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48)
2023(7777)
2022(6569)
2021(5880)
2020(4677)
2019(10674)
2018(10255)
2017(18686)
2016(10441)
2015(11658)
2014(11571)
2013(11553)
2012(11409)
2011(10387)
2010(10617)
2009(9651)
2008(9438)
2007(8411)
2006(7703)
2005(7160)
作者
(33223)
(27976)
(27666)
(26102)
(18217)
(13790)
(12392)
(10884)
(10858)
(10374)
(9782)
(9641)
(9258)
(9047)
(8981)
(8551)
(8364)
(8178)
(8163)
(8108)
(7222)
(7220)
(6935)
(6544)
(6425)
(6416)
(6338)
(6287)
(5866)
(5860)
学科
(48635)
经济(48596)
(25390)
管理(22986)
地方(22236)
(17557)
中国(17148)
(16927)
企业(16927)
业经(12590)
农业(12453)
地方经济(11898)
方法(11583)
(10360)
(9723)
数学(9651)
数学方法(9566)
环境(8860)
(8753)
金融(8751)
技术(8468)
(8348)
贸易(8338)
(8155)
银行(8132)
(7990)
(7957)
(7794)
(7342)
发展(7099)
机构
学院(149031)
大学(143393)
研究(61381)
(58036)
经济(56639)
管理(50180)
中国(44273)
理学(41697)
理学院(41066)
科学(40793)
管理学(40259)
管理学院(40001)
(37272)
(33816)
(32199)
研究所(30778)
(30230)
农业(29441)
中心(27639)
业大(26990)
(25874)
(25176)
(22953)
师范(22615)
(21573)
(21572)
科学院(20240)
北京(19738)
技术(19221)
财经(18679)
基金
项目(99084)
科学(76282)
研究(71883)
基金(66591)
(59606)
国家(58997)
科学基金(48639)
(46178)
社会(43365)
社会科(40929)
社会科学(40921)
(35840)
基金项目(35472)
教育(31957)
自然(31141)
自然科(30318)
自然科学(30305)
自然科学基金(29703)
编号(29536)
(29265)
资助(26215)
成果(23707)
重点(23672)
发展(23058)
课题(23024)
(22631)
(21332)
(20107)
创新(20002)
计划(19906)
期刊
(77542)
经济(77542)
研究(45482)
中国(40225)
(36722)
学报(28570)
农业(25943)
科学(24961)
教育(20746)
大学(20198)
管理(19709)
学学(19171)
(17101)
(16857)
金融(16857)
业经(15668)
(14123)
技术(13950)
经济研究(11320)
问题(9829)
资源(9580)
财经(8494)
业大(8459)
科技(8239)
(7924)
(7451)
农业大学(7401)
(7332)
商业(7305)
技术经济(7198)
共检索到2468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孙莉   肖婷   王洋   赵光武  
【目的】探究浙江省杂草稻Oryza sativa f. spontanea种子对不同胁迫环境的耐受性,为稻种遗传改良和杂草稻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以浙江省杂草稻和同一田块采集的栽培稻‘南粳46’O. sativa‘Nangeng 46’种子为材料,分别在室内标准发芽条件、盐胁迫(0.15 mol·L-1 NaCl)、干旱胁迫(质量分数为15%的聚乙二醇溶液模拟)、淹水胁迫(5cm水深模拟)和低温胁迫(15℃低温)下研究种子的发芽情况和幼苗品质,并测定了干旱和盐胁迫下幼苗的抗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结果】室内标准发芽条件下,杂草稻种子的各项发芽指标均显著优于栽培稻(P<0.05)。不同环境胁迫均抑制了种子萌发,影响了幼苗品质。盐胁迫下,杂草稻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栽培稻,幼苗长度低于栽培稻(P<0.05)。干旱胁迫下,杂草稻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均显著高于栽培稻(P<0.05)。干旱和盐胁迫后,杂草稻幼苗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栽培稻,丙二醛质量摩尔浓度显著低于栽培稻(P<0.05)。淹水胁迫下,杂草稻的发芽势、发芽指数均显著低于栽培稻(P<0.05)。低温胁迫后,杂草稻和栽培稻种子的发芽指标无显著差异,杂草稻幼苗质量较栽培稻更好。【结论】浙江省杂草稻在适宜环境下的萌发能力显著强于栽培稻,但对淹水胁迫敏感。与栽培稻相比,杂草稻更耐干旱和盐胁迫,这种能力可能与其具备更强的抗氧化活性有关。表6参32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摆小蓉   闵炜芳   石亚飞   舍杨梦斐   田浩天   罗成科  
为揭示萌发期不同水稻的抗旱性机理,以水稻旱敏感材料(Calrose、京宁10号、山形86)和抗旱性材料(Farry、松粳3号、宁粳36)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模拟干旱胁迫(15%PEG-6000)对不同水稻萌发种子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相应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旱敏感和抗旱性材料萌发种子各生长指标、抗逆相关基因表达量之间无显著差异;但生理指标有明显变化,表现为不同材料间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可溶性糖(SS)和过氧化氢(H_2O_2)含量无显著差异,旱敏感性材料山形86的丙二醛(MDA)、超氧阴离子(O_2~(-·))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材料;抗旱性材料宁粳36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脯氨酸(Pro)、可溶性蛋白(SP)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材料。干旱胁迫下,相比于旱敏感性材料,抗旱性材料萌发种子的相对发芽势(RGP)、相对芽长(RSL)、萌发期抗旱指数(GDRI)和活力指数(VI)分别增加了0.03~0.07百分点,0.32~0.39百分点,0.12~0.18百分点和92.41%~108.39%;抗旱性材料萌发种子中MDA和活性氧(O_2~(-·)、H_2O_2)含量分别降低了2.54%~61.64%,19.60%~46.30%和35.61%~62.02%;渗透调节物质(Pro、SS、SP)含量分别增加了5.93%~18.29%,1.08%~7.97%和3.47%~6.03%;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分别提高17.29%~33.12%,15.24%~76.06%和14.68%~18.61%;脯氨酸合成关键基因OsP5CS、抗氧化酶合成基因(OsALM1、OsPOX1、OsCATC)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上调了2.66%~182.31%,57.14%~513.27%,0.38%~109.06%和63.39%~184.25%。综合分析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水稻种子的萌发,影响了萌发期种子中的生理特性及其相应基因的表达。干旱胁迫下,无论是抗旱性材料还是旱敏感性材料,活力指数(VI)、过氧化物酶(POD)以及过氧化物酶合成基因(OsPOX1)是影响水稻种子萌发的关键指标。除以上指标外,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合成基因(OsP5CS)、过氧化氢酶基因(OsCATC)是影响抗旱性材料的其他关键指标,相对芽长(RSL)、过氧化氢(H_2O_2)、超氧化物歧化酶基因(OsALM1)是影响旱敏感性材料的其他关键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魏守辉  张朝贤  黎春花  刘延  黄红娟  孟庆会  李香菊  
【目的】明确外来恶性杂草假高粱(Sorghum halepense)种子的萌发特性。【方法】研究颖片、温度、光照、GA3及土层深度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颖片对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具有物理阻碍和化学抑制作用,是导致其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假高粱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30℃,在25℃/35℃、12h/12h的变温方式下也能较好地萌发。假高粱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光照条件,在连续光照或12h光照条件下,其种子萌发率较高。GA3能显著促进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其最适浓度为1.16mmol·L-1。0~4cm的土层适宜假高粱种子的萌发,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其萌发率显著降低。【结论】假高粱种子的萌发受环境条件影响较...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伟  张琳  李茹  陈国奇  董立尧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华东地区隶属苏南、苏北、皖南3个不同遗传类群抗五氟磺草胺稗[Echinochloa crusgalli(L.)P. Beauv]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差异性,确定各遗传类群抗五氟磺草胺稗对不同逆境适应性的差异,为延缓抗性稗的扩散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培养皿法和盆钵法进行种子萌发和出苗试验,测定萌发率并计算发芽势和发芽指数。[结果]当昼/夜温度为10℃/5℃时,敏感种群JLGY-3的萌发率(29.38%)和发芽指数(0.47)显著高于同一遗传背景的抗性种群JHHZ-1,两者的发芽势无显著性差异;当昼/夜温度为40℃/35℃时,两者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当Na Cl浓度为400 mmol·L-1时,JLGY-3少数萌发,JHHZ-1无萌发,两者差异显著;当水势为-0.6 MPa时,JLGY-3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JHHZ-1;在各pH值下或埋土深度为8 cm时,两种群的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遗传背景的抗性种群在昼/夜温度为40℃/35℃时,AXXZ-8的各指标均最低,JHHZ-1的发芽指数(11.58)最高,JHHZ-1与SSXB-1萌发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差异,并显著高于AXXZ-8,昼/夜温度为10℃/5℃下的JHHZ-1发芽指数(0.39)显著高于SSXB-1和AXXZ-8,3种群的萌发率和发芽势无显著差异; 350 mmol·L-1的Na Cl溶液中3种群的各指标均差异显著,并表现为JHHZ-1、SSXB-1、AXXZ-8依次降低;-0.6 MPa水势下AXXZ-8的各指标均最低,JHHZ-1发芽势(17.50)最高,JHHZ-1与SSXB-1的萌发率和发芽指数无显著差异,并显著高于AXXZ-8;当pH值为3或12时,AXXZ-8的发芽指数均最低,JHHZ-1最高,3种群的萌发率和发芽势均表现为JHHZ-1与SSXB-1无显著差异,并显著高于AXXZ-8;埋土深度8 cm的AXXZ-8各指标均最低,JHHZ-1的各指标与SSXB-1无显著差异,并显著高于AXXZ-8。[结论]在种子萌发阶段,抗性稗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性跟抗性水平呈负相关性,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适合度代价。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朱云集  崔金梅  彭文博  刘华山  高明  
将不同萌发状态的小麦种子(吸胀、萌动、发芽)分别置于干燥壤土(含水量8%以下)中,经20,40,60d处理后,再恢复供水,发现发芽处理先从枯芽基部向上逐渐转绿,继而长出叶片,并长出新生根,各处理恢复生长的能力以发芽处理为最强。生理指标检测表明发芽种子经干旱处理,在恢复供水后具有较强的恢复能力,这可能与种子内积累有较多的麦芽糖有关,干旱胁迫虽对不同萌发状态的种子有伤害,但各处理种子均能正常出苗。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通  李巧玲  张凌云  
采用RACE-PCR技术,从青杄c DNA文库中克隆得到1个青杄Pw EXP1基因,其c DNA全长为1 186 bp,含777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编码259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其理论分子量为27.90 k Da,等电点(p I)为8.07,N端有8个半胱氨酸残基,C端4个色氨酸残基,中部1个HFD结构域,具有扩展蛋白的典型结构。RT-q PCR试验显示Pw EXP1在青杄针叶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在种子萌发过程中,未开始萌发的种子表达量较低,萌发第2天和第4天表达量开始升高,萌发6天后达到较高水平。在逆境胁迫下,Pw EXP1在青杄根和叶中的表达模式不同。Na Cl和低温、高温胁迫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述波  林伟  萧浪涛  李再军  童建华  
以杂交水稻亲本V20B为材料,研究了外源GA3和ABA对杂交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GA3质量浓度为50~110mg/L时能明显促进种子萌发,而ABA质量浓度为70~110mg/L时则明显抑制种子萌发.生理生化检测表明,GA3和ABA对种子萌发过程中α-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植物激素含量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玉梅  杜秋红  于洪久  郭炜  王根林  阎秀峰  魏丹  
采用碱溶酸析技术将稻壳灰中非晶态分子硅转化为易溶态硅酸盐,通过水稻萌发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硅预处理对种子活力、根系吸收能力及幼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壳灰提取硅与常规硅肥对种子萌发影响表现趋势一致。一定硅浓度范围内,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随硅浓度增加而增加,达一定值后,随硅浓度增加而降低;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总吸收面积以处理B硅含量8%,稀释300倍最高,其次是稀释400倍,以处理D硅含量16%,稀释100倍最低;常规硅肥处理对水稻叶绿素影响略低于与同一硅浓度稻壳灰提取硅处理,但差异不明显。稻壳灰提取硅含量在8%,稀释300~400倍浸种,具有明显的促进种子萌发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艾林  李召虎  李建民  田晓莉  王保民  翟志席  段留生  
以旱稻297和水稻越富种子为材料,用冠菌素浸种处理,研究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某些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冠菌素对旱稻和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芽生长具有双重性效应,低浓度的冠菌素(10-8mol/L)可促进旱稻种子萌发和初生根及芽的生长,提高幼芽含水量、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而高浓度的冠菌素(≥10-5mol/L)则明显抑制二者种子的萌发及幼芽的生长,旱稻和水稻对一定浓度冠菌素处理的反应效果有差异;冠菌素促进或抑制种子萌发可能与α-淀粉酶活性有关。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华  饶力群  肖立锋  
为了更好地了解水杨酸与水稻抗病的内在联系,以水稻感白叶枯病组合威优402和抗白叶枯病组合威优64为材料,用0.005~0.2mmol/L的水杨酸处理种子后,观察种子发芽情况,水稻发芽种子中的过氧化物酶、淀粉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威优64和威优402种子经较高浓度(0.1~0.2mmol/L)的水杨酸处理后,萌发都受到抑制,发芽种子中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淀粉酶活性升高,在威优64发芽种子中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而威优402发芽种子中其含量变化不明显.较低浓度(0.005~0.05mmol/L)的水杨酸处理,能促进种子的萌发,发芽种子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威优64发芽种子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升...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海华  曾富华  蒋明义  彭喜旭  
为了解不同浓度镍处理下种子的萌发情况 ,和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以及两者间的可能联系 ,以湘晚籼 15 - 1种子为材料 ,经 0 .2 5~ 1.0 0 μmol/ L 的硝酸镍浸种后 ,发现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降低 ,平均发芽日数延长 ,幼根、芽生长阻滞 ,生物量减小 ,表明种子的正常萌发和幼苗生长受抑 .各浓度的硝酸镍均抑制种子中 SOD,CAT和 POX活力 (除 0 .2 5 ,0 .5 0 μm ol/ L 的硝酸镍处理下 ,POX活性上升外 ) ,MDA含量升高 ,电解质外渗率增大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雪梅  俞炳杲  
多胺在水稻种子萌发初期的变化和作用收稿日期:19950829黄雪梅,俞炳杲(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南京210095)THEROLEOFPOLYAMINESINTHEEARLYGERMINATIONOFRICESEEDSHuangXuemei,an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马光宗  徐高峰  杨韶松  杨云海  张付斗  温丽娜  陶琼  申时才  叶敏  
【目的】旨在探讨甘薯(Ipomoea batatas)地上/地下部提取物的化感作用,从植物化感作用的角度对农田杂草进行抑制和生态防控。【方法】利用有机溶剂萃取法从甘薯地上/地下部水提液中得到水相、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萃取物,以发芽率、根长、茎长和鲜重变化为参数,测定4种萃取物对3种农田恶性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甘薯地上/地下部4种萃取物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的种子发芽率、根长、茎长和生物量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对3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力最强,高浓度1.00~2.00 mg/mL时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种子发芽率抑制率分别为40%~100%和50%~100%,茎长抑制率分别为48%~100%和66%~100%,根长抑制率分别为65%~100%和67%~100%,生物量抑制率分别为76%~100%和75%~100%。水相和正丁醇相对3种杂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力最弱,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的根长、茎长和生物量具有“低促高抑”的现象。随浓度增加,4种不同萃取物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抑制率逐渐提高,抑制效果总体上依次为生物量>根长>茎长>发芽率。从综合效应指数的对比来看,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对马唐、黑麦草、三叶鬼针草的抑制率地下部普遍大于地上部,而水相和正丁醇相的抑制率地上部大于地下部;三叶鬼针草受到的抑制是最大的,其次为马唐和黑麦草。【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甘薯萃取物石油醚相和乙酸乙酯相中含有主效化感物质,为下一步开展甘薯化感物质的鉴定奠定基础。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妹娟  唐湘如  聂俊  潘圣刚  段美洋  严卓晟  田华  
以饶平香和华航31为试验材料,种子经过超声波处理后,播于含0.8%Na Cl的石英砂基质中培养,在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测定了种子的发芽率、MDA含量,以及a-淀粉酶、SOD和POD的活性,探讨在盐胁迫下超声波处理水稻种子对其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超声波处理的水稻种子发芽率均高于对照处理。其中种子饶平香和华航31均以超声波处理5 min的效果最好。超声波处理可以显著提高种子内a-淀粉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强SOD和POD活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戴红燕  
为探索提高粳型巨胚稻种子发芽率方法,给粳型巨胚稻育秧技术的改进提供理论参考,采用PEG-6000对粳型巨胚稻西巨胚1号种子进行不同方式浸种。结果表明,采用清水引发PEG液培养的水分胁迫处理方法降低了种子的活力,不利于种子萌发,随着PEG浓度的升高,发芽率降低,开始发芽的时间延后,群体发芽所需的时间延长;采用PEG引发清水培养的水分胁迫处理方法在PEG质量浓度15%以下时对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大于15%反起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