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56)
- 2023(9039)
- 2022(8168)
- 2021(7759)
- 2020(6464)
- 2019(15320)
- 2018(15364)
- 2017(29653)
- 2016(16337)
- 2015(18396)
- 2014(18382)
- 2013(18203)
- 2012(16676)
- 2011(14901)
- 2010(14647)
- 2009(13234)
- 2008(12626)
- 2007(10759)
- 2006(9223)
- 2005(7749)
- 学科
- 济(62800)
- 经济(62734)
- 管理(44860)
- 业(42598)
- 企(35527)
- 企业(35527)
- 方法(30661)
- 数学(26610)
- 数学方法(26316)
- 农(16676)
- 学(15964)
- 地方(15545)
- 中国(15031)
- 财(14296)
- 业经(13731)
- 农业(11305)
- 和(10738)
- 理论(10671)
- 环境(10593)
- 贸(10502)
- 贸易(10497)
- 易(10124)
- 技术(10039)
- 制(9382)
- 务(9358)
- 财务(9301)
- 财务管理(9287)
- 划(8860)
- 教育(8839)
- 企业财务(8798)
- 机构
- 大学(226255)
- 学院(224423)
- 管理(93978)
- 济(83404)
- 理学(82350)
- 经济(81503)
- 理学院(81427)
- 管理学(80037)
- 管理学院(79650)
- 研究(73998)
- 中国(52507)
- 京(49453)
- 科学(49287)
- 业大(37175)
- 所(37078)
- 农(36769)
- 江(36621)
- 财(35887)
- 研究所(34430)
- 中心(33296)
- 北京(30456)
- 范(30328)
- 师范(30027)
- 财经(29604)
- 农业(28498)
- 院(27917)
- 经(26888)
- 州(26174)
- 师范大学(24460)
- 经济管理(23972)
- 基金
- 项目(164049)
- 科学(128109)
- 研究(118928)
- 基金(117883)
- 家(103156)
- 国家(102327)
- 科学基金(87684)
- 社会(72143)
- 社会科(68207)
- 社会科学(68186)
- 省(65429)
- 基金项目(64231)
- 自然(59310)
- 自然科(57820)
- 自然科学(57809)
- 自然科学基金(56740)
- 划(54448)
- 教育(53780)
- 编号(49111)
- 资助(48452)
- 成果(38667)
- 重点(36480)
- 部(35350)
- 发(34536)
- 创(33739)
- 课题(33442)
- 科研(31809)
- 创新(31387)
- 大学(30055)
- 项目编号(29939)
共检索到3127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树全
利用种间联结测定 ,主成份分析 ,最优分割法和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定量研究了浙江淳安山区以马尾松林为代表的次生林演替过程。结果表明 ,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 ,马尾松、黄檀、山核桃、板栗为衰退种 ;化香、麻栎、白栎、枫香等 9个树种为过渡种 ;苦槠、木荷、青冈、杉木为进展种。其演替过程分为 4个阶段 ,即马尾松林阶段 ,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 ,以阔叶树种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次生林演替的马尔可夫模型预测表明 ,该地区次生演替过程的每个阶段需 2 5a左右 ,常绿阔叶林恢复需要 80~ 1 0 0a
关键词:
次生林 演替 定量研究 马尔可夫过程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超凡 张会儒 卢军 张晓红
对东北地区兴安落叶松林、阔叶红松林和山地云冷杉林三大地带性顶级群落衍生出的主要次生林的生态演替过程规律,以及干扰在次生林演替过程中的作用影响进行了综述。结果显示人为干扰对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有利有弊,但大部分的自然干扰不利于次生林进展演替,利用好采伐、补植和火烧等人为干扰可以有效地促进次生林的演替进程,次生林演替全周期经营和复杂的自然干扰对东北次生林演替的作用机制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重点。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少杰 李正才 周本智 格日乐图 孔维健 安艳飞
以北亚热带受损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植被演替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演替年限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并最终趋于稳定;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演替年限的增加而不断增大,增加幅度在土壤剖面上呈现波动性;演替20 a到演替40 a群落土壤中的有机碳平均含量增加了56.30%(P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周本智 傅懋毅 李正才 谢锦忠 Manuel Ruiz Perez Brian Belcher 杨校生 吴明
对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研究,测定了群落植物生长型构成以及各层次植物物种的重要值,采用多种测度方法计算了群落各层次植物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1)浙西北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各层次优势种比较明显,乔木树种以青冈为主,灌木树种以柃木和木占优势,草本植物则以箬竹为主;(2)该地区天然次生林群落植物物种比较丰富,乔木树种种数最多,草本植物稀少;就各层次而言,草本层物种数最多,乔木层和灌木层比较接近,各层次的均匀度指数的趋势是灌木层最高,草本层最低,乔木层居中;以多种指标计算各层次物种多样性指数结果均显示,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最高,草本层最低,尽管草本...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龚直文 亢新刚 顾丽 杨华
以长白山金沟岭林场的杨桦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山杨、白桦解析木资料,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了白桦和山杨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的生长方程,分别编制了二者的生长过程表;同时根据径阶组划分标准,统计各树种在不同径阶组中的株数及其所占的比例,从而对林分内各乔木树种的演替动向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山杨和白桦作为林分内的先锋树种,处于衰退趋势;红松、冷杉与云杉为地带性顶级树种,将在地带性顶级群落中占据为优势树种;其他树种在演替过程中变化不明显。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金则新
应用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及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对浙江省天台山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序列物种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天台山次生森林从针叶林到针阔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过程中 ,物种多样性呈先变大后变小的趋势。在群落的垂直结构中 ,次生演替序列 3种群落类型的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大小顺序均为灌木层 (包括幼苗及幼树 ) >乔木层 >草本层。在 3种群落类型中 ,木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均大于草本植物。表 4参 9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尹文珂 胡理乐 卢希 高燕 康冰
【目的】研究秦岭中段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为其生态系统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功能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在陕西太白山和周至自然保护区,分别依据环境因子(海拔、坡向等)选取发育阶段一致的有代表性的油松典型群落类型,共建立20m×30m样地20个,记录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数量,分析秦岭中段油松次生林群落各层次物种的重要值、物种多样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秦岭中段油松天然次生林群落不同层次物种丰富度为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高,乔木层优势种明显;其中乔木层以优势种油松的重要值最高,而灌木和草本优势种重要值较低;灌木层和草本...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余树全 李翠环 姜礼元 谢吉全
根据千岛湖次生林群落的样地调查资料 ,采用极点排序将千岛湖次生林群落划分为暖性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等 4种类型。通过对各类型群落均匀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生态优势度的分析比较 ,认为随着演替的发展 ,群落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 ,4种群落类型的均匀度值依次为 69 6,81 6,82 8和 89 6,多样性指数依次为2 33,2 82 ,2 67和 2 75 ;生态优势度下降 ,其值从 0 30 7下降到 0 1 5 8,但并不是演替的最高阶段物种多样性最大 ;通过对群落外貌、结构和种类成分的分析 ,认为封山育林是千岛湖区森林植被进展演替的有效途径 ,目...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孟京辉 陆元昌 王懿祥 刘刚
本文对两类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次生林,从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积生长、材积生长、林木死亡率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演替的进程,天然次生林直径生长、胸高断面生长和材积生长呈现下降趋势,林木死亡率也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在演替的早期阶段,速生喜光先锋种在林分中占据较高比例,进而林分表现出较高的死亡率和较高的生长力,但是随着演替的进行,喜光先锋速生树种逐步被耐荫的顶级或亚顶级树种所取代,进而表现出低生长和低的死亡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雪云 潘萍 臧颢 宁金魁 欧阳勋志 李小林 桂亚可 吴自荣
[目的]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其科学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建立闽楠幼树幼苗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闽楠幼树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密度(闽楠下种母树株数、郁闭度、株数密度)、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林下植被盖度、凋落物层厚度是影响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偏相关系数在0.325 7 0.715 7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模
关键词:
闽楠 天然次生林 自然更新 影响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傅松玲 黄宝龙
本文在研究分析琅琊山天然森林群落演替趋势、榆科树种生理生态特性以及皖东石灰岩地区立地分类的基础上 ,探讨了皖东石灰岩山地的适宜造林树种 ,从而为加速北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绿化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 ,青檀、榉树、琅琊榆、醉翁榆等榆科树种 ,由于在生理上对高钙、干旱的石灰岩生境有较好适应性 ,同时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因而是皖东石灰岩山地造林绿化的适宜树种
关键词:
石灰岩山地 榆科树种 生理生态特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国明 赵颖 陈斌 鲁专 邱海嵊 石娟
对舟山岛21个松材线虫病入侵前的马尾松林、黑松林进行典型样地调查,根据更新层树种的重要值采用模糊聚类结果划分为7种演替类群,与17年后对不同演替类群具代表性样地的复查结果比较分析,并综合群落的组成结构、动态特征、树种生态生物学特性、更新树种植株结构以及立地条件、海拔等因子,确定舟山岛松林近阶段的演替结果分别为白栎、枫香占优势的落叶阔叶林,枫香、白栎、苦槠或石栎、四川山矾、栓皮栎占优势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黄檀、山合欢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枫香或朴树占优势的落叶阔叶林(疏林),白栎占优势的萌生灌丛和柃木占优势的常绿灌丛。研究结果说明松材线虫病发生迹地的植物群落自然演替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确定...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潇 李海奎 张逸如 黄金金
【目的】针对采伐干扰后天然恢复的次生林,建立其碳储量生长模型及对应的碳汇模型,分析不同因子对固碳能力的驱动作用,为固碳能力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吉林省第9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数据筛选出的111个采伐后形成的天然次生林样地数据,采用Richards理论生长方程,以样地平均木的碳储量为因变量,以样地平均年龄为自变量,通过对年龄分组和迭代算法建立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通过对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中的年龄求导得到碳汇分级生长模型。采用决定系数(R~2)和均方根误差(RMSE)评价模型拟合效果。以地理因子、地形因子、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和林分因子为自变量,基于一般线性模型,引入定性和定量因子交互作用,分析固碳能力的驱动力。【结果】(1)天然次生林碳储量分级生长模型的R~2为0.965 6,RMSE为2.61 kg,具有很好的拟合优度。(2)各个分级碳汇量最大的年龄分别为8、10、13、17和29年,以1 000株/hm~2的密度计算,5年时间的阈值为1.84 t/hm~2,到30年时增加到10.78 t/hm~2,各级间的阈值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3)一阶定性和一、二阶定量交互的模型对平均木碳储量的解释最高,R~2为0.919 2,与不含交互项的主效应模型相比,R~2提高了0.088 5。(4)对于平均木碳储量,地理因子(经度和纬度)、地形因子(海拔、地貌、坡向、坡位和坡度)、枯枝落叶层厚度、气候因子(年均气温、极端最低温度、湿度指数、无霜期天数)、土壤因子(土壤厚度)和林分因子(年龄和优势树种)等因子有显著性影响;对于不同立地分级20年时碳密度,地理因子(纬度)、地形因子(地貌、坡度和坡向)、气候因子(极端最高温度、最热月平均温度和湿度指数)、土壤因子(土壤类型和砾石含量)和林分因子(优势树种)等因子有显著性影响,而海拔和腐殖质厚度等变量存在于交互项中,其主效应并不显著。【结论】天然次生林不同等级的碳密度在不同的时间段,等级间的阈值不同,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级间的阈值不断增加,但不同等级间碳储量的相对差距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小。引入交互作用可以提高模型对森林固碳的解释程度。纬度等地理因子,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湿度指数等气候因子和优势树种等林分因子是影响天然次生林固碳能力因素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天然次生林 生长模型 固碳分级 影响因子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艳平 潘明亮 丁访军 周凤娇 吴鹏
2009年,对贵州西部水城县玉舍林场光皮桦天然次生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表明:林分林分平均生物量为48.14 t/hm2,各层次的生物量分配顺序为乔木层(70.98%)>灌木层(13.27%)>枯落物层(12.05%)>草本层(3.70%),乔木层占有绝对优势,但灌木层、草本层所占比例还较大,光皮桦对林地地力和空间的利用还不够充分;植被层生物量占了林分生物量的87.95%,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分别占了林分生物量的85.79%和12.91%,比值较为合理;乔木层平均生物量为34.17 t/hm2,表现为干(52.61%)>枝(29.26%)>根(14.99%)>叶(3.14%);不同径阶生物量...
关键词:
光皮桦 生物量 生产力 天然次生林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全锋 周超凡 段光爽 胡雪凡 张会儒 雷相东
[目的]探讨蒙古栎各龄组适宜的抚育间伐方案,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的抚育间伐提供依据。[方法]以5期吉林省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为基础,筛选蒙古栎幼龄林、中龄林和近熟林,划分5级蓄积间伐强度:强度1(0~10%)、强度2(10%~20%)、强度3(20%~30%)、强度4(30%~40%)、强度5(40%~50%),对比未间伐林分,研究不同龄组林分对不同间伐强度在各观测间隔(5、10、15和20 a)的蓄积生长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伐后各时间段蓄积生长率随间伐强度增长的趋势:幼龄林先持平,再快速上升,最后快速下降;中龄林先缓慢增长,最后快速下降;近熟林,伐后5 a与10 a,先快速增长,后快速下降直至平缓,而伐后15 a与20 a,先快速增长,后平缓下降。(2)伐后各时间段峰值出现的间伐强度范围:幼龄林都在20%~35%之间,中龄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3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20%~40%之间,近熟林由伐后5 a和10 a的15%~25%之间至伐后15 a与20 a的15%~35%之间。(3)各间伐强度级蓄积生长率均值相对于未间伐提升显著的有:幼龄林:强度3与强度4;中龄林:强度2、强度3和强度4;近熟林:强度2和强度3。(4)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间伐强度与未间伐之间的蓄积生长率的差异越来越小。[结论]吉林省蒙古栎天然次生林,各龄组适宜的间伐强度:幼龄林为25%~35%;中龄林为20%~35%;近熟林为15%~30%。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