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77)
- 2023(3871)
- 2022(3352)
- 2021(3054)
- 2020(2574)
- 2019(5938)
- 2018(5608)
- 2017(9741)
- 2016(5333)
- 2015(6014)
- 2014(5975)
- 2013(5740)
- 2012(5671)
- 2011(5014)
- 2010(5240)
- 2009(4752)
- 2008(4651)
- 2007(4066)
- 2006(3736)
- 2005(3348)
- 学科
- 济(21430)
- 经济(21397)
- 管理(12110)
- 业(11667)
- 地方(9865)
- 企(8189)
- 企业(8189)
- 农(7490)
- 学(6941)
- 中国(6297)
- 方法(5650)
- 农业(5195)
- 环境(4902)
- 地方经济(4746)
- 数学(4744)
- 数学方法(4675)
- 贸(4586)
- 贸易(4580)
- 易(4370)
- 业经(4316)
- 资源(4049)
- 财(4026)
- 融(3820)
- 金融(3819)
- 制(3687)
- 和(3450)
- 生态(3204)
- 银(3177)
- 银行(3173)
- 发(3127)
- 机构
- 大学(75076)
- 学院(74685)
- 研究(31945)
- 济(27627)
- 经济(27001)
- 管理(25254)
- 中国(23122)
- 科学(21642)
- 理学(21248)
- 理学院(20857)
- 管理学(20311)
- 管理学院(20177)
- 江(19292)
- 京(17820)
- 所(16910)
- 农(16562)
- 研究所(15614)
- 中心(14551)
- 业大(13133)
- 财(12890)
- 农业(12721)
- 范(12697)
- 师范(12545)
- 院(12269)
- 省(12115)
- 师范大学(10299)
- 北京(10264)
- 州(10108)
- 财经(9841)
- 科学院(9747)
- 基金
- 项目(54619)
- 科学(42529)
- 基金(39166)
- 研究(37988)
- 家(37006)
- 国家(36254)
- 科学基金(29434)
- 社会(23768)
- 社会科(22384)
- 社会科学(22374)
- 省(22035)
- 基金项目(20835)
- 自然(20106)
- 自然科(19315)
- 自然科学(19304)
- 自然科学基金(18921)
- 划(18435)
- 教育(16001)
- 资助(15697)
- 编号(14425)
- 重点(13272)
- 发(12602)
- 江(12063)
- 成果(11789)
- 部(11577)
- 课题(10917)
- 创(10610)
- 计划(10567)
- 科研(10561)
- 创新(10054)
共检索到121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翁国杭 姜武 包其敏 雷祖培 郑方东 刘西 林莉斯 潘向东
【目的】明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当前的种群分布范围,为评估保护工作效果及制定保护计划提供帮助。【方法】于2019—2020年,采用样线调查法、红外相机调查法对该保护区所有保护站黄腹角雉野外分布进行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ArcGIS图像判读,综合分析分布点周边的森林植被类型、海拔高度及地形地貌等相关因素,判定黄腹角雉分布范围。【结果】共发现黄腹角雉分布点69个,涉及双坑口、碑排、黄桥、垟溪等4个保护站,分布面积依次为24.9、15.2、10.7和4.5 km~2;黄腹角雉分布点主要在针阔混交林与阔叶林内,其他植被类型则较少;分布海拔为670~1 550 m,比之前报道的800~1 400 m的海拔范围要广;相比核心区域,黄腹角雉在阔叶林边缘区域的分布较多,种群分布表现出边缘效应;在低海拔分布地带及垟溪分布区未发现黄腹角雉的依赖性植物交让木Daphniphyllum macropodum,说明当前种群分布与交让木不具有完全的相关性;在4个分布区中,双坑口、碑排、黄桥3个分布区在地域上相连,其黄腹角雉种群有可能是乌岩岭原有种群繁衍与扩散的结果,而垟溪分布区与乌岩岭相距遥远,其种群则可以确定为是独立存在的种群。【结论】经过长期保护,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环境已在很大空间尺度上得到了恢复,栖息地片段化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变,种群分布范围得到了较大扩展,说明该保护区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保护措施已取得积极效果。而对于边缘效应等现象要进一步跟进研究,并在今后工作中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表2参23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左玉 董红先 刘雷雷 雷祖培
【目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够提供多功能的生态服务,对保护和改善泰顺县和温州市的生态环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方法】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调查,参照LY/T 1721-2008《森林生态系统评估规范》的方法,定量评估了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结果】2017年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的总价值量为100.24×10~8元·a~(-1),单位面积森林生态服务价值为3.92×10~5元·hm~(-2)·a~(-1)。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净化大气环境。可见,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和积累营养物质是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服务,三者比例之和高达91.92%,占有重要地位。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竹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经济林。常绿阔叶林对乌岩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在50%以上,占据绝对地位。【结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远远高于其他林分,因此通过把针叶林改造成阔叶林等林相改造技术,提高林分质量,优化生态系统结构,进而增加生态系统服务的产出和价值。表5参27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程松林 毛夷仙 胡尔夷 雷平 袁荣斌 邹思成
【目的】掌握黄腹角雉模式产地种群的个体参数、性别比、年龄结构和海拔分布等生物学特征,为更好地制定积极有效的保护行动计划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研究区海拔、植被类型和人为干扰等因素,分别采用3种调查方法:1)样线观察法。2004年4月—2014年12月,在研究区布设总长度约80 km的调查样线7条。2)繁殖季节前期套脚捕捉法。于2006年2月、2007年3月和2008年3月捕捉标记黄腹角雉个体26只。3)红外相机照相法。2010年4月—2014年8月,选择82个地点安装红外线触发照相机,每个位点监测时间不少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胡正华,于明坚,吴荣军,何都良
介绍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研究探讨了古田山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古田山自然保护区的现状设计了生态旅游项目及旅游线路,并对本区的生态旅游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古田山自然保护区 生态旅游 开发 浙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权佳 金羽 徐卫华 欧阳志云 白杨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蓬勃发展,如何提高保护区的管理质量成为当前保护区发展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文章以海南铜鼓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表明,保护区自1983年建立以来,热带常绿季雨矮林生态系统等主要保护对象得到了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保护区的保护与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包括:(1)保护区整体面积偏小,重要保护对象分布比较分散;(2)机构设置和管理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和设备不完善;(3)周边社区人口多,人类活动对保护区自然生态系统构成较大影响;(4)周边社区居民的海水养殖活动对保护区海域环境造成威胁;(5)未...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管理 铜鼓岭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海龙 李迪强 朵海瑞 马剑
以2004年6月份的SPOT5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野外调查数据,运用ERDAS软件对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植被进行遥感解译,分辨出7种植被类型。然后应用ARCGIS软件进行数据合成,获得保护区各植被类型的分布范围及其他相关信息。对黔金丝猴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的出现频率进行统计,结果指出中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是黔金丝猴主要选择的植被类型。这一结果可为梵净山自然保护区的规划、管理和黔金丝猴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梵净山保护区 遥感 植被分布 黔金丝猴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杜伟静 苏志尧 张璐
应用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方法和Kruskal-Wallis(非参数ANOVA)分析方法研究了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地森林群落枯立木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调查枯立木77株,分属17科25属32种;(2)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和坡形等5个地形因子的综合作用对枯立木的分布格局具有显著影响(P<0.01),地形因子与3个排序轴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地形因子在第1排和第2排序轴的位置明显反映其生态特点;(3)海拔对枯立木多度的影响显著,海拔是影响枯立木分布的首要控制因子.
关键词:
枯立木 地形因子 海拔 典范对应分析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韦福民 陈水华 范忠勇 陈苍松 方一峰
2005年,在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内,根据自然景观地貌确定一定数量的样线,在每样线上根据不同的生境和海拔高度有针对性地选取一定数量固定半径的调查样点,调查每一样点鸟类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生境类型和海拔高度。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分析鸟类群落的组成、种类、集群指数和优势种等特征,比较不同季节、生境、海拔与鸟类物种数和个体数量的关系,对不同生境和海拔高度鸟类群落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夏季和冬季2次对大盘山鸟类的调查,共目击记录到鸟类64种,其中夏季鸟类51种,冬季鸟类40种。大盘山鸟类群落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群落分布在不同的生境呈现出明显差异,但在不同的海拔高度上差异不明显。夏季繁殖鸟...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高作锋 邓立斌 陈端吕
对自然保护区进行评价研究,可为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管理。以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建立生态评价多层层次结构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生态评价。结果表明:Ⅰ级指标层各单项指标评价指数值较高是多样性和稀有性,面积的适宜性、脆弱性以及人类威胁指数值均不高;准则层中各单项指标评价指数值最高的为生物多样保护,生态旅游价值较低;目标层综合评价指数(CEI)为0.7468。表明牡丹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状况良好,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生态评价 自然保护区 牡丹峰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雄伟 盛方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构建其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和研究分析其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状态—压力—响应—免疫(SPRI)"理论框架模型,设置生态环境状况、生态安全压力、生态系统响应、生态风险免疫等分项指标,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及演变态势,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提供借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何雄伟 盛方富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构建其生态预警指标体系和研究分析其生态安全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状态—压力—响应—免疫(SPRI)"理论框架模型,设置生态环境状况、生态安全压力、生态系统响应、生态风险免疫等分项指标,构建了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指标体系,并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3—2017年的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能够比较系统地反映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的基本情况及演变态势,并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评价与预警提供借鉴。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宋立奕 艾畅 谭成江 王煜
在对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面、深入调查的基础上,选用生物多样性、典型性、稀有性等7项一级指标及其下15项二级指标进行赋值,对该保护区生态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分析了该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为促进其科学管理、提升保护成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茂兰 自然保护区 生态质量评价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孔洋阳 韩海荣 康峰峰 王清春
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物种而划定的特殊区域,目前正受到当地社会经济活动的严重影响。为衡量社会经济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程度,以吉林省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实地调查及文献资料分析,从保护区内社会经济活动程度、湿地环境状况、保护对象状况3个方面的12个评价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该保护区保护对象水鸟的状况良好,湿地状况受气候影响较大,并受到石油开采影响程度正逐渐减小,而畜牧业及种植业对其影响逐渐显现。自然保护区生态评价最终结果等级为较好。图2表5参15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任倩倩 赖庆奎
基于2006~2014年金平分水岭保护区周边村寨农户收入的分组数据,运用POVCAL软件计算出各年的FOster-Greer-thOrbeCke家庭贫困指数,全面分析贫困状况的变化趋势,然后通过对FGt指数进行分解来分析贫困变动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FGt指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影响贫困变动的原因中经济增长对减贫效果显著,但是恶化的收入分配情况使得减贫效应趋于缓慢,尤其对贫困深度和强度的消极影响较大。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魏晓燕 毛旭锋 夏建新
以内蒙古乌拉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及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比分析保护区移民迁移后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贡献,并结合当地社会经济情况,核算和对比生态移民的补偿标准。结果显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补偿标准下限建议为每人17 830元,基于生态足迹变化的补偿标准上限建议为每人25 810元。本案例研究有助于推进自然保护区生态移民补偿理论研究,为我国民族地区生态工程建设中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