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71)
- 2023(10499)
- 2022(8787)
- 2021(7786)
- 2020(6326)
- 2019(14035)
- 2018(13730)
- 2017(25636)
- 2016(13387)
- 2015(15187)
- 2014(15119)
- 2013(14792)
- 2012(13637)
- 2011(12760)
- 2010(12971)
- 2009(12498)
- 2008(12183)
- 2007(10918)
- 2006(10193)
- 2005(9622)
- 学科
- 济(77417)
- 经济(77337)
- 管理(47191)
- 业(36018)
- 企(30867)
- 企业(30867)
- 方法(22866)
- 地方(20405)
- 数学(19533)
- 数学方法(19335)
- 中国(17080)
- 业经(15988)
- 制(15944)
- 财(15680)
- 学(15432)
- 环境(15380)
- 农(14857)
- 地方经济(13690)
- 体(11976)
- 融(11183)
- 金融(11181)
- 银(10764)
- 银行(10750)
- 划(10660)
- 行(10369)
- 和(10065)
- 农业(9950)
- 发(9525)
- 体制(9081)
- 理论(9080)
- 机构
- 学院(206548)
- 大学(206468)
- 济(95010)
- 经济(93098)
- 管理(76511)
- 研究(75612)
- 理学(65073)
- 理学院(64273)
- 管理学(63202)
- 管理学院(62814)
- 中国(57791)
- 科学(44462)
- 财(44255)
- 京(43679)
- 所(37927)
- 财经(34060)
- 研究所(34026)
- 中心(33435)
- 江(32046)
- 经(30587)
- 经济学(30320)
- 农(29706)
- 北京(27717)
- 院(27530)
- 业大(27442)
- 经济学院(26716)
- 范(26318)
- 师范(26068)
- 州(24981)
- 财经大学(24944)
- 基金
- 项目(135143)
- 科学(108086)
- 基金(100006)
- 研究(98313)
- 家(87090)
- 国家(86464)
- 科学基金(74847)
- 社会(66288)
- 社会科(62949)
- 社会科学(62932)
- 省(52827)
- 基金项目(52738)
- 自然(46895)
- 自然科(45690)
- 自然科学(45680)
- 自然科学基金(44860)
- 划(43768)
- 教育(43766)
- 资助(39799)
- 编号(36915)
- 重点(31330)
- 发(30573)
- 成果(29996)
- 制(29937)
- 部(29505)
- 国家社会(28382)
- 创(28202)
- 课题(27261)
- 创新(26650)
- 教育部(25512)
共检索到3257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妍 张金萍 程叶青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建立更高层级的经济生态系统平衡对于区域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基于区域层面经济生态系统理论,从系统论视角分析2000—2022年海南岛经济生态系统人口、产业、资源主体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过程并划分类型,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算经济主体与开放性、稳定性和持续性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间的制约关系和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海南岛经济生态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经历三次峰—峰周期性波动,由单一极点的空间极化转向多核分布,仅海口处于高度协调状态,中部山区耦合协调路径“锁定”在失调无优势状态,人口子系统相对滞后是主要制约因素。(2)社会经济环境中持续性强于稳定性,居民福利、资本投资和教育投入有效促进系统主体耦合协调,而开放性因素作用效果较弱。(3)海南岛经济生态系统形成了动力和整合多层面的作用机制。主体自动力、环境推动力和政策拉动力是系统运行的动力来源,在多重复杂关系中,亟需较强的整合作用进行规范和控制,提高系统动态适应和自校平衡能力。(4)自由贸易港建设中系统新的平衡可通过强化政策调控和制度保障、扩大社会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建立。
关键词:
经济生态系统 经济主体 耦合协调 海南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叶文伟 王城城 赵从举 郑熊
[目的]厘清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海南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基于1999—2018年海南岛县域尺度的农田生产投入及作物产量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利用ArcGIS 10.4、SPSS 21.0等平台,探讨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研究期间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增长,年均增幅1.15%,其中,土壤呼吸占碳排放量比例最高,为52.52%;碳吸收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拐点发生在2013年,作物结构调整是碳吸收总量下降主要原因;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总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94%,2016年农田系统碳平衡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从空间上看,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总量都呈四周沿海地区高,中部内陆地区低的分布格局;但单位面积碳足迹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研究期间海南岛各县市的农田系统碳足迹呈持续增长趋势,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持续减弱,并在2016年由碳汇转变为碳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强田间管理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隋磊 赵智杰 金羽 关学彬 肖明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建立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利用3S技术准确获取了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对近10年海南岛森林、湿地、淡水和草地四类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类共9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近10年来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降低趋势,1998年、2004年和2008年总价值(不变价)分别为4958.73亿元、3564.60亿元和3508.21亿元。受到区域气候环境及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草地、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情况大不相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不仅表征海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单海燕 杨君良
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存在交互耦合关系,其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文章以长三角核心区16个城市为研究范围,构建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改进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05—2014年长三角区域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及经济综合发展指数,探究长三角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演化规律,最后依据经济/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结果表明:2005—2014年,长三角区域平均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一定提升趋势,但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幅度较明显,如台州、绍兴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红军 胡月英 赵伟峰
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根据2000-2016年安徽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数据,通过DFSR模型与熵值法构建安徽农业经济系统、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其发展指数;运用耦合模型对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由"经济滞后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历经了拮抗期、磨合期的耦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从轻度失调进化至中级协调状态。为推进安徽农业经济—生态系统协调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农业产业化体系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以提升安徽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宝荣 欧阳志云 张慧智 郑华
不同人类活动方式所造成胁迫因素通过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南岛天然林生态系统健康。论文通过图论分析法将各种胁迫间交互作用关系矩阵化,然后通过矩阵计算分析它们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把不同胁迫间错综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简明化。图论分析结果表明旅游娱乐业、森林火灾、经济林种植、热带农业、木材砍伐等不仅影响力大,而且敏感性高,应该作为不同胁迫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中重点关注的胁迫因素;胁迫因素集合中存在强连通性子集,对子集中任何一种胁迫因素所造成的风险评价都需要考虑其对或受到集合中其它胁迫因素的影响。不同胁迫相互作用关系中,协同增大效应占主导地位,可能通过协同效应加大对天然林生态系统的不利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卢俊培 吴仲民
根据多年的定位观测研究,初步揭示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的半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凋落物,表土、母岩、穿透水、渗透水、溪水等的化学丰度值,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及其富集与迁移规律,并作了综合对比分析评价。
关键词:
尖峰岭 热带林生态系统 地球化学特征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宾 于法稳
文章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熵权耦合协调模型,对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程度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呈现稳步提升态势,但是增长幅度不大,且协调性差,整体处在初级耦合协调区间;在空间维度上,长江经济带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性由东至西逐渐衰减,且省际差距有增加趋势,东部省(市)为良好耦合协调,中部多数省(市)为初级或中级耦合协调,部分西部地区(贵州省和云南省)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2005年以来,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滞后于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2016年除上海、江苏、浙江属于生态环境滞后型外,其余省(市)均为城镇化滞后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中浩 聂甜甜 高阳 孙诗萌 高峻
长江经济带是当前中国人地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之一。近些年来,长江经济带的快速发展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深入了解生态系统服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耦合协调关系,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服务价值时空格局的基础上,剖析了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5年间,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呈显著上升态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虽整体变化幅度不大,但在2005年以后降幅明显,这与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期保持一致。与此同时,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态势,各省市耦合协调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2)重庆、江苏、安徽和四川等省市在研究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生态系统保护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使这四地由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型地区逐步步入生态系统服务滞后型之列,表明这些省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自然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长江经济带内经济较发达的下游和中游省市面临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间的权衡难题,而经济欠发达的上游省市则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久文 崔雅琪 张皓
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战略背景和城市群发展规划,本文构建评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城市群比较研究中,再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2007—2019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保护建设进展较为缓慢,二者耦合度波动上升。(2)上游城市群的协调度低于中下游,整体协调度提升至良好协调。(3)存在从经济发展滞后型向生态保护滞后型的转变。(4)各城市群的协调度存在关联效应。(5)影响耦合的机制和民生发展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与农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密切相关。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文传浩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杜湘红
基于熵值法建立协调评价体系,运用系统耦合模型定量测度张家界旅游-经济-生态复合系统动态耦合协调关系,结合灰色预测模型对复合系统要素预测并进行耦合态势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超前,而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步伐相对滞后,旅游产业、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较多,处于低水平耦合及低度协调发展状态,影响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过程中,应统筹考虑当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采取法律、行政和经济等强有力手段保障旅游、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生态环境 旅游产业 系统耦合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文传浩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理化进程,库首和库腹地区要坚持"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库尾地区则要"全面开花,整体优化",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并重构基于流域发展的大三峡库区,以促进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高水平的耦合协调度发展。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黄磊 吴传清 文传浩
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是由环境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大型综合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部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共同维持着整个系统的运行与发展。对2005—2014年三峡库区26个区县的分析表明: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发展水平稳步提高,并渐趋健康协调,但目前耦合协调层次仍处于较低水平;库首、库腹地区是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实现耦合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未来三峡库区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将会走向高水平协调阶段。应加快三峡库区产业结构绿色化、高级化、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进财
探索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可为农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支持。论文通过构建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综合指数,探究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演化规律,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相应建议。结果表明,2011—2020年间我国总体及各区域的耦合度均处于高度耦合阶段,但耦合协调度较低,处于濒临失调阶段。部分省份耦合协调度增幅较为明显,如北京、安徽、四川等省份已进入濒临失调阶段,江苏、山东与广东3省已进入初级协调阶段;但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仍处于中度失调或轻度失调阶段,缺乏优质的耦合协调省份。2020年,我国轻度失调与濒临失调省份较多,分别占比38.7%、32.3%,初级协调占比仅为9.66%。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