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3)
- 2023(1527)
- 2022(1290)
- 2021(1302)
- 2020(1114)
- 2019(2364)
- 2018(2523)
- 2017(4312)
- 2016(2534)
- 2015(2949)
- 2014(2998)
- 2013(2735)
- 2012(2578)
- 2011(2211)
- 2010(2374)
- 2009(2041)
- 2008(2249)
- 2007(2302)
- 2006(1880)
- 2005(1603)
- 学科
- 管理(7333)
- 济(7000)
- 经济(6996)
- 业(5445)
- 企(5013)
- 企业(5013)
- 方法(3780)
- 数学(3026)
- 数学方法(2871)
- 教学(2818)
- 理论(2813)
- 学(2495)
- 财(2198)
- 中国(2071)
- 业经(1688)
- 学法(1664)
- 教学法(1664)
- 务(1626)
- 财务(1616)
- 财务管理(1608)
- 和(1606)
- 农(1566)
- 银(1534)
- 银行(1531)
- 制(1511)
- 企业财务(1444)
- 行(1405)
- 教育(1387)
- 学理(1352)
- 学理论(1352)
- 机构
- 学院(33718)
- 大学(31264)
- 管理(11385)
- 研究(10011)
- 理学(9431)
- 理学院(9310)
- 管理学(8907)
- 济(8893)
- 管理学院(8851)
- 经济(8527)
- 中国(8128)
- 科学(7491)
- 京(7231)
- 技术(6175)
- 农(5679)
- 江(5576)
- 所(5382)
- 业大(5268)
- 中心(5134)
- 财(5109)
- 州(4922)
- 研究所(4899)
- 职业(4662)
- 北京(4606)
- 农业(4540)
- 范(4454)
- 师范(4388)
- 工程(3990)
- 院(3930)
- 省(3835)
共检索到512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律迎春 左涛 唐庆娟 段高飞 王春霞 李晋 徐洁 薛长湖
为研究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Ⅰ,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鉴定海参品种的可行性,本实验采集了7种海参(Holothuroidea)43个个体并获得其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DNAMAN和MEGA 4.1软件分析计算了7种海参的碱基组成以及不同海参之间的种间遗传距离和种内遗传距离,利用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分别构建了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海参的种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种内遗传距离,不同海参在系统树中分别形成各自独立的分支,表明以COⅠ作为海参DNA条形码进行品种鉴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建立海参...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尚琪 李炯棠 张研 孙晓晴 柳淑芳 庄志猛
构建DNA条形码数据信息系统是规范管理DNA条形码数据和实现数据共享的有效解决方案。项目在采集我国重要渔业生物的凭证标本及相应DNA条形码的基础上,通过统一提交数据的规范格式,实现物种、凭证标本和DNA条形码的三级关联,构建了中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信息平台(http://www.fishery-barcode.cn)。该平台数据信息由物种名录数据库、凭证标本数据库和DNA条形码数据库组成,涵盖6020种渔业生物的凭证信息和DNA条形码资源。平台能够提供方便的网络查询,实现未知渔业生物样本的DNA条形码物种鉴定。研究首次构建涵盖我国重要渔业生物的DNA条形码信息平台,通过平台实现国内外数据共享和合作交流,为渔业生物分类、种质资源利用、濒危物种保护和水产品物种物种鉴定提供重要数据资源。
关键词:
渔业生物 数据库 DNA条形码 物种鉴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柳淑芳 刘永新 叶乃好 刘志鸿 马骞 李昂 庄志猛
生物多样性与人类存亡休戚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文立足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现状,针对我国渔业生物过度开发和保护不足等难题,提出了通过开展渔业生物DNA条形码研究来推动我国渔业生物多样性学科发展的思路,详细阐述了DNA条形码在渔业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物种分类鉴定、生物多样性监测、外来物种评价、水产品市场监管、渔业信息化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现状,进一步展望了DNA条形码可以成为渔业生物区系研究、水域生态研究、电子分类技术以及宏DNA条形码新技术等多个方面的研究热点,呼吁扎实推进我国渔业生物DNA条形码数据库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共享。
关键词:
渔业资源 生物多样性保护 DNA条形码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娟 胡冬南 周增亮 刘爽 万松泽
DNA条形码是利用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个或几个、较短的且标准化的基因片段作为通用片段,通过碱基序列差异来实现物种水平准确鉴定的工具。相对于传统的分类学,DNA条形码技术具有不依赖形态特征和发育阶段、鉴定数字化、快速准确、操作简单规范等优势。已成功应用在生物多样性监控、海关、中药材真伪鉴定、法医鉴定、动植物检疫、生物入侵、食品和药物市场监督等诸多领域。经过15年时间发展,DNA条形码研究已基本确定针对不同生物类群使用不同的通用片段,同时构建了标准的全球生命条形码数字化数据库。目前DNA条形码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近缘类群物种分辨率和构建区域条形码数据库两个方向。在林业科学研究中,DNA条形码在木材识别、森林群落生态和生物多样性监控与评估等领域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木材DNA降解、整条片段的扩增等,需要在条形码片段选择、数据库构建、数据库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分析方法改进等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DNA条形码将在林业资源评价、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等方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席晓晴 鲍宝龙 章守宇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实现快速准确物种鉴定的工具,已成为近年来生物类群的研究热点,并逐步被引进到各个领域。在海洋生物群落生态学中,DNA条形码已被用于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分子遗传多样性、种间亲缘关系、系统进化关系等研究;国外已有学者将其应用到海洋生物食性分析的研究中,国内相关文章较少。本文介绍了DNA条形码的由来、发展以及相关原理和基本实验步骤,并阐述了其优点以及局限性,分析了其在肉食性鱼类胃含物不可辨认种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分类学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利华 罗相忠 王丹 李伟 李忠 邹桂伟 梁宏伟
为探究线粒体CO I和Cytb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在鲌属鱼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分别扩增达氏鲌(Culter dabryi)、海南鲌(C. recurviceps)、尖头鲌(C. oxycephalus)、蒙古鲌(C. mongolicus)、拟尖头鲌(C. oxycephaloides)和翘嘴鲌(C. alburnus)六种鲌属鱼类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CO I)和细胞色素b(Cytochrome b,Cytb)的基因片段,并对六种鲌属鱼类同源序列的碱基组成、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以及系统进化分别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度为645 bp的COI基因片段中,A、T、G、C 4种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5.65%、28.18%、18.33%和27.84%;长度为970 bp的Cytb序列片段中,A、T、G、C碱基平均含量分别为27.97%、27.93%、14.53%和29.57%。基于CO I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3.54%,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20.82倍;基于Cytb基因序列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5.92%,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18%,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32.89倍。基于COI基因的系统进化关系显示除尖头鲌与拟尖头鲌外,其余4种鲌均形成独立分支,而基于Cytb基因的系统发育关系显示六种鲌属均能独立形成分支,鲌属六种鱼能够进行有效区分,将CO I和Cytb作为DNA条形码进行鲌属鱼类的物种鉴定是可行的,联合使用可以获得更好的鉴定效果。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明晖 安长廷 李昂 刘凯莹 柳淑芳 庄志猛
虾虎鱼(Gobiidae)是海洋底层食物链中的关键环节,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虾虎鱼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体型较小,加之形态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特化,对形态学分类鉴定带来极大挑战。本研究对采自黄渤海的73尾虾虎鱼成鱼和幼鱼样本分别进行了形态学鉴定和DNA条形码分析,依据形态学分类特征,鉴定出9属12种;而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共鉴定出13种,隶属于虾虎鱼科10属。可见,在形态学鉴定经验不足或幼鱼形态学特征不明显的情况下,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实现物种鉴定。同时,系统整理了黄渤海虾虎鱼科记录种名录,共计29属47种。依据物种名录,从BOLD及NCBI数据库中筛选并下载了18属29种虾虎鱼科鱼类的DNA条形码,与本研究鉴定出的10属13种虾虎鱼类合并分析,构建了虾虎鱼科26属42种鱼类的系统关系树,覆盖了黄渤海虾虎鱼科89.36%的记录种,通过对虾虎鱼科鱼类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与形态学分类地位进行确认和修订,初步建立了黄渤海虾虎鱼科DNA条形码分类体系。本研究结果证明了DNA条形码技术对虾虎鱼物种具有较高识别效率,有效弥补了传统形态学鉴定方法的缺点和局限,丰富了虾虎鱼DNA条形码数据库,完善了虾虎鱼DNA条形码分类体系,为虾虎鱼的保护生物学、进化生物学及生物地理学等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程飞 于文涛 李敏 张慧 邢冬昊 陈清西 沈建国
以进口荷兰黄水仙、多花水仙和中国水仙为研究对象,进行DNA提取、PCR扩增和数据分析,来评估mat K基因、rbc L基因、trn H-psb A片段和ITS片段4个候选DNA条形码的鉴定能力.建树法分析结果显示:叶绿体基因片段具有鉴定黄水仙品种的能力,但中国水仙与黄水仙聚为一支;核基因片段ITS序列可以准确区分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但在区分黄水仙品种时支持率较低;4种基因片段的组合条形码具有较强的鉴定能力,能准确鉴定出中国水仙和黄水仙,也能识别出不同黄水仙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距离分析法的结果显示,ITS+mat K、ITS+trn H-psb A、ITS+rbc L和ITS+mat K+trn H-psb A+rbc L 4种组合条形码鉴定的成功率较高,适用于黄水仙品种的鉴定.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杨龙 李昂 李步苏 王焕 柳淑芳 庄志猛
为了验证DNA条形码在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中的适用性,本研究自测6属7种17条序列,同时筛选了BOLD数据库中的有效序列,共获得25属95种273条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序列,通过BLAST比对、遗传距离和系统关系树,构建了鲹科鱼类的DNA条形码分类系统。结果表明:(1)鲹科鱼类属间、种间、属内种间和种内三级分类单元遗传距离的平均水平分别为0.186、0.169、0.090和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21倍,可见DNA条形码适用于鲹科鱼类分类鉴定;(2)运用DNA条形码技术可以识别出形态鉴定有误的物种,表明DNA条形码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鉴定的局限性,可对鲹科鱼类形态学分类结果进行精准修正;(3)鲹科鱼类DNA条形码分析表明,BOLD数据库中仍存在一定的“同种异名”和“异种同名”现象,建议使用该数据库信息时应严格评估信息的准确性;(4)鲹科鱼类系统发生关系研究对物种的分类地位提出了新的见解,即拟鲳鲹(Parona signata)和镰鳍波线鲹(Lichia amia)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二者均归为鲳鲹亚科。本研究丰富了鲹科鱼类DNA条形码数据,完善了鲹科DNA条形码分类系统,为鲹科鱼类物种鉴定和系统分类提供了分子证据。
关键词:
鲹科 DNA条形码 分类鉴定 系统关系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李献儒 柳淑芳 李达 杜腾飞 庄志猛
采用PCR特异性扩增获得中国近海鲱形目(Clupeiformes)2科6属7种的48条线粒体COI基因序列,结合从Gen Bank筛选出的4科40属83种的COI基因序列225条,对鲱形目鱼类的COI条形码基因特征、种内与种间遗传距离及其分子系统进化关系进行了分析,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在辅助鱼类物种鉴定和分类中的适应性。结果表明,4科41属90种273条COI基因序列的平均碱基组成为T:28.3%、C:28.3%、A:24.2%、G:19.2%,碱基组成表现出明显偏倚性。鲱形目鱼类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31,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3,种间距离为种内距离的41倍;系统学分析结果显示,9...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席晓晴 鲍宝龙 章守宇
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与传统观测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对2014年夏季在马鞍列岛海域捕获的201尾皮氏叫姑鱼进行了胃含物分析。解剖后发现其空胃率较高,传统的观测方法仅获得口虾蛄、日本鼓虾、沙蚕、日本蟳幼体4种胃含物,所获得的胃含物中存在大量不可辨认的虾类、蟹类。针对不可辨认的食物糜提取组织DNA,选用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subunitⅠ,COⅠ)作为分子标记,在Gen Bank中进行比对分析,并利用MEGA 6.0构建NJ系统进化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照良 郑小壮 陈文坚 郭国才 陈清华
为探索DNA条形码在沼虾属(Macrobrachium)种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对21种沼虾(亚洲群体7种和美洲群体14种)的COⅠ基因片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沼虾COⅠ基因组成偏倚明显,AT含量(57.74%)高于GC(42.26%),GC在各个密码子位点的含量由高到低分别为第1密码子位点(49.24%)、第2密码子位点(40.72%)、第3密码子位点(36.82%);基于Kimura2–Parameter模型分析21种沼虾的种间和种内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753和0.005,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50.6倍,符合HEBERT所推荐的鉴定不同物种的最小有效种间遗传距离为0.02以及种间遗传距离大于或等于10倍种内遗传距离的标准;在分子系统发育树中,NJ树和ML树的拓扑结构基本一致,亚洲种群和美洲种群分别以100%和82%的置信度形成2个姐妹支,并且同种沼虾都以较高的置信度聚集在同一分支内。研究结果证明,线粒体COⅠ基因能有效地对沼虾属的种类进行鉴别。
关键词:
沼虾属 DNA条形码 COⅠ基因 鉴定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晓国
Bar code technology is a high technology.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features and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of bar codes and the way to recognize them.It also gives a detailed exposition of the bar code technologies as used in libraries such as in checking on work attendance and in circulation servi...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勇
1前言条形码技术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已成功地应用在商品流通的各个领域。条形码上承载着商品的各种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技术,是物流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精确的条形码识别技术能够大大加快商品的流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目前超市商品流通采用的条码为标准版EAN-13码。正确的识别条形码对超市的正常运转具有重大意义,从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