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43)
2023(6258)
2022(5297)
2021(4542)
2020(3767)
2019(8681)
2018(8360)
2017(15296)
2016(8894)
2015(9770)
2014(9427)
2013(9755)
2012(9587)
2011(8514)
2010(8292)
2009(7240)
2008(6878)
2007(6109)
2006(5566)
2005(4802)
作者
(30518)
(25703)
(25401)
(24056)
(16457)
(12849)
(11277)
(10217)
(10027)
(9216)
(9050)
(8975)
(8641)
(8482)
(8329)
(8242)
(7934)
(7799)
(7625)
(7591)
(6898)
(6330)
(6325)
(6018)
(5978)
(5775)
(5638)
(5614)
(5446)
(5376)
学科
(34443)
经济(34413)
管理(21559)
(17242)
(14008)
地方(13029)
方法(12793)
环境(12350)
(12232)
企业(12232)
数学(11309)
数学方法(11138)
(11111)
中国(8571)
农业(7696)
(7423)
业经(6701)
资源(6497)
(6470)
地方经济(6250)
(6179)
(5790)
生态(5688)
规划(4790)
(4704)
环境规划(4634)
(4479)
金融(4478)
经济学(4419)
(4291)
机构
大学(123773)
学院(123375)
研究(53657)
(44133)
经济(42999)
科学(40238)
管理(39861)
中国(38087)
(36720)
理学(34197)
理学院(33578)
管理学(32542)
管理学院(32372)
(30425)
农业(29251)
(28709)
研究所(28393)
业大(28378)
(25865)
中心(24553)
(23330)
(20297)
(19007)
(18979)
农业大学(18903)
科学院(17814)
(17626)
实验(17331)
师范(17211)
北京(16976)
基金
项目(93964)
科学(72517)
基金(67701)
(64398)
国家(63967)
研究(58236)
科学基金(52174)
(41450)
自然(38838)
自然科(37810)
自然科学(37791)
自然科学基金(37062)
基金项目(36909)
社会(34897)
(34114)
社会科(32941)
社会科学(32926)
资助(26956)
教育(25223)
重点(23048)
计划(22584)
(21808)
科技(21361)
编号(20400)
科研(19244)
(18911)
(18694)
创新(17822)
(16956)
(16898)
期刊
(51206)
经济(51206)
学报(34353)
(32929)
研究(32783)
中国(28919)
科学(27985)
大学(23682)
学学(22894)
农业(22177)
管理(13981)
(13749)
(12364)
(10672)
金融(10672)
业大(10541)
林业(10269)
教育(9843)
资源(9734)
技术(8732)
业经(8617)
(8579)
农业大学(8312)
科技(7690)
经济研究(7031)
中国农业(6871)
问题(6697)
财经(6648)
自然(6550)
(6247)
共检索到189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叶玲燕  傅伟军  姜培坤  李永夫  张国江  杜群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森林表层土壤(0~10 cm)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有机碳和pH值的空间变异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全省表层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和有机碳数据通过对数转换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在空间分布研究上,有效磷符合高斯模型,碱解氮符合球状模型,有机碳、速效钾、pH值符合指数模型;在全省表层土壤基本化学性质和有机碳的克里格插值结果中,有机碳与碱解氮的空间分布图高值分布区在空间地理位置上较相似,集中分布在海拔较高的淳安、丽水地区,有效磷、速效钾、pH值空间分布图高低值区域差异较大,有机碳与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安玖  胡庭兴  陈小红  
对西南山地阔叶林区的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柳杉林的土壤表层有机碳(SSOC)进行了测定,并用地统计学理论构建了3种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在小尺度上的SSOC半方差理论模型。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间SSOC含量差异性显著,表现为天然阔叶混交林>天然次生林>人工柳杉林,SSOC含量与土壤含水率、容重、孔隙度和有机质相关性显著;天然阔叶混交林的SSOC空间相关性最强,次生林次之,人工林较弱;天然阔叶混交林SSOC在45°方向上空间变异最明显,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在各个方向上的变异均较弱;天然阔叶混交林SSOC的等值线较密,梯度变化急剧,天然次生林次之,人工林等值线稀疏,梯度变化不明显。这表明...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田耀武  贺春玲  刘杨  张宠  耿婉璐  
基于河南省林业发展三级区划方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和810个土壤有机碳样点数据,构建河南省三级林区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分布模型,选用Nash-Sutcliffe系数(E)、模拟误差(V)和决定系数(R2)等统计参量评估模型的模拟能力。利用模型分析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估算不同深度的土壤碳储量。结果表明:所有林区土壤有机碳密度值均随深度的增加而呈指数形式迅速下降;表层(40cm)土壤有机碳密度受土壤质地影响显著,砂质土壤碳密度值高于粘土(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任春颖  张春华  王宗明  张柏  
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固碳潜力是陆地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论文基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和实地取样数据,利用土壤类型法估算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分析4个县市(德惠市、九台市、农安县、公主岭市)农田表层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和固碳潜力,比较旱田与水田土壤固碳潜力的差异。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松嫩平原玉米带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了7.20 TgC。各县市农田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以德惠市最大,为4.11 kgC.m-2,九台市次之,公主岭市最低,为3.14 kgC.m-2。假设在1980年土地利用方式、耕作措施、施肥水平和气候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估算得到松嫩平原玉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学泽  韩京龙  江頭和彦  
研究了湖南省株洲、桃源和蓝山等市(县)6处森林红壤的化学性质。结果表明,这些土壤的酸性较 强,pH值为4.11-4.96;有机质含量差异明显,为9.5-37.6 g/kg;总氮含量范围宽,为0.321-1.70 g/kg;总磷含 量较低,为0.126-0.441 g/kg;总钾含量较高,达到了10.5-18.1 g/kg;交换性阳离子含量差异大,为3.86-50.6 mmol/kg;阳离子交换容量CEC数值较大,达到了13.9-34.0 cmol/kg。对Cu,Zn,Pb,Cd的测定数据表明,这些土 壤尚无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综合考虑调查地的土壤化学性质及植被和地理位置等条件,对试验林地提出了相...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佳佳  傅伟军  杜群  张国江  姜培坤  
基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2010年6—9月的森林凋落物碳密度数据和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CFI)数据,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为10.2~4 589.8 kg·hm-2,均值为1 627.1 kg·hm-2,森林凋落物平均碳密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变异系数为0.54,半变异函数基台效应(Nugget/Sill)为62.75%,变程为42.69 km,其空间分布存在区域差异;克里格插值显示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由内陆至东南沿海呈下降趋势。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梦薇  吕成文  
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异特征的研究对于区域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Arc GIS技术的支持下对丰乐河流域表层土壤(0~20 cm)有机碳(SOC)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丰乐河流域SOC含量为14.31±4.50 g·kg~(-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SOC含量差异显著(p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娜娜  张彦军  周小刚  邹俊亮  刘庆芳  李俊超  刘京  郭慧敏  王蕊  郭胜利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年),结合近期(2011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乐都县1982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年降低至2.8 kg·m-2,30 a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2乐都县1982年表层SOC储量1.8×106t,2011年1.4×106t,30 a间降幅达24%;3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学垣  徐凤琳  
就湖北省丘岗、平原有代表性的黄褐土、黄棕壤、红壤,潮土、灰潮土,水稻土中的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等主要农业土壤类型,分析讨论了土壤的表面化学性质与其粘粒的矿物、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玉鹏   王治国   付彦博   陈波浪   扁青永  
【目的】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输入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筛选最佳碳源物质输入量,指导有机物料合理利用,为板结黏质土壤改良提供重要的理论参数。【方法】采用大田试验方法,设置农家肥组(N)、生物炭组(T)、生物菌肥组(J)、商品有机肥组(S)、矿源黄腐酸钾组(H)5个不同有机物料组,每组设置50%推荐量、100%推荐量和150%推荐量3个梯度处理,以不施用有机物料为对照(CK),测定不同处理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探讨5种不同有机物料(碳源物质)对黏质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1)与对照相比,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均能降低土壤盐分含量、p H和电导率,其中矿源黄腐酸钾和生物菌肥处理的抑盐效果较好。(2)与对照相比,不同有机物料处理均能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水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生物菌肥、生物炭、农家肥处理的效果较好。(3)农家肥处理对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有较好的提升效果,生物炭处理对土壤真菌数量有较好的提升作用。【结论】综合各有机物料对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农家肥是该试验区较适宜的黏质土壤改良剂,推荐用量为36 t/hm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徐秋芳  姜培坤  
为研究施肥对毛竹根区土壤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在浙江省临安市牧家桥毛竹林中布置了施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施有机肥显著增加了毛竹林间土壤和竹蔸根区土壤的细菌和真菌数量 ,全有机肥 (菜籽饼 1 50 0kg·hm- 2 )和 1 / 2有机肥 (菜籽饼 750kg·hm- 2 +硫酸铵1 68 8kg·hm- 2 +过磷酸钙 97 5kg·hm- 2 +氯化钾 1 6 2kg·hm- 2 )处理林间土壤细菌数分别是对照区的 2 2 0倍和 1 72倍 ;竹蔸根区分别是对照区的 1 91倍和 1 60倍。全有机肥和 1 / 2有机肥处理林间土壤真菌数分别是对照区的 1 98倍和 1 ...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正栋  杨春红  
本文基于土壤类型法,借助ArcGIS9.3工具,对珠江北江上游广东省翁源县的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值法估算其主要土壤类型的有机碳增加潜力。结果显示,翁源县土壤表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与全国平均值接近,且近25a来略有下降趋势;水稻土表层有机碳密度上升幅度最大,"碳汇"效果明显;山地和旱地土壤表层表现出"碳源"的效应,水田则表现出"碳汇"的效应;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相对较高的是县域西北部和滃江流域;紫色土的固碳潜力最大,菜园地的固碳潜力最小,固碳潜力高值区主要位于滃江流域及其他耕地地区。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基础上从时间和空间角度上分析翁源县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及固碳...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邵森  
以山西太岳山40年生油松(Pinus tabuliform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的森林经营措施,运用方差分析法分别探讨了油松人工林表层不同土壤厚度下的细根生物量和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择伐林生长季表层细根生物量大于未择伐林,两者没有显著差异(P>0.05);择伐林平均单株表层细根生物量大于未择伐林,两者差异显著(P<0.05);择伐林表层土壤中的全氮含量、有机质含量、铵态氮含量高于未择伐林,差异显著(P0.05);而择伐林表层土壤中的全磷含量低于未择伐林,差异显著(P<0.05).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史利江  郑丽波  张卫国  俞立中  
区域土壤碳库的估算不仅是陆地土壤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可为国家尺度的土壤碳库的估算提供更多的数据支持。利用上海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结合GIS技术对上海土壤有机碳储量、碳密度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地区0~100cm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5.76×107 t,占全国的0.062 6%,0~100cm的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0.55kg/m2,高于全国平均值,反映出上海土壤具有较高的碳蓄积能力。各类土壤中,水稻土的土壤碳储量最大,其次是灰潮土和滨海盐土,而黄棕壤由于面积狭小,所以土壤碳储量最小。各类土壤0~100cm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水稻土>灰潮土>黄棕壤>滨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宝成  李世杰  白艳芬  郭颖  向仰州  
【目的】为喀斯特区域的生态政策和生态补偿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方法】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分析人工林和不同森林演替阶段的土壤固碳能力。【结果】与森林演替顶级阶段相比,人工林土壤固碳潜力较大;与年龄相近的演替初期生态系统比较,人工林能够快速地增加较深层(1050 cm)土壤有机碳的含量;随着森林年龄的增加,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呈增加趋势,演替初级阶段土壤中的有机碳占37.96%,演替中期的占32.73%,演替顶级的占31.02%;人工林010 cm土层有机碳占26.26%。【结论】实施退耕还林进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