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54)
- 2023(2102)
- 2022(1870)
- 2021(1619)
- 2020(1438)
- 2019(3070)
- 2018(3021)
- 2017(5266)
- 2016(3142)
- 2015(3518)
- 2014(3370)
- 2013(3437)
- 2012(3264)
- 2011(2840)
- 2010(2851)
- 2009(2606)
- 2008(2521)
- 2007(2174)
- 2006(1973)
- 2005(1628)
- 学科
- 济(9818)
- 经济(9812)
- 管理(6206)
- 学(6036)
- 业(5884)
- 方法(4763)
- 企(4730)
- 企业(4730)
- 数学(4216)
- 数学方法(4127)
- 地方(2894)
- 农(2753)
- 中国(2542)
- 物(2510)
- 财(2221)
- 生态(2201)
- 植(2128)
- 植物(2072)
- 环境(1992)
- 制(1960)
- 业经(1941)
- 和(1941)
- 农业(1794)
- 森(1661)
- 森林(1661)
- 贸(1601)
- 贸易(1597)
- 林(1585)
- 易(1524)
- 划(1519)
- 机构
- 大学(45044)
- 学院(44549)
- 研究(19754)
- 科学(16714)
- 农(15458)
- 中国(13840)
- 管理(13427)
- 济(13176)
- 经济(12791)
- 农业(12372)
- 业大(12048)
- 所(11929)
- 理学(11637)
- 理学院(11416)
- 研究所(11392)
- 管理学(11037)
- 管理学院(10976)
- 京(10431)
- 中心(8827)
- 室(8780)
- 实验(8490)
- 省(8384)
- 实验室(8120)
- 农业大学(8030)
- 院(7802)
- 重点(7716)
- 江(7533)
- 业(6618)
- 技术(6615)
- 科学院(6607)
共检索到647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路兴慧 丁易 臧润国 蔡笃磊 林崇 黄卢标 许洋瑜
以海南岛霸王岭林区内不同恢复阶段低地雨林幼苗(DBH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志东 臧润国 丁易
为了解热带天然林景观中木本植物功能群及其基本分布规律,在对研究区进行千米网格样方调查和环境因子收集的基础上,采用演替地位和最大潜在高度2个指标将579种木本植物划分为8个功能群;采用生态位模型对这些功能群的地理分布进行预测,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进行模型精度验证;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影响各功能群分布的主要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态位模型对8个功能群的潜在分布预测都达到70%以上;相对于顶极类功能群,先锋类功能群具有较高的最大潜在分布面积和较低的最适分布面积,同时呈现出较为分散的格局,反映了两大类功能群个体生态学特性和对环境适应的差异;在选择的10个环境因子中,有7个因子(极端最低温、年均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毛培利 臧润国 丁易 李意德 林明献
为研究海南岛热带山地雨林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的光合特性,比较了不同光梯度下3个典型树种幼苗在晴天和阴天时的光合生理日变化过程。先锋种黄桐有最强的叶温控制能力,日变化中叶温低于中期种显脉杜英和顶极种乐东拟单性木兰。中期种显脉杜英有最高的光合生理可塑性,晴天时,显脉杜英净光合速率与黄桐差异不显著,叶温低于乐东拟单性木兰;阴天时,净光合速率和叶温与乐东拟单性木兰差异不显著。与显脉杜英相比,黄桐和乐东拟单性木兰的水分利用能力高,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高;黄桐的光合能力高,净光合速率比乐东拟单性木兰高。植物在光合能力、叶温控制能力、光合生理可塑性和水分利用能力上的差异对植物群落的演替有重要影响。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焦如珍 彭玉红
对23株从海南尖峰岭自然保护区分离出的木本豆科植物根瘤菌及1株热带根瘤菌标准菌株进行溶磷圈定性试验及溶磷定量试验。结果表明:在以无机磷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基内,有22株产生明显的溶磷圈;以Ca3(PO4)2为唯一磷源的培养液中有效磷含量超过平均值219.13mg·L-1的菌株有9株:caf333,caf443,caf336,caf278,caf344,caf444,caf276,caf436和caf341,溶磷能力最弱和最强的菌株分别为caf438和caf341,其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含量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了0.80和628.57mg·L-1;同一宿主、同一属种的根瘤菌不同菌株之间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瑞晶 胡璇 刘广路 郭雯 梁昌强 孔祥河
【目的】研究喜阳并多分布于林缘或林窗阳光充足处的无耳藤竹和较为耐荫并多分布在林下弱光环境中的响子竹,探究攀缘竹在热带低地雨林的生存策略,为攀缘竹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19年6、9、12月和2020年3月,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系统测定海南岛甘什岭无耳藤竹和响子竹的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而后采用石蜡切片、叶表皮离析法观测叶片解剖结构,并测定单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结果】1)无耳藤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6月和9月较高,12月最低;水分利用效率则相反。响子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9月最高,3月和6月较低;水分利用效率在3月最高,9月最低。除12月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无耳藤竹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蒸腾速率在各月均高于响子竹。2) 2种攀缘竹的叶厚、泡状细胞数量、泡状细胞截面积、二级维管束直径、二级维管束截面积、二级维管束间距和气孔器面积占比均为雨季(6、9月)高于旱季(12、3月)。无耳藤竹的叶厚、气孔宽度、单个气孔器面积、气孔器面积占比在各月均高于响子竹,但乳突厚度、上表皮厚度、二级维管束间距和气孔密度均低于响子竹。3) 2种攀缘竹的单叶面积、叶片干物质含量和比叶面积在各月间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显著(P0.05)。4)无耳藤竹的各指标可塑性总体高于响子竹,这反映了无耳藤竹的环境适应能力高于响子竹。【结论】无耳藤竹凭借其叶片较大的光合能力、叶厚、气孔和较低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二级维管束间距,能够适应林冠层强光环境、冠层水分亏缺和旱季胁迫。响子竹则以其叶片较高的单叶面积、比叶面积、上表皮厚度、乳突厚度和较薄的叶片及小而密的气孔,能够适应旱季胁迫和林下弱光环境。叶片功能性状决定了热带低地雨林2种攀缘竹的不同生存和适应策略。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廷丽 安明态 张广奇 戚玉娇
【目的】研究幼苗更新动态,为揭示群落更新机制和植被斑块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托于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1.28 hm2固定样地,对样地内128个1 m×1 m样方中胸径
关键词:
喀斯特森林 物种组成 幼苗分布 年际动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超 刘广路 范少辉 漆良华 苏浩然 胡璇 徐瑞晶
【目的】本文对海南岛甘什岭地区热带次生低地雨林棕榈藤的种群数量动态及波动周期进行分析,探究天然更新棕榈藤种群的生长动态规律,为棕榈藤资源保护和后期恢复提供参考。【方法】以海南岛甘什岭天然更新黄藤、杖藤、多果省藤和白藤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编制了棕榈藤种群生命表并进行动态分析;幂函数和指数函数对种群存活曲线拟合;3种生存函数预测藤种群生存概率;并通过谱分析来阐述藤种群的周期性波动规律。【结果】甘什岭天然更新棕榈藤种群以幼苗和幼藤为主,约占总样本的90.1%~97.7%,成年藤株数量少。白藤、杖藤间隔期死亡率和平均存活数随年龄增加逐渐减少,多果省藤和黄藤则为先增大后减小;白藤生命期望在2.5~4.5 m达到最大值,多果省藤、黄藤和杖藤则分布在4.5~6.5 m、6.5~8.5 m、8.5~10.5 m时最大。杖藤存活曲线趋于指数函数(Deevey-II,R2=0.840,P=0.0000.910,P=0.0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丁易 臧润国
比较3种采伐方式(重复采伐、径级择伐和采育择伐)对海南岛霸王岭热带山地雨林恢复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群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方式采伐后(20~25年)的山地雨林恢复群落物种丰富度呈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小径级(胸径<10cm)的长寿命先锋种增加;与老龄林相比,径级采伐和采育择伐没有增加伐后林中成年树的物种丰富度;3种采伐恢复林中幼树和小树的物种累积速度低于老龄林;森林采伐后恢复群落中的个体密度显著高于老龄林,但胸高截面积显著低于老龄林;伐后林群落中胸高截面积减少最多的为采育择伐,其次为径级择伐和重复采伐;森林采伐恢复群落内长寿命先锋种的物种丰富度、个体密度和胸高截面积均增加,而后期...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燕旋 黄小波 郎学东 唐荣 张锐 李聪 李俊松 李有寿 王校海 苏建荣 李帅锋
[目的]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性状的差异,揭示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方法]本文基于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勐仑、补蚌和尚勇等片区3块1 hm~2动态监测样地的调查数据和木本植物功能性状数据,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冗余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阐明热带雨林木本植物群落的功能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1)乔木的叶面积、叶碳含量、叶干物质含量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均显著高于灌木和藤本,而藤本叶氮含量和比叶面积的群落加权平均值显著高于乔木和灌木。(2)乔木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高于灌木和藤本,而灌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均高于乔木和藤本。(3)乔木和藤本功能丰富度以及藤本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多度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增加而显著增大;乔木功能均匀度和功能分异度随土壤肥力的增大而显著增大,而灌木功能离散度随物种丰富度的增加而增大。(4)植物多度是影响乔木和灌木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而系统发育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土壤肥力是影响藤本功能性状群落加权平均值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同生长型木本植物群落在功能性状和功能多样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且植物多度和土壤肥力在热带雨林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维持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王家鸣
物种分布与共存一直是群落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评估各种环境因子对物种空间分布与共存的相对贡献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以海南尖峰岭60 hm2热带山地雨林原始林动态监测样地(大样地)首次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样地1500个20 m×20 m样方的平均海拔、坡度和凹凸度3个地形指标进行C-均值模糊聚类,将大样地划分为低海拔沟谷、陡坡、高海拔沟谷、山脊4等种地形类型;分析了不同地形条件下森林群落组成结构、物种多样性、地上部分生物量等数量特征的差异性;基于Torus转换检验,从多度和生物量两个方面比较了230种常见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家鸣 许涵 李意德 林明献 周璋 骆土寿 陈德祥
【目的】探讨热带山地雨林不同地形条件下物种组成及群落结构特征差异,评估物种与地形关联性,为进一步探索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共存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及其290种木本植物(胸径≥1 cm)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样地每块20 m×20 m样地的平均海拔、坡度和凹凸度3个地形指标进行C-均值模糊聚类,将60 hm2大样地分为不同地形类型,分析不同地形条件下群落物种组成、物种丰富度和植株密度的差异;采用Torus转换检验,对大样地中胸径≥1 cm的独立植株且种群个体数量大于6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林伟 陈红锋 秦新生 严岳鸿
海南铜铁岭热带低地雨林的物种种类十分丰富,在2 600 m2的样地中有维管束植物88科、186属、258种.植物分布区类型组成,主产热带、亚热带的科占79.55%,热带分布属占旧世界分布属的95.08%;热带分布种占种总数的98.84%.热带分布的科、属中,以泛热带分布的科、属最多,分别占科、属总数的62.50%,28.49%.种的分布中以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和中国特有成分占的比例最高,分别为55.43%和33.72%;分布至温带的科、属、种分别占科、属、种总数的19.32%,4.92%,1.16%.结果显示了铜铁岭低地雨林的热带北缘的性质.
关键词:
海南 铜铁岭 热带低地雨林 植物区系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彭超
棕榈藤是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森林中的一类攀援性植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我国棕榈藤主要分布于海南、云南、广西等较小区域。人工培育的棕榈藤林较少,相应的棕榈藤培育技术比较匮乏,因此亟待加强相关技术研究。本研究以海南岛甘什岭低地次生雨林棕榈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棕榈藤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阐明了该区域棕榈藤的生长分布特征,揭示了不同种类棕榈藤生长的主要限制和促进因子,并提出了棕榈藤资源培育措施,为棕榈藤高效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棕榈藤在该地区更新状况良好,但是不同棕榈藤的分布频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姚杰 丁易 周超凡 田立新 臧润国
【目的】阐明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相对重要性及其尺度效应,以期丰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基于海南热带天然林内建立的30个1 hm2动态监测样地,利用植被调查、树木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测定等数据,采用空间多尺度设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热带天然林中木本植物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及其随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1)30个1 hm2样地中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0.85±3.63)和(0.30±0.16)。α-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未表现出显著的变化;β-多样性表现出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2)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显著的正效应且多样性的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3)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较小尺度400~3 600 m2)、然后趋于平缓(中尺度3 600~6 400 m2),最后下降(较大尺度6 400~10 000 m2)的趋势。(4)α-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正效应显著强于β-多样性。(5)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且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明影响BEF关系的主要机制可能会因不同的空间尺度而变化。单一的空间尺度或局域小尺度的研究不足以充分、全面地理解BEF关系的影响机制。尽管在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异方面,β-多样性的作用低于α-多样性,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β-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探索跨空间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析视角。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β-多样性与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β-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如局域、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臧润国 杨彦承 刘静艳 余世孝 杨秀森
通过对海南岛霸王岭原始热带山地雨林中53个林隙的调查,研究了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基本特征和自然干扰规律。海南热带山地雨林林隙的形状近似于椭圆形,椭圆的长短轴比率不随林隙的大小而变化,基本上都在14左右;扩展林隙(EG)和树冠空隙(CG)在热带山地雨林景观中的面积比例分别为5352%和2522%,干扰频率分别为134%·a-1和063%·a-1,林隙干扰的返回间隔期约为160a。海南热带山地雨林中EG的大小一般变化在30~500m2左右,平均约为160m2,大多数CG的大小一般都变化在15~200m2左右,平均约为80m2。大多数的林隙是在40a以前形成的,而10~30a之前形成的林...
关键词:
热带山地雨林,林隙,自然干扰,海南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