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42)
2023(4289)
2022(3824)
2021(3586)
2020(3079)
2019(7388)
2018(7338)
2017(14343)
2016(8029)
2015(8729)
2014(8798)
2013(8647)
2012(8453)
2011(7697)
2010(7912)
2009(7371)
2008(7412)
2007(6544)
2006(5968)
2005(5304)
作者
(25055)
(21278)
(21068)
(19925)
(13746)
(10319)
(9545)
(8394)
(8128)
(7932)
(7588)
(7436)
(7118)
(6990)
(6835)
(6587)
(6453)
(6298)
(6283)
(6218)
(5700)
(5346)
(5257)
(5144)
(4830)
(4787)
(4787)
(4441)
(4328)
(4294)
学科
(36813)
经济(36783)
管理(24282)
(21440)
(18159)
企业(18159)
方法(16749)
数学(14529)
数学方法(14364)
(11175)
环境(10794)
地方(10359)
(8939)
(8812)
中国(8062)
(7253)
业经(6750)
(6454)
地方经济(5844)
农业(5730)
(5701)
(5672)
贸易(5670)
(5657)
财务(5653)
财务管理(5642)
企业财务(5459)
(5395)
结构(5376)
(5233)
机构
大学(121919)
学院(120473)
(47084)
经济(46214)
研究(44768)
管理(44096)
理学(38802)
理学院(38216)
管理学(37282)
管理学院(37086)
中国(31645)
科学(30726)
(26727)
(25431)
(24239)
(23711)
研究所(22677)
(21272)
业大(20102)
中心(19143)
农业(18803)
(17583)
财经(17414)
师范(17294)
(16417)
(15676)
北京(15299)
(15004)
(14917)
经济学(14500)
基金
项目(84760)
科学(67313)
基金(62787)
研究(57348)
(56412)
国家(55983)
科学基金(47484)
社会(37135)
社会科(35177)
社会科学(35161)
(34399)
基金项目(33797)
自然(32715)
自然科(31853)
自然科学(31840)
自然科学基金(31280)
(28464)
教育(26134)
资助(25940)
编号(21075)
重点(20152)
(18923)
(18514)
成果(17089)
(17084)
科研(16778)
计划(16548)
(16474)
创新(16101)
课题(15667)
期刊
(52254)
经济(52254)
研究(32041)
学报(23932)
科学(22164)
中国(21993)
(19825)
大学(17015)
学学(16293)
(15795)
管理(15625)
农业(13410)
教育(9883)
(9007)
金融(9007)
财经(8701)
技术(8527)
资源(8393)
业经(8357)
经济研究(7933)
(7433)
(7131)
问题(7028)
(6759)
业大(6092)
统计(5853)
技术经济(5616)
科技(5612)
商业(5595)
林业(5436)
共检索到174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基  谢旭  俞存根  夏陆军  毕耜瑶  张平  邓小艳  苗露  
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2、5、8月在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同时,研究了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以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得渔获物共鉴定出蟹类19种,隶属于6科9属,其中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双斑蟳和隆线强蟹等4种。不同季节的蟹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而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其中,蟹类种类数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从不同水深区域的渔获种类分布趋势分析,蟹类种类数以5~15 m水深带较多,小于5 m和15~20 m水深带较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不同水深区域分析,多样性指数在10~15 m水深带较高,5~10 m水深带较低。冗余分析结果认为,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洪亮  张龙  陈峰  周永东  
根据2011年春季(4月、5月和6月)对浙江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优势种和多样性等特征。结果表明,春季共捕获蟹类13种,隶属于1目4科7属;上述所有种类中,除3种不确定外,其余分别为广温广盐种4种、高温广盐种4种与高温高盐种2种;4月与6月蟹类的质量密度与尾数密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4月与5月、6月间的多样性指数(H′)差异均显著(P<0.05);丰富度指数(D)与底盐、水深两者均呈线性正相关(P<0.05),而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与质量密度均呈线性负相关(P<0.05)。浙江南部近海春季蟹类群落以中...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稳  秦松  高春霞  唐未  马金  赵静  
本研究根据2015—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水域渔业资源数据,利用Tweedie-GAM研究了春季、夏季、秋季3个季节蓝圆鲹(Decapterus maruadsi)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空间分布存在显著差异,春季蓝圆鲹主要集中在沿岸水域,夏季主要集中在浙江南部近海的南、北两侧,呈现“两边高、中间低”的分布格局,秋季主要集中在研究海域的向海一侧水域。蓝圆鲹在不同季节的关键环境因子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在19.5℃~25℃范围内,资源密度随海水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22.7℃达到峰值。夏季,海水温度分别在28℃和30.3℃分别取得高峰值和低值,同时,盐度为32.3时资源密度达到最大值。秋季,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盐度29.8处为最小值;资源密度和水深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基本稳定的趋势。本研究揭示了蓝圆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浙江南部近海蓝圆鲹的养护管理与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士聪  杨蕊  高春霞  韩东燕  叶深  
对2016—2019年浙江南部近海底拖网采集的主要鱼类进行食性分析,并结合前期摄食习性资料,以种间营养关系为基础构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的食物网拓扑,以拓扑网络指标结合KPP运算确定该海域的鱼类群落关键种。结果表明:(1)对浙江南部近海的34种主要鱼类开展胃含物分析,共形成营养连接数276对。(2)拓扑食物网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点度(degree,D)、入度(in-degree,D_(in))、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和信息中心性(information centrality,IC)最大,表明与其产生摄食联系的物种数目最多,其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最强,对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的出度(out-degree,D_(out))、拓扑重要性指数(topological importance index,TI)最大,表明捕食该物种的鱼种类数最多,揭示其物种信息扩散能力最强。(3)带鱼的关键性指数(keystone indices,K)、下行关键性指数(top-down keystone index,K_t)最高,表明对群落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最大,且下行控制效应最大;七星底灯鱼的上行关键性指数(bottom-up keystone index,K_b)和值最大,表明对群落的上行控制效应最大;(4)通过KPP运算验证带鱼对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种间信息的传递起决定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11种拓扑关键性参数结合KPP运算筛选群落结构关键种,发现带鱼和七星底灯鱼在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带鱼为关键捕食者,七星底灯鱼为关键被捕食者。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慧娴  李建华  麻秋云  高春霞  
为探究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年龄与生长特征,对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矢耳石年轮结构开展年龄鉴定,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方程,分析其年龄组成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样品体长为40~200mm,平均体长为(96.73±26.27) mm,体质量为0.8~185.9g,平均体质量为(23.79±23.67) g;(2)经检验雌雄间体长(L)与体质量(W)关系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体质量幂函数关系式为W=2×10~(-5)×L~(3.002 1)(R~2=0.9800);(3)鉴定157个耳石磨片,年龄范围为0~4龄,0龄为优势年龄组,占65.60%,1龄占18.47%,2龄占6.37%,3龄占7.64%,4龄仅占1.91%;(4)雌雄间体长(L)与矢耳石短半径(S_R)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关系式为S_R=0.0108L-0.3106(R~2=0.8766);(5)生长方程拟合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效果最佳,银姑鱼生长参数为L_∞=204.2mm,K=0.4,t_0=-1.56,拐点年龄为1.19龄,对应体长L=136mm,W=50.8g。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马稳  秦松  赵静  
根据2016—2020年浙江南部鱼类资源调查数据,运用广义加性模型研究浙江南部各季节鱼类资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基于2020年环境数据探究鱼类资源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最佳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分别为47.9%、68.0%、56.6%和45.6%,交叉验证回归线的斜率平均值为0.74~1.02,模型拟合能力和预测能力良好。水温、盐度和叶绿素是影响浙江南部海域鱼类资源密度的主要因子,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有不同的影响机制。水温在夏季和秋季对鱼类资源密度影响极显著(P<0.05);盐度在不同季节对鱼类资源密度的影响也存在差异,秋季,鱼类资源密度随着盐度的增加而增加,冬季则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在盐度为31.5时达到最大值;除冬季外,其他季节叶绿素浓度与鱼类资源密度均显著相关(P<0.05)。总体上,2020年春季、夏季鱼类资源密度相对较高,秋季和冬季鱼类资源密度则相对偏低。空间上,春季,温台渔场的鱼类资源密度明显高于鱼山渔场;夏季,温台渔场和鱼山渔场鱼类资源均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27.8°N~28.4°N、121.7°E~122.9°E以及28.9°N、122°E海域附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陈淦  徐雯  高春霞  叶深  韩东燕  
对2020年8月、11月和2021年1月在浙江南部近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采集的287尾白姑鱼(Pennahia argentata)和204尾黑姑鱼(Atrobuccanibe)胃含物样品进行分析,采用聚类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这两种石首鱼科鱼类(Sciaenidae)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随体长变化及饵料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摄食饵料生物48种,主要摄食桡足类(Copepoda),以哲水蚤(Calanus)居多。黑姑鱼摄食饵料生物43种,主要摄食鱼类(Pisces)和虾类(Decapoda),优势饵料种类为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pterotum)。随着体长的增加,两种石首鱼摄食的主要饵料生物均由浮游动物等小型饵料生物转向鱼类和虾类等大型饵料生物,摄食强度也随之变化,白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而逐渐降低,而黑姑鱼的摄食强度随着体长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石首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黑姑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3.06)高于白姑鱼(1.82),二者间的整体饵料重叠系数为0.22,但在部分体长组中存在较大的饵料重叠,这表明浙江南部近海白姑鱼与黑姑鱼在部分生长阶段有发生食物竞争的可能。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亓慧煜  魏秀锦  高春霞  韩东燕  
为分析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营养生态位的可塑性,基于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捕获的带鱼样本,通过测定其肌肉的δ~(13)C、δ~(15)N值,比较带鱼营养生态位的性别、性腺成熟度和季节差异,以探究带鱼的种内营养分化及其共存机理。结果显示,浙江南部近海带鱼δ~(13)C值的范围为-19.60‰~-15.62‰,平均值为-17.20‰,δ~(15)N值的范围为10.29‰~14.88‰,平均值为12.44‰;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带鱼δ~(13)C值、δ15N值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以及极显著的性腺成熟度和季节差异(P<0.01);从个体发育角度,随着性腺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带鱼有向高营养级饵料摄食的趋势,在不同性腺发育阶段其营养生态位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相较其他性腺发育阶段,Ⅱ期性腺组带鱼具有更宽的营养生态位以及最低的营养冗余程度,从营养角度表明,Ⅱ期性腺带鱼对饵料资源的适应能力更强,营养分布也更为均匀;在各季节间带鱼的营养生态位也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夏、秋两季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幅相近,春季最小,与春、秋两季相比,夏季带鱼所摄食饵料具有更高营养级,且夏季与春季的带鱼存在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离;基于性别差异因素比较分析,雄性带鱼营养生态位略宽于雌性,但雌性带鱼组营养多元化程度更高,营养分布也更为均匀。研究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不同性别、性腺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营养生态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和重叠现象,表明带鱼占有和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强的共存能力。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柳晓雪  高春霞  田思泉  秦松  马金  赵静  
根据2016-2018年4个季节的浙江南部近海黄鲫(Setipinna taty)的调查数据与水温、水深和盐度等水文数据构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探究黄鲫的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特征,预测最适宜栖息地分布。结果显示,黄鲫最适栖息水温为11.2~33.6 ℃,最适水深为19~46.6 m,最适盐度为27.8~33.2。通过交叉验证发现,基于几何平均模型(Geometric Mean Model,GMM)拟合的栖息地适宜性指数模型精确度较高。最优模型预测结果显示,黄鲫的最适栖息地分布存在一定季节变化,全年HSI高值区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其次为冬季和秋季。春季适宜性较高的栖息地集中在28°N以南、121.5°E以西,夏季分布在27.5°~28.5°N、122°E以东,秋季分布在27.5°~29°N、122.5°E以西和27.5°N以南、121.33°E以西两个区域,冬季分布在122.5°E以西。黄鲫是浙江南部近海重要的渔业种类,本研究通过探索黄鲫的栖息地分布和变化,旨在为黄鲫资源的变化预测与养护策略提供科学证据。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春霞  戴小杰  田思泉  王家启  韩东燕  麻秋云  汤艾佳  
2016年2月和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拖网采集到33种鱼类和18种无脊椎动物,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渔业生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以此估算其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跨度范围大,δ~(13)C值范围为–19.71‰~–14.01‰(跨度5.70‰),δ15N值范围为7.05‰~13.69‰(跨度6.64‰),其中鱼类的碳、氮同位素跨度范围最大;(2)以滤食性双壳类为基线生物估算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平均营养级范围为2.66~4.21,甲壳类营养级范围为3.08~3.72,头足类营养级范围为2.83~3.49,腹足类营养级范围为3.54~3.62,渔业生物营养级主要处于3.0~4.0营养级,以初级和中级肉食性种类为主;(3)根据聚类和食性文献资料分析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存在5种食性类型,包括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根据营养结构特征,浙江南部近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可划分为4个营养群,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杂食性种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小型鱼类、虾类及头足类,中级消费者主要为底栖蟹类、腹足类和混合食性鱼类,高级消费者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本研究建立了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嘉维  林坤  王学锋  李纯厚  
为了解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理影响因素,于2016—2017年开展了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运用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湾附近海域共捕获鱼类256种,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亚群落(Anosim test:R=0.28~0.77, P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俞存根  虞聪达  宁平  郑基  
根据2006年5月、8月、11月和2007年2月浙江南部外海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用渔获率作为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浙江南部外海头足类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季节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浙江南部外海调查海域头足类种类有36种,其中:群体数量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种有杜氏枪乌贼、剑尖枪乌贼、中国枪乌贼、长蛸、针乌贼、真蛸、神户乌贼、珠乌贼、罗氏乌贼、短蛸、椭乌贼、太平洋褶柔鱼、多钩钩腕乌贼等13种。调查海域以夏季头足类资源密度较高,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00~200 m水深的外侧海域;秋季和冬季尽管头足类资源数量在下降,但其数量的地理分布与夏季相近;而春季分布较密集的区域则在80~200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安建国   吴立昌   施练东   郑丹萍   刘其根   胡忠军  
为掌握汤浦水库鱼类群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采用多网目单层刺网并辅以地笼和三层刺网在该水库的6个站点进行了鱼类样品采集和环境因子测定,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共采集41种鱼类,隶属3目,鲤形目物种数最多(87.80%),鳙、贝氏?、鲢和?为优势种。生态类型、食性和栖息地类型分别以定居型(92.68%)、杂食性(60.98%)和上层(48.78%)鱼类为主。鱼类物种组成、单位努力捕获数量(NPUE)和单位努力捕获重量(BPUE)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和水平空间差异,物种数(S)仅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差异,渔获物聚为点纹银鮈、?和贝氏?3个群落,NPUE、BPUE和S从中游到下游有逐渐下降的趋势,NPUE和BPUE春夏季显著高于秋冬季,但3者也受到了站点和季节显著交互作用的影响。物种组成在水层间差异显著,NPUE、BPUE和S在水层和季节间均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春夏秋季鱼类集中在上层,冬季下层较高。NPUE和BPUE与叶绿素a(Chl.a)、总磷(TP)、pH和/或总氮(TN)显著正相关;RDA分析表明,水温(WT)、pH、TN和Chl.a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汤浦水库鱼类物种多样性虽然较高但功能多样性不容乐观,鱼类时空分布与表征初级生产力的因素有关,垂直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天扬  谢迪  彭宁东  李潮  张少平  罗锦桢  王春晖  赵俊  
为详细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对北江鱼类资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于8目16科56属。其中鲤形目44种,占总数的57.1%;鲈形目10种,占总数的13.0%;鲇形目8种,占总数的10.3%;其余的鳉形目、合鳃鱼目、鲱形目、鲑形目和鲻形目种数均少于5种。在全部77种鱼类中,只有(Hemiculter leuciscul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鲮(Cirrhina molitorella)三种鱼类属于年度优势种。典型对应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