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29)
- 2023(4067)
- 2022(3439)
- 2021(3157)
- 2020(2635)
- 2019(5887)
- 2018(5732)
- 2017(10719)
- 2016(6048)
- 2015(6279)
- 2014(6331)
- 2013(6198)
- 2012(5853)
- 2011(5296)
- 2010(5371)
- 2009(4766)
- 2008(4853)
- 2007(4214)
- 2006(3645)
- 2005(3246)
- 学科
- 济(23075)
- 经济(23056)
- 管理(16452)
- 业(14473)
- 企(10973)
- 企业(10973)
- 方法(9476)
- 环境(8534)
- 数学(8256)
- 学(8194)
- 数学方法(8159)
- 地方(7976)
- 农(7027)
- 生态(5992)
- 财(5420)
- 中国(5302)
- 农业(4830)
- 业经(4755)
- 划(4708)
- 资源(4536)
- 和(4010)
- 制(4000)
- 地方经济(3990)
- 融(3987)
- 金融(3987)
- 技术(3749)
- 银(3679)
- 银行(3656)
- 务(3513)
- 财务(3509)
- 机构
- 学院(83994)
- 大学(82626)
- 研究(32668)
- 济(30575)
- 经济(29921)
- 管理(29376)
- 理学(25719)
- 理学院(25315)
- 管理学(24738)
- 管理学院(24587)
- 科学(23551)
- 中国(22827)
- 江(19932)
- 农(19673)
- 京(18390)
- 所(17628)
- 研究所(16601)
- 业大(16108)
- 农业(15552)
- 中心(14736)
- 财(14062)
- 省(12497)
- 院(12246)
- 范(11794)
- 师范(11577)
- 财经(11447)
- 州(10948)
- 科学院(10484)
- 经(10368)
- 室(10072)
- 基金
- 项目(63461)
- 科学(50000)
- 基金(46295)
- 家(42544)
- 研究(42286)
- 国家(42243)
- 科学基金(35426)
- 社会(27085)
- 省(26959)
- 社会科(25680)
- 社会科学(25669)
- 基金项目(25033)
- 自然(24609)
- 自然科(23918)
- 自然科学(23910)
- 自然科学基金(23479)
- 划(21936)
- 资助(18636)
- 教育(18438)
- 重点(15398)
- 编号(15047)
- 发(14301)
- 江(13705)
- 部(13429)
- 计划(13141)
- 创(13124)
- 科研(12614)
- 创新(12338)
- 科技(12058)
- 性(11884)
共检索到1202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亓慧煜 魏秀锦 高春霞 韩东燕
为分析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营养生态位的可塑性,基于2020年浙江南部近海渔业资源调查捕获的带鱼样本,通过测定其肌肉的δ~(13)C、δ~(15)N值,比较带鱼营养生态位的性别、性腺成熟度和季节差异,以探究带鱼的种内营养分化及其共存机理。结果显示,浙江南部近海带鱼δ~(13)C值的范围为-19.60‰~-15.62‰,平均值为-17.20‰,δ~(15)N值的范围为10.29‰~14.88‰,平均值为12.44‰;置换多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带鱼δ~(13)C值、δ15N值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5)以及极显著的性腺成熟度和季节差异(P<0.01);从个体发育角度,随着性腺发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带鱼有向高营养级饵料摄食的趋势,在不同性腺发育阶段其营养生态位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相较其他性腺发育阶段,Ⅱ期性腺组带鱼具有更宽的营养生态位以及最低的营养冗余程度,从营养角度表明,Ⅱ期性腺带鱼对饵料资源的适应能力更强,营养分布也更为均匀;在各季节间带鱼的营养生态位也存在明显的分化现象,夏、秋两季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幅相近,春季最小,与春、秋两季相比,夏季带鱼所摄食饵料具有更高营养级,且夏季与春季的带鱼存在明显的营养生态位分离;基于性别差异因素比较分析,雄性带鱼营养生态位略宽于雌性,但雌性带鱼组营养多元化程度更高,营养分布也更为均匀。研究表明,浙江南部近海带鱼的营养生态位宽度较大,不同性别、性腺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营养生态位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和重叠现象,表明带鱼占有和利用不同资源的能力较强,且具有较强的共存能力。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慧英 郑月茂 曹鸿国 温叶飞 张涌
传统观念认为,成体干细胞只能分化成其自身来源组织的细胞类型。但近年大量的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可跨系甚至跨胚层分化成在发育上与之无关的其他组织的细胞类型,即具有可塑性。文章对成体干细胞可塑性的研究结果、分化机制、应用前景及需解决的问题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成体干细胞 可塑性 细胞分化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春霞 戴小杰 田思泉 王家启 韩东燕 麻秋云 汤艾佳
2016年2月和5月在浙江南部近海拖网采集到33种鱼类和18种无脊椎动物,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渔业生物的稳定碳、氮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并以此估算其营养级。研究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同位素比值跨度范围大,δ~(13)C值范围为–19.71‰~–14.01‰(跨度5.70‰),δ15N值范围为7.05‰~13.69‰(跨度6.64‰),其中鱼类的碳、氮同位素跨度范围最大;(2)以滤食性双壳类为基线生物估算浙江南部近海鱼类平均营养级范围为2.66~4.21,甲壳类营养级范围为3.08~3.72,头足类营养级范围为2.83~3.49,腹足类营养级范围为3.54~3.62,渔业生物营养级主要处于3.0~4.0营养级,以初级和中级肉食性种类为主;(3)根据聚类和食性文献资料分析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存在5种食性类型,包括浮游动物食性、杂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根据营养结构特征,浙江南部近海食物网营养结构可划分为4个营养群,初级消费者主要为杂食性种类,次级消费者主要为小型鱼类、虾类及头足类,中级消费者主要为底栖蟹类、腹足类和混合食性鱼类,高级消费者为凶猛肉食性鱼类。本研究建立了浙江南部近海主要渔业生物的连续营养谱,为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士聪 杨蕊 高春霞 韩东燕 叶深
对2016—2019年浙江南部近海底拖网采集的主要鱼类进行食性分析,并结合前期摄食习性资料,以种间营养关系为基础构建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的食物网拓扑,以拓扑网络指标结合KPP运算确定该海域的鱼类群落关键种。结果表明:(1)对浙江南部近海的34种主要鱼类开展胃含物分析,共形成营养连接数276对。(2)拓扑食物网中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的点度(degree,D)、入度(in-degree,D_(in))、中间中心性(betweenness centrality,BC)、接近中心性(closeness centrality,CC)和信息中心性(information centrality,IC)最大,表明与其产生摄食联系的物种数目最多,其信息交换的控制能力最强,对维持群落结构的稳定性起关键作用;而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的出度(out-degree,D_(out))、拓扑重要性指数(topological importance index,TI)最大,表明捕食该物种的鱼种类数最多,揭示其物种信息扩散能力最强。(3)带鱼的关键性指数(keystone indices,K)、下行关键性指数(top-down keystone index,K_t)最高,表明对群落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影响最大,且下行控制效应最大;七星底灯鱼的上行关键性指数(bottom-up keystone index,K_b)和值最大,表明对群落的上行控制效应最大;(4)通过KPP运算验证带鱼对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和种间信息的传递起决定作用。本研究通过计算11种拓扑关键性参数结合KPP运算筛选群落结构关键种,发现带鱼和七星底灯鱼在群落结构的稳定性中起关键作用,其中带鱼为关键捕食者,七星底灯鱼为关键被捕食者。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杨蕊 魏秀锦 韩东燕 赵静 叶深 高春霞
为了解前肛鳗(Dysomma anguillare)的摄食习性及营养级状况,基于2016年浙江南部近海的底拖网渔业调查,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该海域前肛鳗的摄食生态学及其随季节和生长发育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前肛鳗δ~(13)C范围为-16.17‰~-14.73‰,平均值为(-15.19±0.31)‰;δ~(15)N范围为11.56‰~13.40‰,平均值为(12.42±0.45)‰,局部多项式回归显示δ~(13)C、δ~(15)N比值随个体发育呈上升趋势;2)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δ~(13)C值差异不显著(P>0.05),δ~(15)N值差异显著(P<0.05),不同季节间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3)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计算得出,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各饵料类群的食源贡献率随肛长增长而发生变化,平均营养级较高的饵料生物平均贡献率随个体生长发育呈增高趋势;4)前肛鳗摄食存在季节差异,春秋两季除其他虾类的平均饵料贡献率高于夏冬两季外,其他5种饵料类群的平均饵料贡献率均低于夏冬两季;5)前肛鳗营养级随肛长增加而升高,其中肛长范围为81~9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高,平均营养级为4.20±0.15,而肛长范围为51~60 mm的前肛鳗营养级最低,平均营养级为3.98±0.12。通过探究前肛鳗不同发育阶段和季节的食性和营养位置变化,可为今后开展基于生物不同发育阶段的食物网营养结构研究提供技术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慧娴 李建华 麻秋云 高春霞
为探究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年龄与生长特征,对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矢耳石年轮结构开展年龄鉴定,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方程,分析其年龄组成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样品体长为40~200mm,平均体长为(96.73±26.27) mm,体质量为0.8~185.9g,平均体质量为(23.79±23.67) g;(2)经检验雌雄间体长(L)与体质量(W)关系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体质量幂函数关系式为W=2×10~(-5)×L~(3.002 1)(R~2=0.9800);(3)鉴定157个耳石磨片,年龄范围为0~4龄,0龄为优势年龄组,占65.60%,1龄占18.47%,2龄占6.37%,3龄占7.64%,4龄仅占1.91%;(4)雌雄间体长(L)与矢耳石短半径(S_R)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关系式为S_R=0.0108L-0.3106(R~2=0.8766);(5)生长方程拟合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效果最佳,银姑鱼生长参数为L_∞=204.2mm,K=0.4,t_0=-1.56,拐点年龄为1.19龄,对应体长L=136mm,W=50.8g。
关键词:
银姑鱼 耳石 年龄 生长 浙江南部近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刘航江 宗人旭 刘金平 游明鸿 苟蓉
为探究亚高山雌雄异株草本植物乳白香青(Anaphalis lactea)对生境的适应能力,通过对不同坡位乳白香青种群组成、个体构件性状、生物量结构及水分含量测定,研究坡位对乳白香青种群特征及雌雄株形态可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位对乳白香青种群特征参数有显著影响(P种群密度>年龄结构>种群数>分布系数>种群面积;坡底种群特征参数显著大于坡顶和坡腰,坡位越低种群衰退越慢而雌雄比更大。坡位显著影响构件性状(P<0.05),随坡位降低叶数减少,而叶长、叶宽和叶厚增加,株高和茎长显著增加,根长变长而根径变细;坡位对雌株叶数、叶长、叶宽、茎长、茎径、根长、花序数、花序宽、小花数及苞片宽的影响大于雄株,对雄株叶厚、根径、苞片层数影响大于雌株。坡位显著影响生物量结构(P<0.05),坡位对雌株根、茎、叶及花生物量分配有显著影响(P<0.05),对雄株根和茎分配有显著影响,对叶和花分配影响较小。乳白香青雌、雄株均可通过形态可塑性适应生境,使种群具有与坡位适应的性比、密度、年龄结构及分布系数等种群特征。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芳 陈双林 李迎春 郭子武 杨清平
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各种环境胁迫,对逆境会做出生理上的响应和适应。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竹子形成了相应的保护机制和生态适应对策,其中,生理可塑性是对环境影响反应的最直接表现。环境胁迫包括温度、水分和土壤盐碱、养分、重金属和大气污染等。从活性氧代谢、膜脂过氧化、抗氧化酶系统、渗透调节系统和光合生理等方面对竹子生理可塑性的环境胁迫效应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竹子环境胁迫的生理适应与响应机制、基于生理可塑性多因子综合评价的抗逆竹种筛选、环境胁迫对竹子分布区域和碳平衡等重点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环境变化特别是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竹林适应性经营对策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马勇江 杨学义 窦忠英
对有关干细胞可塑性的不同观点进行了概述,并关注了干细胞潜能和细胞表型多样性传统观点上的争议,讨论了在当前公认动物模型上观察到的干细胞可塑性现象,并对分化细胞发生细胞表型转变的试验性观察结果进行了总结。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林龙 李清河 徐军 薛海霞 江泽平
[目的]为研究沙埋对白刺形态、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的表型可塑性的影响,[方法]对扦插白刺,进行0、5、10、15 cm沙埋处理,待生长季结束后,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1)株高、15 cm基径呈减小趋势,不定根长与不定根直径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沙埋深度为0、5、10、15 cm时,植株的株高依次为62.82、55.90、52.38、49.24 cm,15 cm处基茎依次为2.79、2.48、2.39、2.07 mm,叶面积依次为477.81、214.38、247.90、112.91 cm~2,叶片数依次为700.2、334.40、344.00、216.2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锦忠 梁淑敏 李娜娜 刘永花 郝建平
【目的】从植物茎支持功能相关性状出发,阐明其在各种生态因子作用下的可塑性变化及生态适应意义。【方法】定义玉米茎的3个支撑功能性状:(1)线密度=节间重量/节间长度;(2)承重自重比=节间承重/节间重量,其中,承重=节间上方全部组织与器官的重量(不包括该节间自重);(3)承重线密度比=节间承重/节间线密度。可塑性用塑性系数表示,此系数值仿照变异系数的公式进行计算,其中方差组分根据数据的期望均方模型估算。共包括6个田间试验,处理组成分别为:5个地点×2个品种组合、11个采样期×2个品种组合、4个种植密度(3.0—9.75株/m~2)×3个采样期组合、4个种植密度(2.4—6.0株/m~2)、3种施...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正超 刘俊祥 李振坚 钱永强
菖蒲为典型的湿生植物,探索其在不同淹水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可为湿地水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以菖蒲为材料,研究了静水条件下不同水深梯度(0、30、60 cm)对株高、根状茎长度以及分蘖能力、总生物量、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等生长和表型可塑性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深度及淹水时间显著影响根状茎延长、分蘖的形成以及总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不同淹水条件下根状茎和分蘖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S"形异速生长趋势,但同期相比,浅水条件下植株分蘖数大于对照及深水条件下形成的分蘖数;总生物量与根冠比随淹水深度增加而减小。说明淹水条件下,植株通过增加地上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和减少地下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增强对淹...
关键词:
菖蒲 淹水 形态可塑性 生物量分配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孙元涛
赫尔巴特提出人的"可塑性",核心旨趣在于批判宿命论和先验主义自由论,论证人接受教育的必要性,从而合逻辑地导出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理性。本纳通过对"可塑性"与"主动性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的阐释,论证了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人类实践形式的独特性:教育是一种暗含自我否定力量的实践,"教育的自我终结"恰恰意味着教育的成功;意味着受教育者内在能量的扩充,生存智慧的提升和生命自觉的实现。
关键词:
可塑性 宿命论 先验主义自由论 生命自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