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09)
- 2023(8382)
- 2022(7192)
- 2021(6661)
- 2020(5846)
- 2019(13172)
- 2018(13173)
- 2017(25541)
- 2016(14018)
- 2015(15301)
- 2014(15008)
- 2013(14515)
- 2012(13113)
- 2011(11838)
- 2010(11862)
- 2009(10697)
- 2008(10415)
- 2007(9012)
- 2006(7633)
- 2005(6745)
- 学科
- 济(56216)
- 经济(56169)
- 业(36750)
- 管理(36641)
- 企(29528)
- 企业(29528)
- 方法(29494)
- 数学(27209)
- 数学方法(26666)
- 农(14819)
- 中国(13460)
- 财(13106)
- 学(12961)
- 贸(11773)
- 贸易(11768)
- 业经(11544)
- 易(11425)
- 制(9981)
- 农业(9770)
- 地方(9534)
- 技术(8398)
- 务(8370)
- 理论(8358)
- 财务(8338)
- 财务管理(8325)
- 产业(8277)
- 银(7982)
- 银行(7942)
- 企业财务(7904)
- 环境(7715)
- 机构
- 学院(195832)
- 大学(195224)
- 济(77689)
- 经济(76254)
- 管理(75244)
- 研究(66882)
- 理学(66708)
- 理学院(65921)
- 管理学(64230)
- 管理学院(63908)
- 中国(48715)
- 科学(45861)
- 农(41668)
- 京(40790)
- 所(35754)
- 业大(35649)
- 农业(33468)
- 研究所(33410)
- 财(31922)
- 中心(29783)
- 江(27797)
- 财经(26499)
- 北京(25250)
- 院(24582)
- 范(24411)
- 经(24218)
- 师范(23957)
- 经济学(23823)
- 州(22132)
- 农业大学(22066)
- 基金
- 项目(142156)
- 科学(110782)
- 基金(103526)
- 家(94526)
- 研究(93850)
- 国家(93794)
- 科学基金(79116)
- 社会(59320)
- 省(56429)
- 社会科(56420)
- 社会科学(56405)
- 自然(55354)
- 基金项目(54800)
- 自然科(54186)
- 自然科学(54171)
- 自然科学基金(53223)
- 划(48582)
- 教育(43943)
- 资助(43846)
- 编号(35765)
- 重点(32833)
- 部(30572)
- 发(30044)
- 创(29834)
- 计划(29726)
- 科研(28534)
- 创新(28003)
- 成果(26731)
- 科技(26115)
- 大学(25405)
共检索到2686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董亚菲 刘慧 朱国平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是南大洋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生活史各阶段的生理过程与海冰密切相关。本研究基于开放获取数据库计算了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反映南极磷虾种群结构特征的5个参数,包括补充指数和幼体、雌性、雄性平均体长以及雌性个体占比,并结合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及周围3个水域的海冰面积、水深、海底复杂度以及南半球环状模(SAM)逐日指数构建广义加性模型,探讨了海冰与气候事件对磷虾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虾幼体、雄性磷虾平均体长与60日前的威德尔海西北部海域海冰面积呈显著的负相关,磷虾补充指数与当日和60日前的SAM呈显著的正相关。随着海底复杂性的增加,磷虾补充指数显著下降。4个海域的海冰面积变化对磷虾补充指数和其他种群特征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宇航 卓梦婷 朱国平 董思宋 沈心仪 张春玲 程灵巧 胡松
全球变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南极海冰和风场作为气候变化的关键因子,显著影响着渔船作业的安全及经济效率。相较于连续泵吸捕捞渔船,我国普遍采用传统渔船开展南极磷虾捕捞作业,该作业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本实验针对磷虾捕捞作业的适应性,基于1989—2020年美国国家冰雪中心海冰密集度数据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风场数据,获得气候变化下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 48.1亚区的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海冰密集度和风场的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显示,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处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的海冰和风速均呈减小趋势,较CCAMLR 48.2、48.3、48.4亚区,48.1亚区更适宜磷虾渔业捕捞作业。结合作业船位分布,渔船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布兰斯菲尔德中部海盆(CB)和东部海盆(EB)区域海冰密集度为0.15~0.2、较大风力(风力等级达6级及以上)天数在50~70 d的区域。1989—2020年海冰与风场对适宜作业天数的影响表现:区域内海冰影响下的适宜作业天数(海冰密集度<0.2的天数)有所增加,风场影响下的适宜作业天数(风力等级达6级以下的天数)减少。研究区域风力等级较低,相比之下,海冰对传统渔船作业的适宜性起主导作用。研究表明,未来传统渔船适宜作业天数将呈增加趋势,但海冰及风力的变化引起磷虾资源的变动需要在今后研究中予以考虑。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洵子 朱国平
南极磷虾为南大洋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但目前关于该物种栖息地研究仍较为有限,这不利于对该物种分布的理解以及资源管理。实验利用南极磷虾资源密度数据与海表面温度、海表面叶绿素、海表面高度、净初级生产力和季节性海冰覆盖等5个环境因素,通过12种算法的集成模型对南极磷虾栖息地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曲线、分类和回归树、多层感知机及递归分区和回归树等6种算法的性能优于其他算法;而尽管生物判别分析、主域分析以及最大似然估计模型的性能各月间有所不同,但整体上表现较差。其次,年际环境变化与南极磷虾潜在栖息地的时空模式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研究表明,南极磷虾适宜栖息地主要位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中部。本研究通过集成模型对南极磷虾栖息地的预测有助于南极磷虾资源的养护,探究南极磷虾的最佳渔场和未来可能成为重要渔区的空间。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董思宋 孔群群 朱国平
南极磷虾是南极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具有重要的商业开发潜力,但其集群的类型与分布存在较大时空异质性,这增加了南极磷虾资源评估的难度,也对南极磷虾渔业的海上作业与企业生产安排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为了探究布兰斯菲尔德海峡渔场内南极磷虾的集群分布和结构特征,提高渔船作业效率,基于渔船采集的声学数据,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昼夜差异和集群结构。结果发现,2020年秋季南极磷虾集群主要出现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侧的陆架水域,秋季集群数量随时间推移呈上升趋势,带状集群和散点状集群数量最多,大部分集群出现在0~150 m深的水层,但贴近海底的水层也存在部分南极磷虾集群。南极磷虾集群昼夜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总体呈现昼浮夜沉的反向昼夜垂直移动特征。白天以带状高密度集群为主,夜间则以低密度散点状集群为主。集群内资源量和集群长度呈正相关。研究表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白天的带状集群适合渔船捕捞。研究南极磷虾集群的分布特征有利于了解南极磷虾渔场形成特点,并提高渔船生产效率。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杨洋 王芮 童剑锋
近年来,南极磷虾渔业过于集中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这也使得该海区磷虾资源状况及其生态学特征日益受到关注。南极磷虾群具有较为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特征,开展此方面的研究可为探索其渔场形成机制提供基础数据,并为磷虾渔业反馈式管理提供参考。基于磷虾渔船上Simrad EK80记录的相关声学数据,使用Echoview软件判别声学数据中的磷虾群体,对2016年秋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南极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磷虾群昼夜垂直移动的因素。结果显示,3月和4月磷虾群深度基本维持在250 m以浅,虾群最大深度出现在日升时分的频次最高(22.9%),而最浅深度出现在夜间时分的频次最高(36.0%),同时在日升时分,虾群厚度达到最大值;白天磷虾群多集中在较深水层,夜间会上浮到较浅水层。随着月份的推移,磷虾群平均深度总体呈现加深的趋势。光强和海底深度是影响磷虾群深度变化的2个主要因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廖丹枫 方倩 朱国平
为了研究南极磷虾渔场汤氏纽鳃樽的食物组成及其影响因素,实验基于2020年3—4月在布兰斯菲尔德海峡采集到的汤氏纽鳃樽样本,通过分析肠道内容物确定了其食物组成,并进一步分析了其食性的月间以及生活史阶段间差异。结果发现,汤氏纽鳃樽主要摄食硅藻和浮游动物,还少量摄食纤毛虫、原生动物等,优势饵料为羽状环毛藻;汤氏纽鳃樽的摄食存在着月间差异,表现为3月大量摄食优势硅藻即羽状环毛藻,而4月末羽状环毛藻的摄食数量显著降低。此外,汤氏纽鳃樽的摄食还存在着显著的生活史阶段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南大洋汤氏纽鳃樽的食性研究提供参考,为阐明汤氏纽鳃樽与南极磷虾间的营养关系提供基础数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雨 朱国平
斯科舍海是南极磷虾资源分布最为密集的海域,也是磷虾渔业的传统渔场,但该海域磷虾种群结构较为复杂且多变。种群中的雌性群体对于种群的结构稳定与规模维持极为关键。为了解该海域磷虾资源中雌性群体的结构与动态,本研究利用2016—2022年1—9月由渔业调查随机收集的样本,对该海域雌性磷虾群体的结构时空变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各年间雌性磷虾的发育阶段存在显著差异,2016—2022年间,磷虾种群中主要以亚成体占优,其次为成体,而幼体的比例较低。由性腺成熟度年变化来看,亚成体2FC和2FD个体的比例多高于2FB个体。季节上,冬春季的群体结构较为简单,而夏秋季的种群结构非常复杂,冬季亚成体比例占绝对优势。此外,各区域(南极半岛、南奥克尼群岛和南乔治亚岛)间的雌性磷虾群体结构存在差异;南奥克尼群岛区域的成体比例最高(65.4%),而南乔治亚岛区域的亚成体在种群中占绝对优势(89.9%),未出现幼体。
关键词:
磷虾 种群结构 南极半岛 性腺成熟度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碧雪 张海亭 朱国平
斯科舍海蕴含着丰富的南极磷虾资源,是重要的南极磷虾渔场,该海域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为了解该海域冬季南极磷虾的种群结构变动,以明晰渔场的变化,并探究南极磷虾的越冬机制,利用2017年5—8月渔业资源调查随机收集的样本,对冬季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东北水域南极磷虾种群结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17年冬季各月南极磷虾性比差异不大,均为雌性占比稍高于雄性,且各月性成熟度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而言,雌性磷虾在整个冬季月份,除个例外均为未成熟个体。对于雄性磷虾,5月未成熟个体少于成熟个体;6月未成熟个体多于成熟个体;7月未成熟个体显著多于成熟个体;8月均为未成熟个体。对于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和南乔治亚岛两区域,整体来说,随月份增加,磷虾雌、雄个体的成熟个体数量减少,而未成熟个体数量逐渐增加。通过历史资料对比可知,斯科舍海冬季磷虾种群结构存在较为显著的年际和年间变化。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董思宋 朱国平
为了解自愿限制区(VRZ)的建立对南极磷虾渔业及渔场选择所造成的影响,将CCAMLR 48.1亚区南极磷虾渔场分为8个区域,在原有VRZ基础上构建了模拟限制区,分析了VRZ设立前后不同区域内渔船作业产量和效率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部分渔业捕捞行为均发生在40 km限制区基线内。随着VRZ的设立,渔场分布逐渐向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内移动,48.1亚区内产量下降,作业时长呈现缩短趋势,作业效率有所降低。若48.1亚区的区域管理沿模拟限制区发展,则会导致磷虾渔业可作业时长缩短,可选择渔场减少,捕捞成本升高,作业效率显著降低。为此,建议我国应大力发展连续泵吸作业方式,提升渔场掌控能力,加强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
关键词:
南极磷虾 渔场分布 渔业管理 自愿限制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朱小艳 夏辉 李莹春 徐怡瑛 徐鹏翔 许柳雄
为了解中国南极磷虾渔业主要渔场——南设得兰群岛水域南极磷虾种群动态,利用渔业科学观察员收集的生物学数据,在将研究区域划分成10'×10'小尺度单元的基础上,实验分析了南设得兰群岛夏季南极磷虾种群组成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23个单元中,雌性未成体(F2)的比例最高(42.1%),其次为雌性成体(F3,35.6%),雄性个体所占比例不足20%,且均为未成体(M2),而幼体(I1)的比例仅占2.7%。12月中旬,I1阶段的磷虾个体占有一定的比例(9.6%),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较F3阶段高。12月下旬的情况与1月上旬较为相似,I1个体未出现在调查样本中,M2阶段磷虾个体比例下降,F3阶段磷虾个体比例...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朱国平
基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CCAMLR)统计公报(Statistical Bulletin,Volume 23)提供的数据,利用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ve model,GAM),实验对1998—2009年南极半岛北部(CCAMLR 48.1、48.2和48.3小区)内的南极磷虾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表温和叶绿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模型对3个小区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CPUE)总偏差解释率分别为51.11%、69.25%和65.82%,其中各小区贡献最大的因子均为月份。199...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全富 侯艳华 缪锦来 徐仲 阚光锋 李光友 沈继红
以南极海冰细菌(Colwellia sp.NJ341)为材料,从蛋白质、酶和脂肪酸等方面对0℃下低温适应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与15℃相比,0℃下菌株NJ341的生长量和蛋白质含量处于较高值;不饱和脂肪酸C16∶1ω9和C16∶1ω7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C18∶1显著下降(P<0.05);脂质过氧化的重要参数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但在4~-5℃变化幅度不大;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力在8~22℃温度范围内没有检测到,而在4~-5℃范围内其活力极显著增加(P<0.01)。这些重要生理参数的变化将有助于了解低温微生物在接近冰点温度下的适应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建业 石桂华
南极磷虾资源量较大,但开发技术要求高。2008年我国有关政策明确了"支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开发南极磷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我国远洋渔业提供一个新的机遇,并可缓解我国管辖海域渔业资源压力、为国内养殖业提供饲料来源。捕捞与加工技术的发展以及养殖业对饲料需求的增加,将会促进各国对南极磷虾资源的开发。南极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从1991年开始制定有关磷虾的养护措施。对于确定磷虾渔业,其养护措施规定的内容主要有:作业方式的准入、预防性捕捞限额、触发水平、渔期、观察员、数据收集、海洋环境保护等。探捕渔业需要得到养护委员会的批准方可进行,且在数据收集等方面比确定渔业严格。预计未来的磷虾渔业管理在数据报告、观察员覆...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左涛 陈丹 赵宪勇 吴强 李显森
根据2010年1月23日-2月13日在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和南奥克尼群岛邻近海域渔场采集的南极大磷虾(Euphausia supErba Dana)样品,分析了南极大磷虾数量、个体体长分布和发育期组成等种群结构特点。样品由330μm和500μm浮游生物网垂直拖网和表层水平拖网两种采集方式所获。结果显示,采集样中,南奥克尼群岛水域的南极大磷虾平均密度为1.92 inD/m3,高于南设得兰群岛水域的相应值(0.35 inD/m3);出现的南极大磷虾个体发育期包括Ci至Ciii期原蚤状幼体、Fi至FiV期和FVi期蚤状幼体、未成体、成体(包括雌体和雄体);各发育期个体中,原蚤状幼体数量较多;原蚤状幼体、...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慧 朱国平
南极磷虾是南极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其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为了分析不同空间尺度对南极磷虾资源空间格局的影响,实验利用1996—2011年南极半岛海域的南极磷虾生物量数据,通过全局Moran’s I、Geary’s C与Ripley’s K函数对该资源的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对不同空间尺度下各空间指标进行变点检测。结果显示,全局Moran’s I值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而降低,Geary’s C值先增大后降低。广义估计方程的结果显示,空间尺度和距离均对K′值有着显著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极半岛海域南极磷虾呈现高密度聚类分布,但资源聚集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减弱。基于多种检测方法的变点分析结果显示,25′×25′是多个空间指标发生质变的空间尺度,可作为1′×1′~60′×60′尺度内此类研究开展比较分析的尺度阈。本研究探讨了南极磷虾资源空间分布的尺度效应,为进一步开展区域性南极磷虾资源时空分布以及渔场形成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南极磷虾 空间格局 变点检测 尺度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