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98)
2023(7100)
2022(5992)
2021(5174)
2020(4278)
2019(9812)
2018(9341)
2017(18921)
2016(9696)
2015(11094)
2014(11031)
2013(11354)
2012(11102)
2011(10500)
2010(10707)
2009(10018)
2008(9563)
2007(8386)
2006(7818)
2005(7077)
作者
(29588)
(25018)
(24995)
(23858)
(16537)
(11999)
(11233)
(9658)
(9544)
(8897)
(8797)
(8412)
(8154)
(7986)
(7910)
(7814)
(7322)
(7159)
(6968)
(6659)
(6248)
(6103)
(5938)
(5861)
(5666)
(5655)
(5325)
(5056)
(4958)
(4733)
学科
(78626)
经济(78564)
方法(29140)
管理(28408)
数学(26881)
数学方法(26799)
(23690)
地方(21294)
(18000)
企业(18000)
中国(17350)
地方经济(13656)
(11818)
(11748)
业经(11278)
(11230)
环境(10024)
(8788)
贸易(8781)
农业(8593)
(8554)
金融(8553)
(8491)
(8233)
(7966)
经济学(7684)
产业(7223)
城市(7152)
(7127)
(7102)
机构
大学(160212)
学院(158132)
(84065)
经济(82618)
管理(60094)
研究(58920)
理学(51771)
理学院(51161)
管理学(50600)
管理学院(50287)
中国(42938)
(35307)
(32869)
科学(31525)
经济学(29041)
财经(28862)
(28462)
(26270)
经济学院(26028)
研究所(25535)
中心(25362)
(22927)
财经大学(21476)
(21184)
北京(20796)
(20205)
(19822)
师范(19713)
业大(18819)
(18129)
基金
项目(103141)
科学(83410)
基金(79108)
研究(73968)
(68066)
国家(67593)
科学基金(59031)
社会(53278)
社会科(50853)
社会科学(50841)
基金项目(41806)
(37141)
自然(36154)
自然科(35270)
自然科学(35263)
自然科学基金(34608)
教育(32774)
资助(32715)
(31762)
编号(26364)
(24141)
国家社会(23662)
(23639)
重点(23270)
教育部(21562)
人文(20837)
成果(20726)
(20422)
发展(19937)
(19707)
期刊
(96569)
经济(96569)
研究(54752)
(25637)
中国(25608)
管理(22510)
科学(20445)
学报(19741)
经济研究(16992)
(16783)
财经(16455)
(15958)
金融(15958)
大学(15659)
学学(15177)
问题(14565)
(14302)
技术(12388)
业经(11632)
农业(10614)
技术经济(10010)
(9884)
统计(9537)
世界(8666)
(8305)
国际(8198)
经济问题(7908)
现代(7826)
资源(7677)
商业(7652)
共检索到2406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变花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是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以来,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综合实力、特色产业集群以及对台合作与交流等方面成就斐然。未来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将会继续推进海西集中区建设与福莆宁、厦漳泉、汕潮揭同城化发展,在环太平洋区域的新丝绸之路建设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在发展中也要着力解决跨省区合作机制的完善、自贸区设立、产业融合发展、城市群与城镇化建设等问题。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一星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作者基于对中国宏观城市地理结构的研究,提出过一些类似的思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3个阶段的认识来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早在1988年,作者在中国沿海6个都市连绵区的假设中,已经认为闽东南具有形成都市连绵区的潜在条件。在全国一级城市经济区的研究中发现,福建既不是长三角的紧密腹地,也不是珠三角的紧密腹地,而是它们二者共同的竞争腹地。在全国二级城市经济区框架中,福建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二级经济区。作者的研究和观点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支持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最后对福建省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祝捷  李倩  蔡雪雄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将主成分分析的原理运用到海西城市评价与分析的过程中,建立更加科学的海西城市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海西20个城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西城市经济发展并未打破沿海强、内陆弱的不均衡格局,其中漳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良好,经济水平在海西城市群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另外,较落后的海西城市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当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祝捷  李倩  蔡雪雄  
以海峡西岸经济区20个城市的经济水平作为研究对象,将主成分分析的原理运用到海西城市评价与分析的过程中,建立更加科学的海西城市经济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海西20个城市进行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海西城市经济发展并未打破沿海强、内陆弱的不均衡格局,其中漳州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良好,经济水平在海西城市群中的地位有所提升。另外,较落后的海西城市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应当把发展外向型经济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永广  朱尧  何月美  
文章以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了海西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各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2)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旅游经济联系一体化进程加速;(3)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强,而广东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弱。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应布局为:西北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东北滨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南部"海丝"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西南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且认为需发展壮大各城市旅游业、加强海西城市间旅游业互动、完善和提升旅游合作机制、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青海  张国钦  崔胜辉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观音  左泽平  
在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2005年和2010年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物流竞争力进行了动态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海西城市物流竞争力总体较弱,城市间呈现"洋葱头"型的不平衡结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局面并没得到根本扭转,但具有后发优势;不同层级的城市在挖掘物流潜力和提高物流产业效率上具有差异性;提升城市物流竞争力函需大力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业和第三产业;海西物流人力资源匮乏,已不能适应城市物流发展的需要。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提升策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袁怀宇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在探讨城市群发展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合理分析福建海西区城市群发展环境:厦泉漳、福州、南三永三个城市群的发展及措施。之后,对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群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结果显示:在区域城市群的协调和整体发展方面,要加快完善福建交通网络体系、推动海西区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大海岸、海岛、海洋的利用开发力度,发展县、乡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为海西经济区发展提高完善的金融支持服务,充分发挥祖国统一前沿平台的优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尹晓波  侯祖兵  
城市群是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平台,根据美国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S”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我国城市化已经进入加速发展阶段。文章通过西方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的区位理论,对海峡西岸经济城市群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经济区域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和发展基础,提出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水红  曾菊新  
依据经典的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发展首先应把少数优区位地区培育成经济增长中心。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成为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在TP模型理论框架下,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三大中心城市技术扩散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中心城市厦门、福州及温州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建议在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的基础上促进资本流动与融合,继续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的差别化战略来提高中心城市科技创新能力及技术扩散效应从而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快速发展。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钱文挥  
加快海西地区的经济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对增强福建省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银行。交通银行一直以来把海西经济区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地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事业、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鲁丹萍  
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指出了面临的挑战,从强化规划引导、推进紧密合作、促进设施共建、加强产业对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温州市参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阮学峰  张烨  
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福建省存在集聚效应,尤其以漳州、福州、莆田等沿海地区最突出,厦门比上述地区差些;内地以南平比较突出;外商直接投资在工业和农业部门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工业中又以缝纫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较为突出,而在第三产业的行业则不存在集聚情况。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立冰  
本文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产生背景、定位以及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