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9)
- 2023(984)
- 2022(826)
- 2021(813)
- 2020(707)
- 2019(1563)
- 2018(1449)
- 2017(2884)
- 2016(1602)
- 2015(1901)
- 2014(2043)
- 2013(1881)
- 2012(1789)
- 2011(1533)
- 2010(1431)
- 2009(1401)
- 2008(1453)
- 2007(1334)
- 2006(1054)
- 2005(970)
- 学科
- 济(5505)
- 经济(5497)
- 文化(3684)
- 业(2536)
- 企(2525)
- 企业(2525)
- 方法(2368)
- 中国(2347)
- 理论(2146)
- 教育(2102)
- 产业(2023)
- 市场(1980)
- 业经(1941)
- 农(1940)
- 管理(1936)
- 文化产业(1766)
- 文化市场(1766)
- 和(1736)
- 关系(1600)
- 经济理论(1484)
- 地方(1419)
- 农业(1414)
- 学(1398)
- 企业经济(1394)
- 思想(1255)
- 政治(1218)
- 研究(1165)
- 思想政治(1159)
- 政治教育(1159)
- 治教(1159)
- 机构
- 大学(22706)
- 学院(21990)
- 研究(8598)
- 济(7374)
- 经济(7160)
- 管理(6564)
- 理学(5559)
- 理学院(5440)
- 中国(5378)
- 管理学(5307)
- 管理学院(5256)
- 科学(4896)
- 京(4883)
- 范(4678)
- 师范(4655)
- 所(4357)
- 研究所(3943)
- 师范大学(3799)
- 中心(3557)
- 江(3386)
- 财(3356)
- 农(3194)
- 北京(3097)
- 教育(2986)
- 院(2978)
- 州(2812)
- 财经(2677)
- 业大(2565)
- 农业(2492)
- 研究中心(2432)
共检索到352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柳中权
所谓“亚文化”,指的是主流文化的同根分枝,虽与主流文化脉络相同,都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特点.我们通过对社会群体或个人行为的实证性观察与集合,用适当的分析模式对这些行为的文化内涵、象征及功能作出阐释,分辩其中利弊,便得出结论可以说明某一些历史时期及某一生活层面的文化思潮及其品性.作为文化行为的神公诞节在海口市几乎是一年四季连绵不断,其历史来源已久,而尤以近年来为最盛. 走出海口机场,进入喧闹市区,给人们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铭娜 武振玉
东亚文化圈立根于魏晋,形成于隋唐,衰落于近代。在20世纪90年代后,又呈现出复兴之势。它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主要包括汉字、儒学、律令和汉传佛教四个要素。汉字作为其他三个要素的传播承载工具,在文化圈形成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汉字在文化圈中的地位变迁见证了文化圈从形成发展、衰退削弱到复兴重建的过程。东亚文化圈的复兴重建,有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当今中国与日韩等国的合作种植了文化根基,为东北亚区域合作构建了文化平台。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娟
所谓的民俗主义(folklorism),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于政治、经济或其他目的而编造出来的"假民俗",又称"伪民俗"(fake lore),但是出于某种原因,这种被制造出来的"伪民俗"却一直被认为是采自田野的"真民俗",或者来自某种"真传统"。民俗主义包含两个关键词,一个是"伪造",一个就是一直被"信以为真"。"伪民俗"的概念上个世纪50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皮楠楠 郭良文
基于文化空间理论,采用地理定位研究、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方法,以“端午节—西塞神舟会”民俗节庆活动为案例,以宗教文化场所为考察标志,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研究表明,依托黄石市的佛道宗教文化场所,与民俗结合产生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端午节的西塞神舟会,体现了文化空间生产理论的生动实践;西塞神舟会在1 000多年发展演化中,体现了不同宗教文化主导与变迁,至今在一定区域的文化场域中仍然能够保持活性。研究认为,节庆活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活态化保护与传承,既要保护其一定物质基础,也要对区域的传统文化有包容与保留。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关溪莹
广州世居满族是珠三角地域的重要族群之一,他们曾在广州城内修建了八座满族宗祠,其特征与功能均与汉族宗祠存在较大差异。八旗官员修筑宗祠是希望通过强化满族官兵的祖先观念和族群意识,将之作为八旗军营中的军事、行政管理体系的一种有益补充;辛亥革命后,满族民众利用宗祠祭祀建构关于落广祖的历史记忆、增强族群的认同和凝聚力,宗祠祭祀成为他们在广州社会进行文化重构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广州世居满族 宗祠 族群认同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李作化 孙振领 凌静
图书馆亚文化研究与图书馆主体文化研究集中于图书馆整体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不同,它更加注重研究图书馆由于部门、人员等构成差异导致的分支文化。部门文化与女性文化是图书馆亚文化的主体,对于二者的研究有助于从馆员个性文化出发构建和谐的图书馆文化,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能力。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祝平
"孝"是中国人的道德传统、文化标识,也是中国民间信仰最重要的精神内核之一。在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实际发挥着"孝"观念的寄附者,"孝"实践的创造者,"孝"文化的传播者的作用,孝道伦理与民间信仰诸要素和形态既互为表里,又互建互构,形成了独特的"孝信仰"。特别是在"孝治天下"正统思想的主导下,"孝信仰"不仅塑造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基本样式,而且构建中国传统民间信仰的神话体系和文化功能,影响和深化民间信仰与当时政治、社会诸方面的关系,形塑着中国民众的生活世界与精神家园。江南地区周雄孝子祭的生成与兴盛,既是当地民众践行德孝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传统王朝"以孝治天下"政治策略的典型样本与成功实践,一方面,表明地方社会的民间信仰总是与民众的现实需求相呼应,具有很强的文化流动性和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传统民间信仰可以与主流价值相向而行,或可作为强化正统秩序的符号象征,为当政者提供向民众传递或灌输主体价值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伦理规范的一种在地化媒介。在当代社会,"孝"的内涵、形态及地位已然发生了显著变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性道德和核心价值观仍然需要孝文化的思想资源支持,这就需要我们对孝文化传统包括民间信仰支持体系进行反思性的重构,强化政府引导作用,推进政府参与、制度规范、法治保障,鼓励民间有序开展与推广孝文化及信仰活动,主动弥合孝信仰与现代文明的裂痕,让重孝崇孝弘孝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自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严俊 林伟挚
空间的社会文化意义及其变迁过程是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借助雷州半岛地区"香火屋"与家族信仰规范的丰富资料,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合法性约束下个体行动选择的"神圣空间——信仰规范"动态均衡分析框架,尝试说明当代急剧的社会变迁对传统空间与文化观念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村民在面对人地矛盾、城市化导致的经济激励和国家力量干预时,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改造空间或观念,最终形成多样化的新均衡。对比既有研究范式,新的分析框架不仅有助于理解"香火屋"空间变迁的观念基础和决策机制,还为探索家族信仰规范演化的空间影响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
香火屋 神圣空间 信仰规范 动态均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周建波 孙圣民 张博 周建涛
中古时期的寺院金融通过传播佛教信仰来建立商业信用,依靠宗教信仰聚集社会财富并约束借款人,有效节约了组织运作的交易成本。这是寺院金融超越本土金融之处,并使得寺院金融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依靠社会财富而不是自有财富放贷的金融组织。之后寺院金融在唐中叶后随佛教热降温而迅速衰落。本文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分析佛教信仰作为非正式制度,如何影响交易成本并导致经济组织的制度变迁;揭示中古时期佛教信仰的兴衰影响寺院金融发展的具体机制,并得到了模型分析的支持。研究发现,佛教信仰可以有效节约交易成本,但长期看单靠宗教信仰建立商业信用是不够的,还要实现非正式制度和法律等正式制度的良性互动,才能进一步提高商业信用的能力。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鞠熙
在讨论近几十年来中国民俗的传承与变迁路径时,民俗学者的解释主要可以归纳为适应论、复兴/延续论与革命论三种。这三种理论均从民俗事象和历时变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属于历史研究的范畴,但无法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新民俗"符合明清时期"旧传统"的现象。在这种二维分析框架之外,使用结构分析的新方法,发现互联网经济中的DT模式与北京旧日会馆、"大众点评网"与《帝都岁时纪胜》中的"皇都品汇"在内在机制上一致,都是基于高度分工与消费社会的城市日常生活方式在文化上的表现。这种现象不是某一种民俗事象的适应、复兴/延续或革命,而是民俗自愈机制在压力解除后的自然选择,导致内在机制一致的不同民俗事象反复出现。这就是民俗传承变迁路径的第四种解释——自愈论。
关键词:
文化自愈 日常生活实践 民俗传承与变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申端锋
要在新时期进行乡村建设,必须重视新时期乡村日常生活的新变化。首先,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农民都外出务工,村庄中只剩下了所谓的"386199部队"(妇女、儿童和老人),并且很多农民都是举家外出,农民的利益出现分化,集体性活动难以组织,村庄社区生活陷入凋敝。其次,在农村,传统的节庆仪式实际上是与农业生产的生产节律相一致的,在农业生产告一段落的时候或者在大段的农闲时间,村庄社会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王怀忠
<正>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可以通过形式、构造和材料等引发人们对民俗文化的学习和情感共鸣。在建筑设计中融入民俗文化可以提升建筑的文化认同和地域性,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关注。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丰富了建筑的形式语言,还为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积极贡献。运用中式建筑的坡屋顶作为建筑的设计元素,是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之一。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宋旭民
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一种独特的系统,一种具有个性的文化模式,因此,把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来看待是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从本质意义上进行探究,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生活过程中形成并不断重复传承下来的生活文化,而民俗文化作为传统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一个国家民间生活方式中最具代表性和核心本质的内容。通过对中国民俗文化的了解,可以更深切地解读中国或特定
关键词:
民俗文化学 传统民俗文化 民俗事象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周学高
远程开放教育亚文化既是远程开放教育以专业或班级管理工作的心理平台,也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载体。良好的亚文化是形成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的班集体凝聚力的精神基础,也是提高远程开放教育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保证。远程开放教育亚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其道德准则、道德评价应是多元化的,也应更加重视和加强在网络条件下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构建远程开放教育亚文化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的一些方法,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充分运用网络优势,开辟远程开放教育亚文化的新平台;加大远程开放教育班集体活动的组织力度;同时,还必须重视制度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