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187)
- 2023(10054)
- 2022(7885)
- 2021(6815)
- 2020(5456)
- 2019(12021)
- 2018(11718)
- 2017(22291)
- 2016(12455)
- 2015(13530)
- 2014(13445)
- 2013(12890)
- 2012(11528)
- 2011(10267)
- 2010(10184)
- 2009(9286)
- 2008(8902)
- 2007(7629)
- 2006(6822)
- 2005(6023)
- 学科
- 济(52729)
- 经济(52674)
- 管理(31979)
- 业(30434)
- 企(22014)
- 企业(22014)
- 方法(19351)
- 中国(17273)
- 数学(17270)
- 数学方法(17148)
- 农(15954)
- 学(13583)
- 业经(12092)
- 地方(11872)
- 农业(11093)
- 财(10561)
- 贸(9402)
- 贸易(9400)
- 土地(9232)
- 环境(9065)
- 易(9015)
- 发(8638)
- 城市(8300)
- 制(8120)
- 产业(7937)
- 技术(7332)
- 划(6657)
- 银(6626)
- 银行(6571)
- 信息(6555)
- 机构
- 大学(178071)
- 学院(177519)
- 济(70504)
- 经济(69025)
- 研究(66429)
- 管理(64561)
- 理学(56535)
- 理学院(55743)
- 管理学(54655)
- 管理学院(54351)
- 中国(47719)
- 科学(45472)
- 农(42036)
- 京(38910)
- 所(35069)
- 业大(34324)
- 农业(33774)
- 研究所(32713)
- 中心(29389)
- 财(28628)
- 江(26317)
- 院(24569)
- 财经(23873)
- 范(23571)
- 北京(23470)
- 师范(23197)
- 农业大学(22893)
- 经济学(22075)
- 经(21963)
- 科学院(21540)
- 基金
- 项目(131067)
- 科学(102762)
- 基金(96671)
- 家(89118)
- 国家(88442)
- 研究(85766)
- 科学基金(74293)
- 社会(56956)
- 社会科(54064)
- 社会科学(54047)
- 基金项目(52193)
- 自然(50670)
- 省(50590)
- 自然科(49541)
- 自然科学(49525)
- 自然科学基金(48618)
- 划(44336)
- 教育(37910)
- 资助(37257)
- 编号(31948)
- 重点(30442)
- 发(28805)
- 部(27593)
- 计划(27049)
- 创(26796)
- 科研(25560)
- 创新(25277)
- 国家社会(24821)
- 科技(23899)
- 成果(23395)
共检索到2508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菁 谢晓玲
利用2003—2007年海西的遥感和统计资料,根据海西的城市化发展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选取12个影响海西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构建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指标体系,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影响因子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角度探讨海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在影响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中,所选取的指标基本上都与海西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特别是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及城市化水平等因子。②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城市化水平、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进出口总额、非农业人口比重、总人口等因素成为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更的重要影响因素。③人口、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在未来海西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调整好城市发展中的各因素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青海 张国钦 崔胜辉
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比较,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从业人员结构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总结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的一些特征,包括: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提升促进城市化率及其年递增幅度的增长;第二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促进第三产业产值和从业人员增长;城市化中前期,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共同增长,城市化后期第三产业产值的增长降低了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城市化发展进入质的提高阶段;海西经济区工业化快速发展伴随着快速城市化,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促进人口集中于城市。基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期,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与建设应重点放在城市经济发展上,促使各城市良性发展,并在自由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群的基本要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毛蒋兴 李志刚 闫小培 周素红
本文以深圳为研究案例,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详查数据、政府部门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应用定量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影响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城市化和工业化因子、人口因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因子;应用线性回归和指数回归等分析方法可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达为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从函数关系可知各影响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土地利用变化 人文因素 深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毛蒋兴 闫小培 李志刚 黄鹄
论文以深圳为案例,在评述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数据、详查数据和政府部门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引入数字地形模型、格网、缓冲区和空间叠加等GIS分析技术以及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综合研究。研究结果揭示了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结构及空间特征,定量阐释了深圳各类型土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归纳出了各类型土地利用变化与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揭示了自然和人文影响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和方向,丰富和拓展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洪彦 王列辉 杨华玮 杨帆
城市化是影响现阶段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经济增长格局的重要因素。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海西城镇体系经济增长空间格局,构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横截面数据模型,探索在空间效应的影响下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海西经济区处于城市化进程的初中期阶段,人口结构城市化能够有效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产业结构城市化未能很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现阶段城镇体系网络构建程度较低,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弱。最后,提出未来海西城镇体系经济发展的重点。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英辉
文章拟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熵理论,在历年统计资料和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河北省1990~2005年的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以揭示河北省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并对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机理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剖析,为促进河北省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及制定科学的区域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杨朔 李世平
研究目的:基于关中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问题现状,探讨解决途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方法。研究结果:关中地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未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应当引入"精明增长"理念,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增长规模,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建立区域土地利用沟通协调机制,合理利用土地,促进区域和谐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潮洛濛 翟继武 韩倩倩
以呼和浩特市绕城高速公路内为研究区域,利用1987年和1997年的TM,2006年的UTM遥感数据,对呼和浩特市城市扩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城市建设用地1987—2006年间逐年增加,而耕地是城市扩展的主要来源;其间部分牧草地、弃置地、水域主要转化为耕地和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呼和浩特市的自然地理环境及城市人口增加、开发区建设是城市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驱动因素 呼和浩特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陆晓倩 庄贝妮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泉州、厦门为中心城市,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厦门特区现已形成了经济特区、台商投资区、保税区、经济开放区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成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丽萍,张锐波
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经济驱动力和地形结构特点综合作用的结果。文章以杭州市区为研究区,利用近10年的土地利用系列统计资料、遥感解译数据和GIS系统支持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区位原理,经过数值计算,揭示出了杭州市区扩建过程中,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有规律,重点讨论了耕地和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波动递减过程。并应用区位商数分析了未来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趋势。结论表明:①居民工矿用地和耕地面积的变化最为明显;②农作物播种面积的递减速率高于耕地面积的递减速率,但菜篮子用地面积却在增加;③萧山区是主要的菜篮子工程发展区,西部是旅游风景保护区,城区发展园林绿地,建设用地向沿江、余杭、下沙扩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周一星
2004年1月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战略。作者基于对中国宏观城市地理结构的研究,提出过一些类似的思想。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以3个阶段的认识来解读海峡西岸经济区。早在1988年,作者在中国沿海6个都市连绵区的假设中,已经认为闽东南具有形成都市连绵区的潜在条件。在全国一级城市经济区的研究中发现,福建既不是长三角的紧密腹地,也不是珠三角的紧密腹地,而是它们二者共同的竞争腹地。在全国二级城市经济区框架中,福建省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二级经济区。作者的研究和观点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支持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最后对福建省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海涛 娄成武 崔伟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以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辽宁省为样本,选取2000和2009年辽宁省14个地市的土地利用结构数据和相关指标,对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进行了系统测评。结果表明,在辽宁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现状不理想,尤其是工业用地结构效率低于农业用地结构效率。在分析影响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相关因素的基础上,对如何优化辽宁省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结构效率设计了一条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
土地利用结构 城市化 效率 DEA 辽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兴榆 黄贤金 赵小风 陆汝成 刘欣
研究目的:利用江苏省1997—2006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江苏省近10年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土地利用结构效率。研究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数量模型和数据包络分析。研究结果:(1)1997—2006年,江苏省各地市中扬州市的土地利用最为活跃,而连云港市的土地利用最不活跃。(2)全省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增强,区域土地利用程度存在差异。(3)全省区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差异明显。(4)DEA弱有效和DEA非有效区域应通过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的投入产出水平。研究结论:DEA方法能较好地应用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效率分析并有效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艳君 姜彤 吕宏军
近20年来,在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一系列与城市化相关的环境问题随之产生。六朝古都--南京,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其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同样的环境问题。为了研究南京市的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规律及其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利用1987、1998、2000年的三期遥感数据,通过分层分类的方法对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专题信息提取,结合GIS技术,获得研究区1987-1998,1998-2000年两个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据此全面分析了南京市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13年来,城乡居民及建设用地以大量蚕食耕地而显著增加,年均增幅达到1.92%;耕地...
关键词:
快速城市化 土地利用 动态变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