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58)
2023(9701)
2022(7698)
2021(7402)
2020(6038)
2019(14106)
2018(14461)
2017(26981)
2016(14722)
2015(16850)
2014(16696)
2013(16085)
2012(14820)
2011(13377)
2010(13575)
2009(12579)
2008(12682)
2007(10971)
2006(10254)
2005(9627)
作者
(40772)
(34096)
(33890)
(32715)
(21898)
(16115)
(15395)
(13184)
(13072)
(12236)
(12039)
(11579)
(11240)
(11217)
(11035)
(10566)
(10130)
(9943)
(9912)
(9590)
(8938)
(8343)
(8320)
(7869)
(7859)
(7716)
(7525)
(7398)
(6841)
(6838)
学科
(60459)
经济(60378)
管理(34344)
(32419)
(25053)
企业(25053)
中国(22596)
方法(20937)
(18202)
数学(18062)
数学方法(17871)
(15223)
业经(14534)
(13981)
贸易(13969)
(13700)
(12951)
(12173)
农业(11495)
(11466)
银行(11447)
(11413)
(11098)
(11005)
金融(11002)
地方(10784)
(10149)
理论(9755)
体制(9135)
教育(8253)
机构
大学(207369)
学院(204325)
(90315)
经济(88706)
研究(81494)
管理(70520)
中国(63284)
理学(59262)
理学院(58492)
管理学(57444)
管理学院(57072)
科学(46970)
(46186)
(42070)
(42032)
研究所(38194)
中心(34648)
(34179)
财经(32343)
(31273)
(30552)
北京(30279)
师范(30269)
(29704)
经济学(29499)
(28897)
业大(26784)
农业(26533)
经济学院(26384)
师范大学(24784)
基金
项目(129978)
科学(102268)
研究(98035)
基金(94540)
(83801)
国家(83179)
科学基金(69205)
社会(63008)
社会科(59641)
社会科学(59623)
基金项目(48593)
(47140)
教育(45724)
自然(41876)
(41604)
自然科(40934)
自然科学(40919)
自然科学基金(40230)
编号(39003)
资助(38615)
成果(34124)
重点(30615)
(30302)
(29227)
课题(28513)
国家社会(27585)
中国(27454)
(26889)
教育部(26034)
(25493)
期刊
(105471)
经济(105471)
研究(70853)
中国(49388)
(32833)
学报(32153)
(31260)
科学(31015)
教育(30753)
管理(28461)
大学(24947)
(22764)
金融(22764)
学学(22745)
农业(22381)
经济研究(18339)
技术(17602)
财经(16928)
业经(15006)
(14824)
(14276)
问题(14036)
世界(13835)
国际(13794)
(13409)
图书(10338)
(9716)
(9700)
论坛(9700)
技术经济(9101)
共检索到331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代迅  
长期以来,中西美学关系研究的主流范式是讲述西方对中国的影响,忽视了中国美学对西方的影响。回顾中西美学交流的历史可以看到,17—18世纪,中国风景美学观念随着中国风进入西方,适逢其时地满足了剧烈变化中的西方美学发展的内在需求。18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兴起并以对自然风景的重新发现和对异域风情的热衷迷恋为其重要特征,中国风作为遥远的异域审美文化融入其中并起到了重要形塑作用。欧洲美学史由此到达了一个转折点,平衡对称、规则整齐、比例和谐等被视为金科玉律的古典美学观念受到公开质疑并渐告式微,不规则、非对称、多样性和惊奇感等现代美学观念渐成主流。中西美学交流的历史事实表明,中西美学理论并不存在所谓“不可通约性”之类无法跨越的鸿沟。建立讲述中国美学对西方影响的新的学术范式的时机已趋成熟。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汪洁  全毅  
近年来,中国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双边贸易稳步增长,但是口岸效率低下、通关程序繁琐、规章制度不透明的"贸易的非效率"等隐形贸易壁垒阻碍了贸易增长,提高贸易的便利化水平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优先领域。本文利用全球竞争力报告数据,选取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四个指标对中国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利用2013年的截面数据,通过引力模型分析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对外出口的影响,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对出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且超过了GDP对出口的影响。最后,本文模拟沿线各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提升50%后,中国对沿线各国出口贸易增加额,结果进一步证明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的出口贸...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大海  王艺潼  刘芳明  于莹  连晨超  徐孟  
以海外港口为载体建设海上战略支点,宏观上有利于从全球视角实现海外港口建设布局,微观上有利于落实到海外港口的投资建设层面。海上战略支点港的主要建设模式有合资模式、并购模式、长期租赁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等,应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规避其政策法律风险和一般法律风险,实现海上战略支点相关制度的完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大海  王艺潼  刘芳明  于莹  连晨超  徐孟  
以海外港口为载体建设海上战略支点,宏观上有利于从全球视角实现海外港口建设布局,微观上有利于落实到海外港口的投资建设层面。海上战略支点港的主要建设模式有合资模式、并购模式、长期租赁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等,应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规避其政策法律风险和一般法律风险,实现海上战略支点相关制度的完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刘大海  王艺潼  刘芳明  于莹  连晨超  徐孟  
以海外港口为载体建设海上战略支点,宏观上有利于从全球视角实现海外港口建设布局,微观上有利于落实到海外港口的投资建设层面。海上战略支点港的主要建设模式有合资模式、并购模式、长期租赁模式和特许经营模式等,应根据不同模式的特点,规避其政策法律风险和一般法律风险,实现海上战略支点相关制度的完善。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郑国姣  杨来科  
1.尊重差异,建立多元化复合型的合作机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进行,国际间合作需要处理好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问题。依赖于地理差异的农产品海产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合作领域,建立合作经济体系要充分考虑经济的差异性。我们需要通过文化交融来化解政治差异性,通过加强互学互鉴来保持文化多样性。各国或地区应坚持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在尊重差异的基础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朱鹤  张骞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契合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等国家的共同需求。本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典型经济现状、与中国的合作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国与地区各国在产业投资、基建投资、资源开发与合作、境外经贸园区和海上经济等五个领域存在更深层次的合作机遇,但存在执行主体不协调、金融支持不足和缺少完备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最后,结合中国与地区各国的国情与共同需求,就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武丹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经海路与外部世界各个国家重要的航海路线,是带动经济、文化、政治多方面发展的运输贸易渠道。但经明清时期海禁制度的影响,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退。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建立的重要贸易港口,研究它的历史对今天振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伟光  
与现有的国际和地区经济合作机制相比较,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不仅表现为高度的开放性,而且突出表现为合作领域、合作制度、合作目标的多样性与多重性。海上丝绸之路是当前中国实施协同性、创新性、积极防御型战略理念和行动方案的重要载体,其战略实施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联动,推进区域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等层面的互联互通,推动政策、制度和规则层面的务实合作,降低区域交易成本,加强区域认同与战略捆绑,提升区域合作的战略效应与经济绩效,建构区域合作新格局与区域治理新机制。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梁颖  卢潇潇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重要节点建设是其基础和支撑,因此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完善和优化重要节点布局,构建"海丝路"建设重要节点支撑框架。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建设,进一步夯实重要节点建设基础。努力构建和完善国家支持体系,促进和保障重要节点建设的顺利实施。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鞠华莹  李光辉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前沿,统揽历史与未来,着眼全球格局,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创造性地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共同构成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的大战略,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深邃,更有面向未来的时代抉择。一、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海上丝绸之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全毅  汪洁  刘婉婷  
历史上,起始于中国的丝绸之路将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的货物交换和文化科技交流。丝绸之路可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以古都长安为起点,经河西走廊沿天山南北两路进入中亚地区,沿黑海南北两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郑国姣  杨来科  
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它适应国际投资贸易格局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发展问题凸显的现实,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要素自由化等国际合作的新潮流,可为沿线经济体创造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将对全球经济、政治产生深远影响。为更好地应对当前政治环境变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国主动权竞争与政策协调技术风险等方面挑战,确保丝绸之路建设成效,推动亚欧非各国互利合作迈上新台阶,我们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理念,稳妥化危为安,努力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运、责任共同体,一要尊重差异,建立多元化复合型合作机制;二要在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方面提高公共服务意识,...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梁颖  卢潇潇  
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重要节点建设是其基础和支撑,因此应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快完善和优化重要节点布局,构建"海丝路"建设重要节点支撑框架。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建设,进一步夯实重要节点建设基础。努力构建和完善国家支持体系,促进和保障重要节点建设的顺利实施。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何帆  朱鹤  张骞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契合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及非洲等国家的共同需求。本文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典型经济现状、与中国的合作机遇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中国与地区各国在产业投资、基建投资、资源开发与合作、境外经贸园区和海上经济等五个领域存在更深层次的合作机遇,但存在执行主体不协调、金融支持不足和缺少完备人才队伍等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最后,结合中国与地区各国的国情与共同需求,就加强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出若干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