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992)
2023(2936)
2022(2374)
2021(2241)
2020(1927)
2019(4207)
2018(4073)
2017(7274)
2016(4286)
2015(4773)
2014(4564)
2013(4520)
2012(4428)
2011(4111)
2010(4281)
2009(3810)
2008(4110)
2007(3673)
2006(3397)
2005(2896)
作者
(15293)
(12969)
(12894)
(12350)
(8423)
(6265)
(5571)
(5038)
(4959)
(4777)
(4692)
(4626)
(4462)
(4386)
(4318)
(4030)
(3956)
(3856)
(3730)
(3671)
(3451)
(3416)
(3219)
(3058)
(2963)
(2888)
(2872)
(2745)
(2728)
(2684)
学科
(14530)
经济(14507)
管理(8752)
(8494)
(8118)
(6116)
企业(6116)
方法(5683)
数学(4667)
(4545)
数学方法(4538)
中国(3594)
环境(3275)
生态(3192)
业经(3190)
地方(3181)
(3179)
(3137)
森林(3137)
农业(3129)
(3122)
(3081)
(3053)
税收(2855)
(2821)
理论(2717)
资源(2595)
(2546)
(2332)
贸易(2331)
机构
大学(67213)
学院(65078)
研究(28797)
科学(21803)
(21591)
经济(21068)
管理(20911)
中国(20492)
理学(17865)
理学院(17527)
管理学(16927)
(16832)
管理学院(16821)
(16595)
(15941)
研究所(15734)
业大(13828)
农业(12963)
中心(12156)
(11419)
(10820)
(10732)
师范(10589)
北京(10396)
(10169)
(9917)
(9810)
研究院(9241)
实验(9176)
师范大学(8894)
基金
项目(48264)
科学(37272)
基金(35200)
(34181)
国家(33976)
研究(30398)
科学基金(26809)
自然(19962)
自然科(19226)
自然科学(19214)
自然科学基金(18875)
基金项目(18780)
(18288)
社会(17699)
(16857)
社会科(16646)
社会科学(16638)
资助(14290)
教育(13399)
重点(12225)
计划(11143)
编号(11021)
(10496)
科技(10405)
科研(10140)
(10031)
成果(9155)
(9068)
专项(9016)
创新(8641)
期刊
(24457)
经济(24457)
学报(17833)
研究(17816)
科学(15998)
(14132)
大学(12725)
学学(12258)
中国(11719)
农业(9457)
林业(8333)
(6682)
教育(6329)
管理(6206)
资源(5356)
业大(5352)
(5305)
(4778)
业经(4447)
科技(4180)
(4025)
金融(4025)
技术(3753)
财经(3650)
问题(3649)
自然(3523)
农业大学(3472)
经济研究(3217)
(3114)
(3022)
共检索到9645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臧润国  杨彦承  刘静艳  余世孝  杨秀森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5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不随林隙的大小而变化,基本上都在14左右;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热带山地雨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352%和2522%,干扰频率分别为134%·a-1和06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160a。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EG的大小一般变化在30~500m2左右,平均约为160m2,大多数CG的大小一般都变化在15~200m2左右,平均约为80m2。大多数的林隙是在40a以前形成的,而10~30a之前形成的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臧润国  蒋有绪  杨彦承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林隙更新生态位的研究表明 :同一树种在不同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内的优势度不同 ,不同树种在同一大小和年龄级林隙内的优势度不同。根据树种在不同大小级林隙内的生态位宽度的变化 ,可分为生态位幅度宽、中等、较小和狭小 4类 ;根据树种在不同年龄级林隙内的生态位宽度的变化 ,可分为对林隙时间生态资源利用充分、利用较充分、利用不充分和利用很少的 4类树种。不同的树种或树种组对不同大小和年龄阶段林隙生态资源利用的不一致性 ,表明热带山地雨林中不同树种的林隙大小级生态位和林隙时间段生态位是相对分离的。分析表明 ,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有很大一部分树种是属于低密度、狭生态位的树种。从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易  陶建平  张炜银  杨东华  林瑞昌  王进强  
林隙是热带林生态系统中许多树种的重要更新生态位。论文运用精确的林隙构图调查方法分析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林隙干扰体系、林隙阶段更新、树木物种多样性与林隙的关系。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中多数林隙由2~3个林隙形成木创造,林隙形成木主要来源于强风过后的折干和根拔。林隙周边树木成为林隙形成木的概率高于郁闭林中的冠层树木。扩展林隙和冠层林隙的平均面积分别为257和113m2,最大面积分别为540和353m2,最小面积分别为101和26m2。林隙面积显著影响幼苗和幼树的物种丰富度和密度,但大树没有影响。物种丰富度和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随林隙面积增加而提高,然而林隙中每m2的物种数量和单位个体的树种数量随林隙面...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意德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森林群落的20个原始林主要种群和33个更新林主要种群的生态位特征进行了测定,包括生态位宽度、生态位相似性比例、生态位重叠等。结果表明:组成热带森林的各个种群绝大多数为狭生态位的,种群之间的关系不明确,对资源的分割程度很高,种群之间的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生态位重叠指标均很低,反映了热带森林的复杂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易  臧润国  
比较3种采伐方式(重复采伐、径级择伐和采育择伐)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恢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采伐后(20~25年)的山地雨林恢复群落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小径级(胸径<10cm)的长寿命先锋种增加;与老龄林相比,径级采伐和采育择伐没有增加伐后林中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3种采伐恢复林中幼树和小树的物种累积速度低于老龄林;森林采伐后恢复群落中的个体密度显著高于老龄林,但胸高截面积显著低于老龄林;伐后林群落中胸高截面积减少最多的为采育择伐,其次为径级择伐和重复采伐;森林采伐恢复群落内长寿命先锋种的物种丰富度、个体密度和胸高截面积均增加,而后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永富  杨彦臣  张怀清  杨秀森  李大江  
以森林群系 (以下简称群系 )为海南岛热带天然山地雨林立地质量评价基本单元 (对象 ) ,以群系优势树种组平均优势高为因变量 ,平均优势木胸径为自变量 ,用定量方法求出基准胸径为 4 0cm。以鸡毛松、海南油杉、岭南稠林 ,陆均松、线枝蒲桃、黄枝木林 ,白椎、鹅掌柴、黄桐林 3个群系为例 ,建立了立地指数导向曲线模型 ,经模型适合性检验 ,理论值与实测值之间差异不显著。编制了立地指数表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黄世能  王伯荪  李意德  
对海南岛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次生林及周围的保留林进行了群落调查,组建了一个基于分割线段模型的边缘效应测度公式:Y=a+e0[1-(D Dmax)](式中Y为与边缘垂直距离D处的测定指标值,e0为边缘效应强度的最大值,Dmax为边缘效应作用的最大距离,a为常数),研究了热带山地雨林群落的边缘效应,结果表明:(1)用组建的测度公式来分析热带山地雨林采伐迹地边缘的次生林及保留林的边缘效应强度及其作用距离,结果是有效和可靠的;(2)热带山地雨林采伐后形成的边缘,其效应的作用距离一般都不超过15m;(3)边缘对保留林和次生林的效应没有显著差异。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俊艳  成克武  臧润国  丁易  
采用样带法,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典型的热带针叶林与阔叶林交错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群落类型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研究区域内环境因子的综合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经针阔交错区的变化,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有效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有效钾含量都表现为阔叶林区>针阔交错区>针叶林区,全钾含量、凋落物厚度和群落类型光因子表现为针叶林区>针阔交错区>阔叶林区,土壤含水量、全磷含量和土壤砂砾含量变化不显著;3种群落类型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除土壤含水量和全磷含量与其他环境因子之间无显著相关外,其他因子间都显著相关;3种群落类型环境因子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pH、土壤有机质含量、凋落物厚度和光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卢俊培  吴仲民  
根据多年的定位观测研究,初步揭示了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的半落叶季雨林和山地雨林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凋落物,表土、母岩、穿透水、渗透水、溪水等的化学丰度值,主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及其富集与迁移规律,并作了综合对比分析评价。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土寿  李意德  陈德祥  许涵  林明献  
通过样地调查和取样测定,运用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检验和聚类分析方法,以海南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0501,植被类型代码)为对照,对热带山地雨林皆伐后的天然更新林(0502)、皆伐炼山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林(0503)和皆伐炼山后种植人工林(0504)等3种次生林的土壤物理差异和恢复程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热带山地雨林采伐更新造成土壤密度的增加和表层毛管孔隙度的差异,进而引起总孔隙度的变化,影响0~40 cm土层的最小持水量及20~40 cm土层的毛管持水量;皆伐天然更新措施(0502样地)的土壤质地较好,表层土粒淋洗下移较少,整个剖面土壤毛管孔隙度较高,土体发育良好,具有很强的持水保水能力;...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德祥  李意德  骆土寿  陈步峰  林明献  
2001年旱季,用Li 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对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下层乔木中华厚壳桂主要光合生理生态因子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显示:冠层不同部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无明显差异;中华厚壳桂具有较低的光饱和点(800μmol·m-2·s-1)、光补偿点(15~20μmol·m-2·s-1)和最大光合速率(≤7μmolCO2·m-2·s-1)等耐荫性光合特性,并且缺乏对高光强改变的光合调节能力,但对光斑却有快速的光合响应能力;短期内高CO2浓度会使其光合速率增加,但对气孔导度和蒸腾作用却有抑制作用;在光合最适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将明显促进光合作用,温度升高4℃能够使其净光合速率平均提高1 6倍,但一旦...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毛培利  臧润国  丁易  李意德  林明献  
为研究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了不同光梯度下3个典型树种幼苗在晴天和阴天时的光合生理日变化过程。先锋种黄桐有最强的叶温控制能力,日变化中叶温低于中期种显脉杜英和顶极种乐东拟单性木兰。中期种显脉杜英有最高的光合生理可塑性,晴天时,显脉杜英净光合速率与黄桐差异不显著,叶温低于乐东拟单性木兰;阴天时,净光合速率和叶温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差异不显著。与显脉杜英相比,黄桐和乐东拟单性木兰的水分利用能力高,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高;黄桐的光合能力高,净光合速率比乐东拟单性木兰高。植物在光合能力、叶温控制能力、光合生理可塑性和水分利用能力上的差异对植物群落的演替有重要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土寿  陈步峰  陈永富  杨彦臣  杨秀森  李大江  
测定了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择伐强度经营试验初期土壤 C、N含量及其储量 ,结果表明 :原始热带山地雨林土壤 C、N背景值分别为 10 8.91t· hm-2 、9.58t· hm-2 ,表层 50 cm土壤 C储量占深 10 0 cm土层 C储量的 77.6 % ,相应的 N储量占 73.8% ;30 %、50 %择伐强度经营 5个月后林地土壤 C储量分别比原始林降低 4 .5%和 5.3% ,但 30 %强度经营林地土壤 C/N接近未采伐的原始林。结果可作为对热带山地雨林选取持续经营模式的动态参考指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瑞晶  胡璇  刘广路  郭雯  梁昌强  孔祥河  
【目的】研究喜阳并多分布于林缘或林窗阳光充足处的无耳藤竹和较为耐荫并多分布在林下弱光环境中的响子竹,探究攀缘竹在热带低地雨林的生存策略,为攀缘竹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9年6、9、12月和2020年3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海南岛甘什岭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而后采用石蜡切片、叶表皮离析法观测叶片解剖结构,并测定单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结果】1)无耳藤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6月和9月较高,12月最低;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反。响子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9月最高,3月和6月较低;水分利用效率在3月最高,9月最低。除12月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无耳藤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各月均高于响子竹。2) 2种攀缘竹的叶厚、泡状细胞数量、泡状细胞截面积、二级维管束直径、二级维管束截面积、二级维管束间距和气孔器面积占比均为雨季(6、9月)高于旱季(12、3月)。无耳藤竹的叶厚、气孔宽度、单个气孔器面积、气孔器面积占比在各月均高于响子竹,但乳突厚度、上表皮厚度、二级维管束间距和气孔密度均低于响子竹。3) 2种攀缘竹的单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在各月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显著(P0.05)。4)无耳藤竹的各指标可塑性总体高于响子竹,这反映了无耳藤竹的环境适应能力高于响子竹。【结论】无耳藤竹凭借其叶片较大的光合能力、叶厚、气孔和较低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二级维管束间距,能够适应林冠层强光环境、冠层水分亏缺和旱季胁迫。响子竹则以其叶片较高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上表皮厚度、乳突厚度和较薄的叶片及小而密的气孔,能够适应旱季胁迫和林下弱光环境。叶片功能性状决定了热带低地雨林2种攀缘竹的不同生存和适应策略。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孟京辉  陆元昌  刘刚  修勤绪  刘宪钊  
以海南省原始天然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负指数函数、限定线函数、倒J形对数函数、幂指数函数和Weibull函数5种直径分布模型进行模拟和检验,结果表明:负指数函数和幂指数函数对于热带森林的直径分布模拟,尤其是对大径阶部分的林木株数分布有较好的拟合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