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83)
2023(3796)
2022(3237)
2021(2849)
2020(2253)
2019(5303)
2018(5331)
2017(10302)
2016(5438)
2015(6252)
2014(6113)
2013(6249)
2012(5685)
2011(5123)
2010(5365)
2009(4609)
2008(4461)
2007(3906)
2006(3502)
2005(2968)
作者
(14859)
(12249)
(12203)
(11565)
(8339)
(5734)
(5679)
(4724)
(4650)
(4413)
(4205)
(4102)
(4043)
(3863)
(3833)
(3666)
(3653)
(3589)
(3584)
(3480)
(3008)
(2903)
(2886)
(2781)
(2768)
(2625)
(2622)
(2619)
(2615)
(2412)
学科
(20312)
经济(20291)
管理(14201)
(12552)
中国(10566)
地方(7276)
(6584)
企业(6584)
服务(6487)
工作(6104)
方法(6085)
城市(5950)
数学(5243)
数学方法(5193)
服务业(4990)
(4663)
贸易(4660)
(4434)
(4393)
业经(4317)
(4229)
(4228)
城市经济(4190)
(4163)
读者(3754)
(3721)
环境(3676)
理论(3509)
(3208)
产业(3206)
机构
大学(71898)
学院(71572)
管理(28577)
(27067)
经济(26037)
研究(24831)
理学(23959)
理学院(23625)
管理学(23355)
管理学院(23183)
中国(17987)
(15651)
科学(15273)
(12595)
中心(11979)
(11596)
(11347)
(10584)
师范(10496)
研究所(10404)
(9726)
(9663)
北京(9642)
财经(9386)
(8632)
业大(8608)
师范大学(8515)
(8466)
经济学(8172)
图书(8136)
基金
项目(51393)
科学(40303)
研究(39190)
基金(36139)
(30994)
国家(30745)
科学基金(26782)
社会(25464)
社会科(24062)
社会科学(24052)
(20068)
基金项目(19536)
编号(17092)
(16993)
教育(16743)
自然(15947)
自然科(15572)
自然科学(15570)
自然科学基金(15250)
成果(14387)
资助(13231)
(11663)
重点(11342)
课题(11151)
国家社会(10750)
项目编号(10706)
(10467)
(10388)
创新(9734)
发展(9453)
期刊
(30645)
经济(30645)
研究(21161)
中国(15963)
图书(11158)
(9249)
管理(9208)
学报(8979)
书馆(8434)
图书馆(8434)
科学(8209)
教育(7581)
(6885)
城市(6650)
大学(6627)
技术(6270)
学学(5915)
问题(5718)
(5260)
金融(5260)
(5042)
业经(4758)
经济研究(4745)
情报(4627)
农业(4423)
(4354)
论坛(4354)
财经(4032)
现代(3895)
(3620)
共检索到111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锦海  刘阳  项依帆  
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在陆地上取得翻天覆地的进步,而在海洋上的活动相比较而言变化较慢。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科技的限制,也是海洋活动的组织形式长期没有突破。陆地上城市的组织形式由一开始的游牧聚落逐渐发展到后来的定居,接着在规模上由"村"到"镇",最后形成"城市"。海上城市和陆上城市最基本的区别在于一个在土地上、一个在水上。而实际上现代技术完全可以弥补两者的物质形态的差别,但是由于高昂的运营成本使得海上城市一时难以发展。设想,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如果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平衡海上城市的运营成本,那么海上生活的梦想是不是离我们更进一步了呢?本文从城市的公共服务特性出发,在远洋渔业方面探索一个海上城市组织建设的模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吴锦海  刘阳  项依帆  
几千年来人类活动在陆地上取得翻天覆地的进步,而在海洋上的活动相比较而言变化较慢。主要原因不仅仅是科技的限制,也是海洋活动的组织形式长期没有突破。陆地上城市的组织形式由一开始的游牧聚落逐渐发展到后来的定居,接着在规模上由"村"到"镇",最后形成"城市"。海上城市和陆上城市最基本的区别在于一个在土地上、一个在水上。而实际上现代技术完全可以弥补两者的物质形态的差别,但是由于高昂的运营成本使得海上城市一时难以发展。设想,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如果有一种商业模式可以平衡海上城市的运营成本,那么海上生活的梦想是不是离我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商志强  刘建峰  迟本坤  
一、基本状况 烟台市远洋渔业从1992年开始起步,到1997年6月底,全市累计派出远洋渔船171艘,在外作业人员2000多人,全市远洋捕捞产量和产值分别为48106t和34108万元。目前,全市在外作业渔船48艘,分布在莫桑比克、摩洛哥、泰国和斯里兰卡等国家海域,占山东省同期在外作业远洋渔船总数的52.75%。产量、产值分别为7244t和4994万元,各占全省的64.71%和48.44%。 烟台市发展远洋渔业的主要原因: 第一,近海渔业资源日益衰退,迫使我们走远洋捕捞之路。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衰退之势日益明显。目前,我国北方沿海经济鱼类基本形不成渔汛,过去主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明德  
1992年7月5日,上海远洋渔业公司从日本购买的1艘远洋冷藏运输船由日本驶抵上海。该轮是根据上海远洋渔业公司与日本大洋渔化株式会社于1992年5月9日签订的购船合同购买的。该轮原名“圣德丸”号,现被命名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韦有周  赵锐  林香红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新时期的重大发展战略。目前,我国远洋渔业作业范围遍及世界主要渔区,契合"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方向,在能力和空间、制度框架、国际合作基础等方面具备了加快发展的良好基础。但远洋渔业发展也面临着整体布局缺乏、企业能力不足、管理和协调机制不完善、外部约束增强等挑战。国家应从战略定位、全球布局、战略支点、企业能力、管理和协调、两岸合作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以实现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目的。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吴明德  
据来自中国水产总公司的消息,中国正在不断扩大远洋渔业的作业规模。在过去6年里,投资了总额达8千万美元的资金,购买渔船、建立联营企业,在随后的5年里,将投入9200万美元。中国于1985年才开始远洋捕鱼。那时,沿海水域的过度捕捞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顾婷  李灵稚  
远洋渔业的发展有助于一国缓解近海渔业资源匮乏的压力,转移过剩的渔业产能,参与国际资源的利用和竞争。近年来,中韩在黄海水域的远洋渔业活动有合作也有冲突,双方应进一步深化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介绍了《中韩渔业协定》下黄海水域的划分,分析了中韩远洋渔业的发展概况,以及双方在黄海海域开展远洋渔业合作和出现冲突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韩远洋渔业在黄海深化合作的对策建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楼加金  
随着人类对水产品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加上工业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海洋渔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由于过度开发利用等原因,世界传统渔场的渔业资源急剧衰退。很多国家又相继实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使得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1890年,英国率先组织拖网船队远征冰岛海域捕捞鳕鱼,揭开了远洋渔业的序幕。随后,苏联、日本、波兰、南朝鲜、中国台湾省等也相继发展了远洋渔业,并逐渐成为这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卢昆  郝平  
本文以远洋渔业产量为因变量,选取远洋渔船总功率、总吨位和远洋渔业从业人员为自变量,对1996—2014年我国6个远洋渔业主产省份的远洋生产进行随机前沿分析。研究发现,中国远洋渔业生产目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并且出现了技术恶化的迹象;技术因素是导致中国远洋渔业产能低下的主要因素,远洋渔船装备水平对中国远洋渔业产量的贡献程度最高,2006年以来中国远洋渔业生产技术效率总体呈下降态势。增加远洋渔船科技研发投入,提高远洋渔船装备技术水平;加大远洋渔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远洋渔业人员操作技能;统筹调整远洋渔船柴油补贴政策,拓展新型远洋渔业国际合作关系是新时期确保中国远洋渔业有效支撑蓝色粮仓建设的关键抓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扶持和壮大我国远洋渔业研究》课题组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议中第一次提出要"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将远洋渔业作为一个产业,科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王金奎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已成为人类第二大生存和发展空间。在世界各国正面临过度捕捞鱼类资源的压力与挑战的背景下,我国海洋渔业方面同样也存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陈新军  
远洋渔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我国远洋渔业从1985年起步,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进入新时代,国家对推进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总体安排,为此,在总结和分析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远洋渔业的产业特点,结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提出了我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及其产业要求。建议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要开展三大产业工程和三大保障体系的建设,即现代化的远洋渔业捕捞船队、水产品质量控制与冷链系统、零废弃物的水产品综合利用等三大产业工程,以及远洋渔业资源环境监测体系、远洋渔业生产与管理监控系统、全球远洋渔业治理研究中心等三大保障体系。同时,从产业优化发展、科技持续创新、国际渔业治理、制度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提出了我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建议与对策,期望为我国远洋渔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乐家华  俞益坚  
当今世界各国对渔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以及劳动力等问题日益重视,远洋渔业发展正处于新的变革时期。通过研究近年世界各远洋国家在渔船、产量、加工贸易等方面的变化,总结出世界远洋渔业发展特点:主要渔业国家远洋减船趋势十分明显、投资领域和投资主体扩大并呈多元化、国际远洋渔业海外基地数量增加且竞争激烈等。在全球渔业资源分配不均的形势下,远洋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进展继续加快,结合目前各国远洋渔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及方向,分析世界远洋渔业的发展趋势:各国无论是在渔船数量、生产规模,还是投资范围、投资主体、海外基地建设等方面,走向属地化和规范管理,各国应对全球渔业资源衰竭的举措更加有力;产品可追溯、标准化体系等成为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建设任务。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许振琦  汪金涛  雷林  吴峰  陈新军  
远洋渔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由于远离陆地和港口,缺少有效的观测和监管手段,不利于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船舶自动监控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是现代船舶必备的航海设备,该设备产生的数据具有覆盖范围、精度高等特征,已成为研究远洋渔业的重要数据源。本文通过分析AIS数据的特性及其处理方法和国内外AIS技术的发展应用,阐明了AIS在远洋渔业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了AIS数据在远洋渔业中的三种主要应用方向及对应的研究方法,包括渔船作业状态识别与中心渔场预报、远洋渔船监管与非法捕捞行为监测和海洋环境保护与海洋栖息地管理,通过对比论述了各研究方法的优缺点。最后对AIS数据在远洋渔业应用中均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总结,对相关的研究方法所存在缺点和不足进行探讨,提出了AIS数据应用于远洋渔业的优化方向,期望为远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