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11)
- 2023(9852)
- 2022(8880)
- 2021(8500)
- 2020(7171)
- 2019(16734)
- 2018(16640)
- 2017(31851)
- 2016(17613)
- 2015(19697)
- 2014(19779)
- 2013(19607)
- 2012(18041)
- 2011(16160)
- 2010(15919)
- 2009(14548)
- 2008(13895)
- 2007(11838)
- 2006(10386)
- 2005(8782)
- 学科
- 济(68966)
- 经济(68899)
- 管理(46112)
- 业(43854)
- 企(36096)
- 企业(36096)
- 方法(32443)
- 数学(27232)
- 数学方法(26933)
- 学(20160)
- 农(18382)
- 地方(17177)
- 中国(15954)
- 业经(15034)
- 财(14756)
- 理论(12810)
- 农业(12676)
- 和(11381)
- 环境(11219)
- 贸(10850)
- 贸易(10844)
- 易(10438)
- 技术(10391)
- 教育(9819)
- 制(9764)
- 务(9435)
- 财务(9378)
- 财务管理(9364)
- 划(9189)
- 企业财务(8864)
- 机构
- 大学(246330)
- 学院(245554)
- 管理(99404)
- 济(88977)
- 经济(86883)
- 理学(86620)
- 理学院(85572)
- 管理学(84034)
- 管理学院(83599)
- 研究(82060)
- 中国(57614)
- 科学(55918)
- 京(52939)
- 所(41702)
- 农(41576)
- 江(39672)
- 业大(39538)
- 财(39006)
- 研究所(38761)
- 中心(36613)
- 范(35242)
- 师范(34797)
- 农业(32928)
- 北京(32544)
- 财经(32018)
- 院(30278)
- 州(29331)
- 经(28971)
- 师范大学(28297)
- 技术(26845)
- 基金
- 项目(175754)
- 科学(136779)
- 研究(126554)
- 基金(125799)
- 家(110242)
- 国家(109339)
- 科学基金(93292)
- 社会(76931)
- 社会科(72674)
- 社会科学(72651)
- 省(71376)
- 基金项目(68667)
- 自然(62931)
- 自然科(61339)
- 自然科学(61321)
- 自然科学基金(60186)
- 划(58743)
- 教育(57440)
- 编号(52105)
- 资助(52026)
- 成果(41453)
- 重点(39256)
- 发(37503)
- 部(37468)
- 创(36047)
- 课题(35787)
- 科研(33887)
- 创新(33557)
- 计划(32515)
- 大学(32062)
共检索到3446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梁智策 潘帅 刘飞 郭志强 申志新 蔡杏伟
海南半鲿(Hemibagrus hainanensis Tchang)为海南岛珍稀鱼类,其有关基础生物学及资源动态的研究极其匮乏。为了解海南半鲿的基础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共采集了体长(L)为42~289 mm的样本491个,运用生态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的性比、性体指标、繁殖力及卵径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具有雌雄异形现象,繁殖季节为5-7月,为单批产卵类型。海南半鲿50%性成熟体长(L_(50))为140.95 mm,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511±339)粒/尾,相对繁殖力平均值为(6.89±4.26)粒/g。海南半鲿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该特征是种群为了维持和增加生物量的主要策略之一。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余文娟 沈建忠 龚江 李乾 李春盛 王克雄 梅志刚
2016年4-12月在监利长江何王庙故道采集591尾样本,对长江中游贝氏(Hemiculter bleekeri)性比、初次性成熟大小、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产卵群体组成及繁殖力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贝氏总体雌雄性比1.44∶1,与1∶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繁殖期间雌雄比2.5∶1,非繁殖季节雌雄比为0.91∶1。繁殖群体年龄结构为1-3龄,以1龄补充群体为主,属于第Ⅱ类型。初次性成熟体长:SL♀50=8.08 cm,SL♂50=8.47 cm,最小观测性成熟个体分别为:雌性7.5 cm,体重6.65 g,1龄;雄性8.2 cm,体重8.13 g,1龄。根据成熟系数变化和性腺发育期观察,推测其繁殖季节为4-6月,可能延至7月份。贝氏绝对繁殖力为1 703~9 601粒/尾,平均为(5 876.6±1 837.8)粒/尾,与体重、性腺重均呈线性关系,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相对繁殖力(FW)为204.7~406.5粒/g,平均(322.3±49.7)粒/g,与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相对繁殖力(FL)为212.0~827.6粒/cm,平均(552.4±136.1)粒/cm,与体重幂函数相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邱盛尧 杨建敏 张锡佳 曲学忠 王世信 张培超 宫向红 张申 张信泽
根据 1 994~ 1 998年采集的 85 1个样品研究 ,结果表明 :山东北部近海栉江珧卵巢成熟度依据外部形态观察、切片镜检、卵子结构分析、卵径测量和成熟系数计算等分为Ⅰ~Ⅵ期。生殖腺周年内成熟一次 ,并存在形成、增殖、成熟和休止 4个阶段。产卵期 6~ 8月 ,盛期在 7月上旬~ 8月中旬 ,性成熟年龄 1龄 ,性比 5 3.5 0∶46 .5 0 ,个体繁殖力 1 73.1 0~ 5 381 .5 9万粒 ,单位卵巢重繁殖力 2 84.41万粒 /g。
关键词:
栉江珧 繁殖生物学 山东北部近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王德寿 罗泉笙
据外观和组织学特征将大鳍鳠卵巢分六个发育时期,由卵巢和成熟系数的周年变化规律证实它属一次性产卵类型,产卵期为5—7月,产后退回Ⅲ期越冬。雄鱼精巢栉状,尾区无生精能力。非生殖季节,精巢切片上也普遍具有精子细胞和精子。脂肪积累和消耗明显与性周期有关。雌雄性比为0.93:1,生殖群体中剩余群体约占70%,其中4、5龄鱼占全群的一半。性成熟最小型:雄鱼2龄,体长14.5 厘米,雌鱼3龄,体长 17.8厘米。
关键词:
大鳍鳠 繁殖生物学 性腺发育 生殖群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魏刚 黄林
嘉陵江鲶的卵母细胞划分为6个时相。第Ⅱ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第Ⅳ时相卵母细胞具漏斗状的精孔及椭圆形的精孔细胞。嘉陵江鲶的成熟年龄大多为1龄。生殖期雌雄比约为2:1。繁殖季节中雌鱼的成熟系数高达14.5%。对鲶进行人工催产,成功地获得了鲶的受精卵。鲶的受精卵圆形、绿色,膨大后其直径为4.05~4.57mm。温度在27.5~31℃时,幼鱼孵出需要29小时30分钟。初孵仔鱼全长为4.64~5.12mm。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兰国宝 阎冰
通过观察体腔生殖细胞发育的季节变化,研究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周期。研究样本采自北海市大冠沙至白虎头海区3个站点,1999年1月至2000年2月每月定期采集。观察结果表明,方格星虫雌雄异体;体腔内的生殖细胞最初成团附着在具有运动能力的滋养细胞上,卵原细胞经过细胞增殖期(1~2μm)、细胞质生长期(3~30μm)、滤泡膜形成期(30~70μm)、胶质膜形成期(70~160μm)和成熟期(≥160μm)5个发育时期;精原细胞的发育经过细胞增殖期、细胞生长期、细胞分化期和成熟期4个发育时期。方格星虫体腔内全年都有生殖细胞存在,卵细胞分期成熟,分批产卵。广西海区方格星虫繁殖期于每年4-9月,繁殖盛期为5...
关键词:
方格星虫 生殖细胞发育 产卵 繁殖周期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罗相忠 覃维敏 梁宏伟 沙航 邹桂伟
本研究对长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Changfeng)新品种的性腺发育、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力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龄长丰鲢的性腺发育不明显,处于Ⅰ期;2龄长丰鲢性腺均处于Ⅱ期,肉眼可分辨雌雄;3龄长丰鲢的性腺处于Ⅲ~Ⅳ期,部分个体发育到Ⅳ期,初次性成熟;4龄长丰鲢的性腺均发育至Ⅳ期,适宜繁殖。长丰鲢雌鱼的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冬龄,最小体质量为2.20 kg,最小体长为47.40 cm,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年龄3龄,最小体质量为2.10 kg,最小体长为52.30 cm。3、4、5、6龄长丰鲢的平均绝对繁殖力分别为617 641、761 167、1 598 551、1 684 025粒,平均相对繁殖力分别为218 616、129 342、215 769、215 657粒/kg;长丰鲢绝对繁殖力和体质量、体长均呈二项式相关。3龄长丰鲢卵径约为983.7μm,而4、5、6龄长丰鲢的平均卵径分别为1 082.6、1 069.2、1 090.0μm;初次性成熟的卵径较小,之后再次性成熟时卵径之间无明显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魏利平 邱盛尧 王宝钢 孙序范 王旭东
本文研究了脉红螺繁殖方式、繁殖季节、繁殖力、孵化、幼虫发育及变态和稚、幼螺发育过程 ,阐明了脉红螺在山东沿海每年只有一个繁殖期 ( 6~ 8月 ,水温 19~ 2 6℃ )。繁殖期内亲螺有多次交尾现象 ,平均每个雌螺产卵 2 .1次 ,产卵袋 65 5 .9个 ,每个卵袋平均含有受精卵 114 9粒 ,个体繁殖力 75 .4万粒。水温 2 1~ 2 2℃时面盘幼虫孵出时间为 2 0~ 2 6天 ,孵化率 80 .8% ,幼虫经过 2 8~30天发育变态为稚螺 ,5 7天后发育为幼螺。
关键词:
脉红螺 受精卵 繁殖生物学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学健 程家骅 沈伟 刘尊雷 袁兴伟
以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黄海南部捕获的644尾黄鮟鱇(Lophius litulon)为对象,对该种鱼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采样本性比接近于1︰1(2=2.61,P>0.05);但全长在251~400mm范围时,雄性个体数量远超过雌性(P<0.01);全长在450~550mm范围时,雌性个体数量多于雄性(P<0.01);全长大于550mm范围时,个体均为雌性;冬季,雄性个体数量占绝对优势(P<0.01)。利用逻辑斯蒂拟合方程估算的黄鮟鱇50%个体初次性成熟全长L50,雄性为332mm,雌性为483mm。通过对性腺指数的月变化和不同卵巢发育阶段雌性个体所占比例的分析,初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丽英 李绍平 谷安宇 李林玉 王馨 杨斌 严世武
对黄花蒿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蒿的物候期为9月上旬至9月下旬现蕾,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开花,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谢花,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种子成熟。开花过程中花部表型变化明显。黄花蒿为异花授粉作物,利用系统选育或组织培养,获得优良种源并保持优良特性,是目前有效的育种方法。
关键词:
黄花蒿 生物学特性 繁育系统 结实率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杨明生 陈金安 黄孝湘 李建华
赤眼鳟在长江流域曾广为分布,是一种重要的江河经济鱼类。2002~2004年,对产于长江一级支流府河孝感段及其附属湖泊,如野猪湖、王母湖和府河的一级支流———环河中的赤眼鳟进行了多次资源调查。通过对采自不同月份的186尾赤眼鳟标本进行解剖,测量了Ⅳ~Ⅴ期卵巢中卵母细胞的直径。Ⅳ期末卵巢中,Ⅱ~Ⅲ时相的卵细胞直径为0.39~0.52mm,卵细胞数占7.4%;IV~V时相的卵细胞直径为0.94~1.04mm,卵细胞数占92.6%;测定周年性成熟系数,其峰值出现在7月,雌鱼平均为28.8%,雄鱼为1.27%,刚产过卵的Ⅵ期卵巢,性成熟系数仅为0.78%,其卵巢切片显示很少见到Ⅲ、Ⅳ时相的卵母细胞。根据...
关键词:
赤眼鳟 繁殖 生物学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沈和定 陈汉春 陈贤龙 代欣欣 施志仪 冉福
用实验室小型试验、贝类育苗场生产性试验和自然群体实地观察的方法,结合养殖池塘内石磺(Onchidiumsp.)繁殖习性跟踪观察,2年内研究了沪浙地区石磺的繁殖季节,繁殖方式,繁殖力,受精卵的发育孵化,水温和盐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胚胎停止发育现象,幼虫发育及变态前形态变化,对石磺繁殖生物学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异体交配,体长5cm体重10g以上的个体为繁殖的主要群体,其生物学最小型为体长3.1cm和体重3.5g;交配期多在气温22℃以上的5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6~8月为繁殖盛期。产卵前经过5~10h的求爱和1~5h的交配过程,交配后15d左右产出受精卵,多在大潮...
关键词:
石磺 繁殖生物学 面盘幼虫 变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建璋 方家仲 朱植丰 绕道专 李生尧 姜存楷
本文研究了羊栖菜的有性生殖和营养繁殖。前者包括生殖托的发生、精卵的排放及合子的发育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后者主要为定株观察假根再生芽的发生。本研究为羊栖菜的人工育苗和资源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羊栖菜 繁殖生物学 有性生殖 营养繁殖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郭霞 佘济云 沈金明 周丹华
为了探讨南渡江流域历年的可持续性发展状况,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流域2005年~2011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盈亏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流域未来4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渡江流域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逐年增加,人均生态承载能力逐年降低,至2011年存在人均-0.137 822 hm2/cap的生态赤字;通过SPSS软件中的Holt线性趋势预测模型得到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为1.500 149 hm2/cap、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898 368 hm2/cap、人均生态赤字为0.601 78 hm2/cap;说明该区域自2011年后将处于不可持续性发展状态。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李安 李高俊 王世锋 柳淑芳 周永灿 申志新 薛献坵 蔡岩
本研究以海南南渡江野生唇?(Hemibarbus labeo)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秋水仙素,肾细胞直接制片法,分析唇?染色体核型和银染(Ag-NORs)。结果显示,唇?的二倍体染色体数目为50,核型公式为2n=18m+12sm+12st+8t,其染色体臂数(NF)为80,未发现异型染色体,Ag-NORs出现在第5对和第11对同源染色体的短臂末端。鮈亚科鱼类染色体进化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唇?具有鮈亚科鱼类的原始核型。本研究不仅补充了唇?的细胞遗传学数据,为研究鮈亚科/?属鱼类的分类与进化提供了数据资料,也为唇?的种质资源保护、种质改良等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
唇? 染色体 核型 银染 鮈亚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