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23)
- 2023(9755)
- 2022(8256)
- 2021(7240)
- 2020(5956)
- 2019(13401)
- 2018(12729)
- 2017(23508)
- 2016(13224)
- 2015(14352)
- 2014(13929)
- 2013(13791)
- 2012(12860)
- 2011(11648)
- 2010(11307)
- 2009(9908)
- 2008(9581)
- 2007(8230)
- 2006(7339)
- 2005(6198)
- 学科
- 济(52399)
- 经济(52318)
- 管理(35612)
- 业(31621)
- 企(23009)
- 企业(23009)
- 方法(21181)
- 数学(19282)
- 数学方法(19093)
- 农(16842)
- 学(15593)
- 地方(15160)
- 环境(14486)
- 中国(13178)
- 财(11794)
- 农业(11625)
- 业经(11545)
- 贸(9933)
- 贸易(9930)
- 制(9838)
- 易(9576)
- 划(8529)
- 资源(7607)
- 技术(7586)
- 和(7552)
- 地方经济(7427)
- 融(7272)
- 金融(7271)
- 体(6876)
- 银(6833)
- 机构
- 大学(186335)
- 学院(186072)
- 济(73340)
- 经济(71897)
- 研究(69019)
- 管理(67891)
- 理学(59808)
- 理学院(58969)
- 管理学(57728)
- 管理学院(57401)
- 中国(48692)
- 科学(48637)
- 农(45529)
- 京(39645)
- 业大(38420)
- 所(36602)
- 农业(35829)
- 研究所(34241)
- 江(32376)
- 中心(31315)
- 财(30866)
- 省(26236)
- 院(25984)
- 财经(25026)
- 范(24842)
- 农业大学(24523)
- 师范(24417)
- 北京(23456)
- 经(22772)
- 经济学(22282)
- 基金
- 项目(141296)
- 科学(110314)
- 基金(103220)
- 家(94963)
- 国家(94251)
- 研究(92172)
- 科学基金(79102)
- 社会(59981)
- 省(58916)
- 社会科(56857)
- 社会科学(56843)
- 基金项目(56322)
- 自然(55000)
- 自然科(53643)
- 自然科学(53620)
- 自然科学基金(52637)
- 划(48320)
- 教育(40633)
- 资助(40363)
- 编号(33456)
- 重点(32995)
- 发(31012)
- 计划(29727)
- 部(29567)
- 创(28957)
- 科研(28262)
- 创新(27332)
- 科技(27133)
- 国家社会(25108)
- 业(24426)
共检索到2628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佳佳 傅伟军 杜群 张国江 姜培坤
基于浙江省森林资源清查固定样地信息数据和森林监测中心2010年6-9月采集的森林凋落物碳密度数据,探讨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空间分布在全省大尺度范围和不同地级市的县域小尺度范围都存在差异。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但局部地势较低地区森林凋落物碳密度很高;生物量覆盖度和地上腐殖质层厚度两者与森林凋落物碳密度无相关关系,而土壤有机碳密度和凋落物氮密度两者与凋落物碳密度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优势树种对于凋落物量积累有很大影响,栎类为主的落叶乔木凋落物碳密度较高,经济林则最低。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佳佳 傅伟军 杜群 张国江 姜培坤
基于浙江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2010年6—9月的森林凋落物碳密度数据和浙江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CFI)数据,利用克里格插值法研究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为10.2~4 589.8 kg·hm-2,均值为1 627.1 kg·hm-2,森林凋落物平均碳密度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变异系数为0.54,半变异函数基台效应(Nugget/Sill)为62.75%,变程为42.69 km,其空间分布存在区域差异;克里格插值显示浙江省森林凋落物碳密度由内陆至东南沿海呈下降趋势。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黄晓芬 白鸥
【目的】探讨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便于优化森林乡村的空间布局。正确认识森林乡村的形成因素,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方法】以浙江省447个森林乡村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空间基尼系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影响其空间分布的自然及人文因素。【结果】(1)从整体空间上看,浙江省森林乡村呈现集聚型的分布状态,具有“小范围聚集,大范围分散”的多中心组团分布特点。(2)从区域空间上看,在五大分区及市域层面上分布不均衡,整体呈现“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3)从整体空间密度上看,形成了双核心集聚区和双核心连绵区。(4)从空间分布关联上看,呈现西南部热,东北部冷的空间关联特征,次冷点区域变化较小,热点区域呈现条带状分布向条状及零星分布状转变。(5)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河流水系、森林资源、文化资源、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的综合影响。【结论】由于自然及人文的综合影响,浙江省森林乡村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森林乡村的建设与发展中,地形、气候及河流孕育其生态环境,而交通、文化资源及社会经济基础关乎其发展的基础条件、资源优势及经济支撑。今后浙江省在森林乡村建设中,要基于资源优势、基础条件及本地发展政策,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协同布局等举措以实现全域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高质量的浙江样板。图4表2参32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杜群 徐军 王剑武 张峰 季碧勇
浙江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与地形关系密切。研究森林碳分布与地形的关系,可以进一步认识浙江省森林碳分布的空间特征。利用基于浙江省2009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CFI)固定样地数据和地统计学方法获得的全省森林碳空间分布信息,对森林碳分布与地形相关性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全省森林碳密度与地形主要因子海拔、坡度的二元二次多项式的复相关系数为0.71左右,说明森林碳分布与地形密切相关,即与地形的分布基本一致,随着海拔的升高和坡度的增大森林碳密度增大,尤其在海拔0~200 m到200~400 m,坡度从平坡到缓坡,碳密度上升最快。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剑武 季碧勇 王铮屹 朱程昊
【目的】定量分析浙江省丽水市亚热带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为开展森林经营、生态保护修复以提高亚热带森林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省级固定样地数据,使用生物量模型和含碳率测算样地的森林碳密度,再通过普通Kriging插值形成区域森林碳密度分布图,并分析森林碳密度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选取5项景观格局指标和3项自然因素,利用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模型探讨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并分析影响结果的空间非平稳性。【结果】2012—2019年,丽水市森林平均碳密度从23.19 t·hm~(-2)上升到31.96 t·hm~(-2),且空间分布呈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性。森林景观格局显著影响森林碳密度,并表现不同尺度效应,影响程度在空间上也存在差异。景观蔓延度和斑块密度对森林碳密度驱动力较大,而景观最大斑块指数的驱动力较小。【结论】森林景观格局对森林碳密度的影响表现较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差异化的森林经营管理政策和实施针对性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程提供决策参考。图3表4参42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葛扬 张建国
【目的】探讨浙江省森林特色小镇在省域尺度上的空间布局特征,并对影响空间布局的人文和自然因素进行研究。【方法】以浙江73个森林特色小镇、 121个省级及以上森林公园的地理数据以及各市相关自然社会状况指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基尼系数、相关性分析与核密度分析,对特色小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浙江省73个森林特色小镇的整体空间分布类型为凝聚型,分布在浙北、浙东和浙南的小镇为均匀型,分布在浙西的小镇为凝聚型;从均衡性来看,不同地级市内的森林特色小镇数量分布合理,另外根据核密度值由密到疏的散布情况,可以将小镇分为3个主要梯队,其中湖州西部与北部为第1梯队,衢州中北部为第2梯队,丽水、温州和台州的部分区域为第3梯队。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山区分布、交通条件以及临近城市等因素对3个梯队的划分产生了影响。【结论】森林特色小镇的成长以当地林业产业为重要支柱,并以第一、三产业为主导产业,小镇集中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森林特色小镇沿山麓与山谷地带布置的趋势十分明显,且高速公路网有利于小镇的落地发展,但地级中心城市对森林特色小镇布局的影响十分有限;从森林特色小镇的选址与森林公园分布的空间高关联度可以看出,周边丰富的森林资源是森林特色小镇发展至关重要的保障,浙江其他地区发展森林特色小镇的潜力仍然巨大。表2参21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何思笑 张建国
【目的】探究目前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科学合理布局森林康养基地,充分利用及开发森林康养资源,实现供需有效对接,促进森林康养产业有序高效发展提供指导。【方法】以浙江省"中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森林氧吧""浙江省森林康养基地"和"浙江省森林氧吧"共计134处森林康养品牌资源为对象,运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其空间布局的自然及社会人文因素。【结果】浙江省内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整体为凝聚型,集聚趋势明显;市域层面来看,湖州市、丽水市、台州市及温州市为均匀型,杭州市、衢州市、金华市及绍兴市为凝聚型。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在各地级市内的分布并不均衡,根据各地级市所拥有的数量不同可划分为4个梯队,各梯队间存在较大差异。核密度分析发现:不同区域内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可划分为以湖州市安吉县为主的大核区,湖州市长兴县、杭州市桐庐县、丽水市龙泉市为主的次核区以及以衢州市江山市、金华市义乌市、绍兴市新昌县为主的小核区;森林康养品牌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受地形、森林覆盖率、水系、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中心城市关联度综合作用影响。【结论】受到自然及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目前浙江省森林康养品牌资源在各地级市间分布不均,各地森林康养产业发展进程存在较大差异。森林康养资源及产业在开发与建设中,地形、森林覆盖率、水系影响其景观基底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基础、交通通达性及与中心城市的关联度关乎其经济支撑、市场潜力及可达性。日后浙江省森林康养产业的发展,要基于地区资源条件及优势,进一步结合政策支持、市场调查、合理规划、资源整合等,从而实现"全域化布局""一体化推进""标准化管理"的目标。图5表1参2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德智 葛立雯 同延玲 丁福斌 潘刚
【目的】对宜君县森林碳储量、碳密度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为宜君县森林价值及服务功能估算等提供参考。【方法】以宜君县第7次二类森林资源清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材积源生物量法和平均生物量法进行生物量估算,结合不同树种的分子式含碳率,进行宜君县森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的估算,并结合GIS软件进行数据的空间分析,探讨碳储量和碳密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宜君县森林碳储量为1 093 721.91t,森林平均碳密度为15.20t/hm2,总体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西部碳储量和碳密度明显高于东部。林分和灌木碳储量占森林碳储量的94.97%,林分平均碳密度为18.42t/hm2,天然林的碳密度均高于人工林。乡镇与...
关键词:
陕西省宜君县 碳储量 碳密度 空间分布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黄承才 张骏 江波 朱锦茹 常杰
在浙江省10万km2的区域内,选取32个典型样地调查杉木生态公益林凋落物特征。研究表明:1)幼龄、中龄、成熟林3个年龄级的优势林年均凋落量依次为56·2、121·5和327·2g·m-2a-1,在浙西北、浙中、浙南及沿海4个地理气候区域间无显著差异(P>0·05);2)叶凋落量占总凋落量的76·0%~96·4%;不同龄级的凋落物组分不同,即杉木在不同发育阶段凋落物存在差异;3)杉木优势林的凋落量小于含杉木的混交林,即乔木种类越多,杉木优势度越小,凋落量越多;4)凋落物对森林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有重要作用。从凋落物角度分析,杉木优势林的生态效益较低,不利于林地自肥、保水及进一步的植被恢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李亚 杨万勤 李晗 倪祥银 何洁 吴福忠
采用凋落物分解袋法,以川西高山森林典型乔木(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灌木(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和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凋落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林窗中心到郁闭林下不同生境(林窗中心、林冠林窗、扩展林窗和郁闭林下)中凋落物第一年分解不同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雪被覆盖期、雪被融化期和生长季节)可溶性碳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6种凋落物可溶性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在冬季含量增加而在生长季节含量降低,而可溶性无机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罗成书 杨杨帆
旅行社影响着旅游产品的空间串联及整合,分析其在特定区域内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提升旅游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建立包含2 277个旅行社点要素的浙江省旅行社地理信息系统,运用最邻近分析、缓冲区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探究浙江省旅行社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方法探索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浙江省旅行社空间分布存在集聚特征,形成了1个高密度区(杭州),两个次高密度区(宁波、温州)。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单核心,带状连片分布,沿海多,内陆少。旅行社表现出以县级居民点为中心的距离衰减规律。常住人口密度、出口总额、第三产业产值、3A级及以上景区密度对旅行社空间分布有显著影响,出口总额为负相关,其他为正相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元彬 黄从德 胡庭兴 涂利华 杨利林 张志 徐伟
【目的】研究林分密度对巨桉(Eucalyptus grandis)人工林凋落物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及基质质量组成的影响。【方法】收集巨桉人工林凋落物(叶和直径3~5mm的枝),部分凋落物在65℃烘干至恒质量并测定含水量、纤维素、木质素、C、N、P;部分自然风干后装入尼龙分解袋中,将分解袋置于稀疏(833株/hm2,株距×行距=1.5m×8m)、中密(1 333株/hm2,株距×行距=1.5m×5m)和高密(2 222株/hm2,株距×行距=1.5m×3m)巨桉林中自然分解,凋落叶于分解第60,120,180,210,240,300,360天取样,凋落枝于第90,180,270,360天取样,测定...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雷达 方晰 李斌 刘兆丹
为明晰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区域分布格局,基于湖南省2014年森林资源年度统计数据,结合材积源生物量法估算了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及其区域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湖南省乔木林植被碳储量为145.23×106 t,其中阔叶林植被碳储量占47.52%,幼龄林和中龄林植被碳储量之和占69.49%;湖南省乔木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6.26 t·hm(-2)。(2)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碳储量为196.95×106 t,其中乔木林植被碳储量占73.73%,湖南省现有森林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6.31 t·h
[期刊]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作者]
张阳锋
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是我国南亚热带地区珍贵的乡土常绿阔叶乔木之一,具有生长快、凋落物量大等特点,是一种良好的用材、造纸和生态造林树种。凋落物是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土壤肥力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森林培育的过程中,林分密度控制是重要的经营措施之一,影响林分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为研究林分密度与凋落物的关系,本文以6年生米老排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分析5种造林密度(625株·hm-2、833株·hm-2、1111株·hm-2、1667株·hm-2、25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邓承佳 袁访 卜通达 梁红 宋理洪
[目的]揭示土壤动物在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中的作用,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物-土壤系统养分的循环过程。[方法]采用凋落物袋法,以贵州中部地区喀斯特森林优势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圆果化香树和翅荚香槐)为研究对象,进行持续1年的原位分解,通过排序分析、随机森林模型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探究不同体型土壤动物群落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不同处理间凋落物质量损失率差异显著,草本植物凋落物白茅质量损失率最高,木本植物凋落物翅荚香槐损失率最低。一定范围内,凋落物质量损失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平均增加了24.89%的凋落物分解,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15.34%)大于大型土壤动物作用(9.55%);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在分解前期较后期大。从凋落物袋中共捕获土壤动物13 733头,分属21个类群,优势类群为蜱螨目和弹尾目;随机森林模型结果显示,前气门亚目、长角(虫兆)目、短角(虫兆)目、伪蝎目、中气门亚目、蚁甲科在凋落物分解中起到关键性作用。[结论]除草本植物外,黔中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与碳氮比成反比。土壤动物在凋落物的分解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在分解前期贡献较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