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715)
2023(3832)
2022(3215)
2021(2981)
2020(2448)
2019(5503)
2018(5380)
2017(9919)
2016(5623)
2015(6174)
2014(6154)
2013(6243)
2012(6096)
2011(5390)
2010(5313)
2009(4777)
2008(4486)
2007(4049)
2006(3643)
2005(3182)
作者
(17256)
(14542)
(14433)
(13845)
(9377)
(7220)
(6549)
(5825)
(5675)
(5375)
(5136)
(5023)
(4884)
(4612)
(4577)
(4534)
(4456)
(4322)
(4252)
(4179)
(3732)
(3573)
(3519)
(3484)
(3384)
(3324)
(3187)
(3135)
(2946)
(2921)
学科
(31039)
经济(31030)
地方(18326)
管理(11830)
(10771)
地方经济(10579)
(10097)
方法(9347)
数学(8798)
数学方法(8728)
农业(7479)
环境(7102)
(6306)
中国(6298)
(5911)
企业(5911)
业经(5347)
资源(4354)
(4048)
(3670)
(3648)
金融(3646)
(3566)
(3412)
农业经济(3407)
(3344)
区域(3340)
生态(3303)
(3289)
规划(3048)
机构
学院(77958)
大学(75913)
(31463)
研究(31092)
经济(30717)
管理(28390)
理学(24624)
理学院(24223)
管理学(23593)
管理学院(23449)
中国(22019)
科学(21764)
(18131)
(17690)
(16627)
(16089)
研究所(15437)
中心(15000)
(14575)
业大(13862)
农业(13653)
(12857)
师范(12712)
(12514)
(11844)
(11050)
师范大学(10290)
科学院(10181)
财经(9839)
经济学(9206)
基金
项目(59572)
科学(47415)
研究(42674)
基金(42118)
(37374)
国家(37081)
科学基金(31545)
(28163)
社会(27217)
社会科(25698)
社会科学(25689)
基金项目(23055)
(21130)
自然(20596)
自然科(20002)
自然科学(19996)
自然科学基金(19551)
教育(18086)
编号(16773)
资助(16415)
(15629)
重点(14285)
课题(12683)
发展(12565)
成果(12542)
(12373)
(12206)
(12182)
(11821)
计划(11729)
期刊
(37898)
经济(37898)
研究(20512)
中国(17725)
(15632)
学报(13621)
科学(13336)
农业(10569)
大学(9579)
学学(9202)
资源(8785)
管理(8507)
(7602)
教育(7093)
业经(6950)
(6880)
金融(6880)
技术(6579)
(5453)
问题(4990)
统计(4814)
(4623)
经济研究(4613)
(4436)
科技(4417)
(4297)
(4088)
决策(3998)
地理(3921)
财经(3900)
共检索到118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敏  刘庆生  刘高焕  
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西部地区为例,以总氮作为污染评价指标,利用优化后的输出系数法估算非点源污染,并分析污染来源及特点,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和降雨对流域NSP贡献最大,其次是农村人口和牲畜;土地利用中以竹林和耕地的非点源污染输出为主。就单位面积而言,耕地对非点源污染输出贡献比例最大,其次是园地、裸地、居民地、竹林、草地和林地。此外,不同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和比例对非点源污染输出也有着重要影响,总体规律是随着耕地和居民地比例的增加,其他林地比例的减少,污染输出增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竹林-耕地-林地"混合类型比竹林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污染输出更小,由此推断在...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魏彬  杨校生  吴丹丹  
在分析了安吉竹产业现状的基础上,借鉴产业发展和主导产业选择理论,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安吉县竹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安吉竹产业结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第二、三产业推动了安吉竹产业发展,但仍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不高、旅游服务业滞后等问题。同时,提出了提高经营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务水平等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便推动安吉的竹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刘焱  康建琴  潘月娟  程学琴  
以浙江省安吉县目前的幼儿园办园成本和政府分担比例为参照标准,论文通过测算三种不同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所需的财政投入规模,考察了它们各自的现实可行性。结果表明,将学前三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要求的财政投入规模最大;逐步增加政府财政成本分担比例构建"三为主"模式,政府投入增量最低;将学前一年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对政府财政投入的要求略高于"三为主"模式。论文建议要完成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应当选择从构建"三为主"学前教育体系入手,逐步实施把学前一年纳入义务教育到最后实施学前三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路径。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佳  顾蕾  朱玮强  施拥军  计薇  郑轶枫  
基于《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和改进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模型,对浙江省安吉县中国核证减排量(CCER)竹林经营碳汇交易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定量评估,并在不同情景下对项目净现值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当前市场条件下,竹林经营碳汇交易项目在30 a周期内净现值为19 567.52万元,年均净现值为652.25万元·a~(-1),单位面积净现值为13.72万元·hm~(-2),相比传统竹林经营增加了42.05%;项目累计二氧化碳减排量为249 658 t,年均减排量8 322 t·a~(-1),单位面积减排量175 t·hm~(-2),项目减排量累计现值465.40万元,年均现值15.51万元·a~(-1),单位面积现值0.33万元·hm~(-2)。在相同因素变化率的情景下,项目净现值的敏感程度大小依次为竹材价格>贴现率水平>劳动力价格>碳汇价格。根据研究结论,从碳汇价格、农民增收和市场环境等3个方面为更好地持续开展竹林经营碳汇交易项目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詹玲  喻闻  
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功能拓展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浙江省安吉县充分发挥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该文通过对安吉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实地调查,总结了其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成效以及对全国其他地区重要启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悦  金露  
时值安吉县践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十年计划的收尾阶段,作为十年前发展无门、县域生态崩溃乃至被黄牌警告的"差等生",安吉充分发掘自身特色,建立生态博物馆群落,用十年时间交出了一份在乡村旅游发展赶考路上的满意答卷。本文在对"安吉模式"十年发展历程进行纵向梳理的基础上,通过针对性地与国外乡村建设路径进行横向对比,从中归纳总结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借鉴性经验;并对现阶段安吉乡村旅游发展的代表性问题进行了反思。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敦义  张彪  张灿强  杨艳刚  潘春霞  王斌  
土壤侵蚀造成的营养物质迁移是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全面认识太湖流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对流域水环境的威胁,为当地的林地经营部门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基于2007年的安吉县森林二类调查数据,采用土壤侵蚀模数与养分含量系数法,评估了安吉县林地土壤侵蚀量以及TN、TP、TK和有机质等4种养分流失量。结果表明:安吉县林地年土壤侵蚀量75.13万t,约合558.87t(/km2·a);因土壤侵蚀每年约有657t全氮、272.95t全磷、7858t全钾和1.51万t有机质的养分流失;从林地类型来看,竹林和经济林是林地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主体(累计贡献率77%);而从地貌类型特征来看,9...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友军  周国忠  
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是影响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典型形式,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冲突成为影响其发展的突出因素,由此可以影响到"农家乐"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文章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研究方法,以旅游客流和社区居民的博弈分析为重点,分析安吉县报福镇"农家乐"发展中利益相关者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旅游项目选择,提出"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推动该类型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靳永广  
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悖论进行的“短板”归因分析,极易遮蔽生态资源富集优势及其发挥所内含的发展潜能。本文基于比较优势转化视角并聚焦县域实践,探讨乡村集聚优质生产要素的生态面向及其机制和逻辑,以及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在关联。经验表明,美丽乡村建设累积的“绿水青山”型资源环境要素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壮大提供了潜在比较优势。资金和技术等稀缺要素的匮乏,决定了集体难以独立而全面地主导资源环境要素经济价值的实现过程,转而以权能让渡和联合运营的市场化方式将资源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对接外部互补性要素的实际比较优势,进而转化为支撑集体经济增长的产业发展优势。村庄内部优势资源的累积和转化,配以外部稀缺要素的流入与带动,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永续动能和绩效要因。研究发现,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优质要素的有效聚合及其价值实现,关键是要挖掘村庄比较优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发展优势。这意味着,挖潜村庄优势、促进要素市场化自由流动并探索多样化股份合作形式,是集体资产确权后农村经济改革的首要任务。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童菊儿  李倩  王倩  
浙江省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最早始于2011年,当时选定了平原、丘陵、山区等类型区的4个试点,完成了规划编制方法及编制成果的探索研究。安吉县南北湖村是《浙江省村土地利用规划技术要点》中涉及的试点村庄之一,笔者通过剖析该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内容,以期为广泛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童菊儿  李倩  王倩  
浙江省的村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最早始于2011年,当时选定了平原、丘陵、山区等类型区的4个试点,完成了规划编制方法及编制成果的探索研究。安吉县南北湖村是《浙江省村土地利用规划技术要点》中涉及的试点村庄之一,笔者通过剖析该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内容,以期为广泛开展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张俊义   李兰英   姚任图   殷家扬   钟晓昱  
公益林生态补偿是否提升了森林质量、标准不同是否对森林质量产生影响、如何合理分配补偿资金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文章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森林质量评价体系,基于浙江省龙泉市和安吉县森林资源二类清查小班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探析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对森林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研究地区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尤其是森林生产力和立地条件稳定性持续提高,公益林质量提升幅度大于商品林,公益林的森林结构与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2)公益林生态补偿能提高森林质量,对森林质量、单位面积蓄积量和林下植被覆盖度都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高低对森林质量的影响不同:在10%、25%、50%、75%分位点上回归显示,公益林生态补偿对森林质量影响的显著性逐渐降低,即补偿标准提高对质量较差的森林提升效果最佳,对中等质量森林的影响次之,对优质森林的影响最小,对起源和立地条件的异质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此结论。文章从森林质量新视角研究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实施效果,从起源和立地条件异质性角度为差异化补偿提供了决策依据,并提出政策启示:(1)加强公益林管护,促进森林质量稳定提升。(2)实施差异化补偿政策,合理配置补偿资金。(3)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政策,推进与天然林保护并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艳刚  张彪  董敦义  王斌  张灿强  
为充分认识竹林生态系统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中的作用,于2009年7月-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对竹林土壤的硝态氮(NO-3-N)含量进行采样分析,并探讨了植被类型、地形条件等因素对土壤NO-3-N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各采样点内,随土壤深度的增加,竹林土壤NO-3-N含量降低;②毛竹林0~30cm土壤层NO-3-N含量高于红笋竹林,而30~50cm土壤层则相反,但差异不显著;③林下植被为草灌结构的样点土壤NO-3-N含量高于林下植被为草丛结构的样点,这种差异在30~50cm上显著;④不同植被高度的土壤NO-3-N含量差异在0~10cm深度上达到显著水平;⑤土壤NO-3-N含量随海拔升高呈"先下降后上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云奇  杨学连  王赋  贺宝根  宿静  于兴修  
围绕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这一主题,选取浙江省安吉县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山区小流域可更新资源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参照高程变化,以每100m高程间隔为单元,以安吉县相关统计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计算各高程段各类可更新资源的GDP产出,进而计算实现经济转化的资源价值量TRV,再计算TRV占资源价值的比例、TRV占GDP的比例。研究表明,随地势升高,各高程段总体TRV与资源价值的比值降低,说明可更新资源的开发程度越来越低;总体TRV与GDP的比值呈增加趋势,经济发展对本土资源的依赖性增加。整个小流域经济产出利用了本土可更新资源总价值的15%,本土可更新资源实现经济转化的那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旭东  李德阳  郑风田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依靠完善的支持保障机制,政府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以市场力量作支撑,更重要的是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为此,乡村振兴过程中需要构建“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农民主体”三位一体的发展机制。浙江省安吉县鲁家村的发展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实践,通过充分利用政策红利和多主体协同发展,打造了以农业生产与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新型产业。从其发展过程来看,政府政策支持撬动了村庄沉睡资源,促进资源化资产;市场力量下乡经营村庄资源促进经营市场化,带动了更多资本下乡;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共同作用激发了农民主体性,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了收益均衡化,从而推动了农民生活富裕。进一步分析鲁家村的发展可以看出,政府一以贯之的发展理念是村庄发展的根本遵循,发达的县域经济是资本下乡与人才回流的经济基础,而农民主体性的觉醒与发挥需要领导者的带动与引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