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30)
- 2023(8602)
- 2022(7830)
- 2021(7461)
- 2020(6270)
- 2019(14635)
- 2018(14752)
- 2017(28551)
- 2016(15656)
- 2015(17728)
- 2014(17683)
- 2013(17534)
- 2012(15898)
- 2011(14210)
- 2010(13934)
- 2009(12479)
- 2008(11932)
- 2007(10078)
- 2006(8647)
- 2005(7329)
- 学科
- 济(58652)
- 经济(58588)
- 管理(43911)
- 业(41347)
- 企(35106)
- 企业(35106)
- 方法(29833)
- 数学(25806)
- 数学方法(25502)
- 农(14995)
- 学(14647)
- 中国(14104)
- 财(13923)
- 业经(13010)
- 地方(12112)
- 理论(10697)
- 和(10363)
- 农业(10064)
- 贸(10049)
- 贸易(10045)
- 易(9733)
- 技术(9730)
- 环境(9591)
- 务(9316)
- 财务(9258)
- 财务管理(9244)
- 制(9145)
- 企业财务(8755)
- 教育(8686)
- 划(8444)
- 机构
- 大学(218813)
- 学院(216749)
- 管理(90086)
- 济(79607)
- 理学(79206)
- 理学院(78343)
- 经济(77703)
- 管理学(76904)
- 管理学院(76535)
- 研究(70814)
- 中国(49766)
- 科学(47261)
- 京(46756)
- 农(36496)
- 所(35943)
- 业大(35608)
- 财(34524)
- 研究所(33324)
- 中心(31472)
- 江(29742)
- 北京(29257)
- 农业(28914)
- 财经(28680)
- 范(28616)
- 师范(28317)
- 经(26124)
- 院(26009)
- 州(24833)
- 技术(23775)
- 师范大学(22986)
- 基金
- 项目(157769)
- 科学(122852)
- 研究(113711)
- 基金(113625)
- 家(99336)
- 国家(98515)
- 科学基金(84469)
- 社会(68706)
- 社会科(64986)
- 社会科学(64967)
- 省(62281)
- 基金项目(61512)
- 自然(57230)
- 自然科(55866)
- 自然科学(55850)
- 自然科学基金(54818)
- 划(52395)
- 教育(51779)
- 资助(46943)
- 编号(46896)
- 成果(37384)
- 重点(34857)
- 部(33988)
- 发(32920)
- 创(32788)
- 课题(31752)
- 科研(30617)
- 创新(30485)
- 项目编号(29261)
- 大学(29170)
共检索到2978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许文军 徐汉祥 Jeff Shield 施慧 史海东
血卵涡鞭虫是导致海产甲壳类疾病的主要寄生虫病原之一,国内迄今尚未见相关报道。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对海水养殖甲壳类病害的研究结果,较系统地综述了国外甲壳类寄生血卵涡鞭虫的研究进展,包括分类地位、生活史、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组织病理以及诊断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旨在为中国海水养殖蟹类血卵涡鞭虫病害的研究与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甲壳类 血卵涡鞭虫 病害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谢建军 许文军 施慧 徐汉祥 史海东 张静
以寄生于三疣梭子蟹血淋巴中的血卵涡鞭虫虫体为抗原,制备了多克隆血清抗体。抗体经健康梭子蟹血淋巴吸附处理后,间接ELISA检测效价达7 680。应用该抗体建立了血卵涡鞭虫的间接荧光抗体检测技术(IFAT)。采用常规显微镜检、PCR及IFAT 3种方法对采集的养殖青蟹、梭子蟹及海捕梭子蟹等18个样本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常规显微镜检阳性检出率为33.3%,而IFAT及PCR检测阳性率77.8%,符合率达100%;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梭子蟹血细胞则未被染色;可检测到血卵涡鞭虫不同生活阶段的营养体、腰鞭孢子及合孢体阶段。为血卵涡鞭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生活史研究提供了简便实用的方法。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施慧 张静 谢建军 许文军 徐汉祥 史海东
血卵涡鞭虫病是海水甲壳类的重要寄生虫病,其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危害非常严重。本研究根据GenBank中已登录的血卵涡鞭虫(Hematodinium sp.)ITS1序列设计了1套引物,该引物可识别目标基因中6个不同区段。以此套引物建立了一种基于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的血卵涡鞕虫病诊断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套引物对血卵涡鞕虫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有效检出血卵涡鞕虫。敏感度试验结果表明,该LAMP技术的灵敏度比常规PCR技术高4个数量级。分别运用LAMP和常规PCR技术对25份临床疑似病例进行检测,LA...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施慧 许文军 李鹏飞 徐汉祥 史海东
"黄水病"是目前锯缘青蟹养殖过程中的主要疾病之一,病蟹主要症状表现为肌肉白浊,体液呈土黄色或浊白色牛奶状。因该病流行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高,给青蟹养殖业主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地影响了青蟹养殖的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病蟹体液中发现大量疑似血卵涡鞭虫的寄生原虫,应用已建立的梭子蟹血卵涡鞭虫病的PCR检测方法对患"黄水病"青蟹进行检测。结果从患病青蟹组织的DNA中扩增出产物大小为585bp的特异性目的片段,经序列分析比较,与三疣梭子蟹上发现的血卵涡鞭虫的序列同源,同源性达99.7%。综合病原流行病学调查、组织病理学、电镜观察等分析结果,初步确定血卵涡鞭虫是引起养殖青蟹"黄水病"的重要病原。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蒋瑞 刘必林 张健 陈新军 倪震宇 林静远
甲壳类特有的蜕壳现象,使其能够记录年龄信息的外骨骼周期性消失,因此甲壳类的年龄鉴定一直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年龄鉴定是评估甲壳类渔业资源的基础,鉴定甲壳类年龄的方法主要有饲养法、标记重捕法、体长频度法、脂褐素分析法、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和硬组织生长纹分析法。饲养法、标记重捕法和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较准确,然而由饲养法得到的数据不适用于实际野生环境,放射性同位素分析法花费较高,因此,这两种方法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应用最广泛的标记重捕法和体长频度法也存在不足之处。相对于体长频度鉴龄技术而言,脂褐素分析法优势明显,但是
关键词:
甲壳类 年龄与生长 年龄鉴定方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查智辉 施慧 许文军 谢建军 孙忠
用血卵涡鞭虫可溶性抗原免疫BALB/c小鼠,经常规融合、间接ELISA方法筛选,将所得阳性克隆再经3次亚克隆后,共获得3株针对血卵涡鞭虫的单克隆抗体(2B2、3G4、4G7),单克隆抗体亚类鉴定表明,三者为IgG类抗体。用筛选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小鼠腹水抗体,其细胞上清及腹水效价分别为5.12×10-4和8.00×10-4。进一步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间接荧光抗体方法对单抗特异性进行鉴定,阳性虫体被染上黄绿色荧光,而正常梭子蟹血淋巴则未被染色。用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兔抗血清以羊抗鼠HRP-IgG为酶标抗体,建立了检测血卵涡鞭虫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对血卵涡鞭虫阳性标本检测符合率为1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霁宇 佟金
天然生物材料结构及其性能或功能相关性研究是仿生材料研究的基础。分析了甲壳类昆虫生物材 料性能、微观结构研究,如复合微观结构、孔道、金属含量、润湿性与表面形貌和表皮外长物等微观结构。并介绍 了纤维增强应用模型、孔洞拨出增韧模型、表面减粘降阻模型、纳米力学测试技术等方面仿生研究的最新进展。
关键词:
甲壳类昆虫 仿生 微观结构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施慧 许文军 徐汉祥 李鹏飞 史海东
血卵涡鞭虫病是近年来三疣梭子蟹养殖过程中发生的一种危害较大的流行性疾病,患病蟹的体液和肌肉组织中有大量的血卵涡鞭虫寄生。该病多发生于每年9~11月份的夏秋季节,会在短时间内出现死亡高峰。因该病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危害严重,对三疣梭子蟹养殖业发展影响很大。本文根据GenBank中登陆的血卵涡鞭虫18S rDNA和ITS1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血卵涡鞭虫病的PCR检测方法,从感染血卵涡鞭虫的三疣梭子蟹组织DNA中扩增出产物大小为585 bp的DNA片段。本方法可快速、特异地检测出三疣梭子蟹感染和携带血卵涡鞭虫的状况,为三疣梭子蟹的健康养殖和血卵涡鞭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快速、简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潘鲁青 金彩霞
Crustacean,especially crabs and shrimp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objects in world aquaculture.Hemocyanins(Hcs) are the very important chromoprotein accounting for more than 90% of all the crustacean hemolymph protein.In recent years,many investigations have been focused on Hcs.In this pape...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盖建军 王丽卿 刘其根 陈马康 陈来生 任丽萍 洪荣华
研究了浙江千岛湖2004年浮游甲壳类的群落结构组成及现存量的时空变化。千岛湖浮游甲壳类主要由33种组成,其中桡足类14种,优势种为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特异荡镖水蚤(Neutrodiaptomus tumidus)、球状许水蚤(Schmackeria forbes)、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s)等;枝角类19种,优势种为透明溞(Daphnia hyaline)、象鼻溞(Bosminaspp)、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等。桡足类年平均密度为8.26±1.25 ind/L,年均生物量为0.13±0.09...
关键词:
千岛湖 枝角类 桡足类 生物密度 生物量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
关键词:
甲壳类 群落结构 年际变化 渤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琳琳 蒋日进 徐义平 印瑞 陈峰 陈鹏 彭欣
根据2016年5月份、8月份、11月份和2017年2月份在乐清湾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聚类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对该海域甲壳类的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海域共鉴定出甲壳类43种,隶属于2个目、18个科、28个属,全年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和哈氏仿对虾。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间变化差异显著,夏季甲壳类种类数最多,冬季最少,优势种种类季节变化较小。对不同水深带的甲壳类群落结构分析发现,5~10 m种类数最多,小于5 m和大于10 m种类数较少。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水深甲壳类群落的丰富度指数(D)存在显著差异,均匀度指数(J’)和多样性指数(H’)均无显著差异。冗余分析结果显示,温度、水深和浑浊度是影响乐清湾甲壳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其中水深对甲壳类分布的影响较大。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吴强 李忠义 王俊 单秀娟 金显仕
基于20092010年及20122015年夏季(8月)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资料,研究了渤海甲壳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结果显示:(1)调查共捕获甲壳类33种,隶属于2目21科29属,其中虾类16种,蟹类16种,虾蛄1种;(2)甲壳类生态优势种类组成随年份变化,口虾蛄在每个年份均为绝对优势种;(3)20092013年,渤海甲壳类的物种数目、生物量和个体数密度均持续下降,20142015年逐步恢复;(4)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分析(MDS)将6个调查年分为4个群组,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表明
关键词:
甲壳类 群落结构 稳定性 年际变化 渤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强 王俊 李忠义 陈瑞盛 孙坚强 金显仕
为了解黄渤海甲壳类动物资源状况,于2010年5月采用底拖网调查,对黄渤海甲壳类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黄渤海共捕获甲壳类32种,其中虾类18种,蟹类13种,口足类1种;不同海区优势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脊腹褐虾在各海区均为优势种,是黄渤海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甲壳类物种之一;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平均相对资源密度组成进行研究,各海区甲壳类生物量均以蟹类密度最高,黄渤海蟹类平均相对资源量为2.97 kg/h,丰度均以虾类密度最高,黄渤海虾类平均资源密度为1 825 ind/h;对黄渤海甲壳类生物量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各海区生物量排序为黄海北部>黄海南部>黄海中部>渤海;对黄渤海各海区甲壳类的生...
关键词:
甲壳类 群落结构 多样性 相似性 黄渤海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孙盛明 祝孟茹 潘方艳 王柠 傅洪拓 戈贤平
氧是众多生物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动物处于低氧环境时,机体的生化反应和生理功能也会相应发生改变,严重时可引起一系列机体损伤甚至死亡。低氧胁迫下的应激机制是涉及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调控过程,与哺乳动物相比,甲壳动物的低氧应激与分子适应机制尚不明晰。本文分析了低氧胁迫产生原因,并从生理层面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胁迫的应激反应和生理适应策略、以及低氧对甲壳动物的行为、存活、抗氧化能力和代谢的影响,又从HIF-1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凋亡通路阐述了甲壳动物对低氧环境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本文在总结低氧信号传导及其调控通路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低氧胁迫对甲壳动物影响的预防和调控手段,包括选育耐低氧新品种和营养调控手段,以期为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甲壳动物低氧应激和分子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甲壳动物 低氧 缺氧诱导因子 分子调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