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589)
2023(5391)
2022(4571)
2021(4007)
2020(3225)
2019(7284)
2018(7227)
2017(13206)
2016(7158)
2015(8309)
2014(8756)
2013(8544)
2012(8234)
2011(7850)
2010(8152)
2009(7529)
2008(7259)
2007(6767)
2006(6331)
2005(5942)
作者
(22201)
(18563)
(18424)
(17757)
(12053)
(8854)
(8496)
(7095)
(7074)
(6865)
(6544)
(6408)
(6098)
(6035)
(5780)
(5683)
(5373)
(5295)
(5274)
(5181)
(4895)
(4489)
(4457)
(4432)
(4236)
(4235)
(4036)
(4024)
(3818)
(3615)
学科
(54606)
经济(54574)
管理(19202)
地方(17612)
(13888)
方法(12833)
地方经济(12532)
数学(10928)
数学方法(10850)
(10758)
企业(10758)
中国(10547)
(9993)
业经(9288)
(8666)
环境(6944)
经济学(6813)
(6797)
(6796)
农业(6179)
理论(6087)
(6020)
金融(6018)
(5974)
(5821)
(5769)
贸易(5761)
(5658)
资源(5381)
(5381)
机构
学院(112939)
大学(109580)
(55046)
经济(53877)
研究(42698)
管理(36368)
中国(32629)
理学(29526)
理学院(29110)
管理学(28607)
管理学院(28383)
科学(24311)
(23916)
(23172)
(22145)
研究所(19507)
(19277)
中心(18707)
财经(18382)
经济学(18331)
(16315)
经济学院(16105)
(15496)
(15475)
师范(15370)
(15286)
北京(15233)
(14990)
(13967)
科学院(13359)
基金
项目(63525)
研究(48931)
科学(48496)
基金(43404)
(37220)
国家(36892)
社会(31166)
科学基金(30628)
社会科(29424)
社会科学(29417)
(25383)
基金项目(22228)
教育(21990)
(20456)
编号(20421)
资助(18316)
自然(17487)
成果(16978)
自然科(16910)
自然科学(16905)
自然科学基金(16547)
(15896)
课题(15279)
重点(14788)
发展(13317)
(13200)
(13179)
(13130)
经济(13073)
国家社会(12917)
期刊
(75764)
经济(75764)
研究(40604)
中国(24973)
(19377)
管理(15659)
学报(14251)
(13867)
科学(13726)
教育(12843)
经济研究(12706)
技术(11583)
(11537)
金融(11537)
大学(10854)
业经(10217)
学学(10215)
财经(10079)
问题(9388)
(8964)
农业(8828)
技术经济(7167)
(6981)
国际(6226)
世界(6194)
经济问题(6190)
统计(6004)
商业(5785)
现代(5720)
资源(5653)
共检索到1910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志梅  
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角度分析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必要性,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定位问题;并通过对海峡西岸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一星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作者基于对中国宏观城市地理结构的研究,提出过一些类似的思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3个阶段的认识来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早在1988年,作者在中国沿海6个都市连绵区的假设中,已经认为闽东南具有形成都市连绵区的潜在条件。在全国一级城市经济区的研究中发现,福建既不是长三角的紧密腹地,也不是珠三角的紧密腹地,而是它们二者共同的竞争腹地。在全国二级城市经济区框架中,福建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二级经济区。作者的研究和观点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支持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最后对福建省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钱文挥  
加快海西地区的经济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对增强福建省的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布局,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也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国有银行。交通银行一直以来把海西经济区作为战略发展的重点,未来也将一如既往地为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金融事业、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鲁丹萍  
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市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指出了面临的挑战,从强化规划引导、推进紧密合作、促进设施共建、加强产业对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提出了温州市参与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建议和保障措施。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阮学峰  张烨  
通过计量模型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在福建省存在集聚效应,尤其以漳州、福州、莆田等沿海地区最突出,厦门比上述地区差些;内地以南平比较突出;外商直接投资在工业和农业部门有明显的集聚效应,工业中又以缝纫业、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较为突出,而在第三产业的行业则不存在集聚情况。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杨立冰  
本文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产生背景、定位以及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鲁丹萍  
从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来看,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潮流。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区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基本情况,根据温州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温州对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思路。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蔡雪雄  茅秋建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一个立足全国发展大局提出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对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强化与两大三角洲分工协作意识的深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安增军  
为了不被边缘化,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海西区是以福建为主,包括闽粤浙赣四省部分区域在内的新经济增长区域板块。该区域处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并受到这两大板块的牵引,两大三角洲既可能带动海西区发展,也可能挤压海西区发展,所以,建立海西区将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曲折的过程,历史上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形势是:交通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狭小,产业结构滞后。应大力发展跨省际交通,扩大经济腹地,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产业结构,从海西区建设最终发展到由海峡两岸参与的"海峡经济区"建设,首先从两岸一体化起步,加强两岸经济关系,最终实现两岸政治上的统一。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吴能远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有其深刻的产生背景与内涵。其目标是充分发挥福建地理区位优势,加速海峡两岸经济整合,最终促成海峡经济区的建立,使海峡经济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成为台湾布局两岸经贸合作的一个重要枢纽或中介地。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唐永红  林高星  
ECFA下海西对台进一步先行先试有其现实意义与必要性。实践中,在ECFA推进两岸整体层面的经贸活动自由化与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可根据当时的两岸经济条件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需要,通过构建起ECFA下海西对台经贸活动自由化先行先试的运作平台,在两岸货物贸易自由化、两岸服务贸易自由化、两岸资本投资自由化等方面,先行先试某些正在商谈或将要商谈的自由化与一体化内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青海  张国钦  崔胜辉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邓利娟  
闽台经济合作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分析闽台经济合作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对加快闽台经济合作发展提出的对策思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永广  朱尧  何月美  
文章以海西经济区2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网络,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测量2006、2009、2012和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与旅游经济联系量,分析了海西经济区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各市的旅游经济联系量整体上呈现递增的趋势;(2)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在发展中不断成熟,旅游经济联系一体化进程加速;(3)区域内各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中心性存在差异。整体而言,海西经济区内福建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强,而广东省各城市的网络中心性相对较弱。研究认为,海西经济区内各城市旅游合作空间应布局为:西北生态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东北滨海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南部"海丝"与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和西南生态和红色旅游产业集群,且认为需发展壮大各城市旅游业、加强海西城市间旅游业互动、完善和提升旅游合作机制、加大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力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