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63)
- 2023(2933)
- 2022(2509)
- 2021(2249)
- 2020(1981)
- 2019(4646)
- 2018(4409)
- 2017(7660)
- 2016(4560)
- 2015(5227)
- 2014(5099)
- 2013(5257)
- 2012(5158)
- 2011(4620)
- 2010(4608)
- 2009(4266)
- 2008(4246)
- 2007(3837)
- 2006(3526)
- 2005(3212)
- 学科
- 济(17280)
- 经济(17256)
- 管理(9596)
- 业(8939)
- 学(7525)
- 方法(6684)
- 企(6643)
- 企业(6643)
- 地方(6368)
- 数学(5881)
- 数学方法(5773)
- 农(4989)
- 中国(4564)
- 财(3542)
- 农业(3480)
- 地方经济(3223)
- 业经(3183)
- 制(3135)
- 环境(2941)
- 水产(2939)
- 贸(2729)
- 贸易(2726)
- 易(2597)
- 动物(2477)
- 融(2473)
- 金融(2473)
- 和(2467)
- 资源(2372)
- 体(2198)
- 及其(2183)
- 机构
- 大学(66925)
- 学院(65532)
- 研究(32010)
- 科学(24442)
- 农(22494)
- 中国(22439)
- 济(21977)
- 经济(21485)
- 管理(19513)
- 所(19201)
- 江(18942)
- 农业(18375)
- 研究所(17966)
- 京(16943)
- 理学(16322)
- 业大(16254)
- 理学院(16029)
- 管理学(15481)
- 管理学院(15401)
- 省(14557)
- 中心(13739)
- 院(12461)
- 室(12283)
- 农业大学(11440)
- 实验(11236)
- 实验室(10723)
- 业(10513)
- 科学院(10328)
- 重点(10269)
- 研究院(10176)
- 基金
- 项目(48877)
- 科学(36129)
- 家(34119)
- 基金(34053)
- 国家(33863)
- 研究(28292)
- 科学基金(26091)
- 省(21249)
- 自然(20354)
- 自然科(19801)
- 自然科学(19790)
- 自然科学基金(19445)
- 划(18162)
- 基金项目(17769)
- 社会(15889)
- 资助(15132)
- 社会科(14869)
- 社会科学(14861)
- 计划(12755)
- 科技(12636)
- 重点(12581)
- 教育(12236)
- 江(11737)
- 发(11283)
- 科研(10418)
- 部(10024)
- 专项(9977)
- 农(9958)
- 创(9746)
- 业(9668)
共检索到1075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春霞 麻秋云 田思泉 戴小杰 Richard Kindong 苟鑫 蓝洁
浙江南部近海是东海种群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重要繁殖和育肥场所。根据2016年2月、5月、8月和11月采集的2023尾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全长、体长和体重等生物学信息,利用体长频率分布估算小黄鱼种群生长、死亡参数,并利用Beverton-Holt动态综合模型评估探讨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渔具选择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渐近体长L_∞=22.58 cm,生长速率K=0.78/a,初始年龄t_a=-0.37 a;自然死亡系数M值为1.343,总死亡系数Z值为4.432,捕捞死亡系数F为3.089,开发率E为0.697,表明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状态;小黄鱼的首次捕捞体长L_(50)=13.11cm,对应首次捕捞平均年龄t_c=0.743 a,小于临界年龄(0.886a)和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0.979a),渔业主要捕捞对象为幼鱼和补充群体,无法保证资源的有效补充;根据B-H动态模型,当前的YPR值为15.279 g/ind,若降低捕捞强度到1.685,对应YPR_(max)为17.061 g/ind,与当前产量相比增幅11.66%;若提高开捕体长(13.11cm→16.0cm),YPR_(cur)会出现显著提高(15.279 g/ind→18.766 g/ind),增幅达22.82%,表明提高开捕体长要优于降低捕捞强度。当前东海小黄鱼群系处于小型低龄化和过度开发状态,建议将小黄鱼的开捕体长提高为15 cm,保证小黄鱼的产卵亲体量及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麻秋云 牟秀霞 任一平 孙远远
依据2011年、2016年和2017年在东、黄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星康吉鳗的生长参数、死亡系数和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星康吉鳗的体长体质量关系和生长方程的拟合结果表明,其条件因子a估计值为4.5×10–4,其异速生长系数b的估计值为3.3。其渐近体长L∞的估计均值为102 cm,生长速率K的均值为0.21/年,理论上体长为零时的年龄t0估计均值为–0.19。通过Pauly经验公式求得星康吉鳗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求得总死亡系数为3.36,进而求得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F)为3.03,开发率高达90%。此外求得现阶段星康吉鳗的开捕体长为30 cm,对应的开捕年龄为1.47龄,远小于其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3.70龄)和临界年龄(3.39龄)。本研究根据单位补充量渔获量模型,估计其在不同自然死亡系数和开捕体长的情况下随捕捞死亡系数的变化曲线,并估算其生物学参考点。随F增加,YPR先增加到最大值,再逐渐减小。现阶段星康吉鳗的YPR为27.14,而当M为0.33时Fmax估计值为0.38,YPRmax为52.89,即将F降低为1/8,可获得将近2倍的YPR;对应的F0.1为0.255,比Fmax降低了三分之一,YPR0.1(50.38)只比最大值降低了不足5%。M越大,求得的生物学参考点越大,可获得的YPR越小;当开捕体长增加时,F和YPR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因此,现阶段中国东黄海星康吉鳗的开发率过高,开捕体长过小,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为了维持星康吉鳗种群的生态健康、实现该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大幅削减其捕捞强度,降低捕捞死亡系数,同时增加开捕体长。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逸文 张崇良 刘淑德 王四杰 任一平
为完善口虾蛄的基础生物学资料,并为口虾蛄资源的管理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2016至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口虾蛄体长、体质量数据,估算了口虾蛄的生长、死亡参数,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模型,研究口虾蛄的资源动态和管理策略。采集调查口虾蛄样品共5 028尾,体长—体质量关系的表达式为W=0.014 5L2.88,为负异速生长;使用ELEFAN方法估算出口虾蛄的渐进体长L∞为19.87 cm,生长速率K为0.62 a-1。口虾蛄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生长参数的季节振幅C为0.76,10月份生长最快,4月份生长最慢。通过体长转换的渔获曲线估算出口虾蛄的总死亡系数Z为3.24 a-1,根据不同方法估算自然死亡系数M的范围为0.75~1.27 a-1,捕捞死亡系数F的估算范围为1.96~2.49 a-1,开发率的均值为0.67。Y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F增大,YP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92a-1和1.88a-1。口虾蛄资源处于过度开发的状态,应降低捕捞压力,同时调整开捕体长,以维持口虾蛄渔业资源量和渔获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国政 李显森 金显仕 朱建成 戴芳群
根据2008-2009年在黄海南部海域底拖网采集的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Bleeker,1877)]样本的生物学资料,应用FiSAT软件对小黄鱼的生长、死亡参数进行估算,通过Beverton-Holt模型评价小黄鱼资源的利用状况,并与临界体长、拐点体长等进行比较,以确定最适开捕体长。结果显示:(1)小黄鱼的体长(L)和体质量(W)关系式为W=0.0268×L2.814。(2)应用FiSAT软件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27cm,k=0.45a-1,t0=-0.47a(;3)总死亡系数Z=2.40,自然死亡系数M=0.77,捕捞死亡系数...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腾 高春霞 王少琴 韩东燕 叶深
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是我国近海重要的经济和优势鱼种,在食物网结构中起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浙江南部近海小黄鱼的肌肉脂肪酸含量并分析其组成变化特点,基于特征脂肪酸的食源指示功能开展小黄鱼的食性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肌肉中共检测出30种脂肪酸,主要脂肪酸包括C16∶0、C17∶0、C18∶1n9c、C18∶3n3、C16∶1n7、C20∶1、C20∶4n6、C20∶5n3(EPA)和C22∶6n3(DHA)等,其中C16∶0含量最高(23.12%),其次为C18∶1n9c(16.67%)、C16∶1n7(11.45%)和C22∶6n3(11.40%);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平均含量达到60.20%,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39.80%),DHA和EPA在机体中含量占比达15.54%,体现出小黄鱼肌肉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饱和脂肪酸含量在体长组间存在显著差异,含量随着体长的增大而减小,而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绝大多数特征脂肪酸在各季节的体长组间无显著差异,而120~139 mm体长组和>180 mm体长组的C16∶1n7、C20∶1和C18∶1n9c在冬季的含量显著小于其他季节;基于脂肪酸食源指示功能,小黄鱼属于浮游、底栖与游泳动物混合食性的鱼类,初始碳源包括浮游硅藻类、甲藻类和底栖生物等。本研究利用了特征脂肪酸稳定指示食物来源的特点,进一步补充和验证文献资料中小黄鱼的胃含物分析结果,为小黄鱼的摄食生态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小黄鱼 脂肪酸 食源指示 浙江南部近海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丛旭日 董贯仓 李秀启 王晴晴 冷春梅 高云芳 任一平
为完善东平湖刀鲚(Coilia nasus)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并为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本研究根据2021—2023年东平湖定置三层多目刺网调查获得的刀鲚体长、体重数据,利用ELEFAN_GA技术对刀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拟合Von Bertalanffy (VBGF)生长方程,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和单位补充量产卵亲体量(SSBPR)模型。结果显示,东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4.9~26.2 cm,平均体长为(12.2±2.4) cm,体重范围1.1~51.8 g,平均体重为(6.6±4.5) g;使用基于bootstrap的ELEFAN_GA方法估算刀鲚渐进体长L∞=31.65 cm,生长速率K=0.66,理论生产起点年龄t0=-0.23,季节性生产振幅C=0.65,1年中生产最快的时间段ts=0.40;刀鲚的总死亡系数Z=2.71,自然死亡系数M=1.074,捕捞死亡系数F=1.641、开发率E=0.604,平均选择体长L50=9.15 cm;Y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F增大,YP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生物学参考点F0.1和Fmax的值分别为0.978和2.204;SSBPR模型结果显示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SSBPR呈下降趋势,现阶段捕捞强度介于F20%(2.848)与F40%(1.065)之间,略大于F35%(1.286)。综上所述,东平湖刀鲚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在与其他地理群体对比中,东平湖刀鲚在生物学参数上的差异体现了其生长过程的空间异质性,K值最大表明其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生长到接近极限体长,说明东平湖饵料丰富,而同时较高的开发率和较低的开捕体长则表明目前东平湖刀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SSBPR曲线得出现阶段捕捞强度小于极限值F20%,略大于生物学参考点F35%。研究结果表明,为使东平湖刀鲚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平衡,可在适当减少渔船数量以降低捕捞强度的情况下,通过增大网目尺寸以增加开捕体长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冯波 陈文河 颜云榕
阐述了北部湾红鳍笛鲷的资源状况,对基于体重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亲体生物量进行了分析。在当前开捕体重为0.5kg的条件下,现阶段的捕捞死亡系数为0.72,未超过Fmax水平,单位补充量剩余亲体量是未开发状态的28%,因此资源群体既未出现生长型过度捕捞,也未出现补充过度捕捞。建议在不改变开捕体重的情况下,将目前的捕捞死亡系数减少到0.42,相应地单位补充量亲体生物量约增加1.4倍,亲体剩余量恢复到国际上建议的鱼类种群健康利用40%水平,而平衡条件下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仅减少6%,未对渔业生产形成不利影响。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慧娴 李建华 麻秋云 高春霞
为探究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年龄与生长特征,对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Pennahia argentata)矢耳石年轮结构开展年龄鉴定,采用Logistic、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拟合其生长方程,分析其年龄组成与生长特性。结果表明:(1)浙江南部近海银姑鱼样品体长为40~200mm,平均体长为(96.73±26.27) mm,体质量为0.8~185.9g,平均体质量为(23.79±23.67) g;(2)经检验雌雄间体长(L)与体质量(W)关系差异不显著(P>0.05),体长-体质量幂函数关系式为W=2×10~(-5)×L~(3.002 1)(R~2=0.9800);(3)鉴定157个耳石磨片,年龄范围为0~4龄,0龄为优势年龄组,占65.60%,1龄占18.47%,2龄占6.37%,3龄占7.64%,4龄仅占1.91%;(4)雌雄间体长(L)与矢耳石短半径(S_R)关系无显著差异(P>0.05),关系式为S_R=0.0108L-0.3106(R~2=0.8766);(5)生长方程拟合以Von Bertalanffy生长模型效果最佳,银姑鱼生长参数为L_∞=204.2mm,K=0.4,t_0=-1.56,拐点年龄为1.19龄,对应体长L=136mm,W=50.8g。
关键词:
银姑鱼 耳石 年龄 生长 浙江南部近海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国政 李显森 朱建成 戴芳群 金显仕
对2008年7~12月黄海中南部(120°12′~122°E,32°30′~35°N)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12月,小黄鱼当年幼鱼的体长月均增加13.22±5.65mm,体重月均增加4.34±0.65g,体长与体重的关系式为W=3.76×10-5L2.8303,幂指数b接近于3,生长接近匀速。通过研究耳石的长度、重量与体长、体重的关系,发现耳石的长度和重量与体长、体重关系密切,在3种回归方式(Liner,Power,Quadratic)中,乘幂函数的相关性最好。采用7种生长方程对小黄鱼当年幼鱼的生长进行拟合,从决定系数R2及残差平方和RSS的数值来看,VBGF(vo...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生长特征 黄海中南部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郭旭鹏 金显仕 戴芳群
根据1960年、1982年、1993年和2003年各年春季对渤海进行的底拖网调查获得的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Bleeker)生物学数据,对4个不同年代间渤海小黄鱼的群体组成、生长状况等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的生物学特征在这4个年代间发生了明显变化。自1982年以来,渤海小黄鱼群体结构呈现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生长加快、渐近体长和渐近体质量减小、体质量生长拐点提前等现象。小黄鱼生物学特征因子的年代间变化,可能与渔业资源不断衰退以及小黄鱼自身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的适应有关。
关键词:
生长特征 小黄鱼 渤海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孙钰 李美霖 杨永 方海清 梁耀威 李忠炉
为分析阳江核电邻近海域毛虾渔业生物学特征及其单位时间渔获量(CPUE)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调查阳江东平海域2021年3月—2022年2月毛虾张网渔获量,同步收集采样海域环境信息;并于2022年2月—4月逐日随机采集毛虾样品,鉴定其种类和性别,测定全长和体质量。结果显示,本次实验共采集日本毛虾(Acetes japonicus)3,500尾、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849尾,日本毛虾平均全长为26.8±3.2mm,中国毛虾平均全长为31.8±2.9mm,实验期间两种毛虾的全长总体呈增长趋势,但日本毛虾普遍小于中国毛虾。同时,两种毛虾的雌性个体均多于雄性个体,其中日本毛虾雌雄性比平均为1.6:1,中国毛虾性比平均为1.4:1。毛虾CPUE范围为0.03~256.5kg·h~(-1),以9月份最低,2月份最高;CPUE周年变化显示阳江东平海域毛虾主汛期为秋季和冬季,采用广义加性模型(GAM)拟合毛虾单位时间渔获量(CPUE)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关系,显示毛虾CPUE春季和夏季均受浊度(Tur)、海表温度(SST)和海表盐度(SSS)影响较大,秋季则以SST影响较大,冬季主要受SST、SSS、Tur和潮差(TR)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粤西海域毛虾资源动态研究及滨海工业冷源安全提供基础资料。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高梦娟 穆川川 高彦洁 宋明毅 李敏 任中华 吕振波
本文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渤海海表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变动的重要环境要素,毛虾渔获量与黄渤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毛虾渔获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毛虾种群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研究可为评估山东省毛虾最大捕捞量、配额制定及为毛虾专项捕捞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王鹏凯 李圣法 刘尊雷 金艳 姜亚洲 张辉 张翼
为了研究东海和黄海南部近海小黄鱼群体的空间连通性,于2019年5—6月在东海至黄海南部近海的4个区域采集了当年生的小黄鱼幼鱼,采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测定了耳石边缘和近核区的耳石元素与Ca的比值(Sr:Ca、Ba:Ca、Mn:Ca和Mg:Ca),应用非参数的单因素统计方法和非参数置换方差分析PERMANOVA、随机森林分类和无监督的随机森林聚类方法,分析了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样本的空间连通性,并评估它们的出生地来源。采样点间小黄鱼幼鱼耳石边缘元素比值呈极显著的空间差异(P<0.05),随机森林分类的总分类准确度为63%,各采样点的分类准确度在50%~75%之间,小黄鱼幼鱼的空间差异主要由Mn、Ba等元素的差异引起的。基于耳石近核区元素比值的无监督随机森林聚类的结果显示小黄鱼幼鱼的出生源主要来自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近海的产卵场,主要由Ba驱动了小黄鱼幼鱼出生源的空间差异。不同海域小黄鱼幼鱼的扩散范围是有限的,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小黄鱼种群连通性表现出种群隔离的趋势。
关键词:
小黄鱼 幼鱼 耳石微化学 空间连通性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张健 蒋瑞 王忠秋
渔具对捕捞对象的年龄选择性对于渔业资源评估等工作是至关重要的,但相关研究较少。使用套网法对网囊网目尺寸分别为35 mm和45 mm的近海张网对黄鲫(Setipinna taty)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年龄选择性进行分析。数据分析采用2种年龄选择性曲线模型:即估算网囊对个体体长选择性后根据个体生长方程换算和直接使用LogiStic曲线代表年龄选择性曲线;通过对渔获体长分布和年龄分布数据的拟合,结果显示,2种年龄选择性曲线均能较好地拟合数据,网囊对黄鲫和小黄鱼的50%选择年龄t50和年龄选择范围Srt均随着网目尺寸的增加而增加,35 mm和45 mm网目尺寸的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