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35)
2023(11099)
2022(9429)
2021(8563)
2020(7412)
2019(17128)
2018(16942)
2017(32428)
2016(17987)
2015(20693)
2014(21140)
2013(20986)
2012(20093)
2011(18219)
2010(18575)
2009(17399)
2008(17449)
2007(16137)
2006(13981)
2005(11983)
作者
(54749)
(46168)
(45665)
(43591)
(29275)
(22304)
(20963)
(17984)
(17539)
(16569)
(15876)
(15525)
(14588)
(14505)
(14424)
(14346)
(14210)
(13458)
(13303)
(13220)
(11594)
(11519)
(11342)
(10623)
(10453)
(10334)
(10313)
(10266)
(9503)
(9453)
学科
(81523)
经济(81431)
(49147)
管理(47378)
方法(37969)
(35172)
企业(35172)
数学(34320)
数学方法(34068)
(33527)
农业(22204)
(21110)
中国(20885)
地方(20692)
业经(18305)
(16698)
(16276)
(13299)
贸易(13297)
(12801)
(12594)
金融(12586)
(12331)
银行(12296)
(11854)
财务(11823)
财务管理(11783)
(11718)
(11465)
企业财务(11195)
机构
学院(265563)
大学(263222)
(107127)
经济(104648)
管理(99233)
研究(90385)
理学(85222)
理学院(84238)
管理学(82786)
管理学院(82296)
中国(67945)
科学(56768)
(55165)
(54803)
(50333)
(46678)
(45985)
中心(43418)
业大(43208)
农业(42590)
研究所(42393)
财经(39569)
(35909)
(35751)
师范(35492)
(33656)
北京(33215)
经济学(33050)
(32685)
(32038)
基金
项目(177456)
科学(138203)
研究(129876)
基金(126259)
(109803)
国家(108793)
科学基金(92172)
社会(81772)
社会科(77145)
社会科学(77121)
(73839)
基金项目(67255)
教育(60156)
(59761)
自然(58383)
自然科(56973)
自然科学(56952)
自然科学基金(55907)
编号(54180)
资助(51884)
成果(44722)
重点(40247)
(39418)
(39207)
课题(38322)
(36149)
科研(34126)
创新(33832)
教育部(33254)
国家社会(33059)
期刊
(122775)
经济(122775)
研究(74420)
(54866)
中国(54705)
学报(46153)
科学(39951)
(39426)
农业(36147)
大学(34418)
学学(32691)
管理(31889)
教育(28135)
(26581)
金融(26581)
业经(23735)
技术(22533)
财经(19700)
经济研究(18381)
(16826)
(16817)
问题(16791)
(15218)
统计(13751)
技术经济(12849)
资源(12738)
理论(12319)
商业(12311)
(12206)
图书(12131)
共检索到3962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肖泽干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论述了"美丽乡村"的概念和意义基础上,从治理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和文化之美5个层面,选取24个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浙江省近7年(2008-2014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成效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钰芬  苏为华  
本文以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论述为依据,借鉴中外思想家关于“和谐”的思想和国内诸学者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在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的基础上,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构建浙江省“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科学地认识我省各地区社会和谐发展的状态和进程,及时发现各地区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着重改进的方面提供依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熊伟  范闾翮  胡玉蓉  
近年来,我国频发质量失信问题,因此,建立质量信用评价体系,对于准确评价企业的质量信用水平,进而预防质量信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质量信用评价指标作为评价工作的基础内容,其选取过程尚缺少规范严谨的研究。文章首先基于质量管理理论和信用评价理论,预选出企业质量信用评价指标集,然后通过隶属度分析、鉴别度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因子分析等实证分析,逐步对指标集进行筛选和精炼,最终确定11项评价指标。同时,因子分析的结果显示,11项指标归属于两个因子,根据因子所包含的指标含义,分别命名为"企业质量信用品质"和"企业质量信用能力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宗义  赵丽可  刘亦文  
文章论述了"美丽中国"的概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从美丽经济、美丽社会、美丽环境、美丽文化、美丽制度和美丽教育6个层面,选取26个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美丽中国"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TOPSIS方法对我国近12年的"美丽中国"建设情况进行了评价。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贾晋  李雪峰  申云  
本文基于"五位一体"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选取35个细化指标构建了"六化四率三治三风三维"的指标体系,并利用熵权TOPSI S法对30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与比较。研究发现:(1)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五位一体"的目标任务既具备整体性逻辑主线又体现了独立性特色内容;(2)30个省依据其乡村振兴发展指数得分可划分为四个梯队;(3)30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除第一、二梯队的6个省外,其他24个省不论排名先后均处于发展相对滞后的阶段;(4)30个省的乡村振兴发展呈现区域性特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梯度差异一致。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申云  陈慧  陈晓娟  胡婷婷  
客观评价乡村产业振兴发展状况,评估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水平及短板,对于协同推进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以农产品、农业多功能以及农业支撑为主的乡村产业振兴体系理论分析框架,采用熵权TOPSIS法对全国30个省份(不包含港澳台和西藏地区,下同)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进行了定量测度和比较。研究发现:①乡村产业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复合型的有机整体,既要体现总体逻辑主线又要体现区域特色。②全国30个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整体划分为3个梯队,且各梯队之间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差异较大,指数得分排序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③全国30个省份农业多功能产业体系发展指数得分整体优于乡村农产品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与农业支撑产业体系发展指数,且各地区在乡村产业发展体系中存在不同的发展短板和弱项。④乡村产业振兴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人均GDP越高的省份,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指数得分也越高。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付洪良  曹永峰  于敏捷  
与城市相比,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为紧迫,但动力不足。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显著,探究其动力机制的形成演变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梳理了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演变,阐释了动力作用机理,利用因子分析,发现政府推动力、经济拉动力和生态自觉力是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因子,其中,政府是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外部推动力,经济利益是重要外在诱因,生态自觉力是内在动力且其贡献率逐渐增强。最后总结了浙江美丽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动力机制并给出启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何成军  李晓琴  银元  
休闲农业的发展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美丽乡村建设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和管理支持,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乡村地区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具有重大意义。在对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两个子系统预选指标选择的基础上,通过专家筛选、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指标鉴别和定量检验,构建一整套科学、全面评价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耦合度的指标体系,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和包络数据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再以物理学上容量耦合模型为依据构建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都江堰现代农业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运用这套指标体系进行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之间耦合度的评价,为休闲农业和美丽乡村耦合协调发展以及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提供指...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彭静  顾国达  
文章探讨了区域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包含22个指标的区域外贸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以浙江为例,对区域外贸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外贸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现趋好态势,但在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贸易出口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等领域相对弱势,需要加以重点关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蒋国河   朱彤瑶  
文章首先建立中国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冗余度检验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乡村韧性评价最终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不同赋权法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韧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依据乡村韧性内涵构建并优化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目标具有一致性;由不同赋权法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组合赋权法优于其他赋权方法;各省份乡村韧性水平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靳诚  陆玉麒  
基于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数据,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探讨县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类型划分和生态廊道建设。首先,基于自然本底,将村域单元划分为3种类型:山地景观型、丘陵风光型和平原水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城市未来扩展空间,增加都市风貌型,最终将美丽乡村建设划分为4种类型。其次,依据资源空间分布,评价各个村域单元美丽乡村建设潜力,将所有村域分为3个等级:核心建设村落、重点建设村落和一般建设村落。第三,识别出对德清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6个生态保护区,考虑不同地表覆盖景观格局对动物迁移的阻碍差异,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出迁徙成本最小的路径,识别出4条重要的生态廊道。第四,将识别的生态廊道与地表覆盖进行匹配...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沈费伟  戴辰  
农业农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从目标体系来看,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内涵由目标层、核心层和保障层构成,具有制度性、相对性、阶段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在遵循指标的全面性与综合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可比性的基础上,浙江省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体现为三大维度的测量指标,其中发展维度是测量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基础性指标,设置产业发展、生活发展、区域均衡发展、文明发展4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分配维度是测量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指标,设置群体分配均衡、地区分配均衡、再分配均衡3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保障维度是测量农业农村共同富裕的兜底性指标,也是体现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的基本指标,设置基本生存保障、生存质量保障、权益质量保障3个二级指标,36个三级指标。应用指标体系助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高质量建设,应建立专班化工作机制、全面细化“三维一体”指标评价体系、用好指标体系、创新指标体系数字化管理模式、做好点线面结合,及时向全国复制推广。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贺建军  张维维  
基于对城市品质概念的理解,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遴选50个评价指标构成我国县域城市品质理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等科学方法对理论遴选的指标进行实证筛选,并用Alpha信度系数法和因子分析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构建了由经济发展、环境生态、道路交通、城市文化、市民生活、社会和谐共6个维度30个指标组成的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浙江省慈溪市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际测度。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我国县域城市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莹  
[目的]针对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状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指标权重,以期为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3个子系统19个指标的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指标权重值和重要值,据此筛选重要指标。[结果]在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系统层中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权重要远高于生态环境条件及其旅游开发条件。在指标层中,农事体验参与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生态稳定性、田园观赏美感度、民俗文化价值、田园景观奇特度、污染治理状况、交通状况、农事活动娱乐性、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和区位条件的权重之和超过80%,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农事体验参与性和生态环境适宜性的重要性最高,而与之相对应的重要值排序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结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应侧重于对其自身价值的评价和研究,该研究根据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筛选出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借助对这些重要指标的测度,可以对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各指标虽有侧重,但共同协调发挥作用才能保证评价的整体效果。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杰   郑国全  
【目的】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背景下,探索提升不同地域类型乡村空间活力的具体路径,为乡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浙江省泰顺县为研究对象,从乡村生活、生态、生产活力3个维度系统构建乡村空间活力指数评价体系,应用综合评价法研究乡村空间活力发展的空间差异,利用纵横对比法识别各乡(镇)主导活力和短板活力,探索各类型区差异化提升路径。【结果】(1)泰顺县乡村空间活力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总体呈“局部高值,北高南低”,大部分乡(镇)的活力水平比较低;各项子系统活力不尽相同,乡村生活、生态、生产空间活力分别呈现“局部低值,西高东低”“北高南低”“局部突出,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以主导活力和短板活力为划分原则,将泰顺县划分为综合发展型、主导发展型、极化发展型和欠缺发展型四大类,并根据不同地域类型提出活力提升策略:综合发展型应高效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形成强对弱的对点帮扶,联合活化,推进泰顺县乡村空间活力的跨越式提升;主导发展型应发挥自身优势活力整合协调其他活力;极化发展型应在提升主导活力的基础上重点考虑积极探索特色发展道路,补齐短板活力;欠缺发展型应深入挖潜文化、生态等核心资源,明确发展定位。【结论】泰顺县乡村活力水平整体较低,各乡(镇)也有不同的优劣势,体现了活力水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特征。提出差异化提升路径以期对泰顺县实现乡村振兴发展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图2表3参2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