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03)
- 2023(10949)
- 2022(9687)
- 2021(9150)
- 2020(7662)
- 2019(17600)
- 2018(17609)
- 2017(33907)
- 2016(18658)
- 2015(20806)
- 2014(20824)
- 2013(20667)
- 2012(18897)
- 2011(16947)
- 2010(16764)
- 2009(15048)
- 2008(14433)
- 2007(12291)
- 2006(10590)
- 2005(8968)
- 学科
- 济(76148)
- 经济(76076)
- 管理(51384)
- 业(46819)
- 企(37709)
- 企业(37709)
- 方法(34670)
- 数学(30262)
- 数学方法(29944)
- 地方(21528)
- 农(21152)
- 学(18192)
- 中国(18069)
- 业经(16330)
- 财(15866)
- 环境(15569)
- 农业(14603)
- 和(13013)
- 理论(11804)
- 地方经济(11687)
- 贸(11615)
- 贸易(11609)
- 划(11171)
- 易(11171)
- 技术(11159)
- 制(10728)
- 务(9879)
- 财务(9821)
- 财务管理(9806)
- 教育(9758)
- 机构
- 大学(258110)
- 学院(257791)
- 管理(105562)
- 济(97564)
- 经济(95286)
- 理学(92755)
- 理学院(91668)
- 管理学(89977)
- 管理学院(89528)
- 研究(86623)
- 中国(61428)
- 科学(57862)
- 京(54987)
- 农(43580)
- 所(43547)
- 业大(41873)
- 财(41271)
- 研究所(40419)
- 中心(39284)
- 江(37014)
- 范(36326)
- 师范(36031)
- 北京(34308)
- 农业(34043)
- 财经(34043)
- 院(32103)
- 经(30950)
- 州(30339)
- 师范大学(29336)
- 经济学(27750)
- 基金
- 项目(188985)
- 科学(148526)
- 研究(136932)
- 基金(136137)
- 家(118945)
- 国家(117982)
- 科学基金(101368)
- 社会(84652)
- 社会科(80071)
- 社会科学(80047)
- 省(76435)
- 基金项目(74077)
- 自然(67655)
- 自然科(65934)
- 自然科学(65921)
- 自然科学基金(64687)
- 划(63262)
- 教育(61775)
- 编号(56382)
- 资助(55305)
- 成果(44002)
- 重点(42471)
- 发(41219)
- 部(40660)
- 创(38865)
- 课题(38443)
- 科研(36304)
- 创新(36264)
- 计划(34542)
- 大学(34193)
- 期刊
- 济(104730)
- 经济(104730)
- 研究(71211)
- 中国(45153)
- 学报(42789)
- 科学(40034)
- 农(38888)
- 管理(35468)
- 大学(31542)
- 学学(29731)
- 教育(28196)
- 财(28098)
- 农业(27761)
- 技术(21625)
- 业经(18382)
- 融(17202)
- 金融(17202)
- 经济研究(15280)
- 资源(15161)
- 财经(14895)
- 图书(14326)
- 科技(13923)
- 业(13883)
- 问题(13518)
- 理论(12872)
- 经(12526)
- 技术经济(12141)
- 实践(12137)
- 践(12137)
- 版(11939)
共检索到359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谭键
以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和泰尔指数等区域差距计算方法为模型工具,对海南的生态足迹及其空间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省生态足迹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和结构差异,其中海南省总量生态足迹为2 890 133 hm2,最高的是儋州市,最低的是五指山市。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为0.328587 hm2,最高的是白沙县,最低的是海口市。最后针对实际情况,提出了保护和建设好海南生态环境的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空间结构 海南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童亿勤 劳雅婷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和评价区域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进而判断其可持续发展状态,这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调整的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浙江省11个城市2002年和2005年的本地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从区域差异上比较并分析浙江省本地生态足迹的地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并且2005年比2002年要大,其中人均生态赤字最大的是宁波市,在2005年达到了4.0030hm2/人,其次是嘉兴市,最小的是丽水市,只有0.2111hm2/人,这说明浙江省11个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生态系统的压力逐渐加大,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因此应提高...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晓云 丁四保
根据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理论及区域生态功能区划原理,以海南省为例,对其经济发展条件与生态系统状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态经济功能区划;最后,根据区划结果对海南省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结构布局进行评述与建议。
关键词:
区域 生态经济 产业空间 海南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霞 佘济云 沈金明 周丹华
为了探讨南渡江流域历年的可持续性发展状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流域2005年~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盈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流域未来4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渡江流域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能力逐年降低,至2011年存在人均-0.137 822 hm2/cap的生态赤字;通过SPSS软件中的Holt线性趋势预测模型得到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500 149 hm2/cap、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98 368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为0.601 78 hm2/cap;说明该区域自2011年后将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符国基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 4 hm2升至2.142 3 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 7 hm2降至1.460 5 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 3 hm2降至赤字0.681 8 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皞 黄勇
海南省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不仅面临经济开放的瓶颈,还承担着巨大的降碳压力。2020年中央提出在海南建立自贸港,建设自贸港不仅要求海南省在经济对外开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也要求全省环境质量要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为此文章将碳中和作为环境问题的切入点,以能源生态足迹作为环境指标,以1997—2019年作为研究期,通过调节效应模型来探究海南省该阶段的经济开放是如何影响能源生态足迹的。以期为海南自贸港经济开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开放 碳中和 能源生态足迹 海南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绵好 袁菊红 陈拉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别探讨了2010—2019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动态演进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变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四角”和长株潭城市群水生态足迹区域分布出现轻微极化现象,武汉城市群出现多极化现象,环鄱阳湖城市群无极化现象,江淮城市群出现极化现象;“中四角”水生态足迹Theil指数呈周期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异是影响“中四角”区域差异变动的决定因素;在“动力”意义上,产出资本比是导致“中四角”组内差异变动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时段,导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组内差异变动的“空间”因素和“动力”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胡绵好 袁菊红 陈拉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Kernel核密度估计法和Theil指数分解法分别探讨了2010—2019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动态演进规律及其区域差异变动的内在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四角”和长株潭城市群水生态足迹区域分布出现轻微极化现象,武汉城市群出现多极化现象,环鄱阳湖城市群无极化现象,江淮城市群出现极化现象;“中四角”水生态足迹Theil指数呈周期波动下降趋势。在“空间”意义上,组内差异是影响“中四角”区域差异变动的决定因素;在“动力”意义上,产出资本比是导致“中四角”组内差异变动的关键因素;在不同时段,导致“中四角”水生态足迹组内差异变动的“空间”因素和“动力”因素具有一定差异性。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姚治国 陈田
旅游过程需要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与能源,相应地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等环境问题。为了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旅游业碳排放和能源消耗需要限定在门槛水平之内,在此约束背景下,旅游碳足迹相关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热点。本文基于旅游碳足迹模型的构建,以海南省为例进行了旅游碳足迹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海南省旅游碳足迹总量为21209.6×10~6千克,年人均旅游碳足迹为638.77千克。从旅游分部门碳足迹总量和均值看,旅游交通碳足迹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旅游住宿,旅游活动比例最低,说明旅游交通对旅游碳足迹的"贡献"最大,交通减排是旅游减排的关键;海南省是以国内市场为主的客源结构,外部交通是旅游交通碳足迹...
关键词:
旅游 旅游碳足迹 模型 海南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叶炳南 孟海波 冯晶 丛宏斌
为探究海南省碳排放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2020年海南省农业年鉴数据,从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农用能源等4个方面入手,采用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全省与各市县农业年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历年变化幅度较小,2018年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以碳当量计)达到最大为495.69万t,种植业和农用能源碳排放所占比例最大,分别为61.62%和31.29%;海岛特点导致海南省农业领域碳排放总量在地域上存在明显差异,海口、文昌、琼海、澄迈、临高、儋州地区等沿海县区农业领域碳排放量远大于岛中央地区,呈现北高南低、外高内低的特点;海南省及各市县区农业领域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020年全省农业领域碳排放强度(以碳质量计)降低至0.26 kg/亿元,降低速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目前农业发展场景下,海南省已基本实现农业领域碳达峰,碳排放总量与碳排放强度虽处于高位,但在未来几年内仍会不断下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符国基
旅游生态足迹方法是评价旅游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新方法。介绍了旅游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对海南省外来旅游者生态足迹进行了测评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海南省外来旅游者人均生态足迹和总生态足迹分别为0.1149hm2和147.63×104hm2,分别是海南省本底人均生态足迹和本底总生态足迹的5.7%和9.0%,对海南省人均生态赤字和总生态赤字的贡献分别为16.9%和24.4%;在旅游活动各要素中,交通生态足迹所占比例最大,为64.3%,乘坐小汽车的旅游者仅占总数的12.5%,但却占着交通生态足迹的56.9%;在旅游者生态足迹类型中,化石能源用地所占比例最大,为77.4%。单位旅游生态足迹产值为940美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符国基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以海南省2000—2004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对海南生态省以来(1999—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海南省人均生态赤字由1999年的0.366hm 2增加到2003年的1.2206hm 2,呈逐年增加的趋势,5年增加了0.8546hm 2,增长了233.5%,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生态系统承受较大压力;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是最重要的原因,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需求日益增加是直接因素;减少海洋、草地和化石能源用地的生态足迹需求,提高其生态承载力,是实现海南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耕地、海洋和林地是海南的优势资源。海南生态比较优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连素兰 何东进 纪志荣 曹彦
文章基于虚拟水的分析方法对福建省1998—2013年水足迹时空分布进行统计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3年福建省的虚拟水总量丰富,呈上升趋势,虚拟水进出口贸易逐渐发达,居民对本地水资源的依赖度逐年降低。同时,福建省水足迹空间分布极不均匀,闽南和闽中经济发达地区的水足迹总量所占比重较大,且虚拟水对外贸易发达,而闽西、闽北和闽东的水资源自给率接近100%,虚拟水消费高度依赖本地水资源,这将给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压力。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福建省人均水足迹虽然全局空间相关性不显著,但是局部空间相关性是显著的。
关键词:
虚拟水 水足迹 时空分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仇蕾 崔韵文
测算了江苏省2005~2015年间的生态足迹,构建LMDI生态足迹分解模型分析了土地结构、技术、经济和人口因素对生态足迹变动的影响,并利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分别测算江苏省生态足迹主要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5年的2.82 hm2/人增长到2015年的3.88 hm2/人,年增长率为3.24%。土地结构变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递增对生态足迹的增长起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抑制资源消耗。技术和经济水平是影响江苏省生态足迹变动的主要因素,总体差异在逐年递减,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江苏省应加强区际协调发展,促进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的技术学习、经济互补。
关键词:
江苏省 生态足迹 影响因素 区域差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任海军 唐晶
文章以生态足迹作为生态变化的测量指标,选取30个省(市)1999-200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STIRPAT模型分别研究了三大区域和八大区域划分下的经济增长、能源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生态影响的区域差异性。结果表明:东部沿海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之间是高水平均衡,中部地区呈现出向高水平发展过渡的趋势,西北地区是一种短暂的低水平的耦合过程将区域划分为稳定发展粪、临界演化类和转型发展类,处于临界演化类的西南地区和中部地区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