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14)
- 2023(3813)
- 2022(3034)
- 2021(2782)
- 2020(2227)
- 2019(4921)
- 2018(5154)
- 2017(9188)
- 2016(5393)
- 2015(6014)
- 2014(6398)
- 2013(5816)
- 2012(5471)
- 2011(4958)
- 2010(5091)
- 2009(4702)
- 2008(4524)
- 2007(4260)
- 2006(3595)
- 2005(3292)
- 学科
- 济(15155)
- 经济(15114)
- 管理(12898)
- 业(10181)
- 企(7949)
- 企业(7949)
- 制(6175)
- 中国(5937)
- 农(5791)
- 体(5691)
- 学(5400)
- 财(4533)
- 融(4495)
- 理论(4488)
- 金融(4488)
- 银(4325)
- 银行(4308)
- 行(4217)
- 业经(4076)
- 教育(4019)
- 方法(3716)
- 农业(3686)
- 地方(3586)
- 体制(3430)
- 和(2965)
- 教学(2871)
- 制度(2720)
- 度(2720)
- 数学(2653)
- 策(2597)
- 机构
- 大学(71871)
- 学院(71764)
- 研究(28009)
- 济(24428)
- 经济(23637)
- 管理(23590)
- 中国(21394)
- 理学(19470)
- 理学院(19164)
- 管理学(18702)
- 管理学院(18561)
- 科学(17560)
- 京(16351)
- 农(15026)
- 所(14871)
- 研究所(13524)
- 财(13063)
- 中心(12649)
- 江(12101)
- 农业(11929)
- 范(11524)
- 师范(11358)
- 业大(11305)
- 北京(10448)
- 院(10342)
- 技术(10129)
- 财经(9535)
- 州(9512)
- 师范大学(9078)
- 省(8777)
- 基金
- 项目(46374)
- 研究(35559)
- 科学(35336)
- 基金(31250)
- 家(27873)
- 国家(27613)
- 科学基金(22304)
- 社会(20586)
- 社会科(19213)
- 社会科学(19210)
- 省(18673)
- 教育(16949)
- 划(16075)
- 基金项目(15813)
- 编号(15710)
- 成果(14323)
- 自然(13601)
- 自然科(13267)
- 自然科学(13261)
- 自然科学基金(13010)
- 资助(12536)
- 课题(11758)
- 重点(10663)
- 体(10302)
- 发(10109)
- 部(9944)
- 年(9715)
- 创(9509)
- 项目编号(9493)
- 性(9186)
共检索到1175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贺方彬
中国积极倡导并着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发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切和热烈讨论。许多海外政要、学者、智库及媒体人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动机、基本内涵、实践路径、可能的影响、发展前景与重要意义等议题,发表了一系列独特的见解,其中,绝大多数是比较客观、公正和积极的认知,但也有一些存在"过度"解读的韵味,甚至还有一些存在一定程度的曲解和误读。及时、全面把握海外精英人士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状况,对于我们有针对性地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对外阐释和宣传工作,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进而顺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海外精英 认知评析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李包庚 耿可欣
“交往正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重要概念。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视界中,交往、交往的扩大再到世界普遍交往,从根本上突破地域空间对主体交往活动的限制,促进全球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推动民族、区域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资本逻辑宰制下的世界交往朝着非正义的方向发展,西方国家将本国利益凌驾于他国利益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之上,在全球范围内挥动制裁大棒,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把人类前途命运置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以“全人类”为主体视域,以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为总体框架,以谋求世界交往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目标任务,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汇聚各方力量向着交往正义的正确方向前行。
关键词:
交往 世界普遍交往 正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季剑军
从现存的主要全球或区域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治理体系。从各种治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看,正式和非正式机制并行,既有助于达成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的措施,也不排斥以松散灵活的治理模式达成内部共识。从治理特点及治理效力看,各种治理体系的决策程序和治理措施的约束力各异。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全球或区域治理体系,有助于梳理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验教训,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初步规划。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季剑军
从现存的主要全球或区域治理体系的发展历程看,大致可分为综合性和专业性治理体系。从各种治理体系的组织架构看,正式和非正式机制并行,既有助于达成具有法律效力和强制执行力的措施,也不排斥以松散灵活的治理模式达成内部共识。从治理特点及治理效力看,各种治理体系的决策程序和治理措施的约束力各异。通过比较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全球或区域治理体系,有助于梳理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经验教训,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做出初步规划。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殷文贵
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知与评价集中围绕生成动机、发展前景、逻辑理路三个维度展开。从生成动机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遗产、现实利益的彰显、责任担当的体现以及习近平领导风格的展现;从发展前景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或是切实可行的现实方案,或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或是难以实现的理想蓝图;从逻辑理路来看,要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建设的示范引领作用,妥善处理好世界范围内各领域的安全问题,建立健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法律机制,提倡树立多彩、平等、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总体而言,国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研究视域和范围不断拓展,但也存在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研究立场呈现二元对立的发展趋势等问题,这为我们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外研究动态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张战 李同龙
中国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政治智慧,是丰富的"软实力"资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密不可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但是不同国家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尤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二元对立文化,对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造成很大的障碍。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一思想,有利于我们推动文化自信的发展,有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行,有利于我国"一带一路"等外交政策的顺利实施。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李琼 薛雨西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打开国门到全方位自主开放,从制造业领域为主的开放到服务贸易领域为重点的开放,从货物和服务为重点的开放到制度性、结构性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经济全球化的推动者,从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到发展高质量开放型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形成公平合理、共享共治的全球经济化和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新型开放发展之路。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张慧智 张玉国 石源华 巴殿君 张育侨 王箫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应对世界面临的各种问题与挑战,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宪法,标志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被确立为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意志和奋斗目标。为深入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理论智慧和实践意义,本刊编辑部特邀请五位学者以笔谈方式,分别讨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理论创新以及对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和"大国命运共同体"的深入思考,以飨读者。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治理体系 伙伴关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明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丰富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基于全球视野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它内含国际权力观、整体安全观、共同利益观、新型文明观、全球生态观,是对传统绝对的国家权力观、片面的个体安全观、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偏执的普世文明观、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的多重超越,是一种崭新的全球治理观。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思想 超越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苏盼盼 杜德斌 刘承良
以2000—2019年全球科研工作者发表的南海主题研究论文为基础,借助Citespace进行知识群组识别和研究主题辨识,发掘南海研究的前沿问题,并探索其对"南海命运共同体"的启示。结果表明:相关科研论文数量逐年上升,以海洋地理学、地球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占比最多,并表现出多学科化、交叉化和综合化的特征;南海周边国家对研究的贡献最大,以中国学者为最多,但还未形成合作网络。文献多围绕地形构造、气候、水文、生物、矿产资源展开,季风、海洋生物、潮汐是持续的研究热点;2010年开始,南海研究由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化,并由自然属性、宏观资源研究向探讨具体地区、单项资源转变。建议以研究前沿为纽带,开展国际论坛;以基础研究为基石,建设环南海知识网络;以应用研究为方向,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以科研为桥梁,初步探索"南海命运共同体"。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田
在如今的中国,每时每刻都有年轻的人们带着简单的行李,怀着对城市生活的希冀,揣着薄薄的火车票踏上远行的列车,沿途风景新鲜而陌生,一如他们尚未展开的人生。车票的这头是日益凋敝的乡土社会,而另一头则是需要大量劳工来支撑竞争优势的企业,它们正敞开大门迎接这些城镇化的孩子。
[期刊] 求索
[作者]
徐建军 杨国辉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把握人类前途命运和时代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立足世界历史视野,运用系统哲学思维,以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为价值指向,实现了理论、方法和价值三重维度的有机统一。在人类面对文明差异、发展失衡和治理困境时,着力构建一个共赢共享、和而不同的国际发展秩序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使命,中国始终将自身与世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为解决全球性的问题贡献出中国力量与中国方案,充分展现中国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化 全球化 治理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琛
当前,中国制造业规模已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加强,但随之而来的是面临来自发达国家更大的压力,部分发达国家试图通过实施贸易摩擦和技术封锁来削弱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必须抓住数字革命带来的新机遇,通过发展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