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97)
- 2023(1668)
- 2022(1435)
- 2021(1354)
- 2020(1143)
- 2019(2845)
- 2018(2761)
- 2017(5368)
- 2016(2609)
- 2015(2848)
- 2014(2543)
- 2013(2555)
- 2012(2364)
- 2011(2192)
- 2010(2117)
- 2009(2061)
- 2008(1948)
- 2007(1669)
- 2006(1470)
- 2005(1385)
- 学科
- 济(13971)
- 经济(13968)
- 土地(7265)
- 管理(5107)
- 业(4950)
- 学(4657)
- 企(3967)
- 企业(3967)
- 地方(3370)
- 经济学(3291)
- 问题(3215)
- 方法(3186)
- 关系(3114)
- 贸(2957)
- 贸易(2953)
- 农(2880)
- 易(2765)
- 中国(2617)
- 对外(2556)
- 数学(2544)
- 数学方法(2519)
- 外经(2366)
- 经济关系(2360)
- 对外经济(2358)
- 业经(2177)
- 发(1853)
- 地方经济(1825)
- 农业(1803)
- 环境(1723)
- 制(1720)
- 机构
- 大学(34891)
- 学院(34802)
- 济(14356)
- 经济(14113)
- 研究(13558)
- 管理(13498)
- 理学(11571)
- 理学院(11368)
- 管理学(11171)
- 管理学院(11105)
- 中国(10877)
- 科学(8792)
- 京(8132)
- 农(7280)
- 所(6655)
- 中心(6192)
- 研究所(6127)
- 业大(5982)
- 农业(5795)
- 院(5740)
- 江(5682)
- 财(5615)
- 范(5017)
- 师范(4978)
- 北京(4865)
- 资源(4861)
- 财经(4542)
- 省(4459)
- 科学院(4353)
- 经济学(4321)
共检索到541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恒伟 李强 刘杰
海岸带土地资源承载力堪忧我国海岸线长达32000公里、海岸带约18000平方公里,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经济增长相对活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区域。然而,近年来随着海岸带地区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不合理的过度建设利用对海岸带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陶晓燕
旅游承载力是旅游目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关于旅游承载力的计算方法目前尚无统一的模式,论文以莱山区黄金海岸的最优使用条件为出发点,利用FLP方法综合分析了该海岸旅游目的地承载力和资源配置,为当地的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焕 黄贤金 金雨泽 张鑫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通过设计水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方法,构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人口承载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水资源虽然总体上比较丰富,但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需求,水资源的消耗量非常巨大。在水资源人口承载力水平、等级等方面,总体上都显示东部低,西部高。与人口的变化相比,水资源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需要降低东部地区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压力,应该适当促进人口向西部地区转移。
[期刊] 预测
[作者]
艾更之
1 当前我国人口的严峻性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1990年7月1日,我国总人口数为1160017381人(其中大陆人口1133682501人)。自1982年至1990年8年中,平均每年净增1568.8万人,年度增长率14.8‰。当前正面临第三次生育高峰的严重挑战。此高峰期自1986年开始,可延续到1998年前后,与前两次生育高峰相比,持续时间更长,第一次高峰(1950~1958年)维持8年,第二次高峰(1962~1972年)维持10年,第三次生育高峰则可维持12年之久。建国以来的三次人口生育高峰随着人口基数的膨胀,惯性越来越大。第三次“浪潮”则更是来势凶猛,气势逼人。从育龄妇女人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亮 吕耀 郑华玉
开展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既是对土地承载力研究体系的深化,也是对城市持续发展的有益探索。总结城市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起源、发展、内容、方法以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发现其多出自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延伸,或为某一领域的一部分,而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已有研究主要从承载主体、承载对象和影响因素3个视角探讨了与城市土地承载力相关的内容,重在分析和评价城市各类土地与人口规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方法上,数理分析、模型方法、指标体系等被普遍采用,但各评价方法根据评价对象和城市特点有所不同,评估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选择的不同方法,从而使得到的结果之间缺乏可比性。在实践层面,城市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际应用还很薄弱,但其指导作用已经凸现。研究认为,城市土地承载力从基本概念到量化方法、再到实践应用的研究中还存在不足之处,今后的研究应当侧重于完善城市土地承载力自身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进行城市土地承载力的功能分区研究和预警研究,建立城市土地承载力状态与土地政策调控的互动机制,逐步加强研究方法的更新和研究成果的应用推广。
关键词:
土地承载力 城市土地 建设用地 研究进展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娟尔 周伟 袁国华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用地总面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目前的耕地面积能满足全省常住人口粮食需求,但各市县差别很大。若不提高单产,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安徽省到2020年可能会面临粮食缺口。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徐永胜
本文着重探讨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性质和必须考虑的因素,并提出考察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及对我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基本看法。 一、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基本性质 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和人口正常繁衍的前提下,在其所占有的土地上能够负担的最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喻送霞 杨波 宾津佑 叶帮玲 丁闪闪 陶前辉 李博 左青
长株潭城市群沿湘江下游两岸分布,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快,人口集中,随着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城市对土地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造成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地矛盾愈发突出。以格网为基本评价单元,基于DPSIR模型构建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体系,借助GIS技术实现指标格网化,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出土地资源相对承载力,依据土地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对其进行分等定级。结果表明:(1)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承载空间布局围绕城市群中心城区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且呈现出北高南低的变化趋势,湘江两岸土地承载力等级相对偏高;(2)研究区相对中等承载力等级分布较广,面积比重最大;(3)指标体系中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类指标对该区土地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影响;(4)评价模型中状态因子对研究区内土地资源承载力最为敏感。本研究对促进长株潭城市群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卫东
本文通过对土地人口承载力的理论阐释,提出土地上产生的任何一种物质对于人类需要的短缺或过量,而又无法替代或消除,都可以形成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障碍,成为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的根据。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可以通过资源、环境和生产三大途径进行,其中生产途径最重要,土地生产力的准确计算是关键。
关键词:
土地人口承载力 土地生产力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宏
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全省85%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国民收入的75%,财政收入的75%以及80%的外汇收入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农业。同时云南省又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地区,特别是近年来,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加而更加突出,使得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备受注目。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确保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全面、深入地研究云南省各种自然资源,并结合人口、技术、食物营养消费水平等社会经济条件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分析、研究云南省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能力,寻求提高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途径和措施,探讨经济协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曹海霞
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山西省人增地减的矛盾日趋突出。该文分析了山西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利用相关统计模型计算了山西省土地资源绝对承载力与相对承载容量,明确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山西经济人口容量必将高于自然人口容量。因此,山西只有大力发展经济、控制人口数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土地资源的人口的承载力。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建朝 程浩岩 宋顺锋
交通拥堵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及运转效率,交通承载力是交通系统的重要表现,且和土地利用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建立了不同城市规模的土地利用与交通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20个城市的相关数据,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利用Max DEa实证分析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承载力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超大城市土地利用对于交通承载力的相对协调性较好,而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交通承载力对于土地利用的相对协调性较好。总体来说,超大城市土地利用发展程度相对较好,但是交通承载力发展程度较差。特大城市土地利用相对发展程度和交通承载力相对发展程度都较差,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则土地利用发展相对较差,但交通承载力发展较好。结论对从...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琼 杨可晗 买英
本文根据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计算模型 ,确定在不同生活水平要求下塔里木灌区适当的人口规模 ,为塔里木灌区农业资源的合理适度开发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塔里木灌区 土地生产潜力 人口承载力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郑娟尔 周伟 袁国华
为服务土地管理实践,从耕地人口承载力、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角度研究了安徽省及各市县的土地承载力,还从生态环境承载量的角度研究了建设用地最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省建设用地还有很大挖潜空间。按人均100m2计算,安徽省及各市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在20%40%之间。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区域常住人口、土地总面积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水平的影响显著。但GDP、人均GDP和二三产业占比对建设用地人口承载力的影响不显著。利用GIS的研究表明,在扣除生态必需用地后,安徽省建设用地生态适宜量为36 847km2,超过目前的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