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32)
- 2023(6095)
- 2022(4785)
- 2021(4650)
- 2020(3778)
- 2019(9110)
- 2018(8885)
- 2017(16850)
- 2016(9173)
- 2015(10180)
- 2014(10142)
- 2013(9576)
- 2012(8720)
- 2011(7688)
- 2010(8018)
- 2009(7287)
- 2008(7290)
- 2007(6274)
- 2006(5477)
- 2005(4775)
- 学科
- 济(37648)
- 经济(37621)
- 管理(25582)
- 业(24361)
- 企(19984)
- 企业(19984)
- 方法(19299)
- 数学(17513)
- 数学方法(17011)
- 农(11053)
- 地方(8821)
- 中国(8801)
- 业经(8019)
- 学(7911)
- 财(7898)
- 农业(7251)
- 理论(6796)
- 制(6458)
- 环境(5887)
- 贸(5653)
- 贸易(5648)
- 易(5442)
- 土地(5322)
- 划(5316)
- 技术(5275)
- 务(5155)
- 财务(5117)
- 财务管理(5105)
- 和(4945)
- 体(4829)
- 机构
- 学院(124745)
- 大学(122180)
- 管理(50545)
- 济(46017)
- 经济(45011)
- 理学(44063)
- 理学院(43581)
- 管理学(42465)
- 管理学院(42257)
- 研究(39510)
- 中国(30372)
- 京(26376)
- 江(25458)
- 科学(25213)
- 财(21617)
- 农(19950)
- 业大(19208)
- 所(19146)
- 中心(18799)
- 研究所(17528)
- 财经(16979)
- 范(16807)
- 师范(16633)
- 州(15534)
- 农业(15456)
- 经(15323)
- 院(15200)
- 北京(15172)
- 技术(14197)
- 经济学(13318)
- 基金
- 项目(88111)
- 科学(70203)
- 研究(63990)
- 基金(63516)
- 家(55698)
- 国家(55283)
- 科学基金(48272)
- 社会(40281)
- 社会科(38203)
- 社会科学(38192)
- 省(36641)
- 基金项目(33097)
- 自然(32224)
- 自然科(31445)
- 自然科学(31442)
- 自然科学基金(30855)
- 教育(30532)
- 划(29682)
- 资助(26416)
- 编号(26399)
- 重点(20544)
- 成果(20404)
- 部(19121)
- 课题(18965)
- 发(18538)
- 创(18390)
- 江(17543)
- 创新(17254)
- 科研(16691)
- 教育部(16248)
共检索到1796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少杰 王建强
浙江省创新推出"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同时,推动市场在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发挥,使有限的土地资源流向高效率、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项目,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升了治理水平与治理效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秦涛 蒋逸飞 朱然
实现农地有序流转与高效利用是建设中国式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但目前中国仍面临农地资源难以收储、优质资产难以提升、社会化资本难以引进等问题,创新发展农地流转模式是亟须突破的核心问题。对此,本文以浙江衢州“两山合作社”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其总体架构与运行模式,发现其实现了土地流转的规范化操作,明晰了土地流转权属。通过地力综合提升、创新生产轮作模式、招大引强主体、创造再就业机会等价值增值路径,农地流转价值实现了最大化。浙江衢州“两山合作社”农地流转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耕地主体农地流转的顾虑,形成了防止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的市场化手段,创新了农地流转绿色金融产品,拓展了多元融资渠道,通过多重利益分配机制激发了流转意愿,有效解决了传统农地流转存在的顽疾,为中国充分挖掘土地流转在乡村共同富裕建设中的最大功效提供了模式借鉴。
关键词:
“两山合作社” 农地流转 价值提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风
浙江省通过创设"标准地"制度,实现土地科学、合理、高效利用,完善用地出让事中事后监管,以市场化方式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推进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浙江省 企业投资项目 新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统 付婷婷
核心提示作为全国“标准地”改革的策源地,浙江省从试点先行到全省推开再到持续探索,有序撬动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效率变革,有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浙江省“七山一水二分田”,土地资源稀缺一直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企业面临审批繁、用地难等现象;另一方面,又存在项目粗放用地、低效用地等现象。
关键词:
实践与思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旭雁
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如何以更少的土地消耗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省份,江苏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节地探索与创新:聚焦产出效益,挖掘存量潜力,创新节地方式,引导有限资源转向高效产业,有力推动了转型发展。2013年~2017年,江苏省单位GDP建设用地占用规模由每亿元602亩下降到459亩;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水平由每亩16.62万元增长到21.77万元;2017年三产比重提升到5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日清 苏春丽
在实践中提出了"三型两配套"的丘陵山坡地治理模式,并在浙江省建德市平山顶生态园进行试验示范。与治理前相比较,植被覆盖率从25%提高到85%以上,年水土流失总量从2042t减少到430t,土壤侵蚀模数从3003t/km2.a下降到632t/km2.a,农民经济收入提高了15倍以上,使该示范区的坡地生态系统进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中,找出了水土保持走生态经济和资源开发之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丘陵山坡地 生态治理模式 浙江省建德市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洁红 刘清宇
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运用方差分析、Logit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浙江省95家农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的现状、绩效及行为等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增加社员或非社员的责任感、政府法律法规要求、政府支持及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等是影响农业合作社实施标准化行为的显著因素。最后,结合当前合作社实施标准化的难点,本文提出了加强消费者教育、改革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措施以建立标准化的长效激励机制的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陆立军
本文在分析比较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关于浙江经验和"浙江模式"相关研究和成果的基础上,就推动"浙江模式"转型、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方向和重点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业富民、创新强省"为核心内涵的"新浙江模式"概念。
关键词:
浙江模式 转型 提升 新浙江模式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朱蓉
2015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发布,明确要求"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文化产业园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文化产业园集聚发展,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浙江省的支柱性产业,对于建设文化强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浙江文化产业园发展现状,借助实际案例调查分析浙江文化产业园的集聚模式,对其集聚规律进行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亚强 姚祥坦 张红梅 王润屹 徐素琴 程旺大
浙江北部地区地势低洼,种粮易涝,严重制约当地农业的发展。2010年以来,作为湿地农业农作制度的创新,"水生作物-鱼类"种养结合模式在当地得到迅速发展。为了完善种养高效综合配套技术,在嘉兴市秀洲区3个农场开展了不同种养模式(藕-鱼和菱-鱼模式)的对比试验,对池塘水质、底质特征以及大气负氧离子浓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种养结合模式对池塘水质有一定改善作用。虽然养殖鱼类后水体有机污染有一定程度加重,但由于水生作物的吸收作用,使得水体氮磷含量明显降低。与菱-鱼模式相比,鱼塘种植莲藕后,对水质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对底质的分析表明,鱼塘种植水生作物后,底泥中速效钾含量增加明显,尤其是在种植莲藕后。另外,由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衔春 陈宇超 栾晓帆
以浙江省山海协作工程为例,探索正、反向飞地“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空间重构方式与运行机制。研究发现:(1)“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空间重构是不同层级政府权力再安排以建构区域尺度的土地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过程;(2)正、反向飞地中“以地谋发展”模式体现了不同空间重构路径,并受制于不同的路径锁定,亟待建构区域性土地发展权益再分配机制;(3)“以地谋发展”模式的持续建构是深化山海协作的重要制度方案,反向飞地建设是未来路径调整的主要方向之一。结果表明,调整优化“以地谋发展”模式是区域协调的重要措施,需要借助区域性土地产权实践发挥其管制与赋能的双重作用。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童菊儿 严斌 汪晖
浙江省为了克服现行耕地保护制度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异地补充耕地"的土地发展权交易改革。文章从制度起源、市场价格变动、市场特点和交易过程等方面分析了"异地补充耕地"市场的兴起、发展与绩效,提出这一制度创新有助于改进现行耕地保护制度的经济效率和新增耕地的整体质量,并建议在总结"异地补充耕地"制度的经验与教训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实行土地发展权的跨省转移与交易。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段艺璇 林田苗 赵晓迪 何友均
文章系统阐述了湿地生态补偿标准和模式的基础理论,对生态补偿的相关理论、补偿特点、标准制定等方面做了总结和阐述;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和其他国家湿地生态补偿的标准和模式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概括了目前湿地生态补偿的标准和模式,主要包括政府为主导的政府补偿模式和市场化运作为主导的市场补偿模式。对未来湿地生态补偿标准的建立和模式的完善进行了展望。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姚如青
农村集体土地征用过程中,中国地方政府返还部分土地作为留用地,农民自主进行留用地的非农开发,由此形成两种主要的留地安置模式。一种是农户分散开发留用地的个体主义制度结构,以温州模式为代表。另外一种是村社集体开发留用地的集体主义制度结构,以杭州模式为代表。经过案例比较和逻辑分析,发现杭州模式的生存能力优于温州模式。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背景和城市土地开发的特点共同导致杭州模式更有生存能力;由于土地开发价值的差异和地方官员制度供给的行动理性,两个区域实施不同的留地安置模式;杭州模式的关键环节在于原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重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金晓斌 魏西云 周寅康 黄亚云 李学瑞
研究目的:针对留用地安置实践中面临的适用范围有限、规划协调难度较大、权属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建立留用地安置适用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影响其实施效果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分析,为征地前期的安置方式选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研究结果:通过对浙江省调研案例进行实证分析,综合评价结果与实施情况基本吻合。研究结论:为了避免盲目照搬留用地开展成功地区的作法,建议在采用该安置方式之前,慎重进行适宜性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