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61)
- 2023(9283)
- 2022(7213)
- 2021(6533)
- 2020(5231)
- 2019(11831)
- 2018(11794)
- 2017(23037)
- 2016(12669)
- 2015(13899)
- 2014(14118)
- 2013(13937)
- 2012(12849)
- 2011(11619)
- 2010(11812)
- 2009(11039)
- 2008(10770)
- 2007(9622)
- 2006(8927)
- 2005(7814)
- 学科
- 济(63068)
- 经济(63015)
- 农(46275)
- 业(37720)
- 农业(30742)
- 管理(26645)
- 地方(20280)
- 中国(18918)
- 方法(18362)
- 业经(17452)
- 数学(16546)
- 数学方法(16458)
- 企(16010)
- 企业(16010)
- 发(13057)
- 学(12518)
- 土地(12107)
- 农业经济(10656)
- 制(10597)
- 发展(10172)
- 展(10161)
- 环境(9841)
- 村(9364)
- 农村(9340)
- 财(9335)
- 体(8452)
- 城市(8150)
- 贸(8122)
- 贸易(8117)
- 策(8076)
- 机构
- 学院(182356)
- 大学(176521)
- 济(76305)
- 经济(74509)
- 管理(67995)
- 研究(67029)
- 理学(58791)
- 理学院(57989)
- 管理学(56890)
- 管理学院(56604)
- 农(54485)
- 中国(50976)
- 科学(43451)
- 农业(41595)
- 京(38124)
- 业大(36135)
- 所(34468)
- 江(33730)
- 中心(32002)
- 研究所(31503)
- 财(30129)
- 范(26389)
- 省(26169)
- 师范(26165)
- 农业大学(25934)
- 财经(23948)
- 院(23669)
- 州(23572)
- 科学院(22424)
- 北京(22259)
- 基金
- 项目(127040)
- 科学(101044)
- 研究(92248)
- 基金(91838)
- 家(80423)
- 国家(79649)
- 科学基金(68518)
- 社会(61050)
- 社会科(57398)
- 社会科学(57383)
- 省(53944)
- 基金项目(50599)
- 自然(43609)
- 自然科(42522)
- 自然科学(42512)
- 划(42452)
- 自然科学基金(41685)
- 教育(39074)
- 编号(37945)
- 资助(34365)
- 农(31324)
- 发(30360)
- 重点(28515)
- 成果(28445)
- 部(27314)
- 课题(26055)
- 创(25596)
- 国家社会(24988)
- 发展(24771)
- 展(24432)
共检索到277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仁锋 候勃 金邑霞 张悦
在中国土地制度与发达地区经济双重转型驱动下,沿海地区城市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相互关系及其演变呈现出的独特性亟待探讨。基于2005、2010、2015年浙江省县域土地利用信息,定量分析2005~2015年浙江省县域综合城市化、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分异及重点县建设用地转化源与流,继而用泰尔指数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探究浙江省城市化水平与土地利用非农化的空间关联模式。研究发现:(1)浙江县域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并逐渐实现空间均衡,形成杭州、宁波、金华、温州等市辖区为核心的团状城市化态势;建设用地变化重心从中、北部平原地区向东南沿海平原县/区迁移,但仍以市辖区增幅最为明显,农转建(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土地的增减是导致浙江县域建设用地大幅度变化的关键原因;(2)浙江省土地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增加、空间分异态势凸显,呈现出高集聚区由浙中转向浙东沿海及岛屿;总体看,高-高型多分布在浙北平原,而低-低型则从沿海向内陆扩展;(3)浙江省综合城市化与土地利用非农化存在显著尺度效应,且相关性随空间尺度增加而增加。研究揭示了经济发达省份城市化进入稳定期阶段土地非农化与城市化的空间相关性,对推进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协同性、因地制宜实施农转建土地流转和跨行政区置换具有重要指引价值。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吴一洲 吴次芳 罗文斌 王琳
研究目的:测度浙江省县级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及其协调度,并探讨其空间格局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AHP法,空间相关分析法。研究结果:(1)构建了基于经济、效益、效率和公平的"4E"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框架;(2)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呈现较强的空间集聚特征;效益绩效与公平绩效的空间分布趋势较为离散;(3)通过土地利用绩效的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4种"俱乐部趋同"类型,高绩效和低绩效趋同俱乐部的空间分布最广,稳定性最大;(4)绩效内部的协调度体现为高值区带动下的区域整体水平趋高,但协调度并不与经济发展水平成单纯的正比关系。研究结论:经济绩效与效率绩效主要受城市的规模效应、工业化进程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而效益...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土地绩效 ESDA 空间格局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林耀奔 叶艳妹 杨建辉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与生态化协调性的内涵及机理,为城市土地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典型相关分析、协调性评价模型。研究结果:通过构建协调性评价模型,发现全省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化和生态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13年后土地利用生态化水平滞后于集约化水平;11个城市各时序阶段上的空间异质性明显,2016年处于协调发展状态的占82%,舟山市的协调发展度全省最高为0.83。研究结论:浙江省城市土地政策的制定要兼顾土地利用的集约化与生态化特征,严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还要研究各城市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情况,重视城市土地利用政策的差异性。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集约化 生态化 协调性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振华 杨国新
将城镇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以及城镇就业人口数量作为衡量城市化的标准,将国家基础建设占用耕地的面积作为衡量农地非农化的自指标。借助数据分析软件SPSS13.0,通过对两者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和线性回归分析并建立了回归模型方程,发现两者之间呈现出相关程度相对较高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的发展是导致浙江省湖州市农地非农化的进程加快的重要原因。湖州市城市化与农地非农化的总体协调度较高,但协调度的值略微呈现出越来越小的趋势。
关键词:
农地非农化 城市化 城镇人口数量 湖州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袁弘 陈田 谢婷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所牵涉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城市和乡村交汇的地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区域,半城市化地区正是处于这样的区域当中。因此,基于土地利用视角来探讨我国未来的半城市化地区空间整合和有序发展成为该区域发展研究的一项紧迫任务。从半城市地区的非农土地利用演变模式、非农土地利用特征、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方面回顾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对半城市化地区非农土地利用的研究,最后阐述了目前研究中的问题和今后研究展望。
关键词:
半城市化地区 非农土地利用 整合 进展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孝强 吴次芳 方明
产业、人口和土地非农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涵与表现,其协调性关系到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运用协调耦合度模型和重心法分析1999年至2011年浙江省城市化过程中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性与空间均衡性,通过皮尔逊相关性检验协调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期全省产业、人口与土地非农化的协调耦合度得到持续提高,由0.54上升至0.76,从中协调耦合等级发展为较协调耦合等级,各市协调耦合度及其等级都获得相应提高,但"北高南低,南北分化"的空间差异特征依然显著;2以2005年为界,前半期全省及省内各市协调耦合度增速较快,但2005年之后显著放缓,说明促进各要素协调非农化的难度在上升;3地区不平衡未得到...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成斌,卢福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分层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均质同构的社会结构从根本上被打破,尤其是在较发达农村地区表现得更为充分。浙江省10个村庄的职业分层、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状况表明,农村社会的分化变迁与其非农化水平密切相关,由于非农化水平的差异,当前农村社会的分层呈现出多元化、非均衡性、非充分性等特征。从分层总体结构上看,浙江省农村社会的“橄榄型”阶层结构已经初步形成。
关键词:
非农化 浙江省 农村 社会分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辉 刘卫东 吴泽斌 张恒义
借鉴系统科学中的有关理论,分别构建了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1991—2011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各自的内部协调性、两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和计量关系。结果表明:1浙江省各地级市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均逐步提高。2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之间的协调发展度在研究前期(1991—2001年)提高的速度较慢,而在研究后期(2001—2011年)提高的速度较快。在研究前期土地城市化超前于人口城市化,而在现阶段土地城市化则滞后于人口城市化。3浙江省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的耦合协调等级具有明显的时空演变格局,杭州市和宁波市的耦合协调等级通常领先于其他城市,而丽水市和衢州市则相对落后。4根据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度和相对发展度,绘制了"九宫格",对浙江省全部地级市未来城市化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赵哲远 马奇 华元春 蒋明利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鹏 李加林 史小丽 王丽佳 刘瑞清
基于1990~2015年浙江省6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构建生态风险指数,对不同时期的浙江省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浙江省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大量减少而建设用地剧增;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为耕地、林地、水域向建设用地转移;其中以2000~2005年和2010~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度最高;(2)浙江省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中生态风险区是区域的主导类型,较高、高生态风险区向外扩张,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杭州湾附近,沿海区域,杭州西南部、衢州和金华三市接壤区域。低等级生态风险区分布在相邻高等级生态风险区的周围,大致成圈层状向外扩散;(3)土地利用生态风险等级转换差异较大。生态风险转移主要是由低向高等级转换,且其生态风险等级年均转换速率呈上升趋势,生态风险转换主要发生在城市、沿海区域如杭州湾附近、温州、台州沿海等经济发展活跃的地区;(4)浙江省各地级市生态风险值时空分异较大。各市生态风险值主要呈上升趋势,宁波市生态风险变化最大,衢州市变化最小。空间分布上,杭州市生态风险值最高,远大于其他地级市,舟山市生态风险值最低。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唐梦奇 宁爱凤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农地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其可持续利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核心就是保护耕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环境。农户是我国耕地利用决策的微观主体,其土地利用行为与耕地可持续利用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农户微观主体出发,来研究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找出农地不可持续利用的几个方面,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化 农户 土地利用 耕地可持续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傅超 刘彦随
我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远大于人均总建设用地量,存在"两栖占地"现象。文章构建了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和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两个指标,刻画我国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利用非农化的关系;采用2000和2009年各省人口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测算省际人口城镇化率(PUI)和土地利用非农化指数(LUNI);利用SPSS软件分析LUNI和PUI之间的相关性,对省际2009年PUI、LUNI、LPUH数据进行了多因素快速聚类分析;运用全局莫兰指数和局部莫兰系数进行各省土地与人口城镇化协调度(LPUH)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和2009年LUNI与PUI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58和0.686,相关性下降;5个聚类类型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形成5个地域类型区;空间自相关分析也显示LPUH热点区的存在。进一步讨论了导致城镇化和土地利用协调度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差异的因素,提出了以健康城镇化为导向的协调发展策略。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江龙 曲福田 陈雯
根据效率原则配置土地资源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本文从比较优势的角度在理论上分析了土地资源空间效率配置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通过计算省级区域建设用地和耕地产出效益,结果表明,我国的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明显的区域梯度差距;在产出效益的基础上计算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在建设用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部分中部地区则在农地利用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文章应用C-D生产函数测算了我国不同区域1989~2001年农地非农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农地非农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是中部地区的1.24倍,西部地区的1.39倍。文章据此对我国当前的土地利用政策进行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朱从谋 杨丽霞 徐建春
通过改进人口半城镇化测算方法,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耦合度,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时空分析和规律探讨。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均呈增长趋势,人口半城镇化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产业非农化表现出相反的北高南低格局。②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形成浙北低人口半城镇化—高产业非农化、浙西和浙南高人口半城镇化—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③浙江省大部分县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耦合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以上,无明显空间差异;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以中度耦合和较高度耦合水平为主,2005—2014年间中度耦合县域逐渐转变成较高度耦合,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空间差异。④相较于人口城镇化和产业非农化耦合度不断上升的特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存在动态耦合关系,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倒"U"型分布,倒"U"型拐点在人口城镇化水平的55%左右,浙江省大部分县市处于倒"U"型分布的左侧阶段,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耦合发展可以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同时注意拐点右侧需结合产业升级、户籍制度改革等手段促进半城镇化人口市民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苑韶峰 朱从谋 杨丽霞 徐建春
通过改进人口半城镇化测算方法,运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了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及耦合度,并对其耦合关系进行了时空分析和规律探讨。结果表明:①浙江省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均呈增长趋势,人口半城镇化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产业非农化表现出相反的北高南低格局。②人口半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形成浙北低人口半城镇化—高产业非农化、浙西和浙南高人口半城镇化—低产业非农化的空间格局。③浙江省大部分县市人口城镇化与产业非农化耦合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以上,无明显空间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