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76)
- 2023(9504)
- 2022(7812)
- 2021(6964)
- 2020(5571)
- 2019(12423)
- 2018(11834)
- 2017(21754)
- 2016(11945)
- 2015(12806)
- 2014(12110)
- 2013(12133)
- 2012(10954)
- 2011(9887)
- 2010(9724)
- 2009(8969)
- 2008(8716)
- 2007(7436)
- 2006(6522)
- 2005(5369)
- 学科
- 济(49274)
- 经济(49234)
- 管理(34023)
- 业(33636)
- 农(24484)
- 企(23542)
- 企业(23542)
- 方法(19508)
- 数学(17370)
- 数学方法(17259)
- 农业(15383)
- 地方(15313)
- 业经(13737)
- 财(12726)
- 环境(12585)
- 学(12260)
- 中国(11592)
- 贸(11576)
- 贸易(11574)
- 易(11281)
- 发(8113)
- 划(8096)
- 生态(7407)
- 技术(7340)
- 制(7289)
- 地方经济(6984)
- 农业经济(6838)
- 务(6712)
- 财务(6711)
- 财务管理(6707)
- 机构
- 学院(169624)
- 大学(164712)
- 济(67874)
- 经济(66644)
- 管理(65017)
- 研究(58531)
- 理学(57635)
- 理学院(56939)
- 管理学(55992)
- 管理学院(55705)
- 农(41960)
- 中国(41656)
- 科学(40825)
- 业大(34581)
- 京(34212)
- 农业(32672)
- 所(30436)
- 江(29646)
- 研究所(28543)
- 中心(27190)
- 财(27103)
- 省(23397)
- 财经(22258)
- 范(22150)
- 农业大学(22093)
- 院(21880)
- 师范(21789)
- 经(20215)
- 经济学(20064)
- 州(20019)
- 基金
- 项目(128052)
- 科学(100180)
- 基金(92956)
- 研究(86814)
- 家(84531)
- 国家(83817)
- 科学基金(70719)
- 社会(57307)
- 省(54770)
- 社会科(54157)
- 社会科学(54141)
- 基金项目(50822)
- 自然(47606)
- 自然科(46352)
- 自然科学(46336)
- 自然科学基金(45496)
- 划(43475)
- 教育(37072)
- 资助(35480)
- 编号(32625)
- 重点(29570)
- 发(29043)
- 创(26779)
- 部(26317)
- 计划(25784)
- 科研(25228)
- 创新(24990)
- 国家社会(23777)
- 科技(23631)
- 业(23220)
共检索到234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崔铭烨 徐彩瑶 陆雨 沈月琴
【目的】缩小城乡差距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环节。构建衡量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城乡差距的多维度测算体系,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制定和完善城乡共同富裕规划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2001—2020年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固定效应静态面板模型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效应,从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城乡就业差距和城乡公共差距四个方面分析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较低,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20年间设区市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均值表现为嘉兴>金华>台州>舟山>湖州>绍兴>宁波>温州>杭州>丽水。2)2001—2020年浙江省城乡差距总体呈下降态势,各设区市城乡发展差距水平存在明显异质性。20年间各设区市城乡差距均值表现为嘉兴<湖州<舟山<宁波<杭州<绍兴<温州<台州<金华<衢州<丽水。3)浙江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差距的影响整体上呈现出先增大后降低的“倒U型”发展态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非农就业人数、农林水事务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等路径影响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结论】各设区市应根据各自森林资源禀赋特征,创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模式,完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森林生态产业市场化促进机制和生态产业发展利益共享机制,拓宽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村非农就业收入和森林资源财产性收入水平,将浙江森林资源优势转化为城乡共同富裕优势。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王宁 徐彩瑶 陆雨 沈月琴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宏伟目标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浙江省山区26县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统计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ArcGIS)、InVEST模型以及Super-SBM模型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进行测算,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明确影响的路径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得到显著提高,表现为中高效率县区数量的明显增加,生态发展县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高于跨越发展县,县(区)间空间分异特征随时间演变逐渐减小。2)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对于缩小26县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积极作用,且对于跨越发展县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更大。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的提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主要是通过纯技术效率实现,规模效率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显著。【结论】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果实现大幅度提升,在探索“两山”转化模式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山区26县应注意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对外开放程度,保护林地资源,抓好技术创新并加大林业科研投入,继续利用好森林资源优势持续促进山区26县经济增长,从而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关键词: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效率 收入差距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彩瑶 王宁 孔凡斌 沈月琴
【目的】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背景下,研究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机制,以期为森林资源富集山区县制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0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维县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县域发展水平和县域发展差距,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InVEST模型、Super-SBM模型以及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量化分析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对县域发展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县域发展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县域发展差距呈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特征。2)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总体上显著上升,生态发展类县实现效率略高于跨越发展类县。3)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提高能够有效缩小县域发展差距,对于跨越发展类县的效应要略优于生态发展类县。4)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能够通过提高林业二三产业产值、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等路径缩小县域发展差距。【结论】2001—2020年浙江省山区26县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和县域发展水平均呈现显著提升的变化趋势,产业发展、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水平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县域均衡协调发展。因此,各县域单元需要从创新森林生态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提升技术应用和运营管理能力以及增强县域间优势互补和抱团发展等方面发力,全面提高“绿水青山”资源优势向“金山银山”发展优势转化的效率,推动山区县协调发展,率先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山区县共同富裕示范样板。
关键词:
县域发展差距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效率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孔凡斌 陆雨 徐彩瑶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发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为数字生态融合发展推动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11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发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其二者交互项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均能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2)中介效应模型和交互效应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可通过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中介效应达到总效应的11.76%;在二者交互作用下,数字生态融合发展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呈增强态势。3)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通过增加非农就业人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3个维度(数字化人才、数字化产业和数字化应用)均可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其中仅数字化产业可通过提升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以及二者交互项对浙西南地区及城乡收入差距大的地区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的影响更大。【结论】在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数字经济与林业生产过程的深度融合,实现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同步协调发展。培养和吸引数字化人才,推动数字化技术研发和应用,提升数字技术支持农村居民林业生产效能,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的数字经济发展策略,针对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山区和农村地区,强化其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让其充分发挥“数字红利”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与农村居民林业收入可持续协调增长的“后发力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凡斌 蒋定宏 徐彩瑶
为探究农业绿色转型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浙江省11个设区市2007—2021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参比的超效率SBM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态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2007—2021年浙江省及各设区市农业生态效率呈上升态势,各设区市农业生态效率的差异缩小且中高效率区的数量趋多。2007—2021年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呈逐年缩小趋势,其中丽水市的城乡收入差距最大,温州市最小。2)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效率提升能够通过提高农产品价格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两种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的效果优于城镇居民收入,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农业生态效率分解出的规模效率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显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需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减少农业生产成本,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农民在绿色农业发展成果中的经济分配比例,推动形成农民绝对收入水平提高与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缩小的协同并进格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谢乔昕
文章利用1996—2011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浙江省商业集聚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浙江省商业集聚与城乡收入差距呈负相关关系,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互为Granger因果。商业集聚主要通过改善农村居民信息状况、缓解农村居民资金瓶颈、降低农村居民就业门槛三条影响路径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构成影响。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商业集聚 集聚效应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敬水 汪庆芝
本文界定了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内涵和判断标准,从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和社会稳定四个方面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的测度方法,利用统计数据对浙江城乡收入差距适度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995—2009年浙江省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呈扩大趋势;除社会稳定评价指数外,经济增长、资源配置效率、收入分配公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浙江省经济社会整体协调发展态势良好;从灰色关联度、静态和动态适度性评价指数看,除少数年份表现为轻度不适度外,城乡收入差距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系统之间总体上处于弱适度状态。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兰英 邢红 吴英俊 龚笑飞 李浪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有利于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基于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运用市场价值法、费用替代法、替代工程法和防护支出法等,对浙江省遂昌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遂昌县森林生态系统调节服务价值为192.839亿元;可计量的供给价值为4.495亿元,两项合计197.334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47.86亿元的4.12倍。文化服务类型多样,内容丰富。如果进行绿色GDP核算,将明显提升遂昌县地位。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服务价值 评价 遂昌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孔凡斌 程文杰 徐彩瑶
本文基于2011-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面板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浙江省丽水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测算结果来看,丽水市各县域单元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向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结构指标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之间的关联度均较强;其次,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冲击反应迅速,且受影响时间较长。再次,从面板门槛效应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的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大于第一门槛值且小于第二门槛值时,会对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产生显著影响;最后,从空间误差模型估计结果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效率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晓芬 白鸥
【目的】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方法】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结果】(1)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2)从区域空间上看,在五大分区及市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从整体空间密度上看,形成了双核心集聚区和双核心连绵区。(4)从空间分布关联上看,呈现西南部热,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次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条带状分布向条状及零星分布状转变。(5)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森林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的综合影响。【结论】由于自然及人文的综合影响,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地形、气候及河流孕育其生态环境,而交通、文化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关乎其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经济支撑。今后浙江省在森林乡村建设中,要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本地发展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布局等举措以实现全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浙江样板。图4表2参3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张志杰 伊力塔 韩海荣 袁位高
森林承载力评价是林业可持续性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制定和实施区域可持续林业发展规划和战略的前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浙江省森林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并对2005年浙江省森林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2005年浙江省的森林属于超载(森林承载指数IFC为1.003),即森林处于弱可持续阶段。在实施浙江省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从2种不同的预测方法均可得出,未来浙江省林业可持续的发展方向是生产力和生物量都较小的针叶林和灌木林逐渐被生产力和生物量大的阔叶林和混交林所取代。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韦新良 刘永富
森林景观分类由森林景观组、森林景观型和林分景观3级单位构成。浙江省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森林景观共可分为9个森林景观组和40余个森林景观型。各类森林景观均有不同的景观特征和地理分布。
关键词:
森林植物 景观 类型 特征,分布 浙江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杜群 徐军 王剑武 张峰 季碧勇
浙江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研究森林碳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认识浙江省森林碳分布的空间特征。利用基于浙江省2009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CFI)固定样地数据和地统计学方法获得的全省森林碳空间分布信息,对森林碳分布与地形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全省森林碳密度与地形主要因子海拔、坡度的二元二次多项式的复相关系数为0.71左右,说明森林碳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即与地形的分布基本一致,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森林碳密度增大,尤其在海拔0~200 m到200~400 m,坡度从平坡到缓坡,碳密度上升最快。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由经济管理学院石道金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在完成"完善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课题基础上,2009年12月通过浙江省财政厅向浙江省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完善浙江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的政策建议(浙财函[2009]518号)。2010年年初,该政策建议得到吕祖善省长签批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