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93)
2023(11545)
2022(10121)
2021(9380)
2020(7738)
2019(18101)
2018(18157)
2017(34828)
2016(18926)
2015(21359)
2014(21408)
2013(21433)
2012(19804)
2011(17863)
2010(17828)
2009(16295)
2008(15479)
2007(13406)
2006(11811)
2005(9718)
作者
(54521)
(45441)
(44713)
(42668)
(29001)
(21817)
(20352)
(17781)
(17383)
(16267)
(15902)
(15203)
(14285)
(14085)
(13810)
(13778)
(13517)
(13248)
(12937)
(12836)
(11267)
(11120)
(10843)
(10422)
(10137)
(10130)
(10076)
(9995)
(9159)
(9017)
学科
(75884)
经济(75800)
(54116)
管理(49756)
(38101)
企业(38101)
方法(33580)
(32783)
数学(29360)
数学方法(29067)
农业(21897)
地方(20834)
中国(20221)
业经(19542)
(17388)
(16607)
(14003)
(12842)
贸易(12834)
(12400)
环境(12033)
(11439)
理论(11130)
技术(11052)
(10856)
工作(10531)
(10354)
银行(10322)
教育(10081)
(9971)
机构
学院(264143)
大学(263622)
管理(109582)
(101123)
经济(98581)
理学(95535)
理学院(94465)
管理学(92928)
管理学院(92449)
研究(86802)
中国(63154)
(55921)
科学(55890)
(48267)
(43619)
(42787)
业大(42587)
(42443)
中心(40606)
研究所(39283)
(36841)
师范(36543)
农业(36529)
财经(35082)
北京(34242)
(32240)
(31852)
(31525)
师范大学(29486)
(29317)
基金
项目(189313)
科学(148457)
研究(140561)
基金(135873)
(117302)
国家(116229)
科学基金(100249)
社会(87798)
社会科(82768)
社会科学(82742)
(77043)
基金项目(73876)
自然(64885)
自然科(63274)
自然科学(63260)
教育(62533)
(62239)
自然科学基金(62077)
编号(59256)
资助(54449)
成果(47437)
重点(41608)
(41227)
(40807)
课题(39645)
(38866)
创新(36116)
科研(35793)
项目编号(35149)
国家社会(34930)
期刊
(114932)
经济(114932)
研究(74025)
中国(50833)
(48592)
学报(42705)
科学(39580)
管理(36267)
农业(32913)
大学(32438)
学学(30331)
(29976)
教育(28417)
业经(22636)
技术(21943)
(21652)
金融(21652)
图书(18975)
经济研究(15915)
财经(15469)
问题(14955)
(13974)
资源(13894)
理论(13635)
科技(13557)
(13454)
(12980)
实践(12884)
(12884)
书馆(12879)
共检索到3807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史久西  王小明  黄一青  沈强  
将乡村居民-乡村公园的游憩发生空间视为小型区域旅游系统,采用农户问卷和现场调查方法,研究分析了浙江省18个典型村庄,39个乡村公园游访量、服务半径及其与公园属性的定量关系,揭示出了公园游憩服务效能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聚会点距离、公园周围50 m人口、300 m人口、1 000 m人口、公园面积、建设投入、公园数量配置等,也是绿化规划建设中进行公园游憩服务效能调控应予重点考虑的相关因子;同时建立起公园游访量、服务半径的统计预测模型,分析研究了公园服务的投入效率,给出了村庄公园建设土地与资金有效投入的参考标准,单个公园大小在2 000m2以下,投资在万元之内有最佳服务效率;村庄整体人均公园面积在3~...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孙叶玲  
作为乡村振兴的又一创新实践和共同富裕道路上的重大推进举措,未来乡村建设9大工作体系满足了农民多样化的生活需求,以田园城市化的方式实现农村地区的繁荣发展。本文以浙江省未来乡村建设首批试点之一的宁波市奉化区滕头村为案例,对未来乡村建设进行分析,研究未来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并从空间、产业、民生、治理、智慧乡村支持系统和多个乡村生活场景出发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和未来乡村建设提供新的规划思路。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许璐  罗小龙  王绍博  顾宗倪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以及中国当代中产阶层财富和文化的崛起,乡村成为承接城市消费转移的新空间。通过对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洋家乐"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认为"洋家乐"的乡村消费空间构建可大致分为"洋家乐的兴起—资本投入多元发展—政府引导转型升级"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实现了乡村的物质空间再造、社会重组以及文化重构,对乡村振兴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对本土性空间造成挤压与边缘化。因此,这是一个不断的斗争与妥协、改变与创造的过程。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颜思敏  陈晨  
当前的乡村振兴实践中不乏高度依赖财政资金的样板乡村,而对乡村发展中的内生动力和可持续性却关注不足,未能起到真正的示范和推广作用。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在30多年里从无到有地培育出白茶产业,并带动了溪龙乡的乡村重构,是内生动力驱动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本文从历史视角研究白茶产业驱动溪龙乡乡村重构的特征和机制,并从个体视角剖析白茶产业兴起前后居民对本地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方面的感知变化,最后提出对乡村规划的若干启示。我国乡村地区丰富多元的资源禀赋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具有根植性的乡村产业,白茶产业仅是农业型乡村的一个典型代表。规划师应深入研究乡村发展的产业基础,探索基于内生动力的中国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碧凡  陶卓民  郎富平  
有效、公平的社区参与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本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等相结合的方法,从社区参与的角度选择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七里乡黄土岭村、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富阳市东洲街道黄公望村三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提炼出基层组织引导、企业(景区)带动、社区主导三种典型社区参与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的共性、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式的参与主体多元化;社区参与内容较为单一,参与层次浅;社区参与的程度依发展阶段而有所不同;社区受益主要源自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就业和自主创业机会的获得和培训教育机会的提供等。总体而言,社区参与的有效性、公平性与旅游业所处的发展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蕊  周航凯  姜丽佳  钟虹芳  
实施乡村振兴,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金融在当代经济中占据核心地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应承担起先锋作用。探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对研究更有效的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对策和路径、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支持乡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浙江省金融业积极深化改革,顺应农村发展变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农村发展的道路,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力量。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郎友兴  万莼  
浙江省象山县围绕经济发展、村庄建设、社会和谐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历经十年多探索实践,形成并逐步完善了一种组织发动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决策与监督的"村民说事"制度,探索出一个更有效的村级治理模式,为乡村治理的创新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村民说事"制度经历了分散式和探索式的自发构建、系统化与集成化的制度优化以及提升三个阶段。本文从一个整合性的制度主义框架分析该制度形成和演变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制度运行与维系的三个机制及其对制度转型实践的贡献。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隋玉亭  彭敏学  徐礼琼  
随着浙江省乡村振兴的推进,乡村基础设施逐步饱和,农村土地整理渐失动力,土地开发的局限性日益显现,乡村地区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面临困境,国土空间治理方式亟待转型升级。本文在分析浙江省乡村地区国土空间利用的特征与问题的基础上,总结了乡村地区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和要求,探索了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的转向,并提出了完善乡村地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沈费伟  肖泽干  
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在论述了"美丽乡村"的概念和意义基础上,从治理之美、发展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和文化之美5个层面,选取24个代表性的指标构建了浙江省"美丽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方法对浙江省近7年(2008-2014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种成效在政治进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等方面均有所表现。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陶孟辉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部署,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中理应发挥好先锋作用。本文基于浙江地区实际,阐述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五个着力点,继而分析了当前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中面临的四个瓶颈问题,结合近几年各地涉农金融机构的业务实践及最新的金融创新趋势,提出了五种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模式,并列举了典型案例,最后提出了五条政策建议。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彩瑶   任燕   翟郡   孔凡斌  
【目的】在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现代产业体系的背景下,研究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机制,为森林资源富集地区制定数字赋能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浙江省山区26县2001—2021年面板数据,构建县域数字乡村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量化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1) 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呈增长态势,其中跨越发展县的数字乡村建设水平高于生态发展县;林业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区域间差异明显且两极分化较严重;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小幅上升,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波动上升。2)数字乡村建设能够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即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高级化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3)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技术赋能、劳动力赋能和治理赋能等路径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升级。4)数字乡村建设对林业产业发展升级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本地区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同时对邻近地区的林业产业发展规模、林业产业结构合理化和林业产业结构高级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结论】2001—2021年浙江省山区26县数字乡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林业产业发展升级状况向好,技术应用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效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数字乡村建设、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各县域单元需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从创新技术运用、大力引进人才、提升林业部门生态治理能力和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等方面发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山区县林业产业发展升级,打造数字赋能现代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阳  李伟芳  马仁锋  李加林  任丽燕  
借助熵值法构建乡村性指数,并测算浙江2003、2012年浙江省各县乡村性,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县域乡村性水平的空间分异,并以市场力、行政力、内源力和外动力四维探究了乡村性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浙江乡村性指数格局较为稳定,但差异较大,由东北杭嘉湖、宁绍平原地区向浙西南地区逐渐升高。2浙江全省乡村性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呈现高乡村性水平地区的集聚,且2003—2012年全局空间集聚态势增强。浙江乡村性的空间集聚态势日趋稳定,形成以环杭州湾的乡村性冷点区,区域经济发达、城镇化水平高;以云和县为核心的浙西南乡村性热点区,为全省城镇化"低地"。3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特色的海洋产业发展、政府投资与行政区划的调整、农业机械化和对外贸易等是驱动浙江乡村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丽娜  
[目的]文章旨在分析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方法]运用综合指数法建立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分析2000—2016年浙江省新型城镇化程度,进而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分析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结果]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主要包括2000—2005年新型城镇化初始阶段,城镇化发展水平受基础设施等条件限制呈波动上升趋势,以及2006—2016年,属于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对于新型城镇化的高度重视使城镇化指数由0. 436上升至0. 869,年均增长率高达0. 093。乡村旅游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主要包括3个方面:(1)在人均家庭经营农家乐收入比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直接效应为正,间接效应为负;(2)在森林覆盖率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效应为正,直接效应系数为0. 098,间接效应指数为0. 074,影响相对较大;(3)果园面积方面,其对浙江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不大,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为正。[结论]乡村旅游的生态化对新型城镇化具有一定影响,且正向影响远大于负向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妍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分析,旨在为浙江省及长三角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分类体系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划研究。[结果]在准则层中, 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环境质量(0.465 8)>资源开发水平(0.277 1)>乡村社会发展(0.161 1)>乡村经济发展(0.096 0)。从指标层权重来看,处于第一层次的有景观平衡度(0.391 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0.389 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83 6)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0.365 5)。[结论]浙江省北部乡村旅游发展以杭州为中心,形成安吉、德清、桐乡和嘉善乡村休闲旅游带,中部和南部则以金华市为中心,形成了温州、金华和衢州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圈;浙江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景观的承载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各县市应立足当地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县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游。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曼  
中国当前处于乡村振兴的历史转折阶段,海洋乡村作为乡村振兴实践的重要场域,其基层社会治理不仅需要依靠国家制度层面的革新,同时也需要基于融合当地的生计方式与传统文化。与农耕文化根植于土地不同,更具开放性、风险性与不稳定性的海洋生态影响下的海洋乡村基层社会在面临国家制度性导向的生计方式转型时往往面临更多困境。S镇基于对海洋生态的保护与乡村发展的双重目标,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获得根基性力量,通过对包含集体记忆与传统生计方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仪式化再生产,将乡村振兴与社会秩序维系植入当地社会,为海洋乡村的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提供一种经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