗虾虎鱼(Trident...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徐从军 隋昊志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基于2018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邻近海域开展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LIM-MCMC (Linear inverse models using a Monte Carlo method coupled with Markov Chain)模型,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研究,旨在为海州湾生态系统深入研究以及实施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在包含18个功能群的海州湾生态系统中,共形成196条能量流动路径,可将其划分为4个能量等级, 即0.00~1.00 t/(km~(2)·a),1.00~10.00 t/(km~(2)·a),10.00~100.00 t/(km~(2)·a)和 >100.00 t/(km~(2)·a)。在0.00~1.00 t/(km~(2)·a)区间内主要为高营养层次功能群,共包括155条能量流动路径,表明食物网中弱能量流动路径占总路径数的绝大部分比例,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0~10.00 t/(km~(2)·a)区间内包含21条能量流动路径,在将能量由低营养级传递到高营养级过程中起到重要枢纽作用。在10.00~100.00 t/(km~(2)·a)和 >100.00 t/(km~(2)·a)区间内分别包括12条和8条能量流动路径,均为低营养层次功能群,为生态系统提供基本的营养来源。在海州湾生态系统中,低营养层次功能群的呼吸消耗量与流入碎屑量远高于高营养级。整体能流分布为低营养级值大,越往顶级越小,呈典型的金字塔型能量流动。根据生态系统成熟度理论,海州湾生态系统属于成熟的生态系统,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抵御外界扰动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将为海州湾食物网营养动力学的深入研究以及海州湾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恩生
根据2004年9-12月和2005年4月的调查,研究了太湖8种鱼的食物组成。结果表明:优势种鲚主要摄食枝角类、占食物个数比例89.77%±13.69%;太湖新银鱼主要摄食桡足类、占个数比例70.11%±10.57%;鲢、鳙主要摄食微囊藻、占食物体积比例90%以上;鲤食物中水生植物约占体积比例70%;鲫主要摄食微囊藻、占体积比例93.99%±3.34%;翘嘴红、蒙古红主要摄食鲚和小型鱼类。分析认为,随着太湖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以蓝藻为主的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在快速增加,但实际渔获量以浮游动物食性鱼类为主。如2003年浮游植物食性鱼产力为10 234t、占总鱼产力37.0%。而2004年实际渔获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荣夫 张崇良 徐宾铎 任一平 薛莹
基于2011年及2013—2015年秋季在海州湾海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分析733尾小眼绿鳍鱼(Chelidonichthys spinosus)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摄食强度、摄食策略以及食物选择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小眼绿鳍鱼摄食饵料生物共有80余种,其中优势饵料种类为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细条天竺鲷(Apogon lineatus)等。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眼绿鳍鱼的食物组成无明显体长变化。不同体长组小眼绿鳍鱼的空胃率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胃饱满指数差异显著(P<0.05)。广义加性模型(GAM)分析表明,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和纬度对小眼绿鳍鱼的摄食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摄食策略分析表明,小眼绿鳍鱼是以虾类和鱼类为主要饵料类群的广食性鱼类。通过计算食物选择性指数发现,小眼绿鳍鱼喜食饵料与实际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一定差异,表明其摄食既具有较强的主动选择性,同时又受到海州湾饵料丰度和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孙习武 张硕 赵裕青 张虎
为了解人工鱼礁区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变动及群落扰动情况,于2003、2004、2005和2007年采用底拖网对人工鱼礁区及邻近对照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海州湾人工鱼礁区调查共鉴定鱼类和大型无脊椎动物96种,其中鱼类和节肢类是人工鱼礁区游泳生物的主要种类,分别占55.21%和35.42%,而软体类与棘皮类则分别占7.29%和2.08%。鱼礁区的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除了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外,年平均生物种类数、生物量、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对照区,鱼礁增殖效果明显。此外,通过ABC曲线分析发现:除投礁后第4年的鱼礁区春季和秋季外,投礁前和投礁后第1年、第2年的鱼礁区以及对照区...
关键词:
人工鱼礁 大型无脊椎动物 多样性 海州湾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卢锋
比较优势与食物贸易结构———我国食物政策调整的第三种选择卢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笔者于1996年8-11月访问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参与“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资助的“中国谷物项目”合作研究,完成题为“中国谷物贸易政策和食物贸易结构”的英...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元文 薛莹 魏邦福 任一平
根据2011年3月、5月、7月、9月和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对5种主要鱼类[包括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xanema)、短鳍(Callionymus kitaharae)、长吻红舌鳎(Cynoglossus lighti)、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种群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这5种鱼类中,生长系数(k)最高的是方氏云鳚(0.76),其次是六丝钝尾虾虎鱼(0.70),其他3种鱼类的生长系数均小于0.60;总死亡系数(Z)最高的鱼种是方氏云鳚(4.62...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泓宇 张崇良 宋智启 雒凡舒 宋冰玉 王琨
(魚銜)属(Callionymus)鱼类是海州湾地区常见的小型底栖饵料鱼类,但一直以来被渔业研究者忽视。本研究通过2011-2019年共18个航次的海州湾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3种常见的(魚銜)属鱼类,瓦氏(魚銜) (C. valenciennei)、绯(魚銜) (C. beniteguri)与李氏(魚銜) (C. richardsoni)的年际数量变化,并基于Bootstrap重抽样法,使用电子体长频率分析法(electronic length frequency analysis, ELEFAN)计算其von Bertalanffy growth function (VBGF)参数。结果表明,2011-2019年3种(魚銜)属鱼类在海州湾地区表现出了一定的数量下降与小型化趋势。绯(魚銜)的极限体长L_(inf)由21.60 cm下降至13.96 cm,生长参数K由0.39上升至0.52;瓦氏(魚銜)的极限体长L_(inf)由19.72 cm下降至19.35 cm,生长参数K由0.50下降至0.43。从2011年至2015年,李氏(魚銜)的极限体长L_(inf)由18.74 cm下降至14.91 cm,生长参数K由0.45下降至0.43。3种(魚銜)属鱼类总体上呈现极限体长L_(inf)缩短或生长参数K上升的趋势。本研究旨为(魚銜)属鱼类生长特征研究提供参考资料,并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基本参数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蒋圣琪 徐宾铎 张崇良 纪毓鹏 任一平 薛莹
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春季和秋季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综合考虑鱼类的种类组成、耐受程度、营养结构、繁殖习性等生态参数和属性,采用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Fish-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F-IBI),评价了海州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州湾春季和秋季的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各保留8个评价指标。从F-IBI得分来看,海州湾春季和秋季的F-IBI得分分别介于18~51和24~54之间。从健康等级来看,春季海州湾生态系统基本在“一般”及以上水平,秋季海州湾则在“一般”上下波动。总体上,春季海州湾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较好,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在波动中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整体来看,海州湾鱼类资源状况不佳,高耐污鱼类和杂食性鱼类所占比例有所增加,渔业资源承受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压力,亟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修复海州湾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迎秋 许强 徐勤增 刘辉 张宏晔 郝杰华 杨红生
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对前三岛海域底层鱼类群落采样调查共渔获鱼类6目15科22种。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i)、斑头鱼(Hexagrammos agrammus)和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等属于常年性岩礁鱼类,是该区域鱼类群落的优势种。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大头鳕(gadus macrocepHalus)、鲹科和鲭科种类为季节性洄游鱼类。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分析了环境因子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类时空分布主要受底层水温和底层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影...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刘长东 郭晓峰 唐衍力 盛化香 黄六一
通过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对海州湾前三岛人工鱼礁及邻近海域浮游植物4个航次的调查,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5属85种,其中硅藻门67种,甲藻门17种,金藻门1种。春、秋季全区浮游植物丰度(分别为16.5×105、13.31×105 cell/m3)明显高于夏、冬季(分别为6×105、3.8×105 cell/m3)。主要优势种有密联角毛藻(Chaetoceros densus)、深环沟角毛藻(Chaetoceros constrictus)、拟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pseudocurvisetus)、细弱圆筛藻(Coscinodiscus subtilis)、明璧圆筛藻(C...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